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湖公园没有历史类传说,因为它是现代改造的公园。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总占地面积100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陆地面积17.72公顷。因风景优美、治理效果良好而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
从1996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
1999年以来,泉州市政府先后投资2.3亿元人民币,建成市区西北片区滞洪排涝工程以及由“风起筝飞”、“远峰近月”、“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双岛鹭鸣”、“玉桥荷色”等七个景点组成的城市公园。
远看红砖白石、燕尾脊成片,古建群排列井然有序;近看雕梁画栋、墙上雕刻题材丰富,雕饰技艺精湛……“东亚文化之都”福建泉州的后龙镇土坑村洋溢着浓郁的闽南风,置身这一延续几百年的古村落,依稀可见昔日的繁荣和昌盛,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在中国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土坑村榜上有名。近日,笔者走进了这一较完整反映相关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古村落。
土坑村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据载,当时福建莆田贵族刘宗孔因避“靖难之变”,携眷至此定居下来,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刘氏后代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
历经数百年发展,土坑村古民居建筑群落现占地26860平方米,尚存明清建筑27座,包含民居、祠堂、宫庙和书院等。
这一日,寻塔至福建泉州的永春县。喝了几元一碗的蓬壶老牌肉羹汤(味道美极了),在一都农家菜吃了午餐后,随即见到了留安塔,该塔位于福建泉州永春县桃城镇留安社区的留安山上,原名仙洞塔,早年修建有双塔竖立,始建年代不详。据网载: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县许兼善命令拆掉留安、文明二塔以增高城墙。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永春知州姚任道、周瑛先后重建一塔,更名为文峰塔。塔为石构密檐,素面实心,七层八角。1961年为强台风所摧倒。
网载:1984年,港同胞颜彬声、梁披云和陈吴爱捐资重建。其用途为调整地势倒背,造福一方百姓,也称风水塔。新塔为石条垒砌,七层八角,斗拱飞檐,琉璃屋顶,高25米,集亭、台、楼、阁于一体。内有扶梯可攀援,外绕回廊。据说该塔重建时,在加深原基之下,发现另有基础,出土一批宋、明时期的铜钱、陶瓷器和印章等文物。留安塔重建后,成为今日永春的标志性建筑。站立塔前,远眺永春风貌,真是一片郁郁葱葱!
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成功,正式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遗产要素的角度看,泉州有哪些古迹?它们的价值何在?如果有机会去泉州旅行,你可能会有更清晰的思路。
泉州城是遗产谱系
泉州,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处神奇而伟大之地。它的情调来自它谜一般的现代与传统相融的和谐。建筑、器乐、民俗、仪式、饮食无不自成一体地透露着此地的文化自信。现代性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汇到这座历史上曾吐纳天下奇货的港口城市中。
泉州有许多古称,如“刺桐”“温陵”等。前者是与其东方大港的传说有关,后者则既是描述其多山的丘陵地理风貌,也暗指历史上宋明理学对其过化的影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泉州的各类遗址兴趣盎然。从约20年前德济门遗址的出土,到新近对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大港的历史篇幅正徐徐展开。
与国内其他遗产地不同,泉州系列遗产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一直延伸到腹地地区的广大空间中,多达22处。
泉州的遗址,从遗产构成要素价值分为三类:一是“山—城”的城市结构,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南外宗正司、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等。二是“山—河—聚落”乡村手工业景观,主要涉及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三是“海—陆”交通环境景观,指的是安平桥、洛阳桥、顺济桥遗址、真武庙、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和万寿塔。
这三组遗产构成了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和复合景观。因此,“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场所或地点,也不仅是一条为商场写字楼包围的单调的历史街区。它是一个跨山海、通城乡、贯古今的遗产谱系。
城中史迹是游览首选
位于泉州城市中心的密集景点,多为官方文化历史遗存,也是参观游览的首选。
城中的核心地标是位于西街的开元寺双塔。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开元二十六年改名为开元寺。约唐咸通六年(865年),寺东始建镇国塔,初为木塔结构。后梁时期,又在寺西建有无量寿塔。如今的古城人还时常畅想泉州港兴盛之时,远航归乡人是如何望塔寄情的。开元寺亦在海洋贸易的财富支撑下于宋元时期获得巨大发展。如今,开元寺山门仍有唐宋遗风,双塔为宋代原物石构,彰显了宋代石塔建筑的建造技艺。
令考古学家兴奋的新近发现为位于泉州旧梨园剧团的南外宗正司遗址。这一遗址的挖掘证实了宋代赵氏皇族南迁泉州的史实。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正是泉州港繁荣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才可支撑和延续远离政治中心的皇族们过上奢靡的宫廷生活,也正是这种宫廷生活为原本地处海疆的小城带来了延续至今的诸多习俗、音乐、舞蹈和仪式遗存。
作为一座因海港商贸而兴起的城市,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古城一样,泉州文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被纳入帝国体系的重要明证。这座象征儒家正统的建筑兴建于唐开元末年,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历代的迁建和修缮。如今,文庙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大成殿的建筑基础、台基等石质基础部分是宋代原物,木构件等其他构件则是清代按原样修缮的。
这些场所的兴起与发展与宋元泉州的海洋贸易息息相关,泉州古城的肌理亦是由这些重要的历史场所构成。
海陆交通看一桥一庙一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从宋元时期开始,刺桐城(泉州)便是享誉中外的“东方第一大港”。鄂国公留从效曾在古城遍植刺桐花,外商来港纷纷称道刺桐港之美。泉州城南货运港口引领的古迹,当然与宋元海洋贸易息息相关。
往往,以现涂门街和新门街为界往南为“城南”的范围,乃是泉州古城城墙的所在地。传说城南向来为小贩、流民和异族聚居之处,海陆通货便是在这种热闹纷纷的杂烩世界中展开的。
从城中腹地延伸到港口,有一处重要的古迹顺济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作为宋元时期泉州府进出货物的重要通道,顺济桥对于稳定与繁荣泉州社会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除此之外,宋代古桥还有晋江安海的安平桥。
距离顺济桥不远处的滩涂上,矗立着一座为华南信众感佩无比的女神庙——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这座宫庙原名为顺济宫,也是因为桥的缘故。桥与庙组成了城南港口地带最为重要的宋元史迹。
在桥与庙之外,2001年经考古挖掘首现于世的德济门遗址确立了位于“城南”内部的海陆分界线。也就是说,泉州古城历经各代拓城,而德济门为其最南端的南门。古时,从南门顺水路至竹街再至市舶司,获得许可证方可入城。后市舶司虽迁往福州,但时至清朝,官办海关口仍设在南门附近。可见,吞吐货物的泉州港与南门的关系紧密相关。
一桥一庙一门为讨论泉州“城南”的人文地理空间与宋元海洋贸易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在涉足这些遗产点后,旅行者还可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一窥泉州绵延数代的海陆文化。并在开元寺的古船陈列馆中,亲睹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泉州后渚港的宋代古船。
流动的城乡是活着的遗产
泉州,不仅是一座古城,它的独特还在于城乡体系的完整性。泉州港的繁荣贸易除了海陆交通的发达以外,还因其广袤的内陆腹地提供了丰富的转运货物。
由东溪、西溪汇流至晋江的航道提供了货物流通的重要路径。2020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22处遗产系列之一的安溪县青阳冶铁遗址便是位于西溪上游的内陆地带。
北宋初期,福建矿冶颇具规模。据《安溪县志》记载,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在龙兴里(今尚卿乡)开青阳铁场,后废。该遗址的考古挖掘证实了宋元时期泉州商贸从业者们将所造的锅、鼎、针等铜铁制品,兴贩于不含铁的两浙,并输往南海诸国。
除此之外,位于德化的尾林—内坂窑址和屈斗宫窑址皆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瓷器销往海外的明证。前者位于德化县三班镇,后者位于浔中镇宝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根据考古发现和调查,在德化发现了宋元时期(10世纪—14世纪)窑址多达29处,这一带的陶瓷由陆路运至永春县,再由东溪顺流而下运至泉州港,再销往海外。
除了东、西溪所涵盖的内陆腹地之外,在晋江对岸广袤的平原丘陵地带还有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沟边村。这一遗产点要素包括4处龙窑遗址和1处作坊遗址。
美国学者休·克拉克对唐宋时期的泉州城乡关系做过精彩论述,他认为经济依附关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泉州城南区域的开发是密切相关的。可见,海陆与城乡——这两组看似无关的议题可同时在泉州并行追溯,从而生发出有趣的历史角度。
这些散落的遗产地,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泉州的可贵之处在于,遗产还是活着的。祖籍泉州的人类学家王铭铭曾说过,“具有‘灵验’效力的遗产深深烙印在泉州世代祖辈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代泉州文化遗产活态现状的根基。”我们须与泉州本地人一样对此怀有敬畏之心。
今年5月造访泉州小山丛竹书院的学者甘阳,曾留下“泉州是座神奇而伟大的城市”的笔墨。且让我们在徜徉城中史迹、探访海陆交通遗存和城乡手工业遗址的过程中感受神奇且伟大的泉州。
“陈三五娘”传说中,讲述陈三送兄嫂往广南赴任,路过广东潮州,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一见钟情。
黄父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富豪林大,五娘不满,心中愁闷。
陈三重来潮州,乔装磨镜匠人,进入黄府,五娘在绣楼投以荔枝和手帕示爱。
陈三在磨镜时,故意将镜摔破,借口赔宝镜,卖身为奴。后林大强娶五娘,陈三和五娘得丫环益春相助,私奔回泉州。《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是最早的一部闽南语出版品,也是目前泉州唯一一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民间文学项目。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陆和台湾是连成一体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台湾岛和大陆之间的陆地不断下降,被海水淹没,台湾逐渐远离大陆,于是大陆与台湾之间便有了台湾海峡。
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海水阻隔,割不断的是台湾对大陆的情结,隔不断的是大陆对台湾的亲情。台湾的根在大陆,大陆的思念在台湾。大陆人与台湾人有着共同的祖先,相同的血缘。台湾的民族为汉族和高山族。汉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的闽南人,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以及20世纪40年代迁台的大陆各省人士。高山族有北来、西来、南来三说。北来者只是琅峤一带少数人,来自北方的琉球。西来者较多,来自大陆浙闽粤百越之民。南来者也多,来自南方海岛,但南岛系居民其祖居地亦在中国华南地方。台湾省博物馆阮昌锐教授说:“所以无论自中国大陆直接来台,抑或由大陆而南洋,再由南洋而台湾,台湾原住民的祖居地仍在中国大陆。”布农人学者达西乌拉弯.毕马说:高山族是“早年大陆迁来的”,其中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阿美人、雅美人等支系“则与南岛系文化有关联,或系从南洋移来,而他们从南洋或印尼与菲律宾的祖先,则是古代中国大陆的百越之民,当年百越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总括起来,台湾‘原住民’,依然是大陆古代人的子孙,与中华民族有血缘关系,自然是一家人。”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陆和台湾是连成一体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台湾岛和大陆之间的陆地不断下降,被海水淹没,台湾逐渐远离大陆,于是大陆与台湾之间便有了台湾海峡。
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海水阻隔,割不断的是台湾对大陆的情结,隔不断的是大陆对台湾的亲情。台湾的根在大陆,大陆的思念在台湾。大陆人与台湾人有着共同的祖先,相同的血缘。台湾的民族为汉族和高山族。汉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的闽南人,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以及20世纪40年代迁台的大陆各省人士。高山族有北来、西来、南来三说。北来者只是琅峤一带少数人,来自北方的琉球。西来者较多,来自大陆浙闽粤百越之民。南来者也多,来自南方海岛,但南岛系居民其祖居地亦在中国华南地方。台湾省博物馆阮昌锐教授说:“所以无论自中国大陆直接来台,抑或由大陆而南洋,再由南洋而台湾,台湾原住民的祖居地仍在中国大陆。”布农人学者达西乌拉弯.毕马说:高山族是“早年大陆迁来的”,其中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阿美人、雅美人等支系“则与南岛系文化有关联,或系从南洋移来,而他们从南洋或印尼与菲律宾的祖先,则是古代中国大陆的百越之民,当年百越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总括起来,台湾‘原住民’,依然是大陆古代人的子孙,与中华民族有血缘关系,自然是一家人。”
综述: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0处。西晋年间~~~安史之乱(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晋江、洛阳江两岸,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泉州民俗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明、清时代,泉州地方戏曲、民间歌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泉州语言
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闽南方言代表。泉州当地的语言是闽南语。
泉州宗教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时感慨“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这是对泉州宗教最好的诠释。
泉州文物
泉州境内有包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伊斯兰教博物馆、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此外,泉州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0处,分别是安平桥(五里桥)、清净寺、开元寺、郑成功墓、崇武城墙、洛阳桥、泉州天后宫、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德济门遗址、泉州港古建筑、陈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庙、施琅宅、祠和墓。
一、九日山祈风石刻
位于泉州清源山九日山景区。在东西两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的题刻75段,其中有反映海外交通的13方祈风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到南宋年间泉州郡守主持的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二、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从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迁往福州,近四百年间,市舶司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事务,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
三、德济门遗址
位于鲤城区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初建称镇南门,元朝改称德济门,遗址有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城门等组成。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
四、天后宫
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天后又名妈祖,是我国海上的守护女神林默, 泉州天后宫为妈祖的祖庙,是海内外礼制规格最高的妈祖庙。
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法石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丰泽区法石村石头街,始建于宋代,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庙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有“小武当”之称。
法石真武庙依山面海,东边便是举世名闻的古刺桐港,庙中有千年古榕数株,现存明清建筑,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具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六、南外宗正司遗址
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宋朝的时候古泉州经济发达,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很多赵宋皇族宗室来到泉州,南外宗正司就是负责掌管这些皇亲国戚外居事务的衙门。
七、泉州府文庙
位于鲤城区府学路,始建于唐开元末年,这里也是古泉州城的中心。
泉州府文庙,规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厚,建筑优美,恢弘大气,这里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不收门票。
八、开元寺
位于鲤城区新华北路,始建于唐朝,这里古树参天,香火旺盛,建筑精美,是泉州最著名的寺庙,也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里有朱熹写的一幅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枋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不收门票。
九、老君岩造像
位于泉州清源山下,造像雕于宋代,是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它是中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所以被戏称“老子天下第一”,显示了当时泉州道教盛行、民间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释并存的社会生态。
十、清净寺
位于鲤城区涂门街,始建于北宋,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重修。
现在的清净寺是一片废墟,但是高耸的阿拉伯式门楼轮廓依在。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清净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见证了10至14世纪的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历史。门票:3元
十一、伊斯兰教圣墓
位于泉州灵山南麓,是唐朝来华传教的穆罕默德四贤徒的墓葬。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十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地处晋江华表山南麓的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庵内正面崖壁上,雕凿于1339年的摩尼光佛造像,高1.54米,宽0.83米,仪态端庄,神态安详,背雕十八道毫光,更神奇的是,这座就地取材雕刻的造像,自然天成三种颜色,巧夺天工。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珍贵物证。
十三、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位于晋江南岸,距泉州古城21公里,窑场始建于唐末五代(10世纪),兴盛于宋代(10-13世纪),也是宋元时期泉州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址。
十四、德化窑址
古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推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繁荣,在10到14世纪,各类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德化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窑场之一。当时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德化窑也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五、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遗址已经发掘出六座冶铁炉以及三处房址遗迹,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十六、石湖码头
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组成,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宋元时期泉州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港。
十七、万寿塔
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宝盖山,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万寿塔作为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是“海洋大通道”最主要的航标,见证了 当年“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
十八、六胜塔
位于石狮市石湖村。该塔系花岗石阁楼式结构,高36.6米,底围约47米,八角五层,其雕刻精工,雄伟壮丽,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传说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