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的总称。因为泰山位于五岳之东,是五岳之长。所以古代帝王登基之初或太平年岁,都要登泰山祭告天地,举行封禅大典。
汉武帝以后,各代皇帝对五岳不断追加各种封号。
唐玄宗曾封五岳为“王”,宋真宗封五岳为“帝”,到了明太祖则封五岳为“神”了。这五座山的名气也就愈来愈大,山上的名胜古迹也特别多。自古至今五岳一直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660年到665年,武则天逐步走向了高宗权力的核心。在这五年时间里,武则天和高宗两个人认识一致,往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高度认同。她一心一意辅佐高宗,大唐的国力和经济水平持续向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665年的二月,春寒料峭,高宗李治率领武则天和满朝文武等从长安城出发。出发前夕,武则天就多次催促要准备一个细致封禅流程。于是唐高宗下令让礼官、博士提出封禅大殿的实施方案。
经过一个月的跋涉之后,他们到了东都洛阳。经过七个月的准备之后,十月,封禅的队伍从洛阳前往泰山。按照当时的记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包括高丽、新罗、百济、日本、天竺、波斯等等国使者),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其道。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两个月后,封禅队伍到达泰山脚下。前期准备的登封坛、降禅方坛已经好了。封禅活动万事齐备、只欠东风。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其他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高宗李治的队伍到达泰山后,负责封禅筹备的官员把具体方案呈上来了,方案提出“封祀以高祖、太宗同配,禅社首以太穆皇后(案指高祖太穆顺圣皇后窦氏)、文德皇后(案指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同配,皆以公卿充亚献、终献之礼。”
这是一个按照传统习惯设立的流程,以往皇帝的封禅活动没有看到过皇后、嫔妃的影子,主管官员万万想不到现在不一样:高宗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武则天。方案没有武则天什么事。
武则天当然不能忍受这个方案。历史没有记载武则天当时的情态,我们也猜不出这位威势森严的女性闪现了什么样的神情。她铿锵有力地抗表,陈述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伏寻登封之礼,远迈古先,而降禅之仪,窃为未允。其祭地祗之日,以太后昭配,至于行事,皆以公卿。以妄愚诚,恐未周备……”
武则天的语气不容商量,她要求坚决废除这个安排,并提出既然皇帝您前面已经确定了李勣、许敬宗等人为封禅大使,那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他们去办——另外拿出一套方案。这个方案要“伏望展礼之日,总率六官内外命妇,以亲奉奠。”这才是武则天所要达到的目的。
高宗李治看了武则天的奏表之后,欣然同意了她的请求,废了“皆以公卿充亚献、终献之礼”,决定“祭地祗、梁甫,皆以皇后为亚献,诸王太妃为终献”。
乾封元年(666) 正月初一,封禅大典正式开始,高宗李治“祀昊天上帝于山下之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如圆丘之礼”;正月初二,“又封玉册于登封坛”;正月初三,武则天成为活动的主角,“祀皇地衹于社首山之降禅坛,如方丘之礼,以太穆皇后、文德皇后配,而以皇后武氏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太宗燕妃) 为终献,率六宫以登,其帷帘皆锦绣。”
对于这件事情,据说当时在场的不少官员们“君臣瞻望,多窃笑之”“或窃议焉”。因为开了皇后参与封禅的先河,而且还成了很是重要的“亚献”角色,武则天的地位不断得到了提高。
通过封禅这个事件,我们不但看到了高宗对武则天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不断创新,善于拓展路径的女强人。
原文
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正月二十八日发洛阳宫,二月九日到鲁,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
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窗矣。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杨名通。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阶。人不得从,上从东阶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
泰山东上七十里,至天门东南山顶,名曰日观。 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始皇封泰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西北有石室,坛以南有玉盘,中有玉龟。山南胁神泉,饮之极清美利人。
日人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译文
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二十八日至二月二十五日,作者随从光武帝刘秀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天地,并先遣登山,探察道路,以亲身的经历和感受,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泰山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成为中国山水旅游文学史上单篇登山游记的开山之作。从传说中“常游”泰山的黄帝,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乃至秦皇汉武,都没有留下游览泰山的作品,因此它弥足珍贵。同时,它又是首创日记体游记的长篇作品,逐日记叙了光武帝刘秀率领群臣登泰山封禅的情形。可惜已大部散佚,经后人辑集,才得略见其大概。
开篇伊始,简笔略写登泰山的时间、人物和目的,接着泼墨详述攀登的经过。登泰山沿途经过的地方很多,作者并非逐一罗列,只重点选择了最能表现泰山奇险高峻的“中观”、“天关”、“天门”、“日观峰”四个风景点,由下而上,从近到远,依次写来,真切自然;同时又巧于变换视角,以“仰视”写中观、天关的险要峻峭,以近观写天门所见古迹遗物,从远眺写临绝顶的开阔无垠。俯仰所见,历历在目,令人读之如游其境。
第一步登上中观,作者用“南向极望无不睹”略写中观高峻之后,转而从仰观到足登,描写上天关的艰难。“仰望”天关,高耸入云,直上九霄,好象是天上的“浮云”;那陡峭的石壁深远莫测,简直没有“途径”可走;遥望攀登的人,犹如爬杆而上,隐隐约约,好象是悬挂着的白石、冰雪,只有看到“白者移过树”,才知道那是攀登的人。这是记实也是衬托。这里连用比喻、夸张、衬托三层描写,极显天关的无可攀登之势,具象的立体感鲜明强烈。接着由人而己,由望而登。写自己的攀登,只寥寥五句,省去了攀登的过程,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自身的心理感受:一旦登上天关,气竭力尽,“僵卧石上”,过了好久才苏醒过来,借助酒肉逐渐恢复疲劳,又干渴得头昏眼花,饮了泉水方始心静神定。这里又从切身的感受进一步描写出登天关的艰难。
登上天关,到天门脚下还有十余里,俯仰所见,美而奇险。上有岩石青松,郁郁苍苍;下有溪谷,深不可测。这上下对举的描写,有力地突现了天门脚下的险峻,为写登天门之难作了有力的铺垫。登天门与登天关的写法又有变化,不是着墨于他人,而是详写自己的攀登经过,由仰视、登见到感受,写来极有层次,更为真切。“仰视天门”,高远犹如天窗,笔直而上的七里羊肠小道,只有攀援绳索才能登临,这是远望天门道路的陡峭;“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胸口贴山石,如同登天一样艰险,这是登临时亲眼所见;攀登这样的险道,步步艰辛,由“十余步一休”到“五六步一休”,以至小步移动,最后疲惫不堪,站着趴着,无法移步,就地而卧也不顾地湿了,即使眼前有干地想去也抬不起脚来,这是登天门的亲身感受。作者从自身的望而生畏、登而心惊、感而落魄的三层描写,真实而强烈地突现了登天门可谓“扪天之难也”。
登上天门便是泰山之颠了,这里没有登临之险却有古迹之美,作者详细地描写了在天门所见的封禅遗物。有汉武帝当年封禅时所遗存的“形状如钟”的铜物和神像木甲、高九丈的圆台、祭天的东坛、散乱的钱物,又有更早的泰始皇帝东巡泰山时所立的石碑石台。如此尽列遗物,正说明了登泰山封禅的悠久历史和重大意义,故而汉光武帝见而感慨地说:“封禅大礼,千载一会。”这些人文景观的记载,不仅给泰山增添光彩,更写出了当时刘秀君臣的浓厚游兴,实为难得而宝贵的一笔。
最后写登上“天门东南山顶”。先写连登四峰,以眺远景:登日观峰看日出,登秦观峰望长安,登吴观峰望吴越,登周观峰看齐域,又眺黄河虽远距二百里却近如环绕山下的一条长带。极目四方,广阔无垠,极显泰山的峻拔雄浑之势。接下去,写由远而近,环视四周的景物。只见南庙有汉武帝所种的高大古老的柏树,小天门有秦始皇所封的五大夫松树,西北又有石室、玉盘、玉龟,山南更有“极清美利人”的神泉,苍郁秀美,观览不及,令人留恋忘归。这里远近交错,凌顶所见,美不胜收。
本文是日记体散文,既有时间的连续性,又有记事的完整性,从上山写到下山。上山不易下山难,又在日暮雨天,则更增加了行路的艰难。那一个挨着一个摸索前进,直到半夜才至天门山下的情形,实是古代君臣游泰山而千古难得一见的趣事。
泰山,中国五岳之首.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峰之一,也是这辈子必去的景点之一。自然景观及人文艺术浑然天成 ,自古是皇帝封禅祭天的重要场所,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山峰陡峭高耸,十分壮观,在山顶观看日出、晚霞等也十分绮丽。来一趟知性探索之旅 ,相信会有诸多的体会。
山间经常有云海出现,而冬天时则常有雾凇奇观,非常漂亮。除了自然风光外,山上还有众多的古迹、石刻和宗教庙宇,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论景色优美,可能泰山比不上很多其它的地方,但五岳之首也不是随便得来的。我是去看日出,泰山的日出没有青海的朝霞满天,但绝对是主角。红如朱砂、圆如盘,从你的脚下慢慢升起。出现的一刹那,其它的景色便都暗淡无光了,像王者一般孤独而美丽的绽放着。也许就是这种与天齐的孤傲感让历代众多帝王登顶膜拜追崇。
另外,夜爬的人不要担心,因为泰山上看日出的人数连北上广的迪厅估计都要逊色了。而且山上几乎爬山的简单装备都能买到或租到,完全可以拿着人民币轻装上阵。记得带点儿现金就行,山顶上好多地方不能微信支付。
爬泰山真的超级累,绝对是考研人的意志力,尤其是碰上坏天的时候,就像我那天,浑身湿透,顶着大雨往上爬,身体也没有劲了,还特别冷!!那些小商家都有的穿羽绒服,你就说山上多冷,而且是越往上爬越冷,如果纯步行上山下山,那得相当好的体能中天门到南天门真的是特别考验人的一段路,台阶特别特别陡,而且每组台阶又多连接的又紧,不过只有真正体验了这种艰辛才能感受到泰山的风韵,途中也有很多的字刻,庙宇。建议大家尤其是不常爬山的朋友,在爬山时走之字步,慢慢走,多补充水份,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十八盘是特别耗费体力的!不过当你看到小孩子和年迈的老人,负重的挑山工的话,一定也会坚持下来,看看周边的景色,看看上山的人,看看走过的路,回望一下来时的风景,真的很美!
泰山真心值得去爬,非常考验耐力。风景十分美丽,在山顶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看日出也特别美,从没有看过如此的美景,你就感觉自己被大自然所征服。站在山顶看整个泰安市灯火通明,天街上一片开阔地,夜幕降临后,在天街上看泰安市区的夜景,拿起相机记录此刻,是一种再美不过的享受了。通常大家都在日观峰看日出,但是在这里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瞻鲁台看日出,那里通常看日出的人比日观峰少,不拥挤,最重要的是位置绝佳,视野极其开阔,四周景色特别漂亮,山峰、云海、日出、天空在这里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合。这就是我说走就走的旅行,试想,如果年轻连冲动的勇气都没有,那生活完全就没有了激情,庆幸此刻我还年轻!
2018年春节,泰安首次作为央视春晚分会场亮相,封禅大典天地剧场用震撼的舞台表演让全世界观众近距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更为节后的泰安带来火爆人气。泰山封禅大典位于泰安市东面天烛峰,每年的三月份至十月份演出。时间:每年3月1日-4月30日(五一假期前)19:30-20:50;5月1日-9月30日20:00-21:20;10月1日-12月31日(十一假期后)19:30-20:50;
泰安方特全称:泰安-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或(泰安-泰山方特游乐场)
1。由广东深圳市与山东省投资30亿!是山东省重点旅游项目!
是上海迪斯尼建成之前~目前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游乐场!
可与北京和深圳的欢乐谷公园相媲美。技术更先进!
2。已完工建设!2010年5月1日!已经正式开业!
全园共计游乐项目60余项!门票190元!小项均不要钱!自由玩!
3。位于泰山东部山脚下!泰安市区东部!
如果您从天烛峰路线下山或是上山!正好路过!
就可以白天上午去方特游乐场游玩一天!下午出园!
然后可以傍晚7点看泰山印象-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绝对超值!绝对刺激!绝对声光电视觉!
封禅泰山,祭天祀地,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根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七位皇帝先后举行过封禅大典,其中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在泰山举行,武则天曾在嵩山举行,王莽等也曾想要举行。为何中国古代的帝王如此热衷于封禅仪式?封禅活动对于他们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01 确立政治文化的范式
所谓“礼盛莫于告天”,中国古代帝王通过封禅这一繁琐而又盛大的仪式中所试图体现出来的正是其政治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仪式的神圣性、崇高性和象征性进一步确定和强化自己的统治权力,构建思想领域的统治。
以西汉武帝的封禅仪式为例,这场典礼俨然是一个西汉政治文化阅兵场,将天子至尊、王道仁政、天下一统、礼义教化等一套相关思想观念展现地淋漓尽致。如针对汉初改德、改制的争论,汉武帝在巡狩时“祠黄帝于桥山”,封禅时“衣上黄而尽用乐”,明确向朝野昭示了汉朝尊黄帝、尚土德。
再如汉光武帝在中元元年举行封禅典礼时全以谶纬儒学为规范,“宣布图谶于天下”,通过仪式进一步明确向天下宣告儒学神学化。
02 赢得权力斗争
“礼者,君之大柄也”,“礼,王之大经也”。礼仪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立国之本”,其所彰显的不止是“天命”,更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等级秩序。封禅作为古代礼仪中的大宗,其所彰示的更是地位与等级。
此种借助封禅来实现政治斗争目的的封禅在唐朝最为常见。唐高宗时,武则天曾指使礼部尚书许敬宗“议封禅仪”,使高宗允准“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后俱配皇地祇”,从而为皇后身份奠定封禅祭祀礼中母仪天下的地位。之后又“抗表”压李唐诸公卿,终于在禅皇地祇于社首山时使“皇后武氏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武后堂姨表姊)为终献,率六宫以登,其帷亦巾皆锦绣”,为中国宗法史上开天辟地第一次。
03 威慑周边民族
中国传统的整个格局为“内诸夏而外夷狄”和“圣帝在上,诸侯宾服,威振四夷”,因此,维护王者之政,威慑周边夷狄就是其必须要在政治决策中所考虑的问题,封禅正是传统中原王朝维护“华夷之辨”的手段之一。
如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的封禅,其在封禅中置十二部将军,亲率十八万军骑,旌旗连绵千里,出长城,北巡边陲,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威震匈奴。汉武帝如此兴师动 众大张旗鼓的行动,其实就是借封禅大典炫耀武力,以威慑西北少数民族。就连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封禅的重要动因之一都是宋辽澶渊之盟后,真宗群臣认为“惟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
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
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入鲁封禅就是帝王去泰山封禅。
我国古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帝王。而帝王进行的一些活动自然也就备受历史学家的关注了,而在帝王进行的活动中,有一项活动是必须要说的,那就是入鲁封禅。封禅一说最早起源于我国部落时期,那个时候的首领传承还实行的是禅让制,不过其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崛起和兴盛,禅让制逐渐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但是王位世袭制的崛起却让禅让具有了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祭天。从那以后,封禅活动就成为了英明君主的行为。因此我国历代帝王无不以能举行封禅活动作为光荣的事情。同时,古人也认为泰山是全天下最高的山峰,在泰山上举行这一活动,更能让自己的活动被上天感知,因此帝王的封禅活动一般都是在泰山举行的。
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封禅大典由此延续至今。
封禅大典是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时期开始的。 1、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2、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 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3、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 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4、武则天封禅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 5、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