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产品品种较少的大批量生产,而对于单件、批量小和试制性生产的比较少用。
标准成本法可以简化存货核算的工作量,对于存货品种变动不大的尤为适用。
标准成本法关键在于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制定的合理性、确实可行性,要求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标准管理水平较高而且产品的成本标准比较准确、稳定的。我国工业的产品成本不能采用标准成本法计算;如果平时按标准成本计算,月末必须调整为实际成本。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是采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和关键,据此可以达到成本事前控制的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是标准成本法的重点,借此可以促成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并据以进行经济业绩考评。
标准成本的制定
产品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部分构成,标准成本也应由这三大部分分别确定。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材料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产品的图纸等技术文件进行产品研究,列出 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要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质量以及库存情况。其次,通过对过去用料经验的记录进行分析,采用其平均值,或最高与最低值 的平均数,或最节省的数量,或通过实际测定,或技术分析等数据,科学地制订用量标准。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在制订产品直接人工成本标准时,首先要对产品生产过程加以研究,研究有哪些工艺,有哪些作业或操作、工序等。其次要对的工资支付形式、制度进行研究,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来制订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都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的乘积计算,标准用量一般都采用工时表示。
特点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
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一)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二)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录;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各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
(三)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方法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结转本期损益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
采 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 坏。此外,这种方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
但是,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标准成本制订得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 本期经营成果,因此,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2、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
当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一些 计算分配的工作量。此外,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入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 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
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差异的类型(材料、人工,或制造费用)、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原 因、差异的时间(如季节性变动引起的非常性差异)等。因此,可以对各种成本差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材料价格差异多采用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闲置能量 差异多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其它差异则可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值得强调的是,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数据保持可比性,并防止信息使用人发生误解。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产品品种较少的大批量生产,而对于单件、批量小和试制性生产的比较少用。
标准成本法可以简化存货核算的工作量,对于存货品种变动不大的尤为适用。
标准成本法关键在于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制定的合理性、确实可行性,要求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标准管理水平较高而且产品的成本标准比较准确、稳定的。我国工业的产品成本不能采用标准成本法计算;如果平时按标准成本计算,月末必须调整为实际成本。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是采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和关键,据此可以达到成本事前控制的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是标准成本法的重点,借此可以促成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并据以进行经济业绩考评。
标准成本的制定
产品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部分构成,标准成本也应由这三大部分分别确定。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材料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产品的图纸等技术文件进行产品研究,列出 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要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质量以及库存情况。其次,通过对过去用料经验的记录进行分析,采用其平均值,或最高与最低值 的平均数,或最节省的数量,或通过实际测定,或技术分析等数据,科学地制订用量标准。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在制订产品直接人工成本标准时,首先要对产品生产过程加以研究,研究有哪些工艺,有哪些作业或操作、工序等。其次要对的工资支付形式、制度进行研究,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来制订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都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的乘积计算,标准用量一般都采用工时表示。
QAD相对于现有国产ERP来说,在生产管理环节上有一定优势,但在财务管理\核算\控制上表现不太好,财务分析时不好用。
从标准成本法的原理上来说,存货模块\生产加工模块的物料统统采用标准成本,采购模块\应收\应付采用实际成本,其差异采用各种差异科目核算。在月底时,存货模块与生产加工模块的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都应根据一定的原则,从差异科目结转到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内。例如,我们采购A物料,标准成本1,实际成本2,则在存货模块和生产加工模块结转到生产成本里是1,但是在差异科目里,还存在1的差异。假设当期该物料全部转成了成品并销售出去了,这时月末生产成本=【1标准成本】+【1差异】,再从生产成本转出2到销售成本。但是,这种简单的情况往往只是存在于想象中得,实际情况可能就复杂得多,例如只消耗了一部分,这时候,差异的结转、分配方法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一般采用了QAD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成规定的结转和分配方法,该方法必须在一定期间内保持一致,不能随意调整,以避免人为操控利润的情形。审计的时候,一般也会对差异分摊原则进行审核。现代的制度审计对标准成本法企业审计的重点就在差异分配制度上,大的审计事务所都会注意这个方面。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审计事务所因为各种原因而视而不见,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嘛,注册会计师一个个都是聪明得成了精的,都是懂得起嘀。
一般来说,差异的分配原则是:先进先出,根据耗用比例进行分摊。这个工作如果用人手工来作就过于繁杂了,一般使用了QAD的企业都会自己开发一些差异分配的插件,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分配。不能通过这样方法分配的,才通过人工进行结转。手工结转不外乎将差异科目的余额,通过一定方法的计算后,部分结转进生产成本,然后再结转至销售成本。
至于分录,明白了方法,分录什么的都是浮云。论文到此为止,客官请给钱。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按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标准成本。
把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也计算在内,使之切实可行。从数量上看,它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又小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可能是逆差,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因而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扩展资料
用途:标准成本可用于控制成本。评价管理人员工作的好坏,把实际已经做的和应该做的进行比较,标准成本便为这种对比提供了基础,顺差表示经营的结果优于预期的而逆差则表示经营的结果不如预期的。因此,这种差额的计算对分析和控制成本是重要的。
用于决策。标准成本通常用来作为确定销售价格的基础,特别是在确定不属于同批产品的销售价格时,更要以标准成本为基础;使成本计算更合理。同样的产品有同样的成本;减少成本会计的工作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标准成本
记得在当初上ERP系统时,对成本核算方法是采用实际成本法还是标准成本法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也许当时是因为实际成本法的滞后性(月底计算)和核算上的粗糙模式(手工核算)不适宜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加上标准成本法在理论上的完善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的需要,最终选择了标准成本法。
与《财务与成本管理》课本里的那种简单材料标准成本法不同的是,ERP我们采用的标准成本法是全面的包含更多种生产形式的标准成本,除了材料外,对成品所包含的直接人工、折旧、关税、运输费、制造费用明细等统一预先设定了标准,即预先按一个标准将直接间接费用转入成品成本中并产生相应的会计分录计入各项费用实际发生时的冲减方,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月末结帐时制造费用、直接人工等科目应该是为零的,但这一点肯定是现实无法做到的,在以销定产和制造费用中变动部分波动大的情况下,所做的只能是尽量缩小差异。
由于用的是实时记帐,每周按一定的核算规则对标准成本进行维护,所以基本上库存记录的都是最接近当时的采购成本,标准成本维护后,所有的存货都会以最新的成本显示,如在制品、库存成品(最新成本的BOM)、原材料等,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更新产生的差异如何进行分配,采购入库时订单价格会与标准成本有差异、标准成本更新后新旧成本之间会产生差异、特定制造单完工入库后所消耗的物料与资源会与成品的标准成本有差异(归在特定制造单上的所有物料消耗与完工的成品的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之差),上述的各种差异如何在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销售成本间流转、归集、分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对业务部门的考核问题上。
在车间同时生产数十种型号的产品并且涉及的原材料超过上千种的情况下,将成本更新产生的差异按产生来源进行还原分配的理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如果按进销存的金额进行整体比例分配则保证总体成本准确的同时个体成本是完全失真的,所以,对差异的处理陷入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两难选择境地;工艺需求对某些型号的产品需要单独开发或购买特定的操作工具进行生产,肯定要将这些工具的购置维护成本计入到产品的成本中去,标准成本法按照工具成本/预计产量来设定的,如果产量达不到预先计划则前期成本被低估,如果按计划产量的变动而进行周期性维护则同一产品月度成本波动幅度大,时间上不具有可比性,成了只是为了核算而核算了;在任务单完成后产生的差异本来是考核车间管理与效率的依据,但是标准成本法的核算形式让这个数据用起来不是理直气壮的,如理论上在特定制造单N中,发出的所有物料价值A,完工的产成品标准成本是B,数量为C,则制造单完成后会产生差异A-B*C,这个数据的大小本来是考核车间管理的有力数据,但是成本是不断更新的,A与B所记录的均是发出当时的成本,因为在核算过程中单价不一致所以最终这个差异只是一个数据,系统和人工均无法准确快速分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成本控制意义上实际用处不是很大了。
从实施实际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过程来看,两者在不同的核算方向上有各自的优势,实际成本法为核算准确,但需在月底突击处理大量数据;标准成本法则是预先设定了看得见的管理目标但缺点在于标准的制定与差异的分摊尚缺乏合理有效的方法。其实从会计最基本的反映与监督功能来看,标准成本法在反映上及时但不是很准确,在监督上其数据无法取得业务部门的认同,所以造成了尴尬的地位。
标准成本法的实务核算流程
化繁为简,以材料差异产生的过程为主,而且只是正常生产过程,删除了返工、代工、试产等形式;为了理解的清楚,把标准成本法中的制造费用、人工等都剔除了,不过,实际生产远比这些要复杂的多!
1、采购过程 (每一笔或一批材料)
AR 应计负债 (订单价格)
DR 原材料-材料 (标准成本)
AR/ DR 原材料-差异 (上述两者之差)
AR 应付帐款 (发票价格)
DR 应计负债 (订单价格)
AR/ DR 原材料-差异 (除增值税税金外上述差异)
单价更新 AR/ DR原材料-差异 (更新前后新旧标准成本差异)
DR/ AR 原材料-材料 (更新前后新旧标准成本差异)
2、生产过程
发料(按特定制造单批量发料,按单进行成本核算,比如单号01数量为100 的生产单,所需的材料按BOM构成都要发到01里,下面就以01制造单作为一个核算单位)
AR 在制品-材料 (标准价格)
DR 原材料-材料 (标准价格)
单价更新 AR/DR 在制品-差异(更新前后在制品原材料新旧标准成本差异)
DR/AR 在制品-材料 (更新前后在制品原材料新旧标准成本差异)
特定制造单完成关闭任务号
AR/DR 产成品-差异(入库成品的标准价格*完工数量-发到此特定制造单里的所有原材料的金额)
DR/AR 在制品-材料(入库成品的标准价格*完工数量-发到此特定制造单里的所有原材料的金额)
3、成品
成本更新
AR/DR 产成品-材料(新旧BOM单差异*库存数量)
DR/AR 产成品-差异(新旧BOM单差异*库存数量)
成品出库时按照当时的标准成本出库
上述差异科目一共有以下三项
原材料-差异
在制品-差异
产成品-差异
上述只是一种型号的产品生产,每月有数十种不同型号的机器生产,也就是说上述差异只是一个综合运算产生的结果数,在月末结转标准成本的时候如何在各项间进行分配,请考虑到每月生产的持续性。同时如何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成本管理?
上述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成本的过程,如果加上标准制造费用、标准税金、标准人工、标准折旧等项目,会更增加核算的复杂性。
解释:Bom通俗的说就是把成品分解了,看是由那些原材料构成的,如A成品由1个B、2个C、3个D材料组成,它的标准BOM成本就是B、C、D各自的标准单价*用量,生产的时候如果生产100个A成品,则按照BOM单相应的发100B、200C、300D,如生产损坏,可申请相应的物料,但必须要归集在此制造单中。
如A成品简单收发存为
期初库存 完工入库 销售出库 期末库存
复杂收发存则为
期初库存 (完工入库 返工入库 采购入库) (销售出库 返工出库 试验出库 赠送出库) 期末库存
(1)编制7月5日材料入库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108000
贷:材料采购75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33000
不是没有实际成本,75000元就是实际成本,但与计划成本差距太大,违背常规。
(2)编制7月31日汇总发出B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12500
贷:原材料112500
(3)计算7月份B材料有成本差异率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所有材料成本差异=(1200-33000)/(30000+108000)X100%=-23.04%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112500X23.04%=25920
(4)编制结转7月份发出的B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材料成本差异25920
贷:原材料25920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