旅游大众化趋势 旅游不再是高消费活动而是作为日常生活进入了千家万户。旅游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的 工作、生活都可能是远距离的长途旅行方式,形成空前广泛而庞大的人群交流和迁移,传统 的地域观念、民族观念被进一步打破,旅游的淡旺季不再明显。
文化性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就旅游业的市场运作而言,第一个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这是最低层次的也是最普遍的竞 争方式;进一步是质量竞争;而最高层次则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 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 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1.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说,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它们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们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
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物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融合”是指文化调整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调整中,两个文化自主体系大致互相接近,虽然不太可能达到完满的地步。文化融合的结果可能产生第三个文化体系,而原来的两个体系即随之消失。还有,融合或者会使原先两个文化中的根本架构丧失,或者不产生第二个文化而有足以维持自己存在的架构。这些情形似乎是一定的。文化调整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同化”。
文化融合的过程:
①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②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
③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文化融合意义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民族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族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族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族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族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从本质上说,传统文化的激活意味着许多传统文化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成为一种“死亡”文化。因此,可以说应该“激活”传统文化,赋予文化意义或重新使用场景,并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激活特殊的传统文化,核心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使传统文化有用的归属,另一个是使传统文化具有新的文化意义,最好两者兼而有之。
扩展资料:
传统文化以文化为基础,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对应。其内容应是历代存在的各种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实体和文化自觉。比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词、忠孝;也就是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形态的综合体现。在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 、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分布
10年来专门部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央文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是2017《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分布于10年间,除2012年每年相关政策中都有所涉及。
二、旅游有“热点”,关键靠“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10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设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发展创新范畴,该核心理念贯穿其中,并分别提出了建设内容。当然,这里的“文化”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而不是指仅仅有文化资源。
2.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 、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拉动旅游消费。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装周等为载体,提升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与周边国家(地区)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和体育等相关消费。(《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
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
1.旅游演艺。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2.节庆会展旅游。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同上)
3.文化、文物旅游。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同上)
4.文化体验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同上)
5.娱乐业。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主题公园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信誉好的品牌主题公园。(《“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五、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区
1.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共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六、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2.红色景点景区研学旅行。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3.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4.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7〕245号)
七、乡村旅游的特点在于文化旅游
1.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同上)
3.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八、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
1.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主要口岸、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同上)
3.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九、文化旅游扶贫
1. 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红色旅游扶贫。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其在红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3.非遗旅游产品扶贫。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4.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品和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首先了解山西这个城市。一方面说,古代祖先筑城兴市除了发展城市的政权职能外,客观上对城乡人民发展商品交换,
保护城内工商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这不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城市逐步成为政治中心、
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
人文历史文化古迹,山西是美丽的城市所以才回去开发旅游资源因为有它的优势,这里应该有当地的传说或故事吧 用这点都可以吸引人群。
以此成为令人想往的地方。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就在城市打下了一连串的印记,并随着时光的流逝,
遗留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不仅具有考古的文物价值,而且,成为我们追寻祖先足迹的
极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旅游资源,是城市的孪生兄弟。
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
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引用)
一、山西旅游资源特点
(一) 自然旅游资源基础雄厚,但空间组合性较差。
山西自然风光秀丽,主要以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为主体构架,充分体现我国北方“粗犷、雄厚”的风光特色 。已开发的名山有五谷山、恒山、芦芽山、灵空山、绵山、历山、老顶山、灵帝山、卦山、天龙山、五老峰等。另外还有大同火山群,集中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火山近30余座火山,保存完整,是进行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天然水景资源以规模壮观的大河、流泉、飞瀑最为突出,著名的有黄河、汾河、桑干河,壶口、娘子关瀑布及汤头温泉,奇村、顿村温泉,夏县温泉等,位于运城盆地的运城盐地,不仅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是黄土高原上难得的湖泊旅游胜地。另外,山西境内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有省级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既可作为生态系统研究基地和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博物馆,又可作为一项不可多得的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旅游资源。
但是,从空间分布来看,山西众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于远离城镇,资源之间组合性差,很少有比较集中的景点群出现,加之交通不便、山区经济比较落后,从而使旅游景点吸引力降低,生命周期得不到延长,不仅给资源开发增加难度,而且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了目前虽然旅游资源丰富,却很多是“养在闺中人未识”的局面。
(二)人文旅游资源以文物古迹宗教建筑为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资源上相似性大,吸引力相对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全国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属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就占70%以上,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国家保护级文物名列全国第3位。省级重点保护古迹300余处,县级保护的历史文物达2000余处,因而有“中国地上历史博物馆”之称,大部分文物古迹,壁画建筑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者区。目前,有国家级及省级保护的革命纪念地16处,大部分已开发瞻仰、凭吊和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构成山西省一项特殊的旅游资源。
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是不断发展的传承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山西有许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如寒食节、添仓节、油糕节等民间节日;剪纸、面塑、皮影戏,身歌剧、民歌、地方戏曲、社火、灯展、庙会及丰富的地方特产,汇聚为山西民俗风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了村、乔家大院、河边村等三处民俗博物馆,分别反映了全省南、中、北三个地区不同的民俗特色。
从总体评价,山西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是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象北京故宫、长城和西安秦佣那样资源垄断性高,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的古迹名胜。(2)全省人文旅游资源相似性大,宗教特色显著。全省仅寺庙、殿堂、道观就有3000处之多,这种状况不利于旅游活动层次的提高。(3)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配合较好。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色和历史的原因,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常常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背景,两者在特定的环境中,紧密结合成统一的整体,使旅游地形成一种综合的组合形式,游客可以通过一景、一地的旅行和游览,既饱览了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同时又能达到考察研究、论古探奇、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壶口瀑布、北武当山和五老峰中,除壹口瀑布外,其余四个皆是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点缀有宗教建筑、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效益,丰富了旅游项目的内涵,是山西旅游资源开发非常有利的一面。
二、 山西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 从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看山西旅游客源市场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市场呈现出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及康体等专项旅游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对山西的国际旅游业更为不利。山西旅游资源以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等观光旅游资源为主,而为满足各种特殊旅游活动如度假、休闲、娱乐、购物、寻奇、探险等专门层次需要的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因而跟不上国际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虽然近年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有关部门着手开发了几个旅游度假区,但是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需求和应具备的区位条件来看,山西在短期内不可能建成有国际意义的旅游度假区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外出观光旅游已成为居民消费热点之一,对于居民收入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居民更是如此。1996年,国内旅游区人数已达6.4亿人次,旅游业总产值达1600亿元,而且国内旅游业已超出国际旅游业产值。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9.5-10.3亿人次。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山西旅游发展的有力拉动力。一方面,山西有着紧靠东部沿海地区的优越区位,“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国国内旅游业处于以观光型为主的发展初期,也就是说,现阶段居民出行旅游的目的地一般为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和文物古迹旅游地,这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融合一体为资源特色的山西旅游业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机遇。
(二)从旅游客源市场看山西旅游业的地位
首先,山西国际旅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国际旅游人数(包括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总的来说呈递增趋势(表1)。从1980年到1996年16年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0.66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12%,旅游外汇收入年增长率为20.4%,旅游业作为一项创汇产业在全省的外贸体系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从全国国际旅游发展状况来看,山西国际旅游业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不含重庆)、自治区(除台湾)中,从1986年到1996年,山西省国际旅游人数及旅游创汇比一直在第24-28位间徘徊,即使是在较大增长的1996年,亦仅位次第26位,仅多于宁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其次,国际游客入境平均停留时数短,消费水平较低。1988年国际游客在晋停留天数为每人次1.43天,人均购物消费26元(人民币外汇券)。1996年增加到2.8天,但人均日消费仍低于同周边的河南、陕西等省。旅游商品销售额低,是影响山西省旅游外汇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国内旅游的市场前景看好。相对于国际旅游市场来说,山西国内旅游市场比较活跃,而且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表2)。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不足400万人次,1996年增加到1318万人次,回笼货币相当于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和30%,而且国内旅游人数及回笼货币数额超过新疆、江西、吉林等省,与福建、黑龙江等省接近,这说明相对于国际旅游业来说,山西国内旅游业在全国还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三、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及问题
(一)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条件
从山西旅游资源吸引范围分析,由于山西旅游资源属于国际吸引向性的国际级和国家级资源较少,目前只有五台山、壹口瀑布、大同云岗石崖、解州关帝庙、恒山、应县木塔等景区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而这些资源中又缺乏象北京故宫、长城、西安泰佣、广西桂林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景点。一些潜力大的旅游资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短期内也难以吸引大量的国际游客。相对来说,山西旅游资源中具有国内和省内吸引向性的旅游点服务,尤其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五老峰风景区、历山自然保护区、黄崖洞风景区、管涔山风景区、灵宝山风景区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较好的景点,虽然目前还难以吸引大量的国际游客,但却能引起国内及省内大中城市旅游者的兴趣,发展国内旅游潜力很大。
从旅游区位条件来看,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带,位于京津、西安、中原(洛阳、郑州、开封)三大旅游热点之间,这对山西旅游开发即是优势也是劣势。首先,由于缺乏便捷的国际交通口岸,加之距主要客源国较远,从入境海外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看成为劣势。1995年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的资料表明,在来华旅游者中,只游览1-3座城市的旅游者占74.2%。就华北地区,京津、西安及中原地区是国际旅游的热点,1996年这几个地区的海外旅游人数为北京218万人次,陕西51.04万人次,河南24.2万人次,而山西只有9.6 万人次。由于缺乏与这三大旅游区竞争的高垄断性旅游资源,山西只能定位在上述旅游区的分流区层次上,而分流区的市场是较小且不稳定的。这种状况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估计不会有较大转变。另一方面,旅游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达的国际旅游离不开发达的经济水平及外向性经济的推动。而山西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薄弱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单一畸重的产业结构,以及山西“煤炭大省”对旅游资源的形象及游客心理的影响,也成为山西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限制因素。
其次,对于国内旅游客源来说,由于国内旅游的主体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围有京津、西安、郑州、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及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山东和河南省,有可观的市场潜力。随着太旧高速公路的开通,风陵渡,太阳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筑及侯西、侯月铁路线的正式通车,山西与京津、冀、陕、豫的交通状况有了显著改善。目前,太原到原平的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形成从京津冀到山西东部的旅游环形线路,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者利用双休日到山西旅游已成为可能。所以,着力开拓周边地区客源市场,是山西近期内的主要目标。与南方旅游资源相比,山西旅游资源有着南方所不具备的雄深、粗犷的奇险的特色,而且众多的山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都是消夏避署、回归自然的好去处,这些都可作为山西开拓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旅游市场的有利条件。
(二)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旅游项目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准则。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群众集资开发的旅游项目逐渐增多,说明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多、风险小”的行业特点已引起地方政府及群众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的科学分析和了解,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有些项目近距离重复,质量品位低,不适应市场需要。例如前一段时期在全国兴起的“人造景观热”影响到山西各地,很多地方的人造景观在内容、形式及制作上都显得粗糙、混乱,经不起推敲,令游人观一而三,游兴索然无味。这样的景点也许暂时能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内在的特性决定了其生命周期短,因而不会维持很久,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很多人造景观往往附着于原有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之中,破坏了原有资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旅游部门急需理顺管理渠道,对全省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及全面的可行性研究,真正从长远着眼,运用可持续发展及永续利用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进行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
其次,在旅游资源区域开发过程中,管理机制不顺,缺乏整体协调,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在一个风景名胜旅游区内,可能有五个同等级别而又互不隶属的管理机构,分别是风景管理局、文物局(治)、宗教局(处)、旅游局及当地政府。由于各自管理体制不一,投资重点和利益也不一样,致使景区在投资、建设等方面不能配套协调。如壹口风景区是全国四十佳之一,瀑布属于风景局管理,投入大量资金,而与之一体的“旱地行船”和清长城是文物局管理,认为只是一般文物,不作重点开发,所以使景区建设一直不能整体同步进行,影响景区价值的发挥。这种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的局面严重困扰着山西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其次,各旅游区之间缺乏区域间的联系和协调,造成了旅游区间的盲目竞争,同时也难以形成通畅的旅游线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极为不利。
四、 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对策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山西旅游区域开发仍处于开发的生成期阶段。根据经验,在这一阶段中,旅游业的关键性举措主要是要丰富风景点结构,加强景区建设。具体开发对策如下:
(一)按照择优开发、保证重点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
由于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的财力和物力有限,不可能采取“全面开花,面面俱到”。所以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选取项目投资时,应该首先在资源质量高,旅游基础好的部分地区实行择优发展战略。山西每年可用旅游开发的资金约2000多万元,应把这些不同渠道来的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扶持重点景区的建设,对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整体规划,统一布局。从全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来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大同、扬州、太原、临汾 、运城为主体的八大旅游区格局,各旅游区资源丰度不同,开发程度也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单一腹地”开发模式
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的地区,只能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重点开发一、两个场所值大,等级较多的旅游景点,把集中开发的几个旅游地作为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通过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加和完善来带动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单一旅游中心地——腹地体系的蛛网式结构。如吕梁旅游区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吕梁山区,旅游业刚刚起步,今后应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风景区作为重点投资开发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扩大其影响,还可与距其不远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联合开发,以二者旅游规模的扩大来带动 梁旅游区的旅游发展。
2、“等级序列”开发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游区属于旅游资源价值大,开发程度较高的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多级别的旅游中心地,而且这些中心旅游景区在区域内已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对旅游区的功能、规模及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这些旅游区的资源开发应以中心旅游景区为依托,在不断完善中心景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和建设潜力大的旅游资源作为次一级的增长极,逐步形成旅游中心——次级旅游中心——旅游腹地的通道网落式的空间结构,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全面发展。如忻州旅游区中,五台山风景区是忻州地区的一级旅游中心地,区内其它旅游景点虽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但目前还未能达到象五台山那样的吸引规模。今后除继续开发五台山各个台顶,开通改造台怀镇至五个台顶的道路,配套完善各台顶的服务设施等项目外,应加快开发管渗山——芦芽山风景区及代县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它们同五台山景区的联系,形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大旅游圈,推动忻州旅游区向更高层次迈进。
3、“多核一共生”开发模式
在拥有若干个特色各异,规模相似,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地的旅游区内,应充分发挥各旅游中心景区的功能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多旅游中心——腹地网络式的中心集合体,共同带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如运城旅游区,区内存在着多个级别较高的旅游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 山)云(梦山)自然保护区。这些旅游景点都已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其次,近年来与河南省联合开发的“黄河游”项目也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因此,运城旅游区应继续完善“黄河游”及“关公故里游”等项目,大力开发五老峰风景区,历山自然保护区的观光、避署、休养、科考旅游,修复永济鹳雀楼及唐开元铁牛馆,舜都萍坂古城;加强各中心景区的联合,开发环状旅游线路,共同开拓国防国内旅游市场。
(二)选定目标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资源的开发及设施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遵循一定的市场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市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营、所以,客源目标市场的正确定位是旅游资源开发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山西而言,发展国际旅游业相对于国内旅游业说,短期内还面临着各方面的困难,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付出比国内旅游收入更多的成本,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山西不应再把重点放在国际旅游上,而应从实际出发,把眼光移到国内旅游市场的开拓,以国内旅游为主体,着眼发展大众化旅游,开创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旅游形式和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国内旅游者的宣传促销,为一般群众旅游者提供方便的旅游条件,同时积极创造发展国际旅游条件,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的稳步发展。根据山西省旅游资源状况、旅游业基本运营态势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笔者认为,山西省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应该是:以国内旅游为主体,逐步培育进军国际市场的配套条件,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的发展。
(
一、 要加大传统优秀文化的普及。比如,在机关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编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教材;在学校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在企业要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商户”等评选活动;要通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弘扬优良家风,推进社区、农村和家庭建设。要突出抓示范。通过好人好事的评选和推广,用榜样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
二、要加大文化、文明工作的创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行为大教育、大劝导、大实践、大提升活动,突出细节文明建设,从身边一点一滴抓起,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不良行为改起,教育引导人们在卫生习惯、交往礼节、礼貌用语、守时守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遵守公德等方面践行文明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政府要重视,比如,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地方文化发展。宣传部门、文化部门要加强指导支持,联合战略策划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策划方案。要从能干的事情做起,尽快启动一批先导性、基础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同时还要在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上选好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做好融合发展文章。
四、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社团等要引导群众增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安全意识,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古文化街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研究传承基地和相关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五、要创新保护方式。比如与旅游、与网络“+”相结合,让文化释放更大的能量。
六、中央领导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
鉴于当前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策划规划不合理、浅层次盲目性开发、非精细化管理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竞争,市场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院长原群教授所带领的规划团队经过多年躬身探索,踏遍万水千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项目规划设计中始终践行着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以增强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落地性。
(一)资源依托、市场导向原则
指旅游开发要以资源状况为基础,高度重视市场的需求状况、特征及变动趋势。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建设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任何产品都是为了满足需要,都必须被需求方认可、接受,才能实现生产经营的目的,即实现价值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转化,实现赢利的目的。
在旅游开发中突出资源依托、市场导向原则的特殊意义,在于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和产品后,其外在特征变化不大。因此,往往有人将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项目和产品,进而以为决定旅游发展状况和前景的主要是资源状况。所以,在旅游开发和发展中往往只看到资源的重要性,而忽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没能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项目和产品,以致直接影响旅游开发和发展的效果。
(二)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原则
指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坚持特色第一的方针,为了突出特色,就必须扬己之长、避已之短。特色是产品的生命力、竞争力之所在,没有特色的产品就是没有竞争优势和前途的短命产品。
在旅游开发中强调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原则的特殊意义就在于,旅游吸引力最初就产生于文化的差异性,求新、求奇、求异、求特是主要的旅游动机和目的,它们还是实现求乐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旅游开发和生产必须重视特色。
(三)围绕中心、成龙配套原则
指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建设,必须在抓住中心的同时,注意协调配套,形成成熟的项目和产品。
具体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旅游开发建设必须明确主题,要逐层逐项确定其最核心的内容、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
二是在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必须始终注意突出、体现其中心、主题,不能随意规划、选择、建设、组合内容而形成没有主题、没有红线和没有特色的项目和产品。
三是在项目和产品的设施建设上要注意协调配套,行、游、住、食、购、娱的服务要素都要具备,且在等级、档次、规范等方面协调一致,不能畸高畸低,失之偏颇,并逐步增加设施和服务的数量、等级,以增加可选择性。
四是在项目、产品开发建设的同时重视人员素质、管理服务规范、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等软件的建设配套,以及项目、产品建成后的包装、品牌策划塑造和市场宣传销售等环节的配套与统一筹划,解决新开发项目硬件硬、软件软以及建设与管理、服务、包装、宣传、销售相脱节等问题。
(四)立足自身、放眼全局原则
指旅游项目、产品开发建设要以自身的成龙配套和成熟完善为立足点,同时必须兼顾周边地区、相关区域的项目、产品,注意与周边地区、整个区域乃至全国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协调一致。
就一般情况来说,立足自身,做好自己的事,是社会广泛提倡、反复强调的,因此是大多数人易于想到和做到的,但放眼全局往往被很多人在认识和实践中忽视。旅游开发要放眼全局,有利于强化旅游开发和产品建设中的一盘棋观念,对保证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效益和项目本身的长期效益有重要作用。
(五)梯次推进、逐步深入原则
指就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方式来看,应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并注意在项目等级、水准、内容、性质、特征等方面不断提高、深化、丰富和强化。
就一般建设项目来说,总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为了尽快投入运营和产生效益,有些建设是要先完成的,有些则可以逐步建设配套。大多数旅游产品的生产也存在一个由初级到高级,不断完善、升级,形成包含多种型号、档次的系列产品体系的过程。
就项目和产品性质来说,可以从一般性的参观、游览到欣赏、考察、参与、体验,有的还可以向娱乐、度假、康体、商务、会议等方向发展。
(六)科学开发、有效保护原则
指在旅游开发中,要坚持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方式,注意对资源、环境扥切实有效保护,防止和杜绝掠夺性、破坏性开发利用,实现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目标。
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能有效保护资源就会使我们是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彼此间的辩证关系来分析,科学开发是有效保护的前提,有效保护又是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实现开发利用目的的前提。
在住建部公布的五批共计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杭州市共有52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杭州市建德市17个,分别是寿昌镇石泉村、寿昌镇乌石村、大慈岩镇檀村村湖塘村、更楼街道于合村、杨村桥镇徐坑村百箩畈自然村、大洋镇建南村章家自然村、三都镇乌祥村、大慈岩镇里叶村、大慈岩镇双泉村、大慈岩镇三元村麻车岗自然村、大慈岩镇檀村村樟宅坞自然村、大慈岩镇大慈岩村大坞自然村、大同镇劳村村、大同镇上马村石郭源自然村、大慈岩镇李村村、大慈岩镇上吴方村、大慈岩镇新叶村。條萊垍頭
杭州市·建德市萊垍頭條
寿昌镇石泉村垍頭條萊
石泉村位于寿昌山区东部,距寿昌镇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整个村庄群山环绕,生态环境非常好。村里有着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历程的雍睦堂。祠堂很漂亮,为徽派古建筑,内有戏台一座,雕龙画凤,古色古香。一个古老的村庄,总会有自己的文化习俗,石泉村就有自己的清唱班。据原《寿昌县志》记载:“石泉的清唱班创建于1922年。”他们还创作了一个专门适宜边走边演奏的曲调,叫“路调十番锣鼓”。有时间,去石泉听一听吧!垍頭條萊
萊垍頭條
寿昌镇乌石村萊垍頭條
乌石村旧称乌冈村,为承传数块奇异巨石之美丽的传说而改名。据《建德市地名志》载:“相传很久以前有神仙搬石经过此地,不慎石头失落在水塘里,石色黑,称乌岗石。这条山源遂叫乌石源,村庄在乌石源出口处,故名。”乌石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为乌冈徐氏族人繁衍聚居之地。据建德《乌岗徐氏宗谱》记载: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徐嵩之子徐绍从兰溪西乡古塘迁居寿昌乌石村,为建德徐姓之始,已有1003年的历史。頭條萊垍
頭條萊垍
大慈岩镇檀村村湖塘村條萊垍頭
湖塘村落位于大慈岩镇中部杨宕岩山脚,处于金衢盆地北缘地带,是丘陵向中低过渡的区域。村域范围大致呈圆形,东、南两面界于兰溪市火炉山水库,西围于金千铁路、檀新公路,北靠扬宕岩。村庄为多重丘陵所围,具有典型风水学地势宗所要求的要素。住户分布集中,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落胡姓始迁祖为北宋南迁中立有功勋的战将,宋朝偏安杭州后,因避奸权所害解甲归田,选择兰溪中河西与寿昌县接壤的有山有水之地。约在750年前由现村落北面的川塘山背下迁到现址。條萊垍頭
垍頭條萊
更楼街道于合村條萊垍頭
于合村位于 建德市更楼街道南端与寿昌接壤, 寿昌江、 320国道、 杭新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杭新景高速公路寿昌出口就位于于合行政村村口,距美丽的新安江仅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捷,是一块“有山有水有良田”的宝地。于合行政村辖三个自然村包括老于合、新街、桐子源,整个行政区域8.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3亩,山林面积6728多亩。是建德市的小康村之一。垍頭條萊
萊垍頭條
杨村桥镇徐坑村百箩畈自然村頭條萊垍
百箩畈村是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杨村桥镇徐坑村下辖的自然村。走在路上,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据说村里以前主要村道上都是鹅卵石铺路,现在大多变成了水泥路,只有不多的几段还保留着鹅卵石的路面。村里有很多民居,还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一家家雕梁画栋韵味十足。萊垍頭條
萊垍頭條
大洋镇建南村章家自然村條萊垍頭
章家自然村,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洋镇建南村下辖村。章家自然村保存的古建筑挺多,最有名的要属章燮故居。该故居建于清嘉庆三年,传统传统砖木结构建筑,线条明快清晰。这里的琵琶也特别好吃,山遍野的枇杷林里,红红黄黄的枇杷挂满枝头,煞是好看。萊垍頭條
萊垍頭條
三都镇乌祥村頭條萊垍
在建德市三都富春江支流苔溪后源的源头,有一个建制村叫乌祥。由那里往东翻过截柘岭(亦名石柘岭),就是浦江县的地界。乌祥村的村民都会说浦江方言,村名的发音为“wushang”(乌伤)。相传,孝子颜乌负土葬父,有大群乌鸦衔土相助,乌鸦之口因此而受伤滴血。此为秦代所置乌伤(后改为义乌)县的得名。明末清初,一支王姓人从义乌县迁居此地,以祖居地“乌伤”名村,后雅化为乌祥。这里,走出了一位党和人民的“孝子”、革命烈士——蒋治。萊垍頭條
頭條萊垍
大慈岩镇里叶村萊垍頭條
里叶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周围知名景区、景点丰富,东南连接兰溪诸葛八卦村、西与龙游石窟毗邻,西北与市境内大慈岩景区相连。里叶村人勤劳创业,其先祖建造有里叶祠堂,宏伟壮观。祠建于明代末年,四合院,面 宽36.05米,进深48.92米。每至夏季,里叶村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家家户户采莲、剥莲、通莲(芯)、晒莲、卖莲。萊垍頭條
垍頭條萊
大慈岩镇双泉村萊垍頭條
双泉村由原泉山村和小泉村合并组建,位于建德市西南部,处于杭州、金华、衢州三地市的准交界处。近年来,双泉村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49100帮扶工程为契机,从村情实际出发,从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入手,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对村庄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整治,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村级经济的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三年中先后荣获了“浙江省和杭州市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园林绿化村”、“杭州市生态村”、“杭州市卫生村”、“杭州市文明村”、“杭州市农家乐示范点”等十余项荣誉称号。萊垍頭條
垍頭條萊
大慈岩镇三元村麻车岗自然村萊垍頭條
麻车岗自然村位于大慈岩镇镇区的中东部,东与兰溪市相连,南与本镇檀村村相邻,北与李村接瓖,属于三元村,村庄离大慈岩镇区1公里,区域面积3.37平方公里,麻车岗座北朝南,是典型的风水宝地,过去有‘乌石朝山,邓宅水口,麻车岗来拢’的经典风水之说。该村庄形成的比较早,以‘东鲁世家’总厅为中心,格局始终未变,村中古建筑体量较大,明代信息较为突出。萊垍頭條
萊垍頭條
大慈岩镇檀村村樟宅坞自然村垍頭條萊
樟宅坞自然村位于檀村村东北面,该村以汪姓为主,始祖越国公汪华之孙立言公到宁波慈溪任职时途经此地,见此地山水甚好,山清水秀,于元代1312年迁居此地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村落传统建筑主要集中在敬承堂区块,与崇义堂族厅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整体,其中敬承堂建筑质量优良,工艺独特,保存完好,格局特殊,门面砖雕精细别致,具有很高的工艺美学价值,内部传统木雕精细讲究,为建德市少见,为典型的清中期建筑。萊垍頭條
萊垍頭條
大慈岩镇大慈岩村大坞自然村萊垍頭條
大坞村是大慈岩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口有两座奇山,东面叫“狮山”,西面叫“象山”,好似大坞村的守护神,保佑着村子的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大坞村建于宋朝景炎年间。以方氏为主,始祖青睐此风水宝地而身后安葬于此。公元1277年孤塘畈光泽公,号芝山。贤良孝顺,举家居住大坞守始祖墓,成大坞清派第一世祖,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大坞方氏系周旁邻地区望族之一。頭條萊垍
垍頭條萊
大同镇劳村村條萊垍頭
劳村村由劳村、劳三两个自然村组成,辖区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东与黄山头交界,南邻丰畈村,西与寻芳村毗邻,北至潘村平山自然村及皇家村。劳村村位于浙江省23省道,交通便利,全村有21个村民小组,854户农户(不包括居委会户),农业人口2730人,土地面积7417亩,其中耕地1872亩,林地4056亩,山地480亩,水面63亩,其他116亩,其余为园地。萊垍頭條
垍頭條萊
大同镇上马村石郭源自然村萊垍頭條
石郭源村里的人都姓徐,后来有少量客姓迁入。徐姓的祖先大约于清中叶从衢州高龙迁到这里定居,当时是三兄弟一起来到这里开山种地,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石郭源徐姓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支,他们自行修有宗谱和宗祠,秉承耕读传家的家风,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繁衍生息。至于石郭源这个地名的由来,向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村后宝峰岩壁立千仞,形如城墙,故名石郭;另一种说法是:源里的沟沟壑壑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故名石谷,后衍为石郭。不管哪一种说法,反正石郭源总与石头相关。垍頭條萊
垍頭條萊
大慈岩镇李村村垍頭條萊
李村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南部,整个村被玉华山脉和大慈岩山脉环抱着,山上郁郁葱葱、层恋叠翠、村外小溪潺潺、景色宜人。该村为浙江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现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110多幢,此外还有白山殿、小武当庙及包括一本堂在内的十多座公共建筑,李村村乡土建筑群,2011年已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頭條萊垍
萊垍頭條
大慈岩镇上吴方村萊垍頭條
村内保存有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有165座明、清、民国的古建筑,建筑类型多,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祠堂建筑前大多建有水塘,其中保存较好的38座,包括庙、私塾、厅堂、民居等类型。祠堂建筑就有6座,分别为方正堂、衍庆堂、三乐堂、尚志堂、世美堂、许德堂。有迷宫建筑(俗称长弄堂),始建于明代,弄堂长47.5米,宽1米左右,九门槛、八八六十四道门,家家相同、户户相连村内核心区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條萊垍頭
大慈岩镇新叶村萊垍頭條
新叶古村已有800多年历史,明清建筑有200多幢,被国内文物专家推崇为乡土建筑保护的典范。走进古村,青山、田野、水牛、小溪、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各类山花盛开,一派田园风光。萊垍頭條
什么是中国传统村落?條萊垍頭
据了解,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頭條萊垍
列入传统村落的条件是?萊垍頭條
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一般要具备以下特点:村落自然景观较好,建筑风貌基本完好,民俗民风传承得好。頭條萊垍
入选了又有什么好处?萊垍頭條
中国传统村落将获得国家的重点关注和重点栽培,如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金融扶持政策等。頭條萊垍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要运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民族政策法规的理解能力和落实能力。要把民族政策法规知识学习纳入各级党委中心学习组的学习计划,纳入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党政干部的民族政策理论水平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要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部队、进寺观教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以宽容、兼容、包容之心,善待少数民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尽力消除隔阂,真心接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从事经济社会活动,防止排挤、歧视现象发生。
(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贸易发展
加快城市少数民族发展,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大对困难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援助,使他们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二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解决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关注的发展生产、开店经营、饮食习惯等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排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三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业要追求旅游品质的提高,要从注重硬件开发向注重软件开发转变,不仅要加大硬件投资,更要注重创意和服务。要从注重开发旅游产品变成注重培育旅游品牌,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要努力提高各族群众收入水平,着力发展富民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非公经济和社会服务组织,扶持壮大骨干民族企业和大批中小微企业,夯实增收富民的经济基础。引导农牧民通过租赁、入股、转让、联营等方式流转承包草场、土地经营权,依法保障农牧民承包经营收益。引导和支持农牧民建设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渔家乐、采摘园,发展以特色旅游为主的庄园经济。完善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发展的政策,培育壮大民族特色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牢牢把握“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要求,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一要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完善和落实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政策,特别是要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在就业中存在的特殊困难,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全社会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路子。二要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民族教育办学质量,推动民族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条件,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深入实施蒙语授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与先进地区的教学交流,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综合素质。三要扎实做好扶贫攻坚工作。以家庭为单位,以增收为目标,一户一策,实行精准扶贫,真正扶到点上,确保扶贫效果。四要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做好蒙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升蒙医药服务能力。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一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把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使“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变成行动自觉。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建设,创新创建方式,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二要着力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团体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优秀精神品质,让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亮丽风景线。
(五)提高城市基层民族工作水平
要高度重视城市基层民族工作,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一要引导转移进城少数民族农牧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要主动服务,及早谋划,切实解决好转移进城少数民族群众住房、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二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利用社区各类平台,积极组织文化、联谊、学习培训等活动,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引导转移群众融入城市节奏、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三要切实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在劳动用工、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出现歧视少数民族群众、损害民族团结的问题。
(六)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步增多,民族工作管理重心将侧重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一是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功能,推进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二是依靠社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与服务,在就业、政策咨询、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实行双向管理。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对接和联系,流入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属地的经常性工作范围。流出地要积极配合流入地,做好外出少数民族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外出人员登记工作,及时向流入地提供流出人口相关信息,从源头上加强对流出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