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缺陷分析: (一)会计要素设置的缺陷会计要素的设置还存在着缺陷: (1)与国际会计的设置不一致。
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分类和内容上与世界各国基本一致。 个别国家又将某些要素进行分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影响权益要素的业主投资、业主派得作为两个独立的会计要素;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将所有者投资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
第二类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在分类上与世界各国存在一定的差别。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设置收益和费用两个要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设置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综合收益等5个要素;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设置利得、损失和向所有者分配等3个要素;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设置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4个要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则引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设置,只有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我国台湾地区只是在损益计算时涉及到收入、费用、利润,但没有将它们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
而且各国对收入和费用要素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例如,我国和美国采用了狭义的定义,认为收入仅指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赞用仅指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出,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并采用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强调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采用了广义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收益”和“费用”,收益包括利得,费用包括损失,英国则采用了“利得”和“损失”,其中利得包括收入,损失包括费用。
(2)将利润作为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不符合会计的基本理论。 会计基本准则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基础,是用来指导、评估和发展具体准则,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之中处于基础位置。
在会计基本准则中对会计核算的对象进行总体概括就是会计要素。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利润定义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其中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据此,利润的计算取决于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将利润作为一个要素实有不妥,理由是利润只是收入和费用的计算结果,将其作为会计要素之一是不科学的。 另外,《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收入和费用是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应当作为会计要素,而利润只是收入和费用二者相减的结果,将其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在基本准则中列示,违背了会计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 (3)在收入和费用范围的界定上不科学。
新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同时取消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的描述性语句,更加符合企业经济业务多元化、复杂化的现时特征。 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但是在范围界定上不科学,在期末结转、计算利润时却又包括了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利得和损失。例如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所有损益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这样一来就使得收入和费用的范围前后不一致,内涵和外延不一致,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缺陷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设置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会计要素不一致。如前所述,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所形成的项目。
因此,会计科目应当以会计要素的分类为前提设置,具体反映各类会计要素的详细情况。 新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等六大类会计科目,这种分类显然与会计要素的分类不一致,导致了人们对会计科目的歧义理解,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
二是会计科目的分类不科学。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科学分类的原则,违背了会计信息的明晰性原则,将某些性质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归类在一起,给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例如设置了成本类会计科目,如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显。
会计工作岗位第五章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七条 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三十八条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第三十九条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
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 第四十条 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一条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以上为会计法原文; 现实中会计岗位任人唯亲是常事,区分直系上下级亲属的任命问题就是了;。
传统核算模式是指按手工会计下各级账户组织的核算。
自现代会计产生以来,会计核算就是按照固定的账户体系进行的,它是在会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称之为传统核算模式。该核算模式与手工方法相适应,在会计软件出现以前,一直是会计核算的唯一模式,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然是很重要的、属于保留并扩充的一种核算模式。
传统核算模式适应于手工核算方法,受数据加工能力的限制,必然具有下列缺陷。 (一)核算口径固化 核算口径是指核算时所遵循的核算标准,主要体现在科目设置方面。
这是因为会计核算是在设置的账户中进行的,而账户又是按会计科目开设的,因而科目设置口径自然也就决定了会计核算口径。 传统核算模式的核算口径固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会计核算科目固化。
手工方法下,传统核算模式的所有会计科目和级别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科目名称和打乱科目级别。例如,管理费用的二级明细科目通常按费用发生地点设置,三级明细科目再按费用种类设置,这种科目设置口径只能对管理费用按发生地点进行二级核算,而不能按费用种类进行二级核算。
反之,若二级明细科目按费用种类设置,三级明细科目再按费用发生地点设置,则又无法按费用发生地点进行二级核算。科目固化必然导致提供的核算指标固化,不能满足管理的需求。
2。 会计报表指标固化。
手工方法下,传统核算模式的会计报表格式是固定的,所能提供的核算指标也是固化的,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为了解决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不得不在会计报表后面附注大量说明,造成会计信息相关度低、冗余度大。
据美国会计专家预测,至2010年会计报表附注的平均长度将达到200页。可以想象,报表使用者从如此庞杂的资料中发现自己所需的信息是何等困难。
另外,传统核算模式中的资产负债表虽能提供有一定综合程度的核算指标体系,但也不过是一种固化的指标体系而已,实务工作中不可能改变这种固化的指标体系。 (二)核算时效滞后 核算时效是指会计核算产生信息与提供信息的时间间隔。
任何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时效特征,尤其是会计信息的时效特征尤其明显,故对会计信息有及时性要求,即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加以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及时传递和报告会计信息。 产生与提供信息的时间间隔越短,会计信息的经济价值越高;反之,会计信息有效性会降低乃至完全丧失。
由于传统核算模式的核算手段十分落后,从而导致其核算时效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账日期滞后。在企业未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由于传播途径不畅,会计原始凭证只能在业务发生很长时间后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接收以后也需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集中记账。
这种问题在大型的、结构复杂的企业更为严重。 2。
报表编制滞后。在传统核算模式下,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在每个会计期结束后进行,在实务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报表编报大大晚于会计期期末。
在环境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取不及时,也会变成无用的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管理追求高速、高效,财务会计报告的滞后性必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致命”缺陷。
例如巴林银行在1994年末报告的资产净值为4。5亿~5亿美元,却在1995年2月份就倒闭了,此时该银行1994年度财务报告尚未报出。
(三)核算深度肤浅 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 当然,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关联度越高越好,会计核算也有一个成本效益原则问题。
由于人力操作是传统核算模式的主要特色,核算手段十分落后,使其核算深度较为肤浅,主要表现在会计报表各项指标之间关联度低,核算粗糙。最典型的例子是现金流量表直接法(以下简称“现直表”)与现金流量表间接法(以下简称“现间表”)的指标严重脱节,现直表的各项指标无法在现间表中找到,现间表的指标也无法在现直表中找到,两个本应具有密切相关的报表却毫无关联,内在联系被完全割断,提供的现金流量指标十分粗糙。
此类问题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同样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核算模式的一维会计报表结构。 (四)核算指标单一 核算指标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过加工整理的价值量数据。
一方面,根据货币计量假设,传统核算模式只能提供价值量核算指标,而对企业经营管理极为重要的的其他信息都被过滤掉了。 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绿色资产等,由于缺乏合适的会计规范,使得这些价值无法确认,致使企业堆积大量隐形资产,而这些隐形资产,完全可以用非货币信息来计量。
从另一个方面看,手工会计模式下货币信息指标也非常单一,只采用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非本位币信息只能先折算成本位币记账,由此带来货币折算的问题。 货币计量假设是在核算工具相对简单的条件下提出来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储存能力来保存多元的经济信息已成为可能,并且成为会计信息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会计人员利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这两个强大的会计工具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使用标准格式和项目内容规范的会计报表将汇总的数据定期提交给信息使用者。
在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会计业务流程顺序为:识别所需纪录的经济业务→登记日记账→过入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期末进行实物清查。 (一)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具有如下特点 1。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会计原始数据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单向运动的结果。 2。
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高度综合的信息。 3。
会计业务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将对整个会计信息的加工结果产生影响。 当前,在大部分会计电算化方式下,虽然会计人员的压力有所减轻,但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方式的框架,仅仅是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的高度仿真。
这种业务流程除具有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外,只是将会计业务流程的许多无效的中间工作交由计算机程序完成。会计人员在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帮助下仍然是按老模式办事。
(二)通过对传统流程的分析不难发现,其缺陷主要有 1。信息来源上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没有集成,不能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
传统的会计系统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许多重要资源无法用货币计量。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单一,难以将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
2。信息处理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信息是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及总账进行“筛选”得出的,从中看不到每项经济活动发生、执行与完成的全过程。
3。信息输出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系统将全部会计信息存放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中,而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披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目前,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多种。
按照登记总账的时间和方法的不同,账务处理程序可以分为: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等。其中,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大中型企业广泛采用的。
本文将这些账务处理程序称为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 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有两大本质特征:一是强调会计工作不同岗位的先后衔接关系;二是强调凭证、账簿、报表的核对相符。
很显然,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是以账簿为中心的,突出强调了会计的纠错功能。然而,从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会计工作中的错漏,而在于会计人员主动或被动参与舞弊——会计造假,传统账务处理程序在防治会计造假方面显得没有针对性。
现行建设银行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 :一适应不了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需要 建设银行原有的会计科目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按自身业务特点即代 理财政拨、贷款资金负责国家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等特色而设置的。
1 9 9 3年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轨四大专业银行传 统业务界限被打破业务互相渗透建行代理财政资金业务也逐渐失去优势。 为适应从财政职能向存款货币银行职能转换的变革建设银行会计科目也作了 相应的修改。
而且随着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深入新业务不断开拓和发展建设 银行会计科目增减变化次数也随之增多。但就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仍无法全 面反映市场经济形势下建设银行经济行为的深刻变化。
主要表现为不同业务会 计科目自成体系缺乏统一性、系统性有的甚至存在漏洞如“内部往来” 科目等利用其在途时间差搞绕规模贷款无形中增加不少会计核算上的风 险。 二适应不了中央银行实施银行监管的需要 中央银行为更好地实现职能转换对银行业务实施有效监管近期已制定了新 的统一银行会计科目使各商业银行共同性质的业务在不同银行中会计科目 代号、名称、核算内容等做到一致以统一评价尺度同时也有利于规范银行 业会计核算避免违规经营和便于中央银行监管信息的归集和分析。
建设银行 现行的会计科目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提供原始的核算信息可利用率低 其主要表现在现行科目核算内容与人民银行新的统一银行会计科目的口径不一 致如统一银行会计科目的贷款类业务按长、中、短期划分。而建设银行贷款 类会计科目则不分长、中、短而按贷款类别或部门划分。
每季向人民银行提 供相关统计报表时柜台一线会计人员则要按原始凭证和账簿另行加工整理后 方可上报。造成原始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给违规经营、调账调表的行为以 可乘之机难以适应中央银行现行监管的需要。
三适应不了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我国加入w TO在即建设银行海外业务不断发展海外分行纷纷设立。截止 1 9 9 9年底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德国己有三家海外分行在汉城、纽约、东京开设了代表处代理行含分行已有1 0 0 0多个。
建设银行与外资 企业、国外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业务往来与合作日益频繁会计核算国 际化已成为建设银行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会计科目是会计核 算的总括反映是会计语言的基本词汇会计核算国际化首先要求会计科目要 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建设银行现行的会计科目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会计报表在 国际金融交往中不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有碍于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如建设银 行现行会计科目设置中不论是否为本行资产负债业务全部纳入表内核算 具体表现为“委托类”业务。
对于此类业务从根本上说不属于建设银行本身 的资产负债业务仅属于表外业务或备忘性质业务的核算。由于科目设置上的 不合理降低了由此产生的资产、负债信息的可信度造成外行难于看懂的情 况削弱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可用性。
因此有必耍借鉴国际惯例和通用原则 结合我国及建设银行的实情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统一的分类合 理又很适用的会计科目以促进建设银行业务全面发展加速其业务发展的国 际化进程。 四适应不了经营管理的需要 随着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不断深化新业务的不断拓展相应的会计制 度、会计科目相伴产生。
由于政出多门使得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显得杂乱。 同一性质的业务在不同会计制度中所使用的科目名称不同科目代号不同。
如同为下级行存上级行款项人民币科目为XXX系统内存放”而外汇科目 为“XXXX辖内行活期外汇存放”。而有的是同一种会计科目名称在不同 行核算内容不一致。
如“其他应收款”A行除按制度核算正常内容外还任 意扩大其核算内容如基建款挂账、绕规模贷款等。最终全行合并的会计报表 则很难真实反映经营业务的全貌更谈不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因此亟 待科学设置全行统一的会计科目并严格界定其核算范围。 五适应不了统一电算化管理的需耍 建设银行会计电算化从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在横向上要求本、外币会计对公、对私、房贷、信用卡等实施统一的电算化软件。
会计柜台实施综合柜员制资 金清算、会计统计报表等一条龙的大会计管理形式在纵向上要求统一机型、统一会计核算应用软件实现建设银行系统全国或全区大联网。目前建设银 行内部会计核算应用软件分别有对公会计、对私储蓄会计、外汇会计、房贷 会计、信用卡会计等。
由于每套应用软件所依据的会计制度不同、会计科目代 号不同、电算化范围不同、数据集中的程度也就不同为实施统一的电算化管 理带来极大不便。 六适应不了现代化信息系统的要求 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地监测经济组织各项管理规定和控制措施的 执行情况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而建设银行现行会计科目设 置所构成的信息系统由于其会计核算无法准确、详细地提供信贷资产分行业 的资料不能及时提供各项资产、负债期限的分布和配比情况不能全面提供 某客户在本行的整体交易情况。风险管理信息的可加工性能差就无法满足管 理上复杂多变的需要适应不了现代化信息系统的要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