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墓位于山东济宁州嘉祥县城东北萌山与横山交界的平山口之北,墓地已无坟迹可寻,现仅存石坊一座,此坊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579)建,全坊由三块整石构成,两边石柱呈方形,柱顶各雕石狮一只,坊额为一条石,横穿两柱正面携刻“重修唐朝名臣薛仁贵之墓”;背面写着重修、人和年代。旧县志有载。但不知前人以何据谓此墓为薛仁贵墓,待考 。1985年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唐朝薛仁贵征西时,率大军直捣广西,至白虎关,薛仁贵因水土不服,得病逝世(旧小说《薛丁山征西》说薛仁贵是天上白虎星转世,在作战中露出原形,其子薛丁山害白虎伤其父,用箭射虎,射中薛仁贵要害而死,实是虚构),因战事尚未结束,部下将薛仁贵暂葬白虎关前。及薛刚(薛仁贵孙)犯罪被奸臣构害,薛家被问罪抄斩,并且抄没及先祖遗骸,薛仁贵征东虽有大功,亦不能免,幸其旧部知机,乘夜盗其骸骨,逃入粤境,至塘浪杨家后山(即插柴山)听松涛,以为追兵将至,急不及待,及就山麓掘土掩埋。迨武则天死后,唐室中兴,薛氏流亡子弟,回归复职,家声重振,煊赫于朝,于是议迁其祖(仁贵)坟,回京城安葬。此议问及堪舆术师,堪舆术师劝止,谓仁贵葬地插柴山,实为大鹏展翅之象,故葬后即能重振家声云云,于是薛家未将仁贵坟迁走,继续保留在插柴山麓。由于年代久远,况葬时草草,以免追兵查出,实无高出坟头,更无碑记,现在即使踏遍青山,亦难找出坟墓所在点。
全国有多个名为纸坊镇的地方。较为出名的是山东济宁嘉祥县纸坊镇,其位于嘉祥县南部山区,距县城12.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所在地,中国天青石之乡。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镇辖51个行政村,总人口7.8万人。济宁机场坐落境内,北邻日菏高速,327国道,省道嘉金线纵贯南北,洙赵河洙水河横穿镇境。
很高的没有,,反正3000来块,,要是一个月不请假什么的可能能给到4000吧。。
全国有多个名为纸坊镇的地方。较为出名的是山东济宁嘉祥县纸坊镇,其位于嘉祥县南部山区,距县城12.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所在地,中国天青石之乡。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镇辖51个行政村,总人口7.8万人。济宁机场坐落境内,北邻日菏高速,327国道,省道嘉金线纵贯南北,洙赵河洙水河横穿镇境。
1,最近很多人发现济宁的不少车站都开始改名了,改名的还真不少,我们来看一看首先是济宁日兰高铁兖州南站改为济宁市东站,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济宁兖州会成为济宁的东部?
2,其次嘉祥北站改名为济宁西路局,意味着嘉祥是不是有机会成为济宁都市圈的西部?包括兖州西站改为龙拱港站这是不是把兖州县级标签不断的弱化?
3,这样一来济宁的西边就不是京杭大运河而是嘉祥了,济宁的最东边就不是高新区而是济宁兖州和济宁邹城了,最后还是期待一下济宁的汶上站会不会改成济宁北站,济宁微山会不会改为济宁南站,如此以来济宁的大都市圈就成型了!
4-原本以为济宁东西南北经过扩大之后成为了济宁太白湖新区、高新区、运河新城、济北新区、但是这么一看济宁宏伟蓝图已经规划好,济宁不断扩大,不断变好,你做好准备了吗?
嘉祥有11个镇分别是:梁宝寺镇、马村镇、大张楼镇、纸坊镇、金屯镇、疃里镇、马集镇、仲山镇、老僧堂镇、孟姑集镇、万张镇。
2个乡:满硐乡、黄垓乡。
1、梁宝寺镇
梁宝寺,地名,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西北部,位于嘉祥、郓城、梁山、汶上四县交界处,旧为南旺县治所在地,镇政府驻地曹庄村。是一个集农业型、工矿服务型, 商贸流通型于一体的中心镇。
2、大张楼镇
大张楼镇,位于曾子故里、石雕之乡——山东省嘉祥县北部,属压煤搬迁重点镇,是重点规划建设的省级中心镇。距县城17公里,面积70.72平方公里。
3、纸坊镇
全国有多个名为纸坊镇的地方。较为出名的是山东济宁嘉祥县纸坊镇,其位于嘉祥县南部山区,距县城12.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所在地,中国天青石之乡。
4、万张镇
万张镇,是中国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北有日东高速公路,并在我镇设有出口。两条交通的大动脉S252线、S338线分别从东西两则纵贯南北,327国道从南部横穿而过。
日菏高速公路在境内东西绵延5公里,并在距县城7公里处与S252线交界并留有出口,形成了两纵两横的“井”字形交通框架。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二、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 据朱关莆和朱越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记载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脚下的茶山观音斗处,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至晋太元三年(378)间,伟将军会稽郡守(内史)王荟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创建嘉祥寺。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云门寺住持)相会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籍自娱。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特创嘉祥寺,请其上居僧首。据《中国佛教》记载,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间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铜板槌打而成,造像艺术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越州嘉祥寺,自竺道壹已降,五百年间,高僧相继,大师纷至,法市兴隆,佛学鼎盛。东晋义熙(405-418)初,高僧慧虔自庐山东来,游学于吴越之间,乃居嘉祥寺。虔克己导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于寺圆寂。南朝宋明帝时(465-471),长安高僧昙机善《法华》、毗昙,游学会稽,郡守王琨请居嘉祥寺。南朝梁(503-557)时,著名佛教史家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三十余年。慧皎,上虞人,学通内外,博究经律,每于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有《涅磐义疏》等,并成《高僧传》一书,成为中国佛教于史部之传世名作。 三、佛教圣地-天衣法华寺 天衣寺原称法华寺,在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法华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昙翼,余杭人,七岁出家,十六岁剃度,开始入庐山,后拜关中释罗什为师。义熙十二年与沙门昙学同游会稽山,见秦望山西北面,五山相连,十峰林立,南、西两条清溪尤如两条玉带,在群山环抱中合二为一,气象万千,奇异灵胜,林壑虚闲,松梢玲韵,群峰争翠百谷生烟。如此胜境,昙翼决定结茅庵,诵《法华经》,长留此处。 昙翼在此修持十二年后,据传,当时普贤菩萨化一美女,前来试探昙翼,昙翼不为女色所动,普贤菩萨观其真心佛事,说其是水中月,不可污,于是,普贤作法,一时大雨倾盆,地动山摇。不久雨止,祥云瑞光,普照大地,普贤菩萨在云端现出真身,朝野轰动,其时,会稽内使孟顗其状上奏朝庭,请求建造法华寺。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陈载全力资助下,昙翼建起了寺庙,号“法华寺”。昙翼在寺内专精《法华经》,蔬食涧饮,精心修持30多年。 到了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修持在法华寺内,梁武帝(502——519年)征召惠举当国师,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有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有红银藻瓶一对;有红琉璃钵一副;还有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藏以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五件宝物“至今俱在”。) ) 五件宝物中,维伟佛像,本为西域阿育王所铸。西域阿育王第四个女儿因为姿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貌,用金铜铸她的像49尊,头饰火焰,脚踏莲花,广布天下,为天下众生植福。此佛像漂洋过海,传入中国,梁武帝将其施于法华寺。因天子施宝物,太子施衣,所以法华寺后改名为天衣寺。(与后来的传说不一) 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登基,在道士李归真的煽动下,发布了“杀沙门令”,废除寺庙,焚毁经像,没收财产,许多寺庙高僧殉教而死。全国夺取寺庙田产数千万顷;僧尼还俗26万有余;毁著名寺庙4600多座。世称“会昌法难”。这一运动中,天衣寺也不能幸免,佛灭寺毁,一败涂地。 六年后,唐武宗死,宣宗即位(847——859年)复兴佛教,重建庙宇,天衣寺也得以重建。重建时,正式将法华寺额改为天衣寺。同时在大殿后扩建了十堂峰,堂名以寺四周十座山峰命名:一、法华,二、衣钵,三、积翠,四、朝阳,五、云门,六、倚秦,七、天女,八、啸猿,九、起云,十、月岭。十峰堂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括州(今永嘉)刺史李邕撰并书《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 碑称:昙翼早年入禅慧,尤邃佛乘,与沙门昙学俱游秦望山,在其西北面法华山,营卜兰若,专精法华云云。此碑“会昌法难”中成为断石,复建时重立。唐代诗人涉足天衣寺(法华寺)者甚众:宋之问,严维,皇甫冉,刘长卿,于良史,白居易,李绅,元稹,薛据,罗隐,方干,吴融,僧皎然,綦毋潜等,皆有赋寺诗存世。宋代海慧大师有:天衣十峰咏》,钱易为之序。 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诏令:改僧为德士(即道士),寺改为观,奉道教。铜铙铜佛限十日内尽输入官府。大概此令不顺民心,群臣意见不一,而引起了动乱。皇帝又诏令复寺,命铜佛免输官府,所以天衣寺维伟铜佛像一直严奉寺中。 四、若耶溪
五顶庙是北京最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庙,亦称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
八庙是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
东顶,在东直门外,俗呼东顶。
南顶,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南顶村,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国年间倾记,现已无存。
西顶也称广仁宫,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蓝靛厂,旧址为明正德朝创建的嘉祥观。
北顶,位于朝阳区大屯北顶村,清乾隆年间曾加以修缮,1976年因地震后殿坍塌遂被改建为北顶小学校,现仅存山门和前殿,其余尽毁。
中顶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乾隆三十五年曾修缮,民国时又重修,现存有山门、大殿以及石狮和前人书写的篆字匾额、撰文石碑。
太庙,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兴建,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场所,即皇帝家庙。
奉先殿,在故宫内,殿内原安有神龛,以祭祀皇帝的先祖。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
传心殿,位于故宫文华殿东侧,原为供奉帝王、先师牌位的地方。
寿皇殿,在景山公园内北侧,是供奉清代帝后、祖先神像之处,同时也是帝后死后人葬前的停灵之所。
雍和宫,原为清雍正皇帝胤祯即位前的府邸,乾隆皇帝出生于此,后改为喇嘛教的庙宇。该庙建筑豪华,文物极丰,为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堂子,位于南河沿南口路北、北京饭店贵宾楼所在地。堂子始建于1644年。
文庙,又称孔庙,在雍和宫西侧的国子监街内(成贤街),建于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夫子的地方,现为首都博物馆。
历代帝王庙,坐落于阜内大街,明嘉靖十年(1531年)兴建,主要祭祀我国历代的1位皇帝和79位名臣。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二、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 据朱关莆和朱越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记载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脚下的茶山观音斗处,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至晋太元三年(378)间,伟将军会稽郡守(内史)王荟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创建嘉祥寺。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云门寺住持)相会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籍自娱。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特创嘉祥寺,请其上居僧首。据《中国佛教》记载,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间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铜板槌打而成,造像艺术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越州嘉祥寺,自竺道壹已降,五百年间,高僧相继,大师纷至,法市兴隆,佛学鼎盛。东晋义熙(405-418)初,高僧慧虔自庐山东来,游学于吴越之间,乃居嘉祥寺。虔克己导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于寺圆寂。南朝宋明帝时(465-471),长安高僧昙机善《法华》、毗昙,游学会稽,郡守王琨请居嘉祥寺。南朝梁(503-557)时,著名佛教史家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三十余年。慧皎,上虞人,学通内外,博究经律,每于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有《涅磐义疏》等,并成《高僧传》一书,成为中国佛教于史部之传世名作。 三、佛教圣地-天衣法华寺 天衣寺原称法华寺,在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法华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昙翼,余杭人,七岁出家,十六岁剃度,开始入庐山,后拜关中释罗什为师。义熙十二年与沙门昙学同游会稽山,见秦望山西北面,五山相连,十峰林立,南、西两条清溪尤如两条玉带,在群山环抱中合二为一,气象万千,奇异灵胜,林壑虚闲,松梢玲韵,群峰争翠百谷生烟。如此胜境,昙翼决定结茅庵,诵《法华经》,长留此处。 昙翼在此修持十二年后,据传,当时普贤菩萨化一美女,前来试探昙翼,昙翼不为女色所动,普贤菩萨观其真心佛事,说其是水中月,不可污,于是,普贤作法,一时大雨倾盆,地动山摇。不久雨止,祥云瑞光,普照大地,普贤菩萨在云端现出真身,朝野轰动,其时,会稽内使孟顗其状上奏朝庭,请求建造法华寺。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陈载全力资助下,昙翼建起了寺庙,号“法华寺”。昙翼在寺内专精《法华经》,蔬食涧饮,精心修持30多年。 到了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修持在法华寺内,梁武帝(502——519年)征召惠举当国师,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有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有红银藻瓶一对;有红琉璃钵一副;还有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藏以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五件宝物“至今俱在”。) ) 五件宝物中,维伟佛像,本为西域阿育王所铸。西域阿育王第四个女儿因为姿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貌,用金铜铸她的像49尊,头饰火焰,脚踏莲花,广布天下,为天下众生植福。此佛像漂洋过海,传入中国,梁武帝将其施于法华寺。因天子施宝物,太子施衣,所以法华寺后改名为天衣寺。(与后来的传说不一) 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登基,在道士李归真的煽动下,发布了“杀沙门令”,废除寺庙,焚毁经像,没收财产,许多寺庙高僧殉教而死。全国夺取寺庙田产数千万顷;僧尼还俗26万有余;毁著名寺庙4600多座。世称“会昌法难”。这一运动中,天衣寺也不能幸免,佛灭寺毁,一败涂地。 六年后,唐武宗死,宣宗即位(847——859年)复兴佛教,重建庙宇,天衣寺也得以重建。重建时,正式将法华寺额改为天衣寺。同时在大殿后扩建了十堂峰,堂名以寺四周十座山峰命名:一、法华,二、衣钵,三、积翠,四、朝阳,五、云门,六、倚秦,七、天女,八、啸猿,九、起云,十、月岭。十峰堂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括州(今永嘉)刺史李邕撰并书《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 碑称:昙翼早年入禅慧,尤邃佛乘,与沙门昙学俱游秦望山,在其西北面法华山,营卜兰若,专精法华云云。此碑“会昌法难”中成为断石,复建时重立。唐代诗人涉足天衣寺(法华寺)者甚众:宋之问,严维,皇甫冉,刘长卿,于良史,白居易,李绅,元稹,薛据,罗隐,方干,吴融,僧皎然,綦毋潜等,皆有赋寺诗存世。宋代海慧大师有:天衣十峰咏》,钱易为之序。 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诏令:改僧为德士(即道士),寺改为观,奉道教。铜铙铜佛限十日内尽输入官府。大概此令不顺民心,群臣意见不一,而引起了动乱。皇帝又诏令复寺,命铜佛免输官府,所以天衣寺维伟铜佛像一直严奉寺中。 四、若耶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