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之美
距离南响堂不远的峰峰矿区纸坊村,有一座临街的小楼,看似不甚起眼,却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因小楼中供奉玉帝,而得名“玉帝阁”。这座玉皇阁建在古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要道上,依山傍水,形势险要。这座玉帝阁为砖瓦结构的无梁拱顶建筑,无论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玉帝阁作为明代特殊建筑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难能可贵,是非常值得一去的一座古建筑!最美王金庄
王金庄,坐落在太行深山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山村。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石头博物馆。王金庄的建筑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每条巷每座院都散发着幽幽古韵,丝丝缕缕地透着沉重的历史质感。走在清晨黄惛的曲窄小巷中:石道上光可鉴影,石墙表老旧沧桑,石门内驴鸣犬吠,石烟洞炊烟袅袅,石房前小脚的老太太喜笑颜开……让人瞬时穿越时空,回归朴拙。紫气东来--看紫山
紫山,位于邯郸县、武安和永年县交界地带,系太行山余脉,因其山体裸露的巨岩和峭壁多为紫色、金黄色和褐色的“紫石英”,故该山称为紫山。紫山不仅自然风貌奇特,山势耸拔,雄峰峙立,冈峦回复,而且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融赵文化、佛道文化、汉文化、元文化、姓氏文化为一体。严冬,紫山在大雪纷飞中披上银装,成为一片白色世界。天气放晴,红日高照,雪松、疏林、远村,旷静辽远,别具一种特异的情趣。曹魏遗址--邺城故事
历史上,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汉末时是曹操的大本营,实际也是中国北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邺城从春秋齐桓公始建,到公元580年彻底废毁,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1200多年。隋炀帝杨坚一声令下,邺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随之泛滥的漳河水将邺城废墟深埋在地下。现在地表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的邺城遗迹仅有一曹操建成的三台中的金凤台和铜雀台。雪中精灵--武灵丛台
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内。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平日的丛台庄严肃穆,处处体现着皇家的威严气派。但一场大雪过后,披上白衣的丛台,却像是一个精灵,那样的妖娆。远远的望去,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在雪中翩翩起舞,灵动、美丽。太极故乡--广府古城
广府古城,位于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始筑于隋末,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故称广府。古城周长4.5公里,墙高10米,厚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分布30多条街道。广府古城原为土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将土城砌为砖城,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殊具特别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古城现存两瓮城、六城门,东有阳和门,西曰保和门,南称阳明门,北为贞元门,城外有护城河和永年洼环绕。 永年广府古城是中国北方惟一的旱地水城,自然风貌独特。广府古城又称“卧牛城”。邯郸学步--学步桥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沁河之上,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东贯邯郸,注入滏阳河。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赵都一大景观。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舞步。当时在赵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特殊舞步,非常优美。那个寿陵少年很可能是来邯郸学跳舞来了。一个情,两个人,千古流传--回车巷
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全长约75米,宽1.8米,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 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根据民众“心碑”,在墙壁上镶嵌“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1981年进行维修并建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亭高4.4米,宽2.3米。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廉颇回车让路,争取将相和好的历史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5.9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