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冬天,温度很低,地面的温度都在0℃以下,高空云层里的温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小雪花。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流托不住它了,就人云层里掉到地面上来,这就是下雪了。
如果有比较强的上升气流,空气温度比较大,雪花在云层里增长的时间长,降下来的雪花就比较大。同时,因为雪花面积大,受到阻力也大,在空中飘飘扬扬,不会很快掉到地面上,所以在空中和其他雪花磁撞、粘连,越聚越大,到贴近地面的时候,就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了。
苏州市气象台说,预计48小时最大降温幅度可达12~14℃,2020年12月30日到2021年1月2日早晨将出现持续4天低于零下4℃的低温冰冻天气,极端最低气温零下6℃~零下7℃,有严重冰冻,出现在31号早晨。
冷空气影响时还伴有6级阵风,7~8级水面阵风,9~10级的偏北大风,请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人们常说元月是苏州最冷的时候,过了元月苏州再无寒冬。
我对2021年元月的气候做了粗略的统计:刮风下雪、气温0度以下1天,阴天无太阳且刮风5天,全天0度以下3天。
有3次寒潮侵袭:第一次寒潮袭击了苏州是冬至后的第八天,温度从零上10几度陡降至零下7度,河水了结冰,下起了小雪,刮起了冷风。田野间的花卉被风雪霸凌,满地的残花败叶,园子里也只有罗汉松依然郁郁葱葱。
第二次寒潮光顾苏州是元月7、8、9号3天,最低气温零下8度。但天空是晴朗的,万里无云,没有下雨下雪,只有微风,体感温度在零上3度左右。一派风和日丽,没有人们期待的大雪。
第三次寒潮在苏州呆了2天(1月14日∽1月15日),最低气温也只有零下2度,最高温度则有10度,全是晴天,艳阳高照,无风无雨无雪。
回答:冬天,温度很低,地面的温度都在0℃以下,高空云层里的温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小雪花。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流托不住它了,就人云层里掉到地面上来,这就是下雪了。
如果有比较强的上升气流,空气温度比较大,雪花在云层里增长的时间长,降下来的雪花就比较大。同时,因为雪花面积大,受到阻力也大,在空中飘飘扬扬,不会很快掉到地面上,所以在空中和其他雪花磁撞、粘连,越聚越大,到贴近地面的时候,就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了。
会的,听在苏州多年的朋友说:苏州夏天越热冬天就越冷,今年夏天热得离谱,冬天会很冷,下大雪机率会很大
各地方不同的大雪谚语,并标明了谚语出处。垍頭條萊
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浙江、湖南、河南扶沟)頭條萊垍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江苏苏州)頭條萊垍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同上)萊垍頭條
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河南开封)萊垍頭條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江苏常熟)萊垍頭條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同上)萊垍頭條
雪落有晴天。(湖南)萊垍頭條
雪后易晴。(江苏常熟)條萊垍頭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河北沧县)萊垍頭條
腊月里三白雨树挂,庄户人家说大话。(内蒙古呼和治特)垍頭條萊
夹雨夹雪无休无歇。(《田家五行》论雨)萊垍頭條
雪打高山,霜打平地。(江苏无锡)萊垍頭條
大雪不冻倒春寒。(桂)萊垍頭條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垍頭條萊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萊垍頭條
答;苏州遇到大雪的年份是2008年的冬天,那个时候气候寒冷(严冬季节),当时气温是零下5-6摄氏度℃,道路结冰和霜冻严重,还有一次是2018年的冬天,也是跟2008年差不多的样子,也有大雪纷飞的感觉,同样也是道路结冰,水管被冻住,那个时候的气温是零下9-11摄氏度℃的最寒冷的冬天季节。
2022年还没到,现在未知。
今年地球拉尼娜现象很严重,冬天将非常冷,苏州下雪是必然的。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通常伴随厄尔尼诺而来,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
象今天这样的天气的话,应该快了,但应该不会象去年那么大了苏州每年都会下雪的,只是小雪多点,去年太反常了,连广州都下雪了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苏州气候概况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一、辐射和日照 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4348.9焦耳/平方米。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月份,月总量最小为253.3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0小时,最多年份1967年为2357.6小时,最少年份1952年为 l630.4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时,夏季(6?8月)624.8小时,秋季(9一 l1月)486.7小时,冬季(12?2月)398.6小时。日照时数的月 ,总量2月份最少,仅 l19.1小时,以后逐月递增;8月份最多,达240小时。以后又逐渐减少。10月份因晴天日数增多,日照时数比9月份略有回升, l1月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二、气温 (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一1985年),前30年温度较低,3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0.2?0.5℃。60年代后期气温又趋下降。1969年冬季气温较低,但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0年。 据1951一1985年资料分析,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为1953年的17.0℃,最低为1980年的14.9℃,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为2.1℃。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气温的平均年较差为25.2℃。 春季(3?5月)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为14.2℃,月平均升温幅度达5℃。尤以4月份升温最快,平均升温6℃。但由于冷暖空气频频在长江中下游交流,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较大。4月上旬还时常出现低于0℃的“倒春寒”天气。6月份进入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7月份出梅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最高,月平均28.2℃,平均最高气温32℃,是全年最热的月份。日最高气温>30℃的酷暑天气夏季(6?8月)就占97%。 1951-1998年,苏州市日最高气温>38℃的仅有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1992年7月16日。9月上旬气温仍较高,平均每年有4?5天日最高气温>30℃,有的年份整个9月上旬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但出现>35.O℃的日数较少,为7年一遇。但是95年9月2日~9月7日出现了连续6日的高温天气。由于冷空气势力加强和太阳辐射减弱,秋季平均气温17.6℃。9月上旬,副热带高压仍有一定势力,时有炎热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9月中旬起,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迅速南撤,冷空气日趋活跃,气温下降明显,月平均降温幅度在5℃以上。 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在全年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中冬季占了93%。冬季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1月中下旬,是全年最冷时期,平均日气温3.0℃;平均最低气温-0.1℃;日最低气温<-8℃的严寒天气大都在1月份,平均2?3年一遇。极端最低气温-9.8℃,出现在1958年1月16日。 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5℃,春季最大为8.2℃,秋季次之为7.7℃,冬季为7.5℃,夏季最小为6.9℃。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为8.5℃;而7、8月份则最小,为6.8℃。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大致随纬度而变化,南高北低,南北差异为0.9℃。另有两种差异:一为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地处太湖边的东山站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比市区高出0.8℃.比北部各县(市)高 l℃以上,这种在广阔水体影响下的小气候为沿湖地区的柑桔及其他果林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为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区的地表性质,工商业及人口密度都不同于郊县,因而形成了“城市热岛”。市区夏季最高气温>35”C的曰数比南部的吴江多1.1天,比东南部的昆山多3.5天。 三、降水 据各类史料记载,苏州从汉代至清代的2000多年中,大水灾有一百几十次.其中隋唐至1949年的1300多年中,大水灾有107次。从三国至1949年由雨涝引起的太湖水溢为20次,平均84年一遇;由干旱引起的太湖水枯有9次,平均185年一遇。可见苏州历史上多雨潮湿年代多于少雨干旱年代。如将冷暖变化一起考虑,则苏的冷暖、干湿变化总是交替进行,其周期长短不一。 在最近的100多年(1875一1998年)中,苏州市有四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三个多雨期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10年代、40年代及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约1200一1250毫米;三个少雨期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平均年降水量约900?980毫米。 据1924一1995年的资料分析,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毫米,年降水日125天。年降水量最多的1957年为1555毫米,最少的民国23年(1934)仅575毫米,年际变幅为980毫米。年降水日最多的1980年计154天,最少的民国15年仅80天。 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为7.8天。 春季由于暖空气势力不断加强,降水量、降水日数逐月增多。常年春季降水总量为278毫米,最多年份的1967年达486毫米,最少年份的1971年仅180毫米。春季平均降水日为36.3天。夏季常年季降水总量为420毫米,为各季降水量之首。最多的年份民国30年为760毫米,最少的年份民国23年为l16毫米。夏季平均降水曰为34.8天,最多的1989年有55天,最少的民国23年只有22天。秋季常年降水量为220毫米,但各年悬殊较大,最多的1962年为627毫米,最少的民国21年仅45毫米。秋季平均降水日为27天,是全年降水日数最少的季节。但多的年份也有42天。冬季降水总量为144毫米,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但多的年份如1953年有302毫米,少的年份如1985年仅42毫米。冬季平均降水日为27.1天,最多的1968年有48天,最少的1962年仅10天。 连续降水的最长日数为18天,出现在1969年6月30日--7月17日,降水量154毫 米。连续无降水最长日数为66天,出现在1973年 l1月9日--1974年1月13日。平均降水强度以夏季最大,为 11.8毫米/日;冬季最小,为6.5毫米/日。6月份是全年降水强度最大的月份,强度为12.7毫米/日;日降水最太强度为343毫米/日,出现在1962年9月6日。年降水变率为17%,以冬季的降水变率为最大,达34%;春季最小为24%。月降水变率以10月份最大,为68%;6月份最小为36%。 苏州市因地形不同而引起的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不明显,约为100毫米,最多的是吴县东山,最少的是张家港。但在夏季某些局部地域性降水,区域差异就比较明显。 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最早的1976年 l1月17日已见初雪;平均终雪日为3月8日,最迟的1980年要到4月下旬。常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7天,最多的1976一1977年度有20天,最少的1926--1927年度及1970--1971年度无雪日。降雪的年分布,1月份平均为2.7天,2月份平均为1.2天。1984年1月17--19日连续3天共降雪62,3毫米,为百年罕见的大雪。全市l米以上的电信线路因断杆、倒杆使通信中断,不少高压电线先后跳闸停电,输电线被大雪压断。由于雪量大积雪深,各地还发生了房屋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1984年1月18日降雪47.5毫米,为日降雪量最大记录。 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最多的1976--1977年度有22天,但也有8年无积雪日。积雪初日最早是1985年12月10日,积雪日最迟的为1976年3月19日。积雪深度最大的为26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9日。 苏州[中国]参考气候资料 气候资料 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高气温 (摄氏度) 1961-1990 7.7 8.6 12.7 18.6 23.5 27.2 31.6 31.5 27.2 22.3 16.7 10.6 平均气温 (摄氏度) 1961-1990 3.7 4.6 8.5 14.2 19.2 23.4 27.8 27.7 23.6 18.3 12.4 6.1 平均最低气温 (摄氏度) 1961-1990 0.5 1.5 5.1 10.6 15.7 20.3 24.8 24.7 20.5 14.7 8.6 2.4 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39.0 58.8 81.2 102.3 114.5 152.0 128.2 133.0 155.6 60.5 51.2 34.7 降雨日数* 1961-1990 6.0 7.4 9.4 10.0 9.6 10.3 8.7 7.6 9.0 5.9 5.1 4.7 日平均日照 (小时) 1961-1990 4.4 4.2 4.5 5.1 5.6 5.4 7.5 7.8 5.4 5.2 5.0 4.8 注:降雨日表示日降雨量不少於 1.0 毫米
截止2019年,中国上海是2008年雪下的最大。
2008年1月10日起,中国南方开始遭遇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雪袭击。严重的受灾地区有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和河南南部等地。
其中华东和华南大部受灾极为严重,2008年1月25日的天气实况中,达到特大暴雪的重要城市有武汉、长沙、南昌、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截至2008年2月12日,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造成1111亿元人民币直接经济损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