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各镇的面积与人均土地面积排名如下:注意不是人均耕地,包括公摊的道路城建绿化以及公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
饶平县汤溪镇 8082 公顷,人均 10.0 亩
潮安区赤凤镇 8857 公顷,人均 9.5 亩
饶平县浮滨镇 15936 公顷,人均 8.9 亩
饶平县樟溪镇 10821 公顷,人均 8.0 亩
潮安区凤凰镇 22706 公顷,人均 7.6 亩
饶平县建饶镇 7238 公顷,人均 6.2 亩
潮安区归湖镇 12817 公顷,人均 6.1 亩
潮安区文祠镇 7146 公顷,人均 5.7 亩
潮安区登塘镇 15732 公顷,人均 5.5 亩
饶平县新塘镇 7994 公顷,人均 5.1 亩
饶平县东山镇 7457 公顷,人均 4.8 亩
饶平县三饶镇 15177 公顷,人均 3.8 亩
饶平县新圩镇 9327 公顷,人均 3.7 亩
饶平县联饶镇 8204 公顷,人均 3.1 亩
饶平县浮山镇 6971 公顷,人均 3.1 亩
饶平县新丰镇 11741 公顷,人均 2.5 亩
湘桥区铁铺镇 6680 公顷,人均 2.4 亩
饶平县上饶镇 9938 公顷,人均 2.3 亩
湘桥区意溪镇 7200 公顷,人均 2.1 亩
饶平县钱东镇 12273 公顷,人均 1.9 亩
饶平县饶洋镇 8741 公顷,人均 1.8 亩
饶平县所城镇 5269 公顷,人均 1.7 亩
饶平县高堂镇 2544 公顷,人均 1.5 亩
饶平县大埕镇 3175 公顷,人均 1.4 亩
湘桥区官塘镇 3109 公顷,人均 1.3 亩
潮安区古巷镇 6112 公顷,人均 1.3 亩
饶平县海山镇 6918 公顷,人均 1.3 亩
湘桥区磷溪镇 7640 公顷,人均 1.3 亩
饶平县柘林镇 1422 公顷,人均 1.2 亩
饶平县汫洲镇 3835 公顷,人均 0.9 亩
潮安区沙溪镇 3487 公顷,人均 0.8 亩
潮安区江东镇 3804 公顷,人均 0.7 亩
饶平县黄冈镇. 8860 公顷,人均 0.7 亩
潮安区凤塘镇 3858 公顷,人均 0.6 亩
潮安区彩塘镇 4387 公顷,人均 0.6 亩
潮安区浮洋镇 3884 公顷,人均 0.5 亩
潮安区东凤镇 3423 公顷,人均 0.5 亩
潮安区龙湖镇 2082 公顷,人均 0.5 亩
潮安区金石镇 2246 公顷,人均 0.4 亩
潮安区庵埠镇 3041 公顷,人均 0.3 亩
潮安区枫溪镇 2447 公顷,人均 0.3 亩
潮州市 浮洋镇 和洪巷、陇美、仙庭、徐陇、东边、庵后、厦里美、东陇、斗文、井里、桃李陇、乐桥、深洋、花宫、潘吴、刘厝、大吴、颜厝、桥湖、新丰、西郊、乌洋、韦骆、三胜、胜联、木井、福洞、草庵、林泉、东巷、高义、潘刘、新安、下新安、凤仪等35个乡。镇。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潘吴管区荣西园七巷邮编是515645
浮洋镇是潮安区辖镇。位于区境西南部。面积3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99613人(2008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2290人。辖4个社区、3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新丰村,距县城19千米。广梅汕铁路、233省道潮汕公路、232省道护堤公路过境。
【沿革】1958年设浮洋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1996年,面积38.7平方千米,人口8.8万人,辖徐陇、斗文、花宫、大吴、高义、韦骆、福洞、桥湖、井里、潘吴、新安、东巷、胜联、木井、新丰、桃李陇、刘厝、下新安、林泉、乌洋、东边、陇美、乐桥、东陇、凤仪、草安、西郊、庵后、仙庭、深洋、颜厝、潘刘、三胜、浮洋洪巷、厦里美35个管理区。
潮安县515658 文祠镇新北村, 文祠镇, 文祠镇下赤村, 文祠镇赤内村邮编515657 凤凰镇上春村, 凤凰镇凤湖村, 凤凰镇叫水坑村, 凤凰镇三平礤村邮政编码515656 凤凰镇下埔村, 凤凰镇椿堀村, 凤凰镇乌岽村, 凤凰镇凤北村邮编515655 归湖镇高升村, 归湖镇白滕坑村, 归湖镇高原村, 归湖镇山梨村邮政编码515654 赤凤镇田湖村, 赤凤镇安溪村, 赤凤镇塘北村, 赤凤镇四望坪村邮编515653 归湖镇狮峰村, 归湖镇砚田村, 归湖镇克安村, 归湖镇金光村邮政编码515651 登塘镇杨美村, 登塘镇溪墘寮村, 登塘镇世田村, 登塘镇横洋村邮编515647 古巷镇枫洋二村, 515646 凤塘镇西和村, 凤塘镇淇园村, 凤塘镇南垅村, 凤塘镇书图村邮编515645 浮洋镇木井村, 浮洋镇花宫村, 浮洋镇西郊村, 浮洋镇邮政编码515644 彩塘镇院前村, 彩塘镇新联村, 彩塘镇华东村, 彩塘镇红旗村邮编515642 沙溪镇五更陇村, 沙溪镇前陇村, 沙溪镇东山湖村, 沙溪镇生聚村邮政编码515641 金石镇前山村, 金石镇黄厝巷村, 金石镇赖厝村, 金石镇仙都一村邮编515638 庵埠镇林厝美兴路, 庵埠镇灰楼路, 庵埠镇开濠南西路, 庵埠镇龙坑溪墘路邮政编码515637 江东镇下湖村, 江东镇亭头村, 江东镇仙洲村, 江东镇柚坑村邮编515636 龙湖镇市头村, 龙湖镇后郭村, 龙湖镇阁一村, 龙湖镇市尾村邮政编码515634 东凤镇东凤一村, 东凤镇内畔村, 东凤镇堤边村, 东凤镇大寮村邮编515633 官塘镇城甲村, 官塘镇巷头村, 官塘镇苏三村, 官塘镇顶乡村邮政编码515632 铁铺镇詹罗田村, 铁铺镇仙岩村, 铁铺镇五乡村, 铁铺镇巷口村邮编515631 磷溪镇塘边村, 磷溪镇饶砂村, 磷溪镇塔后村, 磷溪镇顶厝州村邮政编码515600 县城县城安北路, 县城, 县城县城站前路, 县城县城金里路邮编
展开全部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使颛顼统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由于挥公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有人说,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能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濮阳古称帝丘,颛项建都于此,至今濮阳城中心四牌楼上仍镌刻着“颛顼遗都”四个大字。帝颛顼、帝喾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这一点是哪个清河也没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嚣封邑青阳所在地,玄嚣也因封地青阳而号青阳氏。
三、当代族史研究成果
何光岳先生关于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的论点,在当今史学界颇具权威性,为研究张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著名族史专家谢均祥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张姓源于濮阳。他的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欧洲时报》、《河南广播电视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
以上论据充分证明了:挥公即是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而得姓,张姓祖根在濮阳,这便是张姓的渊源。
此外,后世有以字为姓者,也有因种种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在晋齐鞍之战中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他的后世以他的字为姓,改解姓为张姓。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称张禄,西入秦国,屡次为秦王出谋划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国名将张辽,原姓聂。汉末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燕,原姓褚。另有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在当代中国,回、满、藏、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但这只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
四、张姓播迁
张姓先民是怎样从得姓地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这是个大课题,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够说清的。现仅就我们的初步考察,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张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迁应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遍地洪水泛滥,中原濮阳地势低洼,更是一片汪洋。为求生存,先民们只好择高而居,逃往距离近的高丘或山区,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后又逐步走向全国各地。这次洪水大致发生在帝颛顼、帝喾之后的尧、舜时期,也正是挥公得姓之后。起初,尧命颛顼之子鲧治水,而且到过濮阳。至今,濮阳境内仍有“鲧堤”遗迹。明·嘉靖《开州志》(明代濮阳称开州)卷二,载宋·司马光《鲧堤》诗日:“东郡(今濮阳)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可惜,曾在濮阳筑堤治水的鲧,由于方法不对,九年没有把水治平,被舜杀于羽山。舜又派鲧之子大禹治水。他带领人民,凿山开河,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水治平。这次大洪水先后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离乡背井逃避水患。但要问,当时的张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县,因没查到确凿依据,笔者不能妄言。但据读史得知,帝颛顼、帝喾均建都于帝丘(今濮阳),到帝尧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帝舜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大禹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恐怕都与这次大洪水有直接关系。中国地势的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时代,难怪帝尧、帝舜、大禹均迁都于山西。试想,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都城都迁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着去吗?所以,历来饱受洪水灾害的濮阳人,逃避水灾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陕西。那个时期,张姓先民从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阳)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迁往各地,或迁回老家濮阳,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张姓先民第二次大播迁,当在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堤决口时期。自古人恋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后,逃往外地的先民回来一部分是肯定的。经过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濮阳地区属于卫国,经济文化都有相当发展。但到汉代,濮阳人又碰上了黄河瓠子堤决口,淹没十六郡,濮阳以东尽成泽国,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们没吃没喝能不外逃吗?去哪里?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区。此后,还有新莽时期公元11年,黄河自治亭(今濮阳)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二次改道,漫流于濮阳以东各郡达59年。北宋熙宁十年,黄河自濮阳曹村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三次改道,泛郡县四十五,淹民田30万顷。有史记载的黄河在濮阳境内的决口达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灾、虫灾,每次水旱灾害,都迫使先民们离乡背井,逃往各地。
除了水灾之外,战乱是张姓先民多次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濮阳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晋楚城濮之战,秦代章邯和项羽濮阳之战,东汉曹操吕布濮阳之战,北宋宋辽澶渊之战等多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每次战乱都迫使先民们多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迁移。据王大良、孟繁冶先生编著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一书记载,由于战乱原因, “张姓先民由中原地区向四方迁徙,有过几次大的潮流。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的战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在此居住的张姓先民被迫南迁;第二次是在西晋末年,匈奴和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军队进入中原,灭亡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洛阳建立的西晋王朝,人民群众蒙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原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同时也有部分张姓先民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第三次是在金兵南侵,灭亡了建都开封的北宋政权,占领了黄河南北,这里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到长江以南地区避难。除了这三次迁徙外,还有更多的小规模迁徙,使张姓儿女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
章姓来源有二:(1)据《左传》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个古老的姓氏,源出黄帝的后裔。(2)《辞源》载:章姓“系出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鄣。左传齐人降鄣,子孙去邑为章氏”。商朝时有章国(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说诸城县),是黄帝裔孙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于齐国。并经周天子特许,享有代天子征伐诸侯的权力。姜太公灭章后,把它作为附庸国封给支系子孙,称鄣国。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之后,子孙“去邑留章”,以章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孙,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后裔。上述表明,章氏是个特殊的姓氏,把“炎黄”之源都占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迁始于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后,那时鄣国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子孙改为章姓,这一支是姜太公的后裔,他们便从山东向南迁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为当地望族。至晋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为泱泱大姓,在全国列第40位。现今已退居在全国100个大姓之后。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钧第13代孙章松山。于元代为避战乱入潮,选择在水秀山环,沃野平衍,风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阳县西塘乡(今潮州湘桥区)定居。裔孙再分创海阳县埭头乡(今澄海溪南镇)、南澳后宅镇及揭阳、饶平等地。
澄海埭头乡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从福建迁徙而来,后来又有早期迁徙入潮,定居海阳之章姓人迁此认宗,聚族而居。至今已传二十多代。
潮阳章姓来自海阳县岐山(今属汕头市金平区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于明初从福建迁来创基。开基祖第6代孙于清代初年移居潮阳县峡山都芝埕(今沙陇镇芝兰)另创基业;后来芝兰后厝有章氏裔孙迁居东寮(今沙陇镇东华),称后厝洲。另外,海阳岐山章氏第7代孙又移居东华,称前厝洲,已传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万
潮汕章氏人口,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共约18000多人。其中汕头市金平、龙湖、濠江区约2500人;潮阳区约850人,潮南区约1800多人,澄海区约3000人,大部分聚居于溪南埭头乡,其余分布于东里、澄城等镇;南澳县约4000人,是南澳县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后宅镇,并分布其他各镇;揭阳榕城区约5000人;揭西县约300多人,分布于金和、棉湖、大溪等镇;揭东县曲溪、地都镇有几户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桥区、饶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女英烈章吟春
潮汕章姓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她就是在大革命时期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女英杰章吟春,南澳县后宅镇人,生于1911年。1927年秋参加地下党创办的隆江(谐音农工)女子学校,在全岛第一个剪掉长辫,废除缠足,为渔岛妇女运动的先锋。1928年夏被吸收为中共地下党员,被派往潮安浮洋、鹳巢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她女扮男装,理平头穿对襟衫。1930年农历9月9日上午,她一改平时女扮男装,而身着时髦的旗袍,与一男青年扮成香港客,进了联络站。下午,几十个国民党兵突袭包围联络站。激战中,章吟春与同来的男青年不幸被捕。她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4天后,在汕头市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潮安县
515658 文祠镇新北村, 文祠镇, 文祠镇下赤村, 文祠镇赤内村邮编
515657 凤凰镇上春村, 凤凰镇凤湖村, 凤凰镇叫水坑村, 凤凰镇三平礤村邮政编码
515656 凤凰镇下埔村, 凤凰镇椿堀村, 凤凰镇乌岽村, 凤凰镇凤北村邮编
515655 归湖镇高升村, 归湖镇白滕坑村, 归湖镇高原村, 归湖镇山梨村邮政编码
515654 赤凤镇田湖村, 赤凤镇安溪村, 赤凤镇塘北村, 赤凤镇四望坪村邮编
515653 归湖镇狮峰村, 归湖镇砚田村, 归湖镇克安村, 归湖镇金光村邮政编码
515651 登塘镇杨美村, 登塘镇溪墘寮村, 登塘镇世田村, 登塘镇横洋村邮编
515647 古巷镇枫洋二村,
515646 凤塘镇西和村, 凤塘镇淇园村, 凤塘镇南垅村, 凤塘镇书图村邮编
515645 浮洋镇木井村, 浮洋镇花宫村, 浮洋镇西郊村, 浮洋镇邮政编码
515644 彩塘镇院前村, 彩塘镇新联村, 彩塘镇华东村, 彩塘镇红旗村邮编
515642 沙溪镇五更陇村, 沙溪镇前陇村, 沙溪镇东山湖村, 沙溪镇生聚村邮政编码
515641 金石镇前山村, 金石镇黄厝巷村, 金石镇赖厝村, 金石镇仙都一村邮编
515638 庵埠镇林厝美兴路, 庵埠镇灰楼路, 庵埠镇开濠南西路, 庵埠镇龙坑溪墘路邮政编码
515637 江东镇下湖村, 江东镇亭头村, 江东镇仙洲村, 江东镇柚坑村邮编
515636 龙湖镇市头村, 龙湖镇后郭村, 龙湖镇阁一村, 龙湖镇市尾村邮政编码
515634 东凤镇东凤一村, 东凤镇内畔村, 东凤镇堤边村, 东凤镇大寮村邮编
515633 官塘镇城甲村, 官塘镇巷头村, 官塘镇苏三村, 官塘镇顶乡村邮政编码
515632 铁铺镇詹罗田村, 铁铺镇仙岩村, 铁铺镇五乡村, 铁铺镇巷口村邮编
515631 磷溪镇塘边村, 磷溪镇饶砂村, 磷溪镇塔后村, 磷溪镇顶厝州村邮政编码
515600 县城县城安北路, 县城, 县城县城站前路, 县城县城金里路邮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