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都是汉墓,有人说出土过金缕玉衣,有人还捡到过玉片。但现在都已经被盗掘,具体是谁的真相无法考证了,我猜可能是诸葛亮的墓。
巴山,位于诸城市昌城镇北端,与高密南部接壤,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海拔116米(一说156米),四周皆为平地。脉起东部,过白龙山(属地百尺河),经大宋岭,逶迤绵长,至潍河、百尺河双流交汇处。此山不高,却也形胜一方:拔地而起,岿然雄居,形似卧虎,石怪林密;西接潍河,南临密水;向东一溜土丘十几座汉墓冢子,直接到百尺河的白龙山。方圆几十里唯此制高点,大有“拄天立地,巍巍乎壮哉”之气势。
1、秦始皇的墓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墓室在皇陵封土堆之下。
2、秦始皇帝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即秦朝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园,简称秦始皇陵或秦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园。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秦始皇兵马俑是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1980年开始发掘工作,先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编号为K9801的陪葬坑正在进行试挖掘。而种种迹象都表明,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军备库”。
听说过港沟潘龙山,长青福寿园可以的
也可以咨询民证部门
劝学里位置临近地铁彭家庄站,飞跃大道与唐冶东路处,附近没有公墓
青铜山(Qingtong Mountain)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兴隆街道与历城区(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仲宫街道交界处;海拔754米,为周围诸山的最高峰;山阳半腰为唐代大佛寺遗址,现尚存大佛寺摩崖造像;这里及周围地区现有泉池19处。
南甘露泉
南甘露泉在青铜山大佛造像东南山阴崖壁间。因水质甘美,且为了有别于佛慧山开元寺的甘露泉,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东西两股清流,如漱珠矶,哗哗有声,蓄水成池。四周高峰峭立,翠柏郁森,中央为沃土,山坡果树溢香,畦中菜蔬肥壮,皆由此泉水浇灌。
百花泉
百花泉在青铜山南,仲宫街道北崖村南首。因群泉簇涌,浪花翻腾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泉自崖下洞穴中涌出,汇入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幽深莫测。池岸,杨柳依依。泉水四季常流,水温恒定。冬季水雾蒸腾,景色奇妙。泉水由池南壁石隙流向20米远的大佛水库(亦称百花水库)。
灰泉
灰泉在青铜山南,仲宫街道东崖村北。水自岩壁流出,经半米深方池沿小溪缓流,与另一无
名山泉汇流至长8米石砌水池中。为农田灌溉用水。
老泉
老泉在仲宫街道东崖村东的山半腰。水常年自崖缝中涌出,清冽甘美。经敷设的输水管,流入东崖村,可供全村五六百人饮用。
道士泉
道士泉在仲宫街道大佛寺村南,河之东崖。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称“在大佛寺东坡”。该村南侧,昔日有大佛寺,清末民初已凋敝,现仅存极少量的墓塔石和石雕柱础。道士泉即在大佛寺遗址东侧的山坡下,村民以方位呼之为“南泉”。水自崖隙中涌出,泻入河中,终年不竭。水质甘纯,煮后无垢,村民称饮之可治腹泻,并称附近曾有道观、道士墓地等。
清泉
清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道士泉北”。今道士泉北侧,有一小石坝将河拦成的塘湾,面积约1000平方米。塘水来源于河崖涌出的泉水和上游百花泉之水,四季不枯。清泉疑即湮于塘湾内。塘水碧透,经溢水口泻出,与道士泉水相汇,向南流入锦绣川。岸边溪畔,杂木笼荫。
老庄泉
老庄泉在青铜山南麓,仲宫街道老庄村内。泉以村名。为东西两泉。西泉池呈长方形,水清碧透;东池为井形,苍暗深邃。两池皆以石砌岸,水由暗渠汇入8米长的蓄水池。沿泉旁石阶路可攀登至青铜山大佛寺造像。
杨家泉
杨家泉在青铜山东,仲宫街道金钢纂村山道旁。因源于杨姓田边得名。原为自然水池,后被填埋,水自地下水道向西伏流,汇入村内蓄水池。泉水澄澈,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水盛时沿山峪蜿蜒南流5公里余,入锦绣川水库。
白花泉
白花泉在青铜山顶端,兴隆街道白花泉村东南石崖下。因石泉流出白花浮”得名。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康熙《济南府志》云:“飞泻漫流,曲尽幽姿,流经孤山入锦绣川。”今泉池北为巨岩,三面石砌,东临深涧,水自岩缝流出,汇积池内,为村民饮用水。大旱年,时有枯竭。
斗母泉
斗母泉(窦姑泉) 在青铜山西北山阴,兴隆街道斗母泉村北崖下,邻近处有斗母庙。因水涌量大,俗称“大泉”。原名“窦姑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大佛寺北顶”。清郝植恭亦称此泉为窦姑泉,将其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斗母泉村的山之南麓,即大佛寺遗址。盖后来由“窦姑泉”谐音为“斗母泉”。泉水自岩壁圆洞流出,汇积于1991年棚盖起来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池旁有连根同生的车梁木和刺楸古树,均为济南地区同类树种中的第一大树。
南圈泉
南圈泉在青铜山北坡,兴隆街道南圈村西。因村而得名。为用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南壁岩缝流出,清澈洁净,为村民饮用水。
边庄三泉
边庄三泉在青铜山西北,兴隆街道边庄村街旁岩下。依方位分别取名“北泉”、“南泉”和“西泉”。泉池皆为长7米,宽3米,深2.5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以水泥板棚盖,上留便于取水的方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为村民饮用水。
西坡双泉
西坡双泉在兴隆街道西坡村,村东即为青铜山。村南、村北各有一泉,按方位分别称“南泉”、“北泉”。池皆以石砌。南泉池顶用料石券为拱形,水自岩缝流落至池内;北泉池为敞开式,水自地堰石缝流出,汇入池内。泉水清澈,四季不竭。
南岭泉
南岭泉在青铜山北,兴隆街道碉堡峪村南。因源于南岭山顶得名。为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岩缝涌出,流落池内,哗哗作响,长流不息。
寄宝泉
寄宝泉在碉堡峪村街旁崖下。传说曾有僧人在泉旁石缝寄藏财宝,故名。水自岩缝涌出,汇积于井形池内。水盛时,经临近的蓄水池,沿峪漫流。
小泉
小泉在青铜山北,兴隆街道小泉村内。因泉水小于俗称“大泉”的斗母泉而得名。为村民饮用水。
青铜山(Qingtong Mountain)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兴隆街道与历城区(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仲宫街道交界处;海拔754米,为周围诸山的最高峰;山阳半腰为唐代大佛寺遗址,现尚存大佛寺摩崖造像;这里及周围地区现有泉池19处。
南甘露泉
南甘露泉在青铜山大佛造像东南山阴崖壁间。因水质甘美,且为了有别于佛慧山开元寺的甘露泉,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东西两股清流,如漱珠矶,哗哗有声,蓄水成池。四周高峰峭立,翠柏郁森,中央为沃土,山坡果树溢香,畦中菜蔬肥壮,皆由此泉水浇灌。
百花泉
百花泉在青铜山南,仲宫街道北崖村南首。因群泉簇涌,浪花翻腾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泉自崖下洞穴中涌出,汇入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幽深莫测。池岸,杨柳依依。泉水四季常流,水温恒定。冬季水雾蒸腾,景色奇妙。泉水由池南壁石隙流向20米远的大佛水库(亦称百花水库)。
灰泉
灰泉在青铜山南,仲宫街道东崖村北。水自岩壁流出,经半米深方池沿小溪缓流,与另一无
名山泉汇流至长8米石砌水池中。为农田灌溉用水。
老泉
老泉在仲宫街道东崖村东的山半腰。水常年自崖缝中涌出,清冽甘美。经敷设的输水管,流入东崖村,可供全村五六百人饮用。
道士泉
道士泉在仲宫街道大佛寺村南,河之东崖。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称“在大佛寺东坡”。该村南侧,昔日有大佛寺,清末民初已凋敝,现仅存极少量的墓塔石和石雕柱础。道士泉即在大佛寺遗址东侧的山坡下,村民以方位呼之为“南泉”。水自崖隙中涌出,泻入河中,终年不竭。水质甘纯,煮后无垢,村民称饮之可治腹泻,并称附近曾有道观、道士墓地等。
清泉
清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道士泉北”。今道士泉北侧,有一小石坝将河拦成的塘湾,面积约1000平方米。塘水来源于河崖涌出的泉水和上游百花泉之水,四季不枯。清泉疑即湮于塘湾内。塘水碧透,经溢水口泻出,与道士泉水相汇,向南流入锦绣川。岸边溪畔,杂木笼荫。
老庄泉
老庄泉在青铜山南麓,仲宫街道老庄村内。泉以村名。为东西两泉。西泉池呈长方形,水清碧透;东池为井形,苍暗深邃。两池皆以石砌岸,水由暗渠汇入8米长的蓄水池。沿泉旁石阶路可攀登至青铜山大佛寺造像。
杨家泉
杨家泉在青铜山东,仲宫街道金钢纂村山道旁。因源于杨姓田边得名。原为自然水池,后被填埋,水自地下水道向西伏流,汇入村内蓄水池。泉水澄澈,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水盛时沿山峪蜿蜒南流5公里余,入锦绣川水库。
白花泉
白花泉在青铜山顶端,兴隆街道白花泉村东南石崖下。因石泉流出白花浮”得名。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康熙《济南府志》云:“飞泻漫流,曲尽幽姿,流经孤山入锦绣川。”今泉池北为巨岩,三面石砌,东临深涧,水自岩缝流出,汇积池内,为村民饮用水。大旱年,时有枯竭。
斗母泉
斗母泉(窦姑泉) 在青铜山西北山阴,兴隆街道斗母泉村北崖下,邻近处有斗母庙。因水涌量大,俗称“大泉”。原名“窦姑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大佛寺北顶”。清郝植恭亦称此泉为窦姑泉,将其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斗母泉村的山之南麓,即大佛寺遗址。盖后来由“窦姑泉”谐音为“斗母泉”。泉水自岩壁圆洞流出,汇积于1991年棚盖起来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池旁有连根同生的车梁木和刺楸古树,均为济南地区同类树种中的第一大树。
南圈泉
南圈泉在青铜山北坡,兴隆街道南圈村西。因村而得名。为用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南壁岩缝流出,清澈洁净,为村民饮用水。
边庄三泉
边庄三泉在青铜山西北,兴隆街道边庄村街旁岩下。依方位分别取名“北泉”、“南泉”和“西泉”。泉池皆为长7米,宽3米,深2.5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以水泥板棚盖,上留便于取水的方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为村民饮用水。
西坡双泉
西坡双泉在兴隆街道西坡村,村东即为青铜山。村南、村北各有一泉,按方位分别称“南泉”、“北泉”。池皆以石砌。南泉池顶用料石券为拱形,水自岩缝流落至池内;北泉池为敞开式,水自地堰石缝流出,汇入池内。泉水清澈,四季不竭。
南岭泉
南岭泉在青铜山北,兴隆街道碉堡峪村南。因源于南岭山顶得名。为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岩缝涌出,流落池内,哗哗作响,长流不息。
寄宝泉
寄宝泉在碉堡峪村街旁崖下。传说曾有僧人在泉旁石缝寄藏财宝,故名。水自岩缝涌出,汇积于井形池内。水盛时,经临近的蓄水池,沿峪漫流。
小泉
小泉在青铜山北,兴隆街道小泉村内。因泉水小于俗称“大泉”的斗母泉而得名。为村民饮用水。
1、西河遗址
1/20
西河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西北约400米处,遗址呈缓坡状隆起,周围渐低。西部向河凸出,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3米。出土遗物有陶釜、盆、罐、壶、碗等,石器有磨盘、磨棒、铲等。此外,文物普查时还于遗址上采集有商周时期的遗物。
2、城子崖遗址
2/20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龙山镇龙山村东北,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因1930年首先在这里发现了龙山文化,发掘工作对中国史前考古与古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内涵包括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遗存及部分商代遗物。
3、大辛庄遗址
3/20
大辛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是商朝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商代中期中原地区商文化向东推进最远的据点,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小屯遗址
4/20
小屯遗址商周时期遗址。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清县归德镇小屯村东,前平村西南的濒河高地上。小屯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案可查的计有116件,1957年因小屯商周遗址部分文物价值较高,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收藏,其它文物分藏于山东博物馆、泰山岱庙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和长清县博物馆。
5、东平陵故城
5/20
东平陵故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山镇东北,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建城1019年(前204-815)。历年采集的遗物有陶、铁、铜、石器和钱币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洼村民在东墙附近发现1座古墓,出土5件青铜器。
6、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6/20
中国东汉墓地祠堂。在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南的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保护性复室。而石祠以及石祠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7、黄石崖石窟造像
7/20
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南,罗袁寺顶山阴。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内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飞天7个。洞外造像68尊,其中飞天9尊。黄石崖造像为济南最早的石窟群,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
8、道贵墓
8/20
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墓葬。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马家庄南(现山东省冶金宾馆楼下)。
9、四门塔
9/20
四门塔,位于山东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东北方4公里处,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庭阁式石塔。四门塔原属神通寺,该寺始建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是山东境内最早的寺庙,后来庙宇毁于清末大火,剩下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佛教遗址。
10、灵岩寺
10/20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地处泰山西北,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岩寺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
11、兴国禅寺
11/20
兴国禅寺,位于济南市区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于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兴国寺坐落在千佛山阴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
12、房彦谦墓
12/20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墓葬。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西彩石村北1公里处赵山之阳。房彦谦,字孝冲,临淄人。北齐为齐州主簿。隋开皇中,擢授承奉郎,迁监察御史、长葛令,授都州司马。
13、千佛崖石窟造像
13/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称"神通寺造像"。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东北白虎山腰。约在唐初开凿,高宗时达到最盛期,至睿宗时已近尾声。南北总长65米,原有大小造像220尊,现存210尊。造像题记43则,其中有纪年者10则,包括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5个年号,另有5则是后人的题名或重修题记。
14、九顶塔
14/20
九顶塔位于济南柳埠南灵鹫山阳九塔寺。因其塔身一塔起,而九顶出而得名。始建于唐朝。
15、龙虎塔
15/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南金舆谷西北白虎山坡下。因其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建于唐宋时期。形制属亭阁式塔,平面呈方形,高12.2米。
16、多宝佛塔
16/20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西南平阴县翠屏山(又名水山)顶的玉皇阁院内。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
17、大佛寺造像
17/20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凿刻。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乡老庄村北青铜山阳悬崖上。是山东地区现存石窟造像中最大的一躯。
18、历下亭
18/20
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古历亭,以临近历山(千佛山)而得名。位于济南大明湖中的方形岛上。最早名"客亭",在五龙潭附近,即唐代杜甫陪李邕宴饮处。后亭址多有变迁。
19、唐槐亭
19/20
位于千佛山西盘道旁。近亭有一古槐,相传唐代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人称"秦琼拴马槐"。树干半枯,后于空心中生一幼树,又称"母抱子槐"。亭以树名。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小学院内。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现存建筑物为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历明、清、民国各代均有重修或增修。
20、济南府学文庙
20/20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小学院内。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现存建筑物为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历明、清、民国各代均有重修或增修。
貌似在山大路7中的西边,有个墓地的办理处是这个名字.不过我不能确定.只记得什么"人生后花园"的标语.
福禄山公墓,位于长清区,依山而建,园区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仿古办公场所,小桥流水人工湖,整齐平坦的小道,伸向四面八方,一排排大理石墓地座落在树荫中,肃静又安祥,工作人员素质也好,也比较负责任,把家人或亲友葬于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我去过好几次,亲眼所见,还是比较认同的。
听说过港沟潘龙山,长青福寿园可以的
也可以咨询民证部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