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渔歌》
年代: 宋 作者: 张镃
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
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
《闻西浦渔歌作》
年代: 宋 作者: 曾跃鳞
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
扣舷互答惊鸥梦,拍手难呼看鹭飞。
山接素琴仙子过,洲连青草使君归。
海天空阔家长在,一任芦花雪点衣。
《好溪渔歌》
年代: 明 作者: 蒲庵禅师
少微山下万松青,铁笛携将过水亭。
吟得竹枝新有谱,秋风吹与老龙听。
《渔歌》
年代: 明 作者: 周楷
幽思茫茫看江水,何处渔歌江上起。
一叠凄清愁未终,几声断续肠相似。
南天归雁亦悲鸣,不到潇湘无此情。
Yú gē zǐ
渔歌子
xī sā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
西塞山前白鹭飞,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
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
青箬笠,绿蓑衣,
xié fēng xì yǔ bú xū guī 。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味煎鱼无两重,临行不禁透窗看,翻卷波,涛画面容。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翻译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2、翻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1)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2)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3)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 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 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 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 春风动草衣
剩下的是一些零散的诗句,和渔民的生活有关的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灭影从渔钓。泽渥资投分。
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
渔人歌有关古诗,例如:“两岸渔人歌欸乃,隔溪犹自和笙簧。”
出自:陈叔慈索题四景图 其三 南浦渔歌
欧必元 〔明代〕
一蓑烟雨入沧浪,罢钓移舟傍石梁。
两岸渔人歌欸乃,隔溪犹自和笙簧。
作者简介:欧必元(一五七三—一六四二),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
斜风细雨不须归。表达了诗人在水乡风光和渔人生活中乐而忘返的生活情趣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诗意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鳜鱼肥美。在风景如画的河边,只见一位老翁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钓鱼,久久不愿离去。
江上渔者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闹五更》: 一更来姑娘看龙灯,嫂嫂为她扮花容。 放落青丝发,梳起龙凤头。 大红袄儿拼上白绫裙。 对襟披风轻巧巧,三寸金莲左右分。 或勿把囡儿嫁平阳》: 姆妈娘,勿把囡儿嫁平阳。 平阳三条岭啊四条洋,前门介海水白洋洋, 后门开介大猫拖猪娘,直介归家望亲娘。 好的亲娘打卵卵,勿好亲娘掼你三巴掌。 不怨大,不怨娘,只怨媒人烂肚肠。 以《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 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日里喂奶吃, 夜里打尿包,还要抱起看光光。 叫他丈夫让人笑,叫他儿子理不当。 可以看出古代妇女的生活风貌,三寸金莲成了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女人的命运不由自己支配的人生忧虑。同时,反映了封建时代荒唐的童养媳婚姻对女性的摧残。 如《捕鱼十月歌》: 正月去砍竹,二月去籴谷。 三月办落洋,四月张片乌鳞鲳。 五月重五水,六月网难张。 七月七水风,八月海打空。 九月九,和尚头螺张一斗。 十月十,老大解网行贩夺。 鱼民的生活情景十分鲜明逼真。籴谷备粮下海打鱼,收获甚微。五月六月发大水,七月八月多台风。九月,只获得毫无价值的和尚头螺。十月天寒得解网了,只有一点海货,难怪鱼贩来抢夺。 如《盖缸新妇》: 盖缸新妇盖缸应,九条兰鳝怎能分? 公三条,婆三条,丈夫两条我一条。 多嘴的新妇因为多嘴被盖在缸中,还要多嘴,更忘不了自己的一份利益。形象可笑而不恶,善意的调侃,十分幽默,富有生活情趣。 如《贪吃妇人不做家》: 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 堂前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 客人来了慢腾腾,端出半碗灰尘半碗茶。 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 三年纺个鹅卵苎,四年纺个菜头纱。 菜头纱啊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 贪吃懒做的妇人每当丈夫劳动回家前才坐下纺一回纱,丈夫一来便将纱团往床背一丢起身做饭,四年如此,表象看来多么勤劳,纺的纱该不少吧?丈夫上床背一看,只是一个菜头大的纱团,还不如给老鼠拖去当尾巴。 如《烟筒歌》: 乐清千里到长安,天下穷人是一家。 千山万水通大道,烟筒一杆走天下。 一根烟筒走遍天下,豪迈地对待生活,不畏艰难困苦。 此外哭嫁歌很有劝世味道:天夜空,地也空,生生世世在梦中。而上梁是抛馒头歌充满吉祥喜悦:一个馒头抛过东,代代儿孙、作相公。一个馒头抛过南,先中状元后作官...... 二、劳动歌谣 将劳动的艰难倾诉出来,渔歌、田歌、山歌时时可闻。渔歌别具一格,多是无词号子, 嗨罗呵,噢罗呵,依哎呵地唱,在劳动中起了协调、鼓劲作用。渔歌号子有长号、短号、拔蓬、打水、起锚、摇撸等等。 田歌则任意延长,带有歌词,如《长年叹》: 田头田尾抛的荒,老婆儿子 人供。 田头田尾旷的晒,老婆儿子人带。 或《耕田歌》: 耕田耕三亩哎,日晒皮肉乌哎...... 或《六月》: 六月早稻黄又黄,打把稻剑日日忙。 天光割来露水谷,下半日割来好上仓。 而《十月》: 十月里来降白霜,长年独自困硬床。 困到半夜西风起,脚骨缩拢到下巴。 反映了农民生存的艰难不易。紧张的劳动,贫苦的生活,在这类歌谣中有了生动的反映。 如《懒汉歌》: 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 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 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懒汉的形象以反嘲的词句予以生动的描绘,足以让人辛苦之后开心一笑以解疲劳。 如《五更金鸡》: 五更金鸡叫喽喽,婶叫小叔爬起放黄牛。 蓑衣箬笠挂在金钩上,夹糖麦饼放在饭镬头。 生活情趣特浓。反映了农民家庭体系中一个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人情意味。 三、爱情歌谣这类歌谣在乐清很多,颇为群众喜闻乐见,其原因面貌、韵味特色一直保留至今。爱情歌谣表现乐男女之间的微妙情感,是爱情追求的一种诉说方式。如《探妹》: 正月探妹正月正,我同小妹看花灯。 看你是真的唷,看你是真心。 或《张,勿用张》: 门前栽桃桃不生,后门园里栽金罂。 十八岁媛主摘金罂,二十岁后生墙外张。 张,勿用张,想我金罂抛过墙。 你想时辰八字问我娘。 有的爱情歌谣用词机智,善于暗示和挑逗。如《一根扁担射过窗》: 一根扁担射过墙,亲亲叫我吃金瓜。 你说金瓜怎么吃?掰开里面黄花花。 或《一只麻雀》 一个大姐来送米,一只麻雀来自飞。 一飞飞到稻草里,一个头来一个尾。 两只眼睛两支翅膀腿,两张嘴巴花得花儿开。 一哈一哈一朵梅花,一朵金莲花。 或《哈哈调》: 纱窗什么响丁当,姑娘闻声叫隔壁王大娘。 大娘上楼问姑娘,吞吞吐吐姑娘什么缘故病? 希哈咿嘛哈,本该请医生,医生不在家。 开方打脉奴不要,希哈咿嘛哈。 或《五更鼓》: 一更里想思病,正好来得困。 耳听厅上 叫,厅上猫儿来得叫。 猫儿怎样叫?捏噢捏噢叫唷, 听得奴奴动动心,伤伤心,鸳鸯枕上到一更.... 委婉动人的恋情,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些民歌中有乐含蓄、隐喻、双关的流露。这种艺术风格的表现多不胜举。 四、时政歌谣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时政、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承载了民众的真实情绪。如清未虹桥的《瞿振汉》: 咸丰坐落第三年,大水漫漫平屋檐。 咸丰坐落第四年,振汉反到乐清县。 吓得县官康正基,钻进水门团团旋。 惊熬浙江布政司,京城天子叫皇天。 在人民公社化期间,人们感叹于大跃进、瞎指挥、浮夸风、强迫命令风,感叹于强制办公食堂吃大锅饭得生存困苦,产生了布少民歌,如 《食堂歌》: 天光凤凰卵,日昼光荣粉。 接力清水等,黄昏望电影。 “凤凰卵”指洋芋,“光荣粉”指康粉,“望电影”指食堂烧了粥汤。或《放卫星》: 社社队长放卫星,亩亩早白超万斤。 十亩并作一亩算、,连壳带草夹湿称。 书记戴上光荣花,社员饿成一条筋。 或《等队》: 天光出工等队,中午食堂排队。 黄昏打工分,社员讨马X(意为骂粗话)。 工分未打成,大对书记叫开会。 这类歌谣以真实、朴实的口语概括了当时形势和生活面貌,不但富有艺术性,而且很有历史价值。 五、童谣乐清童谣(儿歌)很多,随时可闻。童谣往往是儿童游戏时自然流露的童言,也有成人教育儿童对事物简要认识的知识性歌谣。以童趣、娱乐为主。如《小小尼姑爬楼梯》: 小小尼姑爬楼梯,摸把白米供雄鸡。 雄鸡不想白米吃,只想小小尼姑做夫妻。 或《火眼王王》: 火眼王王,夜头爬起烧汤。 无灯点,照月光。 无脚盂,破水缸。 无床困、困柴仓。 冻不牢,坐床杠。 跌落地下供黄猫。 早早走来吃精肉,迟迟走来啃骨头。 火眼王王(蚂蚁)怎么会烧汤呢?这些都无光紧要,只需图个上口韵味,音乐感必须很强,词语似通非通,甚至无法记录,而童趣十足。 又如《一个星》: 一个星,孤零丁; 两个星,不零落。 三岁无娘被嫂辱。 辱起乌云飘飘飞,街双眼泪上绢机。 脚踏挨架响,织布两三丈。 姆勿响,大哥去温州,二哥去处洲, 买来处洲树,做起温州床。 眼床底角画蛟龙。 引手上,画蝴蝶。 踏凳头,画小丑。 尿盆盖,画鸭卵。 尿盆唇,画痴虫。 尿盆底,画小姐。 尿盆臀,画小囡。 尿盆外,画老大。 衣柜门,画将军。 衣柜格,画金银。 大大小小喜开心。" �8 �9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摘自《白香词谱笺》)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