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规划应上升为顶层设计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依托其综合性带动作用,已成为引领消费产业发展、引导区域经济腾飞的引擎产业,80%以上的省区市已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旅游的发展亟需超越传统职能架构与工作目标,制订国民旅游的公共政策、国家行政资源的支持与管理政策等对接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措施。
2、大众度假时代将全面来临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品,“带薪休假”的加快落实,也促使旅游需求进一步释放,以养生、养老、避暑避寒等为特征的休闲度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将对经济结构形成复合型带动效应,并催生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
3、旅游将走向多产业融合之路旅游业是一个跨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结构,涉及传统旅游业、国家公共政策以及交通、商业、农业等关联产业。旅游吸引物带来游客聚集,游客聚集形成消费聚集,消费聚集带来产业聚集,最终形成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形式和载体。
4、旅游将与产城一体化深度结合旅游通过“消费搬运”,构建了食、住、游、购等综合性终端消费经济链;形成了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泛旅游产业集群;带来了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品牌提升等利益;带动了周边土地升值。可见,旅游产业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这也决定了其将成为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
过去的旅游地产更多强调的是占据旅游资源,拥有美景即可,而现在的旅游地产更加强调投资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旅游地产就等于同时投资了观光游和休闲游两个市场,因为旅游地产产品一般会临近风景区,可以为客户提供观光游服务,所以,旅游地产投资是双向的。我们更鼓励地产投资进入旅游地产市场,我们觉得风险相对较低。”
5、旅游对扶贫的意义重大中国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旅游恰恰是为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寻找平衡的最好工具。它把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区域的人群,搬运到旅游产品供给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旅游目的地。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将城市的消费力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力,为民生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血脉,实现旅游扶贫。
6、“互联网+”让旅游进入全新局面旅游是移动生活,互联网与旅游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旅游成为生活体验的主渠道,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触动的爆发力。互联网时代,旅游传播力大幅提升,线上线下形成顺畅的沟通网络。“互联网+”下的旅游大数据、O2O等资源及理念,为旅游产品创新、商业配套调整、全方位精准整合营销、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构建等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7、区域联合应是重要发展方向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将对旅游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十三五”时期的旅游发展,应把握区域联合的机遇,借助互联网与高铁快速发展的东风,超越以往仅在路线和产品方面的合作,走向互联互通、文化融合、品牌合作、资源共享的新阶段,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8、旅游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与升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成为重点。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旅游的生态效应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尤其表现在对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建设中。
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旅游规划被列入国家重点专项发展规划,属史上首次。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以上。三是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四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1、旅游规划应上升为顶层设计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依托其综合性带动作用,已成为引领消费产业发展、引导区域经济腾飞的引擎产业,80%以上的省区市已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旅游的发展亟需超越传统职能架构与工作目标,制订国民旅游的公共政策、国家行政资源的支持与管理政策等对接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措施。
2、大众度假时代将全面来临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品,“带薪休假”的加快落实,也促使旅游需求进一步释放,以养生、养老、避暑避寒等为特征的休闲度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将对经济结构形成复合型带动效应,并催生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
3、旅游将走向多产业融合之路旅游业是一个跨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结构,涉及传统旅游业、国家公共政策以及交通、商业、农业等关联产业。旅游吸引物带来游客聚集,游客聚集形成消费聚集,消费聚集带来产业聚集,最终形成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形式和载体。
4、旅游将与产城一体化深度结合旅游通过“消费搬运”,构建了食、住、游、购等综合性终端消费经济链;形成了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泛旅游产业集群;带来了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品牌提升等利益;带动了周边土地升值。可见,旅游产业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这也决定了其将成为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
过去的旅游地产更多强调的是占据旅游资源,拥有美景即可,而现在的旅游地产更加强调投资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旅游地产就等于同时投资了观光游和休闲游两个市场,因为旅游地产产品一般会临近风景区,可以为客户提供观光游服务,所以,旅游地产投资是双向的。我们更鼓励地产投资进入旅游地产市场,我们觉得风险相对较低。”
5、旅游对扶贫的意义重大中国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旅游恰恰是为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寻找平衡的最好工具。它把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区域的人群,搬运到旅游产品供给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旅游目的地。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将城市的消费力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力,为民生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血脉,实现旅游扶贫。
6、“互联网+”让旅游进入全新局面旅游是移动生活,互联网与旅游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旅游成为生活体验的主渠道,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触动的爆发力。互联网时代,旅游传播力大幅提升,线上线下形成顺畅的沟通网络。“互联网+”下的旅游大数据、O2O等资源及理念,为旅游产品创新、商业配套调整、全方位精准整合营销、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构建等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7、区域联合应是重要发展方向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将对旅游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十三五”时期的旅游发展,应把握区域联合的机遇,借助互联网与高铁快速发展的东风,超越以往仅在路线和产品方面的合作,走向互联互通、文化融合、品牌合作、资源共享的新阶段,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8、旅游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与升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成为重点。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旅游的生态效应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尤其表现在对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建设中。
: “十三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到4亿多人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名义增长600多倍。“十三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到4亿多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基本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纳入保障范围的人员越来越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07亿人、2.18亿人、2.67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4亿人。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医疗、住房、教育等一系列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深入推进,政策暖意可感可知。
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网已实现全覆盖,每年新增近万个医疗卫生机构。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逐渐减轻。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7.3岁。
从“蜗居”到“宜居”。我国基本解决了城乡居民住房问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8.9平方米。
我们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了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组组民生成绩单,勾勒出100年来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轨迹,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历史的指针,已经指向新的刻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向着新的一年、新的五年、新的百年,托举起亿万人民对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更加壮美的民生幸福新蓝图已然展开
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旅游规划被列入国家重点专项发展规划,属史上首次。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以上。三是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四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1、旅游规划应上升为顶层设计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依托其综合性带动作用,已成为引领消费产业发展、引导区域经济腾飞的引擎产业,80%以上的省区市已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旅游的发展亟需超越传统职能架构与工作目标,制订国民旅游的公共政策、国家行政资源的支持与管理政策等对接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措施。
2、大众度假时代将全面来临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品,“带薪休假”的加快落实,也促使旅游需求进一步释放,以养生、养老、避暑避寒等为特征的休闲度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将对经济结构形成复合型带动效应,并催生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
3、旅游将走向多产业融合之路旅游业是一个跨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结构,涉及传统旅游业、国家公共政策以及交通、商业、农业等关联产业。旅游吸引物带来游客聚集,游客聚集形成消费聚集,消费聚集带来产业聚集,最终形成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形式和载体。
4、旅游将与产城一体化深度结合旅游通过“消费搬运”,构建了食、住、游、购等综合性终端消费经济链;形成了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泛旅游产业集群;带来了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品牌提升等利益;带动了周边土地升值。可见,旅游产业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这也决定了其将成为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
过去的旅游地产更多强调的是占据旅游资源,拥有美景即可,而现在的旅游地产更加强调投资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旅游地产就等于同时投资了观光游和休闲游两个市场,因为旅游地产产品一般会临近风景区,可以为客户提供观光游服务,所以,旅游地产投资是双向的。我们更鼓励地产投资进入旅游地产市场,我们觉得风险相对较低。”
5、旅游对扶贫的意义重大中国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旅游恰恰是为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寻找平衡的最好工具。它把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区域的人群,搬运到旅游产品供给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旅游目的地。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将城市的消费力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力,为民生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血脉,实现旅游扶贫。
6、“互联网+”让旅游进入全新局面旅游是移动生活,互联网与旅游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旅游成为生活体验的主渠道,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触动的爆发力。互联网时代,旅游传播力大幅提升,线上线下形成顺畅的沟通网络。“互联网+”下的旅游大数据、O2O等资源及理念,为旅游产品创新、商业配套调整、全方位精准整合营销、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构建等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7、区域联合应是重要发展方向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将对旅游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十三五”时期的旅游发展,应把握区域联合的机遇,借助互联网与高铁快速发展的东风,超越以往仅在路线和产品方面的合作,走向互联互通、文化融合、品牌合作、资源共享的新阶段,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8、旅游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与升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成为重点。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旅游的生态效应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尤其表现在对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建设中。
红色旅游
组织旅游者开展缅怀的主题活动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
红色旅游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2020年12月17日,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消息,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全国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一、高端品质游走向大众
当下,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占据主体,而小康旅游正在快速兴起,二者将统一在高品质旅游当中。
可以看到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进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过渡的新阶段。这为文旅发展拓展了空间,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即产品多元化、消费场景化、产业数字化、服务品质化、秩序规范化。因此,在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应服务国家大局、强化文化引领、加强先进科技应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着力发展高品质旅游。
二、红色旅游迎来高潮
据文旅部统计,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全国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而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红色旅游必将迎来新一轮高潮。
事实上,近两年很多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了深度开发,通过融合化、创新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将革命历史运用声音、动画、数字互动等科技手段还原,使红色旅游由静态向动态转型,使红色旅游产品从“单向输出”向“寓教于乐”转变,使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创造出《延安延安》等红色演艺精品、井冈山AVR红色体验馆等场景体验。红色旅游景点被打造成精品景区的同时,红色旅游的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游客群体开始出现年轻化、家庭化的发展趋势。
三、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在近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后疫情时代,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乡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吸引力。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
乡村旅游正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从宏观政策角度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开,意味着大量政策资金会投放到乡村,用以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乡村旅游产业环境会快速而普遍地提高。从消费群体角度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居民群体的基数正在迅速扩大,乡村旅游潜在需求持续增长。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乡村旅游正不断推出自然观光、亲子陪伴、健康养生等类型服务项目,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开发乡村美食、夜间游览、主题研学等产品。
四、“近处的风景”惹人眼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对长途出游仍有顾虑,而且长假期间大多数中小学校仍然对学生的出行进行限制约束,也就导致了很多家庭不能远游,这就使得人们有时间对短途周边游和本地游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现周边和家门口的美景”就成为了一种新趋势。
随着近年来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周边游模式已获得了足够的市场认同与推崇,持续数年的高速增长需求所带来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服务的完善化,让这一模式已经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而本地游的深挖,又能让本地居民更好地体验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短途周边游和本地游将是后疫情时代,市场最直接也是最好的选择。
五、小众目的地成“新宠”
后疫情时代,那些曾经被游客忽略的、小众的隐秘目的地,正在被更多人挖掘出来。它们在自然风光、文化内涵或者深度体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没有传统景区的人挤人,因而其旅游体验自然更好。
尤其是当游遍全球、旅行经验丰富的游客们回归“国内游”时,他们更期待发现那些不曾出现在主流视野中的目的地,这些“小众”中蕴含的隐秘、新鲜、深度的体验恰恰可以为这群游客带来灵感,成为大家实现疫后“旅行自由”的重要选择。
六、体验型产品备受追捧
疫情之下,安全出行成为游客考虑的重要因素。一家一团、三五好友的小团甚至两人成团的小团游,因为具备更安全、私密、自由等特点,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趋势。携程数据显示,元旦私家团选择率占跟团总人数的比例,从去年的10%提升到30%,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安全游“买单”。
与此同时,游客们对目的地的新玩法和游玩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只是“打卡”和蜻蜓点水的体验,因此更加个性化和私密化的定制游、深度游等体验型旅游产品必将受到更多认可和追捧。与传统跟团游相比,选择这类产品的游客可以完全自主选择旅游的时间、线路、内容、出游方式、出游伙伴、旅游服务方式、服务商以及支付方式等,呈现出主题化、小众化、深度化、随意化、碎片化、可调化的消费特征。
七、智慧旅游花式升级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让旅游目的地从线下走上云端;直播催生的“云旅游”和“网红带货”成为文旅企业抢滩的“新蓝海”;互动性、沉浸式、立体化的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的融合,又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免接触服务、“一机游”平台模式正加速推动智慧景区的建设。
新的一年,科技正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持续赋能旅业,为游客带来更多耳目一新的体验。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变得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旅游行业将变得越来越智慧,智慧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市场上的主力军,为传统旅游行业融入更多的智慧。
八、预约旅游快速降临
以前人们去景点玩是“说走就走”的即兴游,在如今疫情防控的常态背景下,“景区门票预约制”成为了文明出游的新趋势。近日,国家有关文件强调指出,国有旅游景区应于2021年底前全部提供在线预约预订服务。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旅游预约时代正快速降临。
事实上,旅游预约制在国外的落地已相当成熟,而疫情只是催化了国内的这一过程。对景区和游客来说,常态化的预约制是一种双赢:在保护景区文物和自然资源的同时,让游客获得更安全、更有尊严的游览体验,得到更好的精神享受。2021年,有形的景区门闸和无形的预约渠道争夺战进一步激化,将拉动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同步实现在线预约服务,预约旅游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新形式。
九、综合营销成引流法宝
2020年,从携程BOSS直播带货到“甜野男孩”丁真走红,从《隐秘的角落》带火湛江文旅到《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综艺营销,文旅行业各显身手,借助直播、短视频、影视综艺节目等营销载体,与文化媒介跨界融合,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旅游营销成绩。
养生特色游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图为广东省恩平市帝都温泉庄旅游区。
养生文化是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文化中具有恒久生命力、传承力和影响力的板块。如何将养生文化和旅游进行完美结合?养生文化旅游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国内外养生旅行者的旅游需求?加快养生文化旅游发展有哪些对策?
养生旅游产品单一 缺乏系统整合
我国当前的养生旅游大多沿用了古时养生旅游的方式,融入了现代人的基本养生诉求。目前较流行的养生旅游项目包括森林浴、雾浴、日光浴、温泉浴、食疗、民俗养生等。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很多以灵修、禅修活动为特色的旅游形式不断兴起。但总体而言,我国现代养生旅游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养生旅游市场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养生旅游目的地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产品比较单一。国际上成熟的养生度假目的地往往集合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先进的设备、理疗与SPA、活动与课程等综合元素,形成“独具特色、个性化、无法在别处体验”的综合性养生度假产品;目前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养生活动主要依赖森林、阳光、海滨、温泉等自然资源,这些养生旅游活动观赏性有余,体验性、养生味道不足,在组合上还比较单一,无法突出真正意义上的养生旅游的特色和功能。
由于对养生旅游认知有限,产品开发经验不足,目前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养生活动之间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的串联和组合还比较少,缺乏系统性。
此外,具有本地特色和有影响力的养生旅游产品还未形成规模。如今国际养生旅游业已具规模,在很多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各异的产品。比如,日本的温泉养生、印度的瑜伽养生、泰国的美体养生等,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尽管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养生元素在各目的地的渗透仍比较浅层,各类养生活动仍然以依赖自然资源为主,无法深入挖掘消费者的养生诉求。
养生旅游需求逐渐扩大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认为,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大众化旅游时代,这将为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旅游投资快速增长,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成为重点。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超万亿元,达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扩大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30个百分点。旅游业正成为吸引投资和新要素的热点,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养生旅游也正在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
旅游消费转型升级,使得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供不应求。旅游需求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基本内容,并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出游2.98次,旅游市场规模41亿人次;未来20年,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是全世界最重视养生消费的群体。据有关机构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养生旅游消费的总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随着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养生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模式更加现代。目前,已有40多个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的70多个品牌落户中国,在华经营和管理的饭店数量达1000多家,洲际、万豪、希尔顿、凯悦等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际饭店管理集团均已进入中国市场;在华设立的外资旅行社已达58家;迪斯尼、环球影城等世界知名景区和大项目相继落户中国。
在此背景下,创新型、龙头型大中型旅游企业的进入,将中国的中医、禅修、道家养生等古老的养生智慧与养生旅游产品相结合,是国内外养生旅行者的共同愿望。近几年,国内辟谷、禅修、中医旅游等养生旅游项目的发展已初见端倪,今后随着市场发展和投资运营者的成熟,这些中国传统养生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标准、档次和国际接待能力,形成名片式的特色主题养生旅游产品。
养生旅游发展急需规划
养生旅游是一个比中医药旅游更大、更综合、更国际化的旅游业态。经国务院同意,“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
自2015年以来,旅游项目正在成为政府投资支持的热点板块。一方面,将在旅游发展基金的安排上,支持养生旅游建设项目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项目贴息。另一方面,将把养生旅游开发项目纳入国家旅游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设立的旅游项目库,加以支持和引导。希望通过中央财政对于重点养生旅游项目的支持,向社会和旅游业界传达明显的信号,使全社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诸多方面更加重视和支持养生旅游的发展。
标准化手段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在依照标准有序开展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评定工作。
此外,养生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上深受各国游客欢迎的重要旅游产品。因此,要多多促进养生旅游的国际交流合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