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视与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传承人。无论是英雄史诗、民间传说的讲述者,还是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无论是礼仪节庆的组织者、实施者,还是口传身授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家,可以说,技艺就在他们身上,没有他们,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这些传承人,国家不仅给 予他们荣誉,也给予他们资金扶持,更帮助他们传授弟子,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死水养不出活鱼。要让一池水都活起来,就不能仅仅只是对某一个非遗项目的保护,而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变成一池活水,体现出活态传承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是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综合环境造成的。南音、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之所以产生于泉州,是泉州总体的文化生态所形成的结果,要保护好这些非遗项目,就需要在泉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生态中进行,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进行保护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就是要激活一池春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中得到整体性保护。
第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我们今天衣食住行当中的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些内容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这些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就是在符合保护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通过生产性保护,使得这些非遗项目能够在商品市场中生存,获得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这一项目的学习与传承;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才能建立良性循环,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完整系统,实现活态传承。
发源地是中国福建泉州。
提线木偶非遗技艺是:“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提线木偶是从上空提线操纵或藉缚在控制器上的细线而操纵的木偶形体。在简单的提线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缚绳一根。某些提线木偶几乎能模仿人和动物的所有动作。该类型木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得到充分发展,但用铁棒替代细绳来操纵的原始活动木偶仍残留在西西里岛等处。根据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演出的提线木偶歌剧在18世纪极其风行
精美木偶在演员的巧手操纵下,鲜活灵动,栩栩如生。
舞台上,制作精美的木偶在演员的巧手操纵下,鲜活灵动,栩栩如生。断桥相遇、水漫金山等经典片段一幕幕上演,现场高潮迭起,观众纷纷拍手叫好。经典的剧情、传统的提线木偶演绎方式,辅以现代多媒体技术,舞美如梦如幻,使得整个作品意蕴丰富饱满,舞台效果更加恢弘大气。
“此次剧团共有30多个工作人员来到泉州,演员们平均年龄集中在30至40岁和40至50岁两个年龄层。”浙江省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林天利告诉记者,平阳提线木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泉州提线木偶在技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平阳提线木偶在创作时更多融入温州南拳和南戏元素。
据介绍,新编大型传统木偶剧《白蛇传》是在戏曲剧本《白蛇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主要讲述白蛇与许仙之间的旷世人妖之恋,故事从两人相遇、相知拆散、白蛇被压雷峰塔,最后两人终得厮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层层推进、高潮迭起。
林天利告诉记者,浙江省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始建于1919年的“乐声社傀儡公班”,90多年来曾出访过欧洲、美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剧团荣获国家级奖项30多个、省市级奖项300多个,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提线木偶剧团之一。
泉州木偶是福建泉州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因产地福建泉州而得名
系用樟木刻制头坯,经裱背,盖上胶土,磨光,再施以彩绘,配以服饰。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精美木偶在演员的巧手操纵下,鲜活灵动,栩栩如生。
舞台上,制作精美的木偶在演员的巧手操纵下,鲜活灵动,栩栩如生。断桥相遇、水漫金山等经典片段一幕幕上演,现场高潮迭起,观众纷纷拍手叫好。经典的剧情、传统的提线木偶演绎方式,辅以现代多媒体技术,舞美如梦如幻,使得整个作品意蕴丰富饱满,舞台效果更加恢弘大气。
“此次剧团共有30多个工作人员来到泉州,演员们平均年龄集中在30至40岁和40至50岁两个年龄层。”浙江省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林天利告诉记者,平阳提线木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泉州提线木偶在技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平阳提线木偶在创作时更多融入温州南拳和南戏元素。
据介绍,新编大型传统木偶剧《白蛇传》是在戏曲剧本《白蛇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主要讲述白蛇与许仙之间的旷世人妖之恋,故事从两人相遇、相知拆散、白蛇被压雷峰塔,最后两人终得厮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层层推进、高潮迭起。
林天利告诉记者,浙江省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始建于1919年的“乐声社傀儡公班”,90多年来曾出访过欧洲、美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剧团荣获国家级奖项30多个、省市级奖项300多个,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提线木偶剧团之一。
1、琴棋书画
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所以,琴棋书画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2、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3、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5、泥塑艺术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中国泥塑艺术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艺术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
6、编织工艺(中国结)
编织工艺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已有了精美的编织生活用品。清代以后更是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编织用材多种多样,有柳条编、藤条编、高粱杆编、草编、竹编、绳编、金属编等。其实,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是一种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7、木偶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如今,木偶戏的类别也很丰富,有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8、杂技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速充实内容,增加品种,提高技艺,终于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内向性,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同时还有地域性,如中国北部的河北省吴桥县就是有名的杂技之乡。杂技艺人尊师重艺,对先辈传下来的技艺,总是千方百计的保存下来,传递下去。
9、风筝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当今,我国的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潍坊每年都会举办风筝节。
10、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龙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龙舞狮助庆。
以上十大中国民间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瑰宝。它们凸显出“中国范儿”,不仅广受国际友人的欢迎,也在中国人民的世代传承之下,不断发挥出新的光芒。
主要是四大种类:
杖头木偶 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的高差距很大,从27厘米至人高不等。 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3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
提线木偶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1米的提线。
铁枝木偶 流传于粤东、闽西,据说源自皮影戏,潮汕人称“纸影戏”。木偶高33~50厘米,彩塑泥头,桐木躯干,纸手木足;操纵杆俗称“铁枝”,一主二侧,铁丝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木偶后操纵,形象规整,结构独特。
布袋木偶 又称“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木偶高尺余,由头、上肢和服装组成。布袋木偶剧目丰富,传统、现代、神话、童话,题材众多。
精美木偶在演员的巧手操纵下,鲜活灵动,栩栩如生。
舞台上,制作精美的木偶在演员的巧手操纵下,鲜活灵动,栩栩如生。断桥相遇、水漫金山等经典片段一幕幕上演,现场高潮迭起,观众纷纷拍手叫好。经典的剧情、传统的提线木偶演绎方式,辅以现代多媒体技术,舞美如梦如幻,使得整个作品意蕴丰富饱满,舞台效果更加恢弘大气。
“此次剧团共有30多个工作人员来到泉州,演员们平均年龄集中在30至40岁和40至50岁两个年龄层。”浙江省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林天利告诉记者,平阳提线木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泉州提线木偶在技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平阳提线木偶在创作时更多融入温州南拳和南戏元素。
据介绍,新编大型传统木偶剧《白蛇传》是在戏曲剧本《白蛇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主要讲述白蛇与许仙之间的旷世人妖之恋,故事从两人相遇、相知拆散、白蛇被压雷峰塔,最后两人终得厮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层层推进、高潮迭起。
林天利告诉记者,浙江省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始建于1919年的“乐声社傀儡公班”,90多年来曾出访过欧洲、美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剧团荣获国家级奖项30多个、省市级奖项300多个,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提线木偶剧团之一。
提线木偶非遗技艺是:“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提线木偶是从上空提线操纵或藉缚在控制器上的细线而操纵的木偶形体。在简单的提线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缚绳一根。某些提线木偶几乎能模仿人和动物的所有动作。该类型木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得到充分发展,但用铁棒替代细绳来操纵的原始活动木偶仍残留在西西里岛等处。根据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演出的提线木偶歌剧在18世纪极其风行
掌中木偶
布袋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
杖头木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5.1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