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起了决定性作用。其结果是孙、刘联合打败曹军,而34岁的孙吴统帅周瑜,在这次战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诗是诗人经过著名的古战场——赤壁(现位于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时,观赏了古战场遗迹,对赤壁之战表达了独到的看法,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赏析】
一、二句,描写看似平淡实则不然。沙里沉埋着折断的戟,说明此地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战争。战戟折断沉沙却没有被销蚀,暗含岁月消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诗人发现了这件埋于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战戟,而思绪万千。诗人经过一番磨洗干净以后,才发现这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又进一步引发了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发情感作了铺垫。
三、四句,是久为人们传诵的佳句,这里提到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在这次战役中,周瑜是使用了火攻以少胜多战胜了敌人,而他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时,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
因此,诗人评论这次战役成败的原因,只选择了当时的胜利者与他致胜的因素即周郎和东风来写,而且由于这次胜利的关键是东风,因此又将东风放于更为主要的地位。
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写东风怎样帮助周郎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落笔:若这次东风没有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交换,历史形势就完全改变了。
接着,又写了假如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没有直接说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只是间接描述了两个东吴美女接下来的命运。如果曹操是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必定会被抢去并锁于铜雀台上。
这里的铜雀台,还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而“春深”二字更加深了其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出了曹操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含蓄。
虽然二乔与这次战役并没有关系,但她们的身份与地位,代表了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那么东吴社稷和百姓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诗人在本首诗中,通过“铜雀春深”这个富有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的处理上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于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称赞周瑜的胜利,而是从反面假设其战败后的结局。
诗人精通政治军事,对当时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着非常清晰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他这样地写,其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着历史之事来抒发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想当年的历史,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认为,赤壁之战时一场残酷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滑稽搞笑的游戏。但这电影里,时不时就会出现搞笑台词,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我觉得,拍《赤壁》这种电影一定要尊重历史,而不能将一些片断删除。在看之前,我就一直期待这里面会出现的连环计、什么苦肉计、什么反间计……。可我等了半天,脑海里的精彩片断一直都没有在我眼前浮现。
我认为,曹操时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善于用兵,能文能武。但这电影里的曹操,那是相当的令人失望。孙权,周瑜都上阵杀敌,而曹操却躲在房里傻傻地念地图。直到周瑜杀过来,他才拿剑还击。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是部好片。战争场面拍摄的宏伟,并且淋漓尽致。非常逼真。其中八卦阵的阵法让我叹为观止,没想到古人竟然能从一个小小的乌龟壳上想到这么一个精彩的阵势;草船借箭也同样精彩,数百万只箭从空中一闪而过,插入船上的草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中描写的周瑜、诸葛亮还是比较成功的。周瑜沉着冷静、诸葛亮神机妙算。种种事例让我折服。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希望吴宇森导演能再次拍出这种精彩的历史电影,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頭條萊垍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了曹操,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垍頭條萊
杜牧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萊垍頭條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原诗: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文学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赤壁之战以少剩多,诸葛亮和周瑜运筹帷幄,掌握先机,苦肉计,连环计,大败魏国军队,使曹操受挫,防不胜防。萊垍頭條
千古一战赤壁之战萊垍頭條
《赤壁》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了曹操,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杜牧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想当年的历史,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认为,赤壁之战时一场残酷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滑稽搞笑的游戏。但这电影里,时不时就会出现搞笑台词,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我觉得,拍《赤壁》这种电影一定要尊重历史,而不能将一些片断删除。在看之前,我就一直期待这里面会出现的连环计、什么苦肉计、什么反间计……。可我等了半天,脑海里的精彩片断一直都没有在我眼前浮现。
我认为,曹操时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善于用兵,能文能武。但这电影里的曹操,那是相当的令人失望。孙权,周瑜都上阵杀敌,而曹操却躲在房里傻傻地念地图。直到周瑜杀过来,他才拿剑还击。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是部好片。战争场面拍摄的宏伟,并且淋漓尽致。非常逼真。其中八卦阵的阵法让我叹为观止,没想到古人竟然能从一个小小的乌龟壳上想到这么一个精彩的阵势;草船借箭也同样精彩,数百万只箭从空中一闪而过,插入船上的草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中描写的周瑜、诸葛亮还是比较成功的。周瑜沉着冷静、诸葛亮神机妙算。种种事例让我折服。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希望吴宇森导演能再次拍出这种精彩的历史电影,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选择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又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扩展资料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销:销蚀。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6、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7、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8、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9、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
人生如梦乎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东去的江水冲尽了往昔的风流故事,却化不开词人心头的一片苦闷。一切随波而逝,惟有今人怀古思念时的惆怅与无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月光下的江水似乎愤怒了,这滔滔江水击打的何只是水中乱石,何只是绵延江岸;卷起的又何只是层层江浪,阵阵风波?遥想三国赤壁之战,决战决胜的少帅周瑜,何等潇洒、何等睿智、何等意气风发!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壮志难酬。于是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难平的心绪,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却悲叹一事无成的心灵,穿空的是此时慨叹人生失意的精魂!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就是苏轼:一个永远屹立不倒的人,终将心绪抚平,笑看世间潮起潮落。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与英雄豪杰为伍的壮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华,实现这未殆尽雄心壮志。苏轼这个一生沉浮在进退荣辱,悲欢离合的人,自然会慨叹“人生如梦”。“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是啊,古今如同一梦,而许多人未能从梦中醒来,却在旧欢新怨的怪圈中轮回、反复。这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但苏轼依旧清醒,因为,人生的痛楚,摔打炼就了这样一个敢爱敢恨,豁达超然的一代词宗。说他敢爱敢恨,是因为“一曲阳关情几许”,送别友人他恳切真诚;“明朝酒醒何处,肠断紫玉箫”,离别之时他肝肠寸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掉念亡妻他欲哭无泪。他主张改革而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尽废新法时,又骂他是“司马牛”。正是他的敢爱敢恨,直言不讳地指点时政,使他这个“多情者”早生华发,他也因此屡遭贬谪而一生坎坷。“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在开朗之时不忘为国效力,一如王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慨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便是苏轼的气魄,即便是憧憬,也奔放豪迈。又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如杜甫“荡胸生层云”的旷达胸襟与气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又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的风雨换来苏轼泰然自若的一笑。没有人比他更超然物外,更兀傲伟岸,更刚烈坦荡的了。就是这样一个傲岸的人,虽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写就的诗词却依旧雄健奔放,挥洒自如,仍旧志不灭,心不死。“风雨”不怕“斜照”、“相迎”不喜,无可不可,便是参透后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苏轼一生虽未能“定风波”,却未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终是一生坦荡,无怨无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便是苏轼的如梦人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