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简称《通知》),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立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本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各实施主体准确把握普查技术思路、技术路线和技术特点,对于按时保质完成各项普查任务至关重要。为此,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就相关情况进行了权威解读。
总体思路
过去一年多来,应急管理部会同多个部门和单位,组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组,凝聚100余位专家的力量,论证编制普查相关方案。普查方案明确了三个基本目标,分别是: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
一是聚焦于自然灾害风险的基本要素的底数调查。首先是自然灾害孕灾致灾要素的底数,即孕育和导致主要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这里说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其次是重要承灾体的底数,即可能承受自然灾害打击的对象情况,也就是常说的人口、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资源与环境等,都是承灾体需要调查的对象。第三是历史自然灾害的底数,即历史上已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调查的对象既包括不同行政单元的年度自然灾害,也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事件详情,例如每场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房屋倒损、经济损失等。通过普查,调查清楚自然灾害风险这几个方面的底数,获得自然灾害风险主要组成部分的详细信息,为开展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以及防治区划制定奠定基础。
二是全面调查和评估各地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包括各级政府、社会和基层三方面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政府的能力体现在自然灾害管理队伍状况、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主要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情况等方面,按照科学、可操作的原则设置具体的调查指标体系。社会的能力体现在能够动员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到防灾减灾救灾的情况,能够调动的相关企业参与到防灾减灾救灾的情况。基层的能力体现在乡镇和社区自然灾害管理队伍、相关物资保障、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还包括居民的自然灾害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这将是首次开展的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调查评估。
三是通过开展风险评估和区划客观反映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这里包含了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三方面的内容。风险区划是对风险评估结果在认识层面的再次深入,而防治区划是在风险区划的基础上为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制定基准和确定布局。从评估和区划的结果来看,既包括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单灾种的风险和区划,也包括多灾种综合风险和区划,这两方面是认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基本依据。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先开展危险性评估、暴露性评估、脆弱性评估等,能够反映出构成风险的各要素的情况,进而反映出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的大小、发展的趋势、空间的格局和相对的位置等。
技术路线
普查根据实施方案制定的任务内容开展。首先,对涉及自然灾害风险的各要素进行专项平行调查,主要自然灾害单灾种致灾要素调查、承灾体调查、综合减灾资源调查、历史自然灾害调查并行开展。其次,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分析评估工作,各单灾种风险要素调查后进行单灾种危险性的评估,承灾体调查后进行各地承灾体分布特征和资本存量等的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调查后进行各地减灾能力的评估,历史自然灾害调查后进行各地历史自然灾害状况的评估。第三,在风险各要素评估的基础上,从单灾种高危险性、承灾体高暴露性、减灾能力薄弱、历史自然灾害高发群发链发等方面,进行不同区域重点隐患的识别和评估,实施分区分级分类管理。最后,在上述三部分的基础上,开展单灾种风险评估,通过区域整合和突出重点,形成单灾种的风险区划,进一步综合考虑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形成单灾种的防治区划。在单灾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多灾种综合和区域承灾体综合,形成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综合风险区划,编制综合防治区划。
技术特点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覆盖的灾害种类多、涉及部门多、成果形式多、任务综合性极强,因而在技术上进行了全面统筹和攻关。
一是充分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保障任务实施。针对任务内容,工程勘测、遥感解译、站点观测、问卷调查、资料调查、统计分析、建模仿真、地图绘制、抽查核查等多样化的手段综合运用。
二是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同步开展。主要自然灾害孕灾致灾调查中,内业的数据整理、遥感解译与外业的工程勘探、实地踏勘等有机结合;承灾体调查中内业的建筑物轮廓勾绘与外业的灾害属性调查相互衔接;历史自然灾害调查中,内业的数据资料分析与外业的实地核验交叉进行;减灾资源调查中,内业的统计分析与外业的问卷调查同步推进。
三是自然要素与社会属性兼顾。既考虑了自然灾害孕育发生的自然要素,也考虑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社会属性;既调查和评估了自然要素的客观规律,也调查和评估了诸如减灾能力等社会属性的现实现状。
四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充分应用。充分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各类调查和评估;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展示和管理功能,开展各类空间信息统一管理、分析评估和制图;搭建云计算环境,构建风险普查大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实现全国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实时在线处理。
这次普查工作将实现信息的全面空间化,将获得空间覆盖完整的城乡房屋建筑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详细信息,将形成相对完备的主要历史自然灾害库,将全面调查评估各级各地区减灾资源和能力,将实现自然灾害综合隐患评估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这都将是这次普查的亮点。
结语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对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作了全面部署,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阅读例句后,在给定的事物中选取两个,写出简短诗句或哲理性的话,不要求句式一致。
(4分) 例:竹:每攀登一步,都作一次小结。火山:过分的热情,反成了一种灾难。可选事物:谷穗、玻璃窗、流星、晚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谷穗:越是饱满,就越谦逊地弯腰低头。玻璃窗:因为单纯得透明,所以一眼就叫人看穿。流星:即使燃烧了自己,也要留下一抹灿烂。晚霞:虽然前方一片漆黑,但努力绽放自己的美丽。
本次普查对象范围比较广,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和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全面调查致灾要素、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等风险要素,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开展单灾种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与规划以及多灾种综合防治区划。
国务院成立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由应急管理部牵头,17个部门共同参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小组。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工作。
(一)组织拟定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规范性文件、工作制度。
(二)组织编制国家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技术规范(规程);负责省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的备案;组织国家级普查任务的实施,指导地方普查任务的实施。
(三)编制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方案、培训方案;组织开展新闻宣传、舆情引导和业务培训等工作。
(四)编制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计划,统筹经费预算编制、上报工作;指导审核各地编制本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计划及年度普查计划。
(五)组织收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础资料;负责普查基础底图和必要的空间要素信息制备等。
(六)组织制定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审核、验收和汇交办法;负责国家层面各部门和单位普查成果的检查;指导省级普查机构对市(县)级普查成果的检查验收。
(七)组织开发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库、成果库、软件系统等。
(八)负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等各类成果汇总、分析;负责国家级普查资料归档、成果编制等。
(九)负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总结,按规定开展奖励表彰等工作。
(十)承担领导小组和应急管理部交办的相关任务等。
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全面调查致灾要素、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等风险要素,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开展单灾种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与规划以及多灾种综合防治区划。
国务院成立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由应急管理部牵头,17个部门共同参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小组。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工作。
上海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于2020年至2022年在本市开展。
(一)普查对象
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二)普查内容
根据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内容。
(三)普查时间
2020年为普查试点阶段,建立普查工作机制,制定普查总体方案,落实普查人员和队伍,开展普查培训,组织开展普查试点工作。2021年至2022年完成全市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
聚焦于自然灾害风险的基本要素的底数调查。首先是自然灾害孕灾致灾要素的底数,即孕育和导致主要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这里说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其次是重要承灾体的底数,即可能承受自然灾害打击的对象情况,也就是常说的人口、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资源与环境等,都是承灾体需要调查的对象。第三是历史自然灾害的底数,即历史上已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调查的对象既包括不同行政单元的年度自然灾害,也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事件详情,例如每场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房屋倒损、经济损失等。通过普查,调查清楚自然灾害风险这几个方面的底数,获得自然灾害风险主要组成部分的详细信息,为开展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以及防治区划制定奠定基础。
普查员是指根据普查自然灾害工作需要,按照一定条件选择聘用的、在相应的普查区域内直接承担自然灾害普查任务的工作人员。
各单位建立自然灾害防范责任制.制定本部门抢险救灾预案,发现灾害,率先对管辖范围自行抢险救灾,及时报告引导实施综合抢险救灾。
主要围绕首先普查受灾人数,庄稼或土地受损面积,牲畜损失情况,道路损毁情况,人民受灾后的生活情况,受灾群众或受伤群众的安置情况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修订版)的通知》(国灾险普办发〔2021〕6号)、《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和《六盘水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六盘水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摸清我市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客观认识地震灾害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安全发展提供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一是根据已有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全面获取我市地震灾害主要灾害致灾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防震抗震能力。
二是以调查为基础、评估为支撑,客观认识当前我市地震灾害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灾害链特征,科学预判今后一段时期地震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形成我市地震灾害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
三是通过实施普查,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全市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建立多尺度隐患识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图、风险区划、灾害防治区划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库,形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二)主要任务
在市普查办和省地震局的领导下开展普查工作。
1.主要任务:
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要素全面调查。查明全市防震抗震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地震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用好全国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评估与制图系统,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应用需要编制市县级1:5万或1:10万地震灾害系列风险图,编制地震灾害系列风险图、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图。
指导各市、特区、区开展地震灾害致灾孕灾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排查、风险评估与防治区划工作,协助指导重要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和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审核汇集县级成果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全市地震灾害普查成果。
2.主要内容:
全面掌握风险要素信息。全面收集获取地震孕灾环境及其稳定性、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度和脆弱性、历史灾害等方面的信息。
开展多尺度风险评估与制图。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图。
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编制市级、县级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提出防治对策。
三、普查范围及内容
(一)普查范围
1.普查对象
普查范围。统筹利用相关基础数据,普查与地震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各市、特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行政村(社区)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等。
承灾体调查对象。统筹利用相关基础数据,调查遭受灾害破坏和影响的居民、生命线工程、公共服务系统和三次产业所涉及的人口、房屋、基础设施、财产、自然资源与环境和区域经济等。
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对象。统筹利用相关基础数据,调查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各市、特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行政村(社区)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以及水利工程、灾害防护工程、避难场所等防灾减灾工程。
2.普查时空范围
六盘水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实施范围为六盘水市全境。具体按照“在地统计”的原则开展普查任务。各市、特区、区在按照市级普查方案完成相关任务前提下,根据本地实际,可适当增加调查、评估、区划的内容,提高调查评估精度、质量和成果应用的范围。
根据调查内容分类确定普查时段(时点),主要地震灾害致灾因子调查收集30年(1990年-2020年)及以上长时段连续序列的数据资料,相关信息更新至2020年12月31日。年度时段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近三年时段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年度历史地震灾害灾情调查时段为1978年至2020年,重大地震灾害事件调查时段为1949年至2020年。
(二)普查内容
1.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
调查与汇集全市已开展相关工作成果,建立全市范围的地震活动断层、场地地震地质条件基础数据库,编制县级1:5万活动断层分布图。
2.承灾体调查
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利用各类承灾体已有基础数据,开展承灾体单体信息和区域性特征调查,重点对区域房屋、基础设施、矿山(煤矿、非煤矿)、危化品企业、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人口、GDP、农作物(含小麦、玉米、水稻等)、企业固定资产等重要统计数据,土地利用、地形等重要孕灾环境的空间位置和地震灾害灾情属性和空间信息进行调查。
房屋建筑调查。依据内业提取的城镇和农村住宅、非住宅房屋建筑单体(户)轮廓,掌握房屋建筑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信息;在房屋建筑单体(户)轮廓底图基础上,外业实地调查并使用APP终端录入单体(户)房屋建筑的建筑面积、结构、建设年代、用途、层数、使用、设防情况等信息。
基础设施调查。针对交通、能源、通信、市政、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共享整合各类基础设施分布和部分属性数据库,通过外业补充性调查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属性信息。基础设施属性信息主要包括设施地理位置、类型、数量和设防情况等内容。
民用核设施调查。核查民用核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洪水设防标准等地震灾害防护要求执行情况,调查和统计民用核设施地震灾害防护达标情况。
矿山(煤矿、非煤矿)、危化品企业。调查矿山生产企业、危化品企业(产业园)空间位置和设防情况等信息;核查矿山、危化品产业园的抗震设防标准执行情况;调查和统计矿山、危化品产业园地震灾害防护达标情况。
公共服务系统调查。针对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重点公共服务系统,调查学校、医院和福利院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员情况、功能与服务情况、应急保障能力等信息。
三次产业要素调查。共享利用最新经济普查成果,掌握行政单元二三产业固定资产价值信息;调查第三产业中大型商场和超市等对象的空间位置、人员流动、服务能力等信息。
资源与环境要素(含孕灾环境)要素调查。共享天地图系统、整理其所含地形信息,共享整理第三次国土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及相关资料。
人口与经济普查等统计数据整理。充分利用最新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及各级政府统计局年度统计资料,共享整理行政单元人口、GDP、农作物(含小麦、玉米、水稻等)等统计数据,制作全市人口和GDP格网分布图。
3.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
各市、特区、区全面调查、整理、汇总1978年以来本行政区年度地震灾害灾情统计数据,建立1949年以来全市重大地震灾害强度、范围、灾情等要素完整、内容翔实、数据规范的长时间序列重大历史地震灾害时空数据集。
年度历史地震灾害灾情调查统计。调查1978-2020年各县级行政区年度地震灾害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基本信息、灾害损失信息、救灾工作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
重大历史地震灾害调查。调查1949-2020年全市重大地震灾害信息,主要包括重大地震灾害强度、范围等基本信息、灾害损失与应对信息、救灾与恢复重建等工作信息。
历史年度地震灾害灾情评估。评估1978年至2020年发生的年度地震灾害灾情,包括年度每十万人受灾人口、年度每十万人死亡人口、年度直接经济损失、年度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
4.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
在全市范围内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调查单元,兼顾市级单位,统筹利用相关基础数据,调查评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乡镇、社区和家庭在抗震减灾和救灾方面能力的现状水平。
政府减灾能力调查。主要调查市县两级政府涉灾管理部门、各类专业救援救助队伍、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灾害避难场所、地震灾害监测站点、人员队伍情况、资金投入情况、装备设备和物资储备情况。
企业和社会组织减灾能力调查。主要调查有关企业救援装备、保险与再保险企业综合减灾能力和社会组织减灾能力。
乡镇和社区综合能力调查。主要调查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基本情况、人员队伍情况、应急救灾装备和物资储备情况、预案建设和风险隐患掌握情况等内容。
家庭减灾能力调查。抽样调查家庭居民的地震灾害风险和识别能力、自救和互救能力等。
5.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和评估
重点调查其可能引发重大人员伤亡或阻碍社会运行的承灾体,按照可能造成的影响(损失)水平建立地震灾害隐患分级标准,确定主要承灾体的隐患等级。
6.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建立典型房屋建筑、生命线工程地震易损性数据库,结合地震危险评价成果和房屋建筑普查成果,评估房屋建筑地震破坏直接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风险,给出不同概率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编制全市地震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风险区划图。
五、普查成果与成果汇交
(一)数据成果
包括地震灾害风险要素调查数据、主要承灾体调查数据、历史地震灾害调查数据、减灾能力调查数据,地震重点隐患数据等,形成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涵盖各类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
(二)图件成果
主要包括市县两级地震灾害致灾孕灾要素分布与危险性评估图谱,主要承灾体空间分布图谱,历史地震灾害灾情调查与评估图谱,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图谱,地震重点隐患分布图谱,地震风险评估与防治区划图谱,形成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图谱数据库。
(三)文字报告成果
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文字报告,即包括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过程中各个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地震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各类成果分析报告,地震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总结报告。
(四)成果汇交
主要包括调查数据类成果、评估与区划图件类成果、文字报告类成果。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成果汇交要求和规范开展成果汇交工作,按照普查工作实施进度安排,分阶段进行汇交,保障相关后续工作的开展。
六、实施计划
2021年—2022年,完成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清查、调查和部分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编制地震灾害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
(一)摸底登记。针对市、县、乡镇各级开展普查对象清查工作,摸清普查对象的数量、分布和规模,准确界定普查对象的普查方式及填报单位。市县按照省级清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清查工作。
(二)全面普查。市级组织县级通过档案查阅、实地访问、现场调查、推算估算等方法获取普查数据,并通过普查软件进行填报,完成逐级审核上报。
(三)汇总分析。市级负责审核汇集形成本地区地震风险普查数据成果,并按照统一要求向省级层面提交,形成市级普查数据库。
(四)风险评估与区划。市级结合各县区工作基础,地震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区划工作。
(五)成果汇总。自下而上逐级报送普查成果,并统一纳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管理系统在对调查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数据特点的风险评估方法;开展多层次、多角度成果分析,编制地震风险普查成果报告。地方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普查成果开发应用研究,建立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与常态化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调查与评估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七、有关要求
(一)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六盘水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市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普查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县级要成立由县级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负责同志作为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地震风险普查相关工作,推动普查工作落实,切实强化对普查工作的组织保障。
(二)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完成。以购买第三方服务以及相关涉灾行业领域技术支撑单位、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及知名专家组成普查技术组,综合分析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和区划已有成果和业务现状,做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的技术框架设计,工作方案编制等任务,牵头负责地震风险普查技术指导和总结等工作。县级要加快建立健全专家和技术队伍,有效做好地震风险调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支撑。
(三)经费保障
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经费由市县两级保障为主,中央、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地方适当补助。市县两级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及时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调整资金予以保障,确保经费落实到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