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平乐,古称昭州萊垍頭條
是一座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萊垍頭條
县内两座妈祖庙(又叫天后宫、天妃庙)萊垍頭條
想必很多人有所耳闻垍頭條萊
平乐是广西最有妈祖渊源的内陆县。在平乐,妈祖文化见证了这个县城的兴盛,妈祖文化为平乐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浓墨重彩,也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萊垍頭條
01 出米岩萊垍頭條
位于平乐县青龙乡莲塘村西面狮子山的山腰上,洞开形如半月。相传,明朝时有僧人三位避世于此修行,岩中有一石窝流出白米,尽足三和尚食用,故名。岩的左侧有一口直径约30厘米大小的山泉水井,水清如镜,众人称它为“出酒井”。萊垍頭條
02 平乐魁星楼萊垍頭條
位于平乐青龙乡平西村中部,距县城4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此楼剖面为“开”字型,分为上、下两层瓦背,四角皆为飞檐,上下两层共八个翘檐,每个翘檐上都塑有一尊神像,合为“八仙”,檐脊上塑有飞龙,楼的顶端正中有一小塔,两旁塑有鳄鱼、仙鹤。垍頭條萊
03 榕津古镇條萊垍頭
位于广西平乐县张家镇榕津村,该古镇始建于唐末宋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上千年古街至今保存完好,古榕成群相拥,塘泽星罗棋布,古街、古榕和明珠般的塘泽相映相辉,构成了岭南古圩特有的景致,古圩因此而得“榕津”美名。萊垍頭條
05 桂江文塔萊垍頭條
位于平乐城南桂江畔天鹅岭上,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宝塔。史料记载:平乐桂江文塔兴建于清代,青石八面结构,因多种原因半途而废。由于文塔位置寓意特殊,平乐县重新修建了这座文塔,如今文塔已作为古昭州景观和桂江旅游的新地标。挺拔青松之上,雄踞山岗,气势非凡。萊垍頭條
06 平乐印山亭條萊垍頭
位于平乐县平乐镇西面马河的三江回合处的江中小岛上,印山亭就是三条龙要抢的龙珠。是平乐古景之一,因其特别位置,亦为桂江首景。山于水中方正如印,山上修竹苍翠,顶端有米见方,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在山巅建亭,名日:“点翠亭”,“昭山点翠”由此而来。山入水,水露山,亭于山巅,妙不可言。萊垍頭條
喜欢历史文化古迹的朋友们萊垍頭條
平乐这些地方值得一去萊垍頭條
除此之外萊垍頭條
平乐地方风味美食也是火出圈條萊垍頭
平乐十八酿萊垍頭條
酿菜较之一般的菜肴口感更为丰富,味道醇正不腻。造型美观艳丽,成菜数量众多,各色时令菜蔬、鱼虾禽畜肉、菌菇蛋,皆可入馔。此前平乐桂江船家酿菜,上过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萊垍頭條
中央电视台CCTV-7摄制组也曾在平乐县哈哈原味农庄,拍摄平乐桂江船家十八酿的制作全过程。萊垍頭條
哈哈原味农庄地址:萊垍頭條
平乐县平乐镇084县道南400米條萊垍頭
沙子肉丸萊垍頭條
沙子肉丸是许多平乐人十分钟爱的一道美食。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除夕夜的餐桌上,那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主打菜。平乐县的蒋氏沙子肉丸更是百年老字号哦。萊垍頭條
用兑坎冲出肉泥,由于肉汁充分浸透成胶状,做出的肉丸香脆劲道还具有弹性。萊垍頭條
有机会去平乐的朋友一定要实地品尝一下。條萊垍頭
桥头丸子店地址:萊垍頭條
平乐县S305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协同医院南侧约200米頭條萊垍
平乐扣肉垍頭條萊
选上好的五花肉,肥瘦相间肉质细嫩,焯水煮至五分熟,以木筷能扎入但扎不透为宜。做好的扣肉味道芬芳扑鼻,细腻粉嫩,下喉入腹后不寒、不燥、不湿、不热。條萊垍頭
金福饭店地址:平乐县同安镇同安新街409号萊垍頭條
还有这些小吃美食萊垍頭條
马蹄糕、糖环、麻叶粑、熟粉粑、大肚粑、印子粑、船家假粽等等。條萊垍頭
其美食品种极其繁多、数不胜数。萊垍頭條
周末有时间不妨约上好友條萊垍頭
一起去平乐畅游吧~萊垍頭條
平乐县境内山清水秀,千年古迹与雄浑山光景色融为一体,自然景色得天独厚,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发育, 气候温暖, 雨量适中, 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由于平乐县历史悠久, 境内居住着不少民族, 因此又创造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有平乐温泉、冷水石景苑、榕津千年古榕群及千年古街、桂江风景区、漓江风景区、茶江风景区、印山亭、令公庙、金山迎仙洞、粉岩、朝天岩、青龙月亮山、源头月亮山等。
名胜风光:
1.山峰
平乐县以中低山、丘陵和岩溶地貌为主,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
(1)狮子山:位于县城东南30千米,青龙乡大刚村南面,主峰海拔1292.7米,林木以松、杉林为主,是大刚河的发源地。
(2)葫芦顶:位于县城东南31千米,青龙乡大刚村南面,主峰海拔1271米,树木茂盛。
(3)九十九堆:位于县城东南40千米,源头镇蓝洞村以西,主峰海拔1164.6米,为县内原始森林,榕津河发源于此。
(4)天堂山:位于县城东南35千米,源头镇义洞村以东,主峰海拔1038米,主峰上云雾缭绕,树木茂盛,山脚为义洞水库。
(5)莲花山:位于县城东南14千米,二塘镇谢家村南,主峰海拔953.4米,主峰形如莲花,故名。林木以松、杉为主,产金银花等药材。南坡接岩仔森林,山上有圣姑庙。
(6)圣山:位于县城中部31千米,阳安乡石面山村南,主峰海拔834米,环境优美,泉水甘甜清澈,森林茂密。东面与桂林市第二大平口水库相接。相传古时有潭氏二仙女在此修炼得道,以此得名。
(7)昭山:平乐镇漓江与茶江汇流处,山于水中,方正如印,故又名印山。山上修竹苍翠,相对高度约30米,山巅约百米见方。山上有点翠亭(又名印山亭),有石阶可达山顶。山腰有两块青石,上书“中立不倚”。“昭山点翠”为平乐古八景之一。
(8)石人山:位于县城南部20千米,大发瑶族乡广运村北面,主峰海拔645米。因其主峰状似一无头石人而得名。相传宋杨文广征南路过此地,夜里疑为敌人,一箭将其头射掉。
2.溶洞
(1)朝天岩:位于平乐县二塘镇乐塘村南面,距二塘镇约4千米。岩洞在石山半山腰,距地面约60米,由于洞口宽敞朝天而得名。为厅堂式洞穴。
驾车路线:全程约100.4公里起点:平乐汽车总站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新安街行驶1.3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东泉街2.沿东泉街行驶50米,在第1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黄埔路3.沿黄埔路行驶2.1公里,右后方转弯4.行驶180米,直行上匝道5.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6.沿包茂高速行驶73.1公里,朝桂林市区/凯风路/桂磨路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7.沿匝道行驶570米,直行进入桂林绕城高速8.沿桂林绕城高速行驶4.3公里,在凯风路/象山区/雁山区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9.沿匝道行驶1.2公里,左转进入象塘路10.沿象塘路行驶5.6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凯风路11.沿凯风路行驶5.0公里,直行进入瓦窑西路12.沿瓦窑西路行驶880米,朝崇信路方向,直行进入崇信路13.沿崇信路行驶1.8公里,稍向右转进入中山南路14.沿中山南路行驶2.5公里,调头进入中山南路15.沿中山南路行驶350米,16.行驶10米,左转17.行驶80米,到达终点终点:桂林汽车客运总站
平乐县境内山清水秀,千年古迹与雄浑山光景色融为一体,自然景色得天独厚,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发育, 气候温暖, 雨量适中, 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由于平乐县历史悠久, 境内居住着不少民族, 因此又创造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有平乐温泉、冷水石景苑、榕津千年古榕群及千年古街、桂江风景区、漓江风景区、茶江风景区、印山亭、令公庙、金山迎仙洞、粉岩、朝天岩、青龙月亮山、源头月亮山等。
名胜风光:
1.山峰
平乐县以中低山、丘陵和岩溶地貌为主,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
(1)狮子山:位于县城东南30千米,青龙乡大刚村南面,主峰海拔1292.7米,林木以松、杉林为主,是大刚河的发源地。
(2)葫芦顶:位于县城东南31千米,青龙乡大刚村南面,主峰海拔1271米,树木茂盛。
(3)九十九堆:位于县城东南40千米,源头镇蓝洞村以西,主峰海拔1164.6米,为县内原始森林,榕津河发源于此。
(4)天堂山:位于县城东南35千米,源头镇义洞村以东,主峰海拔1038米,主峰上云雾缭绕,树木茂盛,山脚为义洞水库。
(5)莲花山:位于县城东南14千米,二塘镇谢家村南,主峰海拔953.4米,主峰形如莲花,故名。林木以松、杉为主,产金银花等药材。南坡接岩仔森林,山上有圣姑庙。
(6)圣山:位于县城中部31千米,阳安乡石面山村南,主峰海拔834米,环境优美,泉水甘甜清澈,森林茂密。东面与桂林市第二大平口水库相接。相传古时有潭氏二仙女在此修炼得道,以此得名。
(7)昭山:平乐镇漓江与茶江汇流处,山于水中,方正如印,故又名印山。山上修竹苍翠,相对高度约30米,山巅约百米见方。山上有点翠亭(又名印山亭),有石阶可达山顶。山腰有两块青石,上书“中立不倚”。“昭山点翠”为平乐古八景之一。
(8)石人山:位于县城南部20千米,大发瑶族乡广运村北面,主峰海拔645米。因其主峰状似一无头石人而得名。相传宋杨文广征南路过此地,夜里疑为敌人,一箭将其头射掉。
2.溶洞
(1)朝天岩:位于平乐县二塘镇乐塘村南面,距二塘镇约4千米。岩洞在石山半山腰,距地面约60米,由于洞口宽敞朝天而得名。为厅堂式洞穴。
河包洲。铁索桥。东镇还要过去蛮远的,建议搭平乐车。
洪雅的柳江古镇人文景致:柳江古镇:老街百年博物馆,千年夫妻树,古码头 心洲,憩园 亭子嘴廊桥 观音寺、圣母山,曾家园,吊脚楼,老街。平乐古镇历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
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这两个地方各有千秋,要说交通便利离成都最近的优势,要数邛崃的平乐镇.古色古香,景点来说要数洪雅的柳江古镇
平乐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桂东北,背靠柳州工业基地和桂林旅游胜地,面向梧州和广东大市场。有国道323线,贯穿全境;水路有号称“黄金水道”的漓江一桂江航道,上可溯阳朔、桂林,上可达梧州、广州、珠海、深圳;有桂林市最大的内河港口,载重120吨的货船可直航深圳、珠海。
县内现存名胜古迹有号称平乐“古八景”之冠的印山亭,南宋理学大师邹浩谪居平乐时疏浚的感应泉,还有粤东会馆,青龙魁星楼,源头惜字炉等。
自然景观则有漓江下游江村胜景,桂江上游沿岸瑶寨美景,有粉岩、朝天岩、出米岩、穿山岩、冷水石林、鱼堰温泉、新田水库、平口水库、榕津千年古榕等景区。
驾车路线:全程约116.6公里
起点:桂林北站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50米,右转
2.行驶290米,左转
3.行驶340米,右转进入北辰路
4.沿北辰路行驶470米,左转
5.行驶310米,直行进入东二环路
6.沿东二环路行驶5.9公里,朝金鸡路/绕城高速方向,进入金鸡路
7.沿金鸡路行驶970米,右转
8.行驶610米,朝阳朔/柳州/梧州/南宁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9.沿匝道行驶410米,直行进入桂林绕城高速
10.沿桂林绕城高速行驶30.1公里,朝阳朔/梧州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12.沿包茂高速行驶72.8公里,在平乐/荔浦/G323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平乐互通跨线桥
13.沿平乐互通跨线桥行驶1.2公里,
14.行驶220米,左转
15.行驶40米,左前方转弯
16.行驶1.0公里,右转进入正北街
17.沿正北街行驶390米,直行进入中华街
18.沿中华街行驶19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平乐县
崇州离成都市不到50公里,川西名园——罨画池就坐落于此。
罨画池被称为川西名园,一是她的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那时是作为官办花园,招待宾客。盛于宋代,文人墨客流连。二是她的布局小巧,湖台亭榭精致,冬梅夏柳,风景醉人。当然,千年过去,风云变幻,唐宋时风景已不可考。如今园内最多的是银杏,高大壮硕,建筑也均为明清风格。陆游祠、文庙都是后代增建的,使当初的小游园变成如今我们怀古的胜地。
春夏之际的罨画池,树木苍翠欲滴,绿水盈盈,清凉可喜。
最近两年,罨画池一直在维护中,一些地方走不到有点可惜。但是,当满园的银杏黄了,水杉也红了的时候,你会发现,美景足以愉悦你的眼睛和心灵。
一湖的树影水色,首先就晃亮了你的眼。
阳光下,树影婆娑,池水如镜,红的、黄的、绿的层次分明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光影瑰丽的画卷。人在画中游,浮躁的心都会慢慢沉静下来,充满了欢喜。
这侧卧的姿态,销不销魂?水波轻漾,光影流动,丰富饱满的色彩,油画般的质感,不仅醉了人,也醉了鱼,醉了可爱的小乌龟。
风吹落叶很美,掉在水里多了就难免影响美观。这是工人在清洁水里的落叶。我们看到的美丽风景,有他们在背后的辛勤付出。
看过湖光树影,让我们去陆游祠。左侧的双银杏,树龄三百年以上。
最喜欢这矮矮的山墙、葫芦门和瓦间的落叶。
还有阳光下这细长的藤条影子。
最美不过这不足百米的巷道。
高大的银杏树,落叶铺满整个瓦面。
静静的陆游纪念馆。
陆游祠旁边就是文庙,始建于明代,这两年也一直在维护中。
庭院中的两株大银杏树枝干高大,夏天浓荫蔽日,秋天黄金满树。
瞧这一地的碎金,一地的光影,灿烂了整个秋天。
每一道门,每一扇窗,每一个斗、角,都是画。
文庙前的曲水拱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美景赏心。
如果有时间就到罨画池来吧,看看银杏,喂喂游鱼,听听鸟语,惬意的日子莫过如此啊。
临邛八景有新旧之说。
笼统地说,旧八景的提法出现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以后,即:易洞秋风、翠阁秋阴、琴台夜月、万石农耕、䢺水寒雁、书台桂影、南河渔唱、崃岭朝云。
也许
宋代的邛州远不只以上八处胜景,又可能不足八个。但是古人认为“八”是吉数,所以在规划城市八景时,超过八个就只选八个,不足八个,便找一处凑数。这从清乾隆时,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注)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的记载看得出来。
其中
易洞秋风:“易洞”为西汉胡安点校《易经》之洞。景观提出的时代,应在汉代以后,至迟在唐代是比较肯定的;
翠阁秋阴:翠阁即:翠屏阁。清康熙《邛州志》载:“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
景观的提出时间同上;
琴台夜月:由于位于今东街的“司马长卿宅”出现于西汉,唐代人为纪念司马相如而筑“司马琴台”,故“琴台夜月”景观的出现应在唐代,清代时移至今文君井公园;
万石农耕:根据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可知“万石坝”地名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人便被迫迁往今西昌地区的邛都县了。宋代将“万石农耕”景观,列入城市八景之中。
䢺水寒雁:景观的出现,应当始至秦汉时期。因为秦筑临邛城 和 西汉筑公孙述城的护城河水源,皆来自古䢺江,今称西河;
书台桂影:为北宋常安民读书处,南宋魏了翁青少年时在幽居寺读书期间,曾经在北宋的常安民读书处手植桂花二株,形成“书台桂影”景观。明隆庆六年(1572),州判王圻重修书台时,误将常安明塑像当成魏了翁,宁缃曾考证后指出谬误;
崍岭朝云:其景观应是亘古即有,只是有了“邛崃山”的命名之后,方才出现“崍岭朝云”景观的提法,分析“邛崃山”的命名,不晚于宋代;
南河渔唱:其景观亘古即有,但应是被宋代的“前郡守”发现后作《调酹江月》词而提出的,因元代起便废郡立州,不再有郡守。
《调酹江月》(前郡守)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渺,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数点鱼灯,一龛佛火,遥映如星簇。渔歌梵呗,两股音韵相逐。
以上旧八景中的“翠屏阁”,虽经历代维护修葺,但是只维持到明万历年间,以后便“翠阁秋阴其阁久废,故址犹存”了。
至于
旧八景中的“点易洞”,早在南宋时,陆游便在《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说:“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说明在南宋时,西汉胡安点校《易经》的“点《易》洞”便演绎成为所谓的“仙人洞”而迷失,仅留以下一些因久远而模糊的历史记载:
1、《蜀中广记》引《方舆胜览》记:“白鹤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2、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3、易洞:即点易洞,在白鹤山西岩,唐宋时有西岩寺,毗邻漏米洞。
古临邛经过明末清初长达六十六年的战乱后,移民后裔很难确认“点易洞”的具体位置,因之渐趋淡忘而迷失。尽管清嘉庆《邛州志》绘有临邛八景图,但仅是一幅没有方位感的综合性抽象图!
故
临邛旧八景中“翠阁秋阴”和“易洞秋风”迷失后,民间新补“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二处景观成为新八景。
一、弓桥箭塔
当“为洞十五,长一里,高五丈,宽三丈”的“川南第一大桥”于清道光辛卯、壬辰年(1831-1832)建成以后,如张开的满弓高拱在玉带一般的南河之上;又当光绪八年(1882年)回澜塔又一次复建好以后,天气晴朗时,在一定的角度观看,回澜塔倒映在南河的碧波之中,形成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奇特景观,民间取名:弓桥箭塔。
据说过去曾有“弓桥箭塔”景观的老照片,如今用现代电脑合成技术,应当可以重现此奇特景观。
二、回澜倒影
清光绪八年(1882年)回澜塔重修竣工后,通高75.48米,砖塔中是全国第二高的。其银灰色的塔身直插蓝天白云,并倒映在南河碧波之中形成的壮丽景观,民间称为:回澜倒影。
回澜塔底层为“镇江殿”,祭祀开凿历史上第一条运河—胥江的伍子胥(注),第四层则祭祀治水的川王李冰,古人建回澜塔的目的是镇压水患,并非文风塔。
其最佳观赏和拍摄点在平原路一号——地名龚鱼箭的河边,最佳时期是在春光明媚的三至六月。
以上“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二景,加上“易洞秋风”和“翠阁秋阴”迷失后余下的六景,仍然是临邛八景,即所谓临邛新八景,在当时,新八景是实景。
临邛十景的提出
由于川南第一大桥在光绪戊子(1888)年被特大洪水冲毁,“弓桥箭塔”景观随之消失,并永久不可恢复,所谓新八景不再成立。
考虑到消失已久的“易洞秋风”和“翠阁秋阴”之实景,有条件和有必要恢复,比如:苏轼故乡的眉山旧八景,也因年代久远而多处迷失,为了旅游需要,当前眉山市正在打造新八景。
故笔者提出新的观点:补充“文笔擎天”和“回澜倒影”新景,共成临邛十景。
文笔擎天
“文笔擎天”的景观,至迟在清乾隆时期便出现,清嘉庆《邛州志》〈城池〉条载:“知州王彩珍于乾隆二十九(1763)年(在小南门)竖楼一座,高三层,题曰:聚奎(楼)匾曰:文笔擎天。”
由于“临邛八景”皆是唐宋以前的旧景,故清嘉庆《邛州志》在“翠阁秋荫,其阁久废”的情形下,也未将“文笔擎天”收入临邛八景中。
清乾隆朝诗人潘元音有诗描述文峰倒影景致:
文峰倒影满江霞,翠竹青青隔浦沙。欸乃(注)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
民国《邛崃县志》载:“文笔塔(复)建于清道光乙巳(1845)年,位于川南第一桥左侧的文笔山顶,全用青砖砌筑,通高25米。”
实际上,文笔塔早年便有,原为石塔,应始建于明代,推测为开通文脉堰而兴建的配套工程,目的是希望临邛文风蔚起,即所谓:文风塔。此说见清康熙《邛州志》38p载:“段瑜《书南门楼壁》‘文笔参天,写出飞云飞雾。’”
清嘉庆时石塔已经残破,故于清道光乙巳(1845)年复建,复建时将石塔改为砖塔。
清《嘉庆邛州志》922p载:“邛城旧有小南门,宣通文风,科甲甚盛。明季献贼据成都,全蜀震动,此门遂关……由顺治至乾隆初,垂一百年,文武中式者(举人)仅数人,岁癸亥,州绅王明经源(注),屡请州牧—常山王公荣命,欲复旧制以通文风。
牧不允,已而牧以公事赴省,源募工连夜开启城洞,见表里皆石墩坚砌,中则填以乱石。概除去,则门扇管钥犹然完善也。
越日牧归大怒,欲仍闭塞,源固争之,牧徐曰:也罢,明年甲子科如有中试人则已,否则必仍塞之!
次年孙公世璋、王公一心两人中式,孙连捷乙丑进士,遂得不塞。自乾隆甲子至嘉庆丙子七十余年,文武中试者五十余人。文峰振起,皆王明经力也。”
清道光时期著名文人吴江,曾题写名联于原川南第一大桥廊柱之上: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
现代有打工在外的火井青年农民陈志林,写诗赞颂“回澜倒影”和“文笔擎天”景观,今录部分:
回澜古塔插蓝天,摇动清波影倒悬。
虹桥拱架通南北,丝路蜿蜒出夹关。
文笔倚天城增秀,流水高峰天台山。
玉带一般的南河南岸之文笔山郁郁葱葱,山顶上之文笔塔如擎天之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既秀美,亦壮丽。
“文笔擎天”和“回澜倒影”景观,依据以上资料提出,供邛崃打造宜居和旅游城市作参考。
以上临邛十景的提出,没有拘泥和囿于古人的提法而厚古薄今,有以下依据和理由:
从经过梳理后的清康熙和清嘉庆《邛州志》记载的临邛八景可以看出:八个景观出现的年代,分别从西汉至南宋时期。
至于川南第一大桥和回澜塔建成以后,当民间发现的“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景观,还来不及修入民国九年(1920)的《邛崍县志》时,川南第一大桥便于1888年被特大洪水冲毁,“弓桥箭塔”景观不再重现。如若加上“回澜倒影”便是七景,不符合八景的提法,因而“回澜倒影”之景观,一直被边缘化到现在。
如今时代不同了,景观的发掘和数量的提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再说“十”数也是十全十美和圆满的寓意。
况且
“回澜倒影”和“文笔擎天”景观出现的时间,或未赶上修撰清康熙《邛州志》的年代,或与修《民国县志》擦肩而过。如今复建的回澜塔和文笔塔,均已超过百年历史,其生成的“回澜倒影”和“文笔擎天”两处胜景,理应由现代邛崃人收入新的地方志中,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