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总务省当地时间15日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255亿人,与2020年10月相比,减少了64.4万人,降幅为0.51%。据悉,这是日本人口连续第11年减少,同时降幅为1950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大值。日本总人口创有记录以来最大降幅 从地域看,除冲绳县外的46个都道府县人口均有所减少。其中,东京都自1995年以来,时隔26年首次出现人口减少。
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身体健康,年龄是没有限制的。日本人以前是60岁退休,但现在延长到65岁。如果身体健康,经过自己申请,还可以继续工作到70岁以上。
您好!根据新华社东京10月31日电日本总务省31日公布2005年国情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10月1日,日本的总人口约为1.28亿,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例最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与5年前的上一次调查相比,日本总人口约增加84.2万,但与2004年10月推算的人口数相比则减少2.2万。从人口性别看,男性约6235万人,女性约6542万人。
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年龄(15岁以上65岁以下)人口数约为8409万,占人口总数的65.8%;少年儿童人口数约为1752万,占人口总数的13.7%,均为历史最低值。另外,老龄人口数约为2567万,占人口总数的20.1%,创历史新高。
根据上面的统计情况看发展趋势,2010年也就是今年,日本的人口将会达到2.08亿左右。
中国最长寿的人叫李彩容(女),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岸银坑村的老人,她已年满120岁(虚岁,实为119岁),据报道,李彩容老人已经接到了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所发出的邀请函,如果认证成功的话,她将超过已故的日本女寿星——116岁的本乡门真,成为在世的世界最长寿的人。
2021年日本20年蝉联第一,平均寿命达到84.5岁,其中女性寿命预期为87.3岁,男性为81.3岁。
与国际上众多的国家相比,日本有三大优势。
第一个是人均预期寿命世界最长。
2021年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为84.6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日本至今已经连续20多年成为世界最长寿国家。
第二个是长寿企业世界最多。
据日本东京商工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日本超过100年历史的老店和企业达33069家,居世界第一位。美国拥有百年企业11000多家,居世界第二位。德国有800多家居第三位。日本的长寿企业数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第三个是日本天皇家族在位时间世界最长。
从首位在考古学上可考证的崇神天皇算起,日本天皇家族在位已经有2100多年时间了。世界王室历史第二长的丹麦王室有1082年历史。
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室家族是周朝皇室,总共在位791年。第二位是商朝的皇室家族,在位500多年。夏朝的皇室家族在位470多年。
汉朝的刘邦家族在位400年,其他朝代皇室在位都没有超过300年。日本天皇家族在位时间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
按老年人口比例排,中国在第十名,仅次于俄罗斯。
2020年我国进行了人口第七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日本,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27%,俨然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球第一。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1位是超过65岁的老人。在日本,超过65岁却迫于生计继续工作的人数高达50.4%,超过总数的一半。在希望继续工作的理由当中,约有 76% 是“为了生存”。
根据日本总务省4月1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去年10月1日,日本人口总数为1亿2670万6000人,同比减少了22.7万人,已经是连续7年减少。而65岁以上老人同比增加了56.1万人,达到了3515.2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7.7%。从地域上看,东京的吸引力不减。人口仍然在不断向东京地区集中。
数据显示,日本75岁以上的超高龄人口同比增加了57.4万人,达到了1748.2万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3.8%。而15到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却同比减少了60万人,仅为7596.2万人,占总人口的60%,是1950年以来的历史第二低值。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研究所认为,到2045年,日本的千叶和埼玉等地7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20%。医疗护理人员和设施可能会面临大量短缺。
入国者人数减去出国者人数的“社会人口增加量”倒是同比增加了1.7万人,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5.1万人。随着外国人的不断增加,外国劳动力已经成为日本劳动人口的有益补充。总务省统计局指出,日本已经真正进入了人口减少阶段,且今后人口减少的趋势仍将继续。
从地区上看,人口仍然在向首都圈集中。东京、埼玉、千叶和神奈川4地的人口增加率都排在全国前列。东京的人口增加率为0.73%,虽然同比去年的0.80%有所下降,但仍然位列全国第一。
漫步东京街头你会发现,出租司机、工地看护、交通保安、高速收费员、物业管理员、清洁员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统计显示,日本每100名就业人口中就有10名是65岁以上老人,并且高龄工作者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垍頭條萊
如今,高龄老人已经构成了日本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结构严重老化、年轻劳动力不足等社会经济结构性问题。萊垍頭條
日本总务省的统计显示,不包括从事农业和林业的老人,2013年日本有636万65岁以上老人依然在工作,占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20%,比上年增加了7.7%。萊垍頭條
近年来,日本老人再就业情况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首先,除了老年男性,65岁以上女性就业者也迅速增加。日本有关部门对65至74岁的再就业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65岁以上女性再就业者比上次调查时增加了30万。萊垍頭條
其次,老人从事的工作不仅限于服务业,不少甚至工作在制造业第一线。德岛市主要生产电子产品的山菱电机公司有100多名员工,其中16人是65周岁以上的老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3岁。條萊垍頭
日本官方对55岁以上职工的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形势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老人的劳动意识发生了变化:58%的人表示希望在65岁以后继续工作。至于工作动机,73%的受访者表示是因为“经济原因”,即为了确保生活水平不下降;另有22%的人则表示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与时俱进地融入社会”。垍頭條萊
目前,日本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职工原则上在60岁退休,但根据职工本人意愿,可以返聘到65岁。不过,返聘薪水几乎减少一半。由于日本的养老金原则上从65岁开始领取,如果想从60周岁就开始领,就需要提前支取。因此,大多数职工退休后还是选择了再就业方式来赚取生活费用,直至65岁开始领取退休金。萊垍頭條
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养老金多年来几乎没有增长,很多退休老人的实际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2014年,普通日本中产阶级家庭,夫妇两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为21.8-23万日元(约合1809-1909美元)。按照目前的物价水平,仅凭这些养老金,很难维持夫妇两人舒适而体面的生活。萊垍頭條
本世纪以来,日本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日本劳动人口正以每年50万的规模减少。预计到2025年,日本劳动人口将跌破6000万。劳动力减少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发展。为此,日本政府已制定相关法规,规定企业在2025年之前必须把职工雇佣年龄延期到65周岁。萊垍頭條
日本厚生劳动省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增加高龄者就业,特别是增加双职工高龄家庭就业,不仅是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还可以增加老人家庭收入,增加消费支出,有利于整体经济复苏。萊垍頭條
一.日本老年产业的现状 老龄产业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部门,涵盖了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的多种行业,大体可分为以下五大类:(1)老年产品制造业领域,指的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各种机械、器具、用品和食品等的制造和销售,其种类随着科技的进步日益增多。(2)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领域,一般可分为老年服务业和机构养老业的两大块市场。(3)老年房地产领域,包括退休社区(retirement community)、老人公寓、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和老年人服务中心[①]等的建设,以及老年人现有住宅的改造等等。(4)老年金融保险领域,包括老年人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和各种老年险种等业务。(5)老年休闲服务等领域,如旅游,文体,生涯学习等等。这五大领域不仅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其形成时期和发展过程也大不相同。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老年人的需求取决于老年人口的规模、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从老年人口规模上看,日本虽不是老龄化开始最早的国家,却是速度最快的国家,2000年总人口数为1.269亿,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高达17.4%,2006年将在世界范围内率先突破20%的大关,2015年达到25%。从收入水平看,1999年老年家庭的人均所得为218.7万日元,与一般家庭的219.8万日元相差无几,平均资产额约为4250.6万日元,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而且由于老年家庭一般不存在子女教育和购房按揭等支出,所以他们实际上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宽裕。据有关统计和预测,60岁以上人口的消费占消费市场的比重1980年为13%,1990年上升18%,2000年约为24%,2010年将上升至36%。表1给出了老年人口及其消费所占比例的时期变化,它表明:“晚年生活”虽然在一些国家依然被视为贫困的代名词,但日本老年人的消费水准毫不逊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90年代后期开始甚至超过后者。类似情形并不限于日本,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健康和社会保障部次长便断言:我们正处于一个幄庇士的时代(we are in the‘era of the Woopie’)。 表1 60岁以上人口及其消费所占比例的变化(单位:%) 1980 1990 2000 2010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60岁以上人口的消费占消费市场的比重 13 13 18 18 23 24 30 36 资料来源:1.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问题统计资料集[日](M).历年版; 2.朝日生命.21世纪的老龄市场[J]..经济月报,No.203. 从日本老龄产业的发展过程看,20世纪70年代是萌芽期,80年代和90年代是形成期,尤其是90年代后期许多大企业从经营多元化、市场细分化的战略出发,挟其技术和资金等优势,相继进入老龄市场各领域,大大地提高了老龄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拓展了市场空间。目前,日本的老龄产业在市场规模、社会功能、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生产技术装备的专门化等方面都具备了产业构成的要素,进入了扩张期,产业规模约为39兆日元,此后将以4~5%的年率稳定地成长,至2025年成为拥有112~155兆日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兆美元上下)巨大规模的支柱产业。 表2将老龄产业与有关产业做了比较,由此可见: (1)老龄产业与环保产业相比较,两者虽都属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但“银色产业”的规模将是“绿色产业”的2.0~2.5倍。 (2)老龄产业与曾是“土建国家日本”的支柱产业 �D 土木建筑业相比较,成长率将是后者的6~7倍,市场规模将是后者的1.5~2.5倍。 正是因为如此,面对长期的经济低迷,屡感回天无力的日本政府对老龄市场充满了期待,经济产业省《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报告特别强调:推动老龄产业和IT产业等的发展将带动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并有可能在21世纪最初25年内实现年均2%的经济成长率。 表2:老龄产业与有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比较(单位:兆日元*、%) 1998年 2025年 年均成长率(%) 2025/1998(%) 老龄产业 环保产业 土 建 业 39 15 53 ** 112~155 60 65 4~5.2 5.3 0.7 290~400 400 120 * 按1990年价格。** 1995年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参考资料等计算. 二、日本老年产业相关政策 日本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中央政权对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影响力远较其他发达国家强大,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成长之所以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产业政策和“行政指导”[②],同样,80、90年代老龄产业能有较大的发展,除了内在动力和需求机制外,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根据老年人各种需求的成熟状况和老龄产业各领域的发展特点,分阶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是日本老龄产业政策得以成功的经验之一。 1. 90年代以前的主要政策措施 按出台时期和政策目标分析,70、80年代出台的政策措施多源于主管社会福利等事务的厚生省[③],此时日本进入老年型社会不久,长期以来由政府部门所承担的社会福利事业日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于机构养老业进入门坎较低,一些急欲进入老龄市场的中小企业,首先瞄准的便是机构养老业。对此日本政府经历了从“允许”,“放开”到“扶持”的过程,并最终将政府的老年福利事业定位为“以低收入阶层为主要对象,提供民间企业不愿涉足、市场机制无法充分供给的必要的服务”,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则尽量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这个时期出台的政策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保障老年人权益、同时推动老年福利社会化和产业化。 (1)出台养老机构管理等规定,配套扶持措施 1974年,厚生省公布了《民营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并在此后对这项政策做了数次修订。“指导方针”及其有关政策对养老机构的属性、设施标准、人员配置、服务标准和优惠贷款制度等做了规定,并规定养老机构与一般企业不同,除了成立时需报经都府道县知事批准,每年还必须提交经营报告,接受政府的监督。 目前日本的社会养老机构,不论是福利性还是营利性,只要入住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在50人以上)并符合“指导方针”的基本要求,均可享受政府金融机构的长期低息贷款,所不同的是,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贷款额度一般为最低注册资金的30~70%左右,年息为2.25%,而福利性养老机构的贷款额度虽略高于前者(70~80%),但年息也较高(2.5~3.5%)。这主要是因为营利性法人必须纳税,所以在贷款利率方面享有更大的优惠。 (2)制定老龄商务伦理纲领,建立银色标志制度 进入80年代后,老年人口的规模和购买力都不断上升,需求日渐明朗,相关商品和服务种类日益增多,厚生省成立了“老龄产业室”,老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则在厚生省和通产省指导下成立了“老龄商务发展协会”,通产省作为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开始关注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发展。 老龄商务发展协会成立后不久,鉴于养老机构良莠不齐、劣质商品鱼目混珠、老年人利益受到损害的事件屡屡发生等情况(如养老院倒产致使入住的老人不仅骤失住所,连高额的预付款也无法收回;又如有的老年人希望投资增值,但又缺乏金融知识,因而被投资顾问公司所骗等等),着手制定了《老龄商务伦理纲领》,以加强行业和企业的自律,继而建立了“银色标志制度”,并成立了由消费者和产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开始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等进行认证并公布于众。 此外,民间养老院还协商成立了全国性的行会,其下设立了基金会,以备个别成员倒产时对入住老人进行补偿和救济。 (3)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不仅是老龄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老龄社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需要。198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社会福利师和护理福利士法》,并于89年进行了这两项国家资格的首次考试。社会福利师主要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提供咨询和指导,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具大学以上学历并选修过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无选修过专业课程则需在培训中心接受1年以上的培训),或大专以上学历并有2~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培训中心接受过6个月至1年的培训。护理福利士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具体的护理和日常生活服务,只需高中以上学历并在培训中心接受过1~2年的培训就可取得这项国家资格,但如无高中学历则需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并通过资格考试。至今已有14万和37万余人次分别参加这两项资格考试,合格率分别为28%和47%,近4万名社会福利师和30万名护理福利士以及大量拥有资格的家政助手等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服务,也从“人的资源”方面满足了相关行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部分大学设立了“社会福利”、“福利工学”乃至“福利用具工学”等专业,投考学子趋之若骛,成为热门学科。 2. 90年代期间的主要政策措施 90年代期间日本经济处于低谷,需求不振,制造业首当其冲,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及其购买力不断增长,但相关商品和服务不足。如何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乃至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扩大市场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企业界乃至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日益重视的问题。这个时期先后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长寿社会住宅设计的指针》和《护理保险法》等。 从性质上看,《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是一项以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属于中观层次的产业政策,它根据老龄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福利用具的研发和普及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的精神,主要规定了(1)发挥产业技术的优势,促进老年用产品的研发和使用,并建立有效的供给机制;(2)由通产省为民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3)地方政府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产品信息和咨询服务;(4)在中心城市设置常年性的“福利用具展览馆”,展示相关产品。为了实现政策目标,通产省专门设置了“医疗・福利用具产业室”,指导成立了全国性的行会组织---健康・福利用具工业协会,并每年都在东京举办“国际福利用具展览会”,2000年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634家企业参展,展出了包括智能轮椅、专用车辆(如配备浴缸的沐浴车)、家庭小型电梯等高科技产品在内的“福利用具”25,000余件。 日本是世界上建立了护理保险制度的5个国家之一。这项制度被誉为继20世纪60年代初“全民皆年金”和“全民皆保险”之后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出台的社会背景主要有:(1)随着老龄化和长寿化的发展,生活不能自理和不能完全自理的高龄老人所占比例不断增大;(2)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小型化使子女照顾老人这个家庭传统功能日益弱化,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和人工成本过高等原因,许多老年人得不到必要的介护和服务;(3)老年医疗费日益膨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护理而非医疗行为,理顺两者的关系并开辟新的财政来源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 根据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只要经专门机构体检认定确属需要,就可得到不同等级(共分2种6级,月额从6.43万到37.95万日元不等)的居家护理和生活服务,也可选择入住疗养院、托老所、护养院和养老院等,甚至连改建私人住宅、购入或租赁所需要的机械、器具和用品的费用也可通过这个制度解决。上述费用90%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保险制度支付,个人仅需负担10%。另一方面,在这个制度下,每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是“第1类被保险者”,40~64岁的中年人则是“第2类被保险者”,保险费每月在年金或工资等收入中按比例扣除。 三 日本老年产业相关政策的主要效果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产业政策不一定以产业为直接对象,其政策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目标,也包括社会目标。上述政策措施多以提高社会福利、改善老年人境遇等为主要政策目标,但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产生影响,其效果一是建立了市场规范,保证了老龄产业的有序发展;二是培育和拓展了老龄市场,强化了需求机制、促进了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职业资格制度、《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和新近出台的《护理保险法》的影响较大。本节限于篇幅,主要就后者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护理保险法》,护理和生活服务的供给者主要是企业而非政府,市场机制使消费者(老年人等)可根据价格、质量等选择供应商,供应商则根据市场动向开展经营活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府福利事业普遍存在的效率低、服务差等弊病。截至2000年10月,日本计有从事居家老人的护理和生活服务以及老年用产品租赁业务的中小企业64,605家,另有各类养老设施1.1万余个。根据老龄商务发展协会对前者4,774家的调查,护理保险制度生效后的半年内(2000年4月至10月),每家企业的平均顾客数由37人增至63.8人,平均月营业额由250万日元增至400万日元,两者的增幅均高达60%以上。 护理和生活服务需求不断扩大还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老年用产品、养老设施和老年住宅、金融保险乃至知识产业等多种行业的需求增加,因此护理保险制度促进了日本老龄产业的全面发展。该法公布后翌年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33.5%的上市公司已进入或准备进入老龄市场,特别是184家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大型企业中,已开始生产老年用产品或提供老年金融保险商品的便有146家,其中118家表示将扩大规模。目前,跨行跨业进入介护和生活服务市场的大企业比比皆是,如日立集团与日本生命保险、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14家大企业联合设立了名曰“生涯伙伴”的全国护理信息中心,通过通信卫星、英特网和音像网络向企业和社会提供信息和软件服务,并承接老年用产品的订货;松下集团瞄准老年家庭住宅改造的需求,建立了全国连锁店网络,等等。 不过,日本政府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一个具体目标是鼓励和促进居家养老,但从这两年的实践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护理保险制度对产业和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 (1)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其首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和需求平衡失调、企业设备投资的牵引力下降而不能直接影响到最终消费,家庭消费则因缺乏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民众对未来缺乏信心而不振。另一方面,增加公用事业投资以刺激经济成长是日本政府传统的景气对策,但实施空间越来越小,效果也不如以前那么灵验,而包括护理费用在内的社会福利事业开支具有与公用事业投资同等的乘数效应,前者为3.79[④],后者为3.8,根据计算,如按护理保险制度生效后的第一个财政年度所发生的介护费用3.97兆日元计算,则 △Y =3.97×3.79= 15.0463(兆日元) 也就是说,3.97兆日元所带动和连续带动的需求、生产和收入的增加量,在市场重新达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时,分别累计可各达到15.05兆日元。不过,由于3.97兆日元中有一部分原应列入政府的老人医疗费开支项目,所以2000财年实际增加的护理费用开支比上述要小一些,但此后护理需求将以8~10%的年率快速增长,2005年上升至6.4兆日元,2010年达9.2兆日元,其波及效果可增加数十兆日元的市场需求。 (2)扩大就业机会,吸收传统产业富余劳动力。老年生活服务业和机构养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根据计算,每100亿日元老年护理方面的需求所创出的就业机会可达1785个,而100亿日元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用事业方面的需求所创出的就业机会仅为994个。由于人口减少和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到20250年,日本的从业人员将比现在减少5%左右,行业分布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建筑业和制造业(“医疗、福利用具制造业”除外)为主的第二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减少20%左右,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与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业除外)各减少10%左右,唯有“老龄社会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大增加,其中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业更将增加200%以上,从而大大降低传统产业减裁员对社会经济的冲击。 (3)促进地方经济和社区的发展。老年服务业、机构养老业和老年住宅业等多立足于当地社会,对地方经济和社区发展具有持久性的影响。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地区差异看,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高,中小城市比大城市高,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高等特点。如日本许多乡镇老年人口比重超过50%,护理服务、机构养老和老年住宅等行业发展的空间较大。而且这些地区所出现的“人口过疏化” 严重地影响了当地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在这些地区发展产业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许多乡镇对在当地兴建退休社区和老人公寓、吸引外地老年人迁入的投资者实行优惠政策,乃至予以财政补助,也正缘由于此。 四.启 示 老龄产业在我国同样具有广阔的前景。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至12.1%,接近日本1980年的水平,老年人消费需求总量突破人民币1兆元,形成一个较大的老年市场。由于人口老化的趋势至少在21世纪内不会逆转,所以“银色产业”和“绿色产业”一样,是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老龄产业与IT等产业有所不同,其发展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种产业特性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目前的老年人及准老年人长期处于低工资状态,资产和收入有限,购买力较低,老龄市场尚未充分发育等原因得到了增强。 因此,作为政策主体的国家对老龄产业的发展应有一个全面的构思和长期的布局,并根据老龄产业特性和国情,分阶段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老年市场的发育,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各领域的发展。
一.日本老年产业的现状 老龄产业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部门,涵盖了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的多种行业,大体可分为以下五大类:(1)老年产品制造业领域,指的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各种机械、器具、用品和食品等的制造和销售,其种类随着科技的进步日益增多。(2)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领域,一般可分为老年服务业和机构养老业的两大块市场。(3)老年房地产领域,包括退休社区(retirement community)、老人公寓、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和老年人服务中心[①]等的建设,以及老年人现有住宅的改造等等。(4)老年金融保险领域,包括老年人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和各种老年险种等业务。(5)老年休闲服务等领域,如旅游,文体,生涯学习等等。这五大领域不仅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其形成时期和发展过程也大不相同。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老年人的需求取决于老年人口的规模、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从老年人口规模上看,日本虽不是老龄化开始最早的国家,却是速度最快的国家,2000年总人口数为1.269亿,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高达17.4%,2006年将在世界范围内率先突破20%的大关,2015年达到25%。从收入水平看,1999年老年家庭的人均所得为218.7万日元,与一般家庭的219.8万日元相差无几,平均资产额约为4250.6万日元,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而且由于老年家庭一般不存在子女教育和购房按揭等支出,所以他们实际上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宽裕。据有关统计和预测,60岁以上人口的消费占消费市场的比重1980年为13%,1990年上升18%,2000年约为24%,2010年将上升至36%。表1给出了老年人口及其消费所占比例的时期变化,它表明:“晚年生活”虽然在一些国家依然被视为贫困的代名词,但日本老年人的消费水准毫不逊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90年代后期开始甚至超过后者。类似情形并不限于日本,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健康和社会保障部次长便断言:我们正处于一个幄庇士的时代(we are in the‘era of the Woopie’)。 表1 60岁以上人口及其消费所占比例的变化(单位:%) 1980 1990 2000 2010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60岁以上人口的消费占消费市场的比重 13 13 18 18 23 24 30 36 资料来源:1.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问题统计资料集[日](M).历年版; 2.朝日生命.21世纪的老龄市场[J]..经济月报,No.203. 从日本老龄产业的发展过程看,20世纪70年代是萌芽期,80年代和90年代是形成期,尤其是90年代后期许多大企业从经营多元化、市场细分化的战略出发,挟其技术和资金等优势,相继进入老龄市场各领域,大大地提高了老龄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拓展了市场空间。目前,日本的老龄产业在市场规模、社会功能、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生产技术装备的专门化等方面都具备了产业构成的要素,进入了扩张期,产业规模约为39兆日元,此后将以4~5%的年率稳定地成长,至2025年成为拥有112~155兆日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兆美元上下)巨大规模的支柱产业。 表2将老龄产业与有关产业做了比较,由此可见: (1)老龄产业与环保产业相比较,两者虽都属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但“银色产业”的规模将是“绿色产业”的2.0~2.5倍。 (2)老龄产业与曾是“土建国家日本”的支柱产业 �D 土木建筑业相比较,成长率将是后者的6~7倍,市场规模将是后者的1.5~2.5倍。 正是因为如此,面对长期的经济低迷,屡感回天无力的日本政府对老龄市场充满了期待,经济产业省《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报告特别强调:推动老龄产业和IT产业等的发展将带动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并有可能在21世纪最初25年内实现年均2%的经济成长率。 表2:老龄产业与有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比较(单位:兆日元*、%) 1998年 2025年 年均成长率(%) 2025/1998(%) 老龄产业 环保产业 土 建 业 39 15 53 ** 112~155 60 65 4~5.2 5.3 0.7 290~400 400 120 * 按1990年价格。** 1995年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参考资料等计算. 二、日本老年产业相关政策 日本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中央政权对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影响力远较其他发达国家强大,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成长之所以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产业政策和“行政指导”[②],同样,80、90年代老龄产业能有较大的发展,除了内在动力和需求机制外,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根据老年人各种需求的成熟状况和老龄产业各领域的发展特点,分阶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是日本老龄产业政策得以成功的经验之一。 1. 90年代以前的主要政策措施 按出台时期和政策目标分析,70、80年代出台的政策措施多源于主管社会福利等事务的厚生省[③],此时日本进入老年型社会不久,长期以来由政府部门所承担的社会福利事业日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于机构养老业进入门坎较低,一些急欲进入老龄市场的中小企业,首先瞄准的便是机构养老业。对此日本政府经历了从“允许”,“放开”到“扶持”的过程,并最终将政府的老年福利事业定位为“以低收入阶层为主要对象,提供民间企业不愿涉足、市场机制无法充分供给的必要的服务”,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则尽量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这个时期出台的政策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保障老年人权益、同时推动老年福利社会化和产业化。 (1)出台养老机构管理等规定,配套扶持措施 1974年,厚生省公布了《民营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并在此后对这项政策做了数次修订。“指导方针”及其有关政策对养老机构的属性、设施标准、人员配置、服务标准和优惠贷款制度等做了规定,并规定养老机构与一般企业不同,除了成立时需报经都府道县知事批准,每年还必须提交经营报告,接受政府的监督。 目前日本的社会养老机构,不论是福利性还是营利性,只要入住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在50人以上)并符合“指导方针”的基本要求,均可享受政府金融机构的长期低息贷款,所不同的是,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贷款额度一般为最低注册资金的30~70%左右,年息为2.25%,而福利性养老机构的贷款额度虽略高于前者(70~80%),但年息也较高(2.5~3.5%)。这主要是因为营利性法人必须纳税,所以在贷款利率方面享有更大的优惠。 (2)制定老龄商务伦理纲领,建立银色标志制度 进入80年代后,老年人口的规模和购买力都不断上升,需求日渐明朗,相关商品和服务种类日益增多,厚生省成立了“老龄产业室”,老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则在厚生省和通产省指导下成立了“老龄商务发展协会”,通产省作为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开始关注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发展。 老龄商务发展协会成立后不久,鉴于养老机构良莠不齐、劣质商品鱼目混珠、老年人利益受到损害的事件屡屡发生等情况(如养老院倒产致使入住的老人不仅骤失住所,连高额的预付款也无法收回;又如有的老年人希望投资增值,但又缺乏金融知识,因而被投资顾问公司所骗等等),着手制定了《老龄商务伦理纲领》,以加强行业和企业的自律,继而建立了“银色标志制度”,并成立了由消费者和产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开始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等进行认证并公布于众。 此外,民间养老院还协商成立了全国性的行会,其下设立了基金会,以备个别成员倒产时对入住老人进行补偿和救济。 (3)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不仅是老龄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老龄社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需要。198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社会福利师和护理福利士法》,并于89年进行了这两项国家资格的首次考试。社会福利师主要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提供咨询和指导,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具大学以上学历并选修过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无选修过专业课程则需在培训中心接受1年以上的培训),或大专以上学历并有2~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培训中心接受过6个月至1年的培训。护理福利士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具体的护理和日常生活服务,只需高中以上学历并在培训中心接受过1~2年的培训就可取得这项国家资格,但如无高中学历则需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并通过资格考试。至今已有14万和37万余人次分别参加这两项资格考试,合格率分别为28%和47%,近4万名社会福利师和30万名护理福利士以及大量拥有资格的家政助手等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服务,也从“人的资源”方面满足了相关行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部分大学设立了“社会福利”、“福利工学”乃至“福利用具工学”等专业,投考学子趋之若骛,成为热门学科。 2. 90年代期间的主要政策措施 90年代期间日本经济处于低谷,需求不振,制造业首当其冲,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及其购买力不断增长,但相关商品和服务不足。如何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乃至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扩大市场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企业界乃至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日益重视的问题。这个时期先后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长寿社会住宅设计的指针》和《护理保险法》等。 从性质上看,《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是一项以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属于中观层次的产业政策,它根据老龄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福利用具的研发和普及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的精神,主要规定了(1)发挥产业技术的优势,促进老年用产品的研发和使用,并建立有效的供给机制;(2)由通产省为民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3)地方政府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产品信息和咨询服务;(4)在中心城市设置常年性的“福利用具展览馆”,展示相关产品。为了实现政策目标,通产省专门设置了“医疗・福利用具产业室”,指导成立了全国性的行会组织---健康・福利用具工业协会,并每年都在东京举办“国际福利用具展览会”,2000年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634家企业参展,展出了包括智能轮椅、专用车辆(如配备浴缸的沐浴车)、家庭小型电梯等高科技产品在内的“福利用具”25,000余件。 日本是世界上建立了护理保险制度的5个国家之一。这项制度被誉为继20世纪60年代初“全民皆年金”和“全民皆保险”之后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出台的社会背景主要有:(1)随着老龄化和长寿化的发展,生活不能自理和不能完全自理的高龄老人所占比例不断增大;(2)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小型化使子女照顾老人这个家庭传统功能日益弱化,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和人工成本过高等原因,许多老年人得不到必要的介护和服务;(3)老年医疗费日益膨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护理而非医疗行为,理顺两者的关系并开辟新的财政来源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 根据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只要经专门机构体检认定确属需要,就可得到不同等级(共分2种6级,月额从6.43万到37.95万日元不等)的居家护理和生活服务,也可选择入住疗养院、托老所、护养院和养老院等,甚至连改建私人住宅、购入或租赁所需要的机械、器具和用品的费用也可通过这个制度解决。上述费用90%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保险制度支付,个人仅需负担10%。另一方面,在这个制度下,每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是“第1类被保险者”,40~64岁的中年人则是“第2类被保险者”,保险费每月在年金或工资等收入中按比例扣除。 三 日本老年产业相关政策的主要效果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产业政策不一定以产业为直接对象,其政策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目标,也包括社会目标。上述政策措施多以提高社会福利、改善老年人境遇等为主要政策目标,但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产生影响,其效果一是建立了市场规范,保证了老龄产业的有序发展;二是培育和拓展了老龄市场,强化了需求机制、促进了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职业资格制度、《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和新近出台的《护理保险法》的影响较大。本节限于篇幅,主要就后者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护理保险法》,护理和生活服务的供给者主要是企业而非政府,市场机制使消费者(老年人等)可根据价格、质量等选择供应商,供应商则根据市场动向开展经营活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府福利事业普遍存在的效率低、服务差等弊病。截至2000年10月,日本计有从事居家老人的护理和生活服务以及老年用产品租赁业务的中小企业64,605家,另有各类养老设施1.1万余个。根据老龄商务发展协会对前者4,774家的调查,护理保险制度生效后的半年内(2000年4月至10月),每家企业的平均顾客数由37人增至63.8人,平均月营业额由250万日元增至400万日元,两者的增幅均高达60%以上。 护理和生活服务需求不断扩大还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老年用产品、养老设施和老年住宅、金融保险乃至知识产业等多种行业的需求增加,因此护理保险制度促进了日本老龄产业的全面发展。该法公布后翌年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33.5%的上市公司已进入或准备进入老龄市场,特别是184家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大型企业中,已开始生产老年用产品或提供老年金融保险商品的便有146家,其中118家表示将扩大规模。目前,跨行跨业进入介护和生活服务市场的大企业比比皆是,如日立集团与日本生命保险、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14家大企业联合设立了名曰“生涯伙伴”的全国护理信息中心,通过通信卫星、英特网和音像网络向企业和社会提供信息和软件服务,并承接老年用产品的订货;松下集团瞄准老年家庭住宅改造的需求,建立了全国连锁店网络,等等。 不过,日本政府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一个具体目标是鼓励和促进居家养老,但从这两年的实践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护理保险制度对产业和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 (1)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其首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和需求平衡失调、企业设备投资的牵引力下降而不能直接影响到最终消费,家庭消费则因缺乏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民众对未来缺乏信心而不振。另一方面,增加公用事业投资以刺激经济成长是日本政府传统的景气对策,但实施空间越来越小,效果也不如以前那么灵验,而包括护理费用在内的社会福利事业开支具有与公用事业投资同等的乘数效应,前者为3.79[④],后者为3.8,根据计算,如按护理保险制度生效后的第一个财政年度所发生的介护费用3.97兆日元计算,则 △Y =3.97×3.79= 15.0463(兆日元) 也就是说,3.97兆日元所带动和连续带动的需求、生产和收入的增加量,在市场重新达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时,分别累计可各达到15.05兆日元。不过,由于3.97兆日元中有一部分原应列入政府的老人医疗费开支项目,所以2000财年实际增加的护理费用开支比上述要小一些,但此后护理需求将以8~10%的年率快速增长,2005年上升至6.4兆日元,2010年达9.2兆日元,其波及效果可增加数十兆日元的市场需求。 (2)扩大就业机会,吸收传统产业富余劳动力。老年生活服务业和机构养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根据计算,每100亿日元老年护理方面的需求所创出的就业机会可达1785个,而100亿日元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用事业方面的需求所创出的就业机会仅为994个。由于人口减少和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到20250年,日本的从业人员将比现在减少5%左右,行业分布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建筑业和制造业(“医疗、福利用具制造业”除外)为主的第二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减少20%左右,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与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业除外)各减少10%左右,唯有“老龄社会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大增加,其中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业更将增加200%以上,从而大大降低传统产业减裁员对社会经济的冲击。 (3)促进地方经济和社区的发展。老年服务业、机构养老业和老年住宅业等多立足于当地社会,对地方经济和社区发展具有持久性的影响。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地区差异看,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高,中小城市比大城市高,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高等特点。如日本许多乡镇老年人口比重超过50%,护理服务、机构养老和老年住宅等行业发展的空间较大。而且这些地区所出现的“人口过疏化” 严重地影响了当地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在这些地区发展产业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许多乡镇对在当地兴建退休社区和老人公寓、吸引外地老年人迁入的投资者实行优惠政策,乃至予以财政补助,也正缘由于此。 四.启 示 老龄产业在我国同样具有广阔的前景。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至12.1%,接近日本1980年的水平,老年人消费需求总量突破人民币1兆元,形成一个较大的老年市场。由于人口老化的趋势至少在21世纪内不会逆转,所以“银色产业”和“绿色产业”一样,是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老龄产业与IT等产业有所不同,其发展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种产业特性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目前的老年人及准老年人长期处于低工资状态,资产和收入有限,购买力较低,老龄市场尚未充分发育等原因得到了增强。 因此,作为政策主体的国家对老龄产业的发展应有一个全面的构思和长期的布局,并根据老龄产业特性和国情,分阶段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老年市场的发育,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各领域的发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