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牧民族迁徙牧场或争夺地盘的大范围移动,算是旅游吗?这是基于生活、生存背景下的时空转换,当然不属于旅游。
什么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旅游者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在古代,由于交通、经济、视野等局限,旅游只是少数人、小范围的行为方式。
现代旅游活动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三大要素。其中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旅游业是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媒介。这种结构确定了旅游必然是一个社会化的属性。
对游客来说,要出去旅游必须要能掌控相应的自由时间,完成出行的经济条件,以及出行的想法,假日旅游黄金周、暑期亲子游的旺盛市场,主要就是因为出现了短期可以不用工作学习的自由时间而形成的。
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是非常多元的社会文化载体。只要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以及其它旅游目的的一切的自然或人文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说是旅游资源。比如说传统山水、热带海岛、文化古迹、主题游乐、现代都市、美丽乡村等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也呈现越来越丰富、小众的趋势,更多的人造主题公园景点成为游客的新宠。
而作为沟通媒介的旅游业,则是专门为旅游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交通、酒店、餐饮、演艺、导游、购物、摄影、游乐设备各个方面,可不仅仅包括旅行社,还包括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提供服务的所有行业,像乡村旅游中的土特产也是属于旅游商品的范畴。
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游客了解感受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历史风物,成为人们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丰富社会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旅游的方式和目的地也更加丰富,研学游、情侣游、企业团建游、避暑避寒游、亲子度假游、自驾游、背包游、养生游、探险游、邮轮游等等。
旅游作为一种人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已经是现代人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说旅游是一定的社会文化产物。
关东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温泉、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展销、绘画、书法、演出、雕塑、展览、文艺创作……文化与旅游融合共生的元素无处不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关东文化园系列文化产品。
春天,游客可穿行于花海中,感受心旷神怡;夏天,荷叶满塘,供人体验垂钓的惬意;秋天,果实盈枝,游人可免费品尝;冬天,滑雪、滑冰、温泉戏水。还有关东文化园的民俗婚礼也称得上独树一帜。
回答:尽量还是不要出去。
因为,现在疫情又开始了,有好的地方又出现了新冠肺炎患者,有些城市又出现了高风险区,中风险区。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他人的安全,没有特殊的事情,就要出去了,更不要出去旅游了。真的非要出去的话,一定要做好防护,带好口罩,勤洗手。,回来以后要报备,做核酸检测。回答完毕。
清明的主要元素是游玩 踏青 祭祖等。
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标识中的动物元素是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即国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关于文化旅游产品小知识
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在旅游期间进行历史、文化或自然科学的考察与交流、学习等活动。
因为文化旅游产品的非物质性,对于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者来说,要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多角度的营销,让旅游者更多地了解旅游文化产品的信息,以达到双赢。
文化旅游产品以市场的需求为开发条件,产品的开发应该有充分的市场论证和市场定位。作为文化旅游产品,其开发的基本原则是文化导向,它的吸引点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性。
世界遗产特色: ⑴ 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⑵ 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 ⑶ 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⑷ 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⑸ 代表某一个或数个文化的人类传统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范-特别是因为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而处于消灭危机的场合。 ⑹ 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基准应最好与其他基准共同使用)。 ⑺ 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与美学重要性的自然现象或地区。
2019年5月发布的四川旅游国际形象新标识中的动物元素是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即国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上山,下乡,飞天,入海,观文化,走沙漠,游森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