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说课稿一、课程设置《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是会计、财务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熟练进行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继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课程设计思路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计→教材选择与编写→教育实施→评价反馈→修改调整。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需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初学者的对会计知识的缺乏,做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在内容安排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特别是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围绕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采取项目化教学。具体安排如下:项目名称项目教学内容项目能力各项目教学内容选取依据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各项目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围绕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课时的具体安排:理论教学课时实践教学课时项目1、会计基本知识62项目2、会计基本理论106项目3、会计凭证68项目4、会计账簿68项目5、财产清查44项目6、会计报表66合计3834教材使用与建设:近几年来,一直使用高职规划教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了成熟的思考。
2007年由李洁老师主编,北大出版社出版《基础会计教程与实训》已投入使用。该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训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和“做中学”。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审核和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难点: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已逐步形成适合本课程特点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教学,建有“学做合一”实训室,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开展,完全做到“边学边做,学做合一”。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的互动教学:由于本课程是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全空白,所以首先必须由教师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式的互动教学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通过看录像、参观企业等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对会计的初步认识,列举生活中涉及到与会计有关的事项,或学习中遇到不理解之处,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4、边学边做: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际操作的训练,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来更好理解理论知识。不断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便于学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5、模拟教学:通过一个企业一个月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按会计工作过程完成一整套会计核算资料。 通过模拟实训达到仿真的效果。
对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是从“零”开始,老师上课讲的专业用语学生会难以理解,学生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非常关键,要有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同时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反复,不断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每一学习环节。
课余应花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增加专业信息量,培养专业兴趣。四、实践条件校内: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特点,推行“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的教学形式,将教室和实训室合二为一。
校内建有财务会计实训中心,设9个会计手工实训室和4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能有机地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校外:与中国奥康集团有限公司、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德力西集团、温州东瓯会计师事务所等20多家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五、师资队伍《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组目前有8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高级会计师2名,讲师2人,助讲1名,兼职教师1名。 “双师型”比例达87。
5%,专业领域涉及会计、财务管理、经济管理等,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该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长期从事《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对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刻,教学内容精炼,叙述流畅,重点突出,融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一体,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较为得当,并能全面把握好课堂常规管理、作业安排等各个教学环节。
综合评价:优秀。六、课程特色1。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序号 编号 会计科目 核算内容 一、资产类 1 1001 库存现金 企业的库存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 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3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企业(银行)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中央银行”)的各种款项,包括业务资金的调拨、办理同城票据交换和异地跨系统资金汇划、提取或缴存现金等。
4 1011 存放同业 企业(银行)存放于境内、境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款项 5 1012 其他货币资金 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 6 1021 结算备付金 企业(证券)为证券交易的资金清算与交收而存入指定清算代理机构的款项。
企业(证券)向客户收取的结算手续费、向证券交易所支付的结算手续费。 7 1031 存出保证金 企业(金融)因办理业务需要存出或交纳的各种保证金款项。
8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 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9 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企业(金融)按照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固定价格返售的票据、证券、贷款等金融资产所融出的资金 10 1121 应收票据 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11 1122 应收账款 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12 1123 预付账款 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
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 13 1131 应收股利 企业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和应收取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 14 1132 应收利息 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应收取的利息。
15 1201 应收代位追偿款 企业(保险)按照原保险合同约定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后确认的代位追偿款 16 1211 应收分保账款 企业(保险)从事再保险业务应收取的款项 17 1212 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 企业(再保险分出人)从事再保险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及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保险责任准备金 18 1221 其他应收款 企业除存出保证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代位追偿款、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长期应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 19 1231 坏账准备 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 20 1301 贴现资产 企业(银行)办理商业票据的贴现、转贴现等业务所融出的资金。
21 1302 拆出资金 企业(金融)拆借给境内、境外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 22 1303 贷款 企业(银行)按规定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 23 1304 贷款损失准备 企业(银行)贷款的减值准备。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包括贴现资产、拆出资金、客户贷款、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协议透支、信用卡透支、转贷款和垫款等。 24 1311 代理兑付证券 企业(证券、银行等)接受委托代理兑付到期的证券。
25 1321 代理业务资产 企业不承担风险的代理业务形成的资产。 26 1401 材料采购 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
27 1402 在途物资 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 28 1403 原材料 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
29 1404 材料成本差异 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 30 1405 库存商品 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进价)或计划成本(或售价)。
31 1406 发出商品 企业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但已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进价)或计划成本(或售价)。 32 1407 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33 1408 委托加工物资 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材料、商品等物资的实际成本。 34 1411 周转材料 企业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
35 1421 消耗性生物资产 企业(农业)持有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实际成本。 36 1431 贵金属 企业(金融)持有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存货的成本。
37 1441 抵债资产 企业(金融)依法取得并准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的实物抵债资产的成本。 38 1451 损余物资 企业(保险)按照原保险合同约定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后取得的损余物资成本 39 1461 融资租赁资产 企业(租赁)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取得资产的成本。
40 1471 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存货的跌价准备 41 1501 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42 1502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准备。
43 150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44 1511 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持有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45 1512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 46 1521 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
47 1531 长期应收款 企业的长期应收款项。 48 1532 未实现融资收益 企业分期计入租赁收入或利息收入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49 1541 存出资本保证金 企业(保险)按规定比。
(一)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 1.建设单位交来完工的固定资产,根据建设单位交付使用的财产清册中所确定的价值计价。
2.自制、自建的固定资产,在竣工使用时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价。 3.购入的固定资产,按购入价加上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安装费以及缴纳的税金后的价值计价。
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按设备买价加上进口环节的税金、国内运杂费、安装费等后的价值计价。 4.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等后的价值计价。
5.接受赠与的固定资产,按发票所列金额加上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无所附发票的,按同类设备的市场价确定。 6.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7.接受投资的固定资产,应当按该资产折旧程度,以合同、协议确定的合理价格或者评估确认的价格确定。 8.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按照固定资产的原价,加上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的余额确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条) (二)可以调整固定资产价值的特殊情况 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后,除下列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调整: 1.国家统一规定的清产核资; 2.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 3.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害,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调整至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并确认损失; 4.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暂估价值或发现原计价有错误。 (摘自《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二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固定资产的计价,应当以原价为准。 按固定资产的取得来源不同,原价的构成如下: (1)购进的固定资产,以进价加运费、安装费和使用前所发生的其他有关费用为原价; (2)自制、自建的固定资产,以制造、建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为原价; (3)作为投资的固定资产,应该按照该资产新旧程度,以合同确定的合理价格或者参照有关的市场价格估定的价格加使用前发生的有关费用为原价; (4)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合同规定的价款,加应由企业负担的运费、保险费、安装费、应缴纳的税金、使用前所发生的有关费用,以及租赁期满转让给承租方时应支付的价款为原价; (5)受赠的固定资产,应按资产的新旧程度,参照原价进行合理估计。
受赠的固定资产附有发票账单的,可以按发票账单所列金额,加使用前所发生的应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和其他有关的费用为原价;无发票账单的或发票账单不真实的,可以参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定原价; (6)因扩充、更换、翻新和技术改造而增加价值的固定资产,按照所发生的有关支出增加固定资产原价。
会计的六大要素
一、资产
资产就是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例如,现金、银行存款等活钱;还有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固定资产等东西;而专利权、商标权等摸不着的也是资产,投资也属于资产。资产需要能够控制,租用别人的东西,不能算做自己的资产,而租给别人的东西,虽不在自己手里,但仍算做自己的资产。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而且必须是经济资源。所谓经济资源就是能赚钱的东西。象报废的机器就不应记作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后用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它又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一般指时间较短的,一般在一年内或者比一年长但是在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比这个长的就是长期负债。如短期借款属于流动负债,期限为几年的银行贷款就是长期负债了。只有目前和过去的业务才会形成当前的债务。对于预期要发生的业务所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会计上的债务。负债是将来要支付的经济责任,即使现在没有货币也要作为负债。比如,借款的利息一般半年支付一次,但每月都要记帐,把应付利息作为一项负债处理。负债必须可以估价并且是在以后用现金或其它资产或劳务来偿付的确实的债务,需要有凭有据。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资金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投的钱,即所有者权益,另一部分是借来的钱,也就是债权人的钱。由于借款是一定要还的,当企业经营不好或亏本时,减少的钱是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亏只能亏股东的。当然,当企业盈利是,所有者权益也会增大,所以所有者权益并不一定等于股东初始的投资额,而是随企业经营好坏而增减。所有者权益不同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归谁所有,不用偿还。负债表明企业欠谁的钱,是要还的。所有者权益不需要付利息但可参加分红,负债则需要付利息但不可参加分红。在企业破产清算时,要先还负债,有剩余才会偿还给投资者。
四、收入
收入是企业业务中产生的收益,是企业卖出产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和将发生的现金流入,或债务的清偿。收入要能用货币计量,且有据可查,必须与相关费用匹配。收入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额可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故收入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一项基本指标。
五、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可以理解为成本。包括为取得营业收入而花的所有可以用钱来衡量的人、财、物的耗费。费用一般包括料、工、费。料指材料;工指人工,可以理解为为人工花的工资;费指各项管理费用,(可以理解为管理人员工资)、财务费用(支付利息)、销售费用(如广告费)。费用与收入要匹配,即凡是取得收入都要付出代价,若费用增长而收入不变,所有者权益就会减少。
六、利润
收入减费用就是利润,要是费用比收入还大,那就是亏损。
给个例子。
时间限制在12分钟左右 现抽课题,但说课的套路基本一样。一、教材分析 (一)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七章《财产清查》的部分内容。
银行存款的清查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未达账项的含义、类型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难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三)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未达账项的含义、类型,掌握“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2、能力目标:(1)能正确辨别未达账项的类型,并会熟练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互相交流、启发、补充、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感悟,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分层次巩固提高。三、学法分析: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启发,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讨论交流,理解并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流程图:(一)设疑导课(二)组织讨论(三)课堂练习(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布置。
(一)设疑导课(约8分钟) 设疑:(1)银行存款的清查能不能采用实地盘点法?(2)若不能,应通过什么方法进行?(3)清查过程中若遇到账实不符是什么原因?应如何处理?根据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1、清查方法: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通过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记录的方法进行的。
即将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的对账单逐笔核对。2、清查要求:清查之前将本单位所发生的有关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记入“银行存款日记账”,再对账面记录进行检查复核,确定账簿记录是完整、准确的。
然后将银行转来的“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 账面记录进行逐笔核对。分析点明清查方法和清查要求,为以下重点、难点的设疑、讨论做好了铺垫。
(二) 组织讨论(约22分钟) 设疑: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出现账面余额不相等的原因是有哪几方面呢?设疑后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兴趣。但这一问题利用学过的知识难以解答,故举例启发。
举例1:企业销售产品收到货款10800元,在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时记为108000元。结论:双方或一方记账有错误。
举例2:(1)企业销售产品收到转账支票一张,面额1765元,企业已增加银行存款,开户银行尚未入账。(2)企业开出转账支票一张,购买办公用品计480元;银行尚未接到通知,没有入账。
(3)银行代企业收到销货款3950元,银行已入账;企业尚未接到通知,没有入账。(4)银行代企业支付水电费5000元,银行已入账;企业尚未接到通知,没有入账。
结合上述4笔账项,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得出如下结论:以上均不属于记账错误,是由于银行与单位凭证传递、核算时间不一致造成的。这时,教师给出“未达账项”这一专业术语。
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账面余额不一致的原因:一是双方或一方记账有错误;二是存在未达账项。同时根据刚才的讨论,即可得出未达账项产生的原因和概念:未达账项产生的原因:由于银行存款日常的收付业务频繁,开户银行和本单位在办理结算手续和凭证传递、入账的时间不一致造成的。
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由于核算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一方已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会计事项。根据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这一“认识的直观原理”,为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未达账项”这一专业术语,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未达账项的实例(见大屏幕)。
动画展示后,学生讨论归纳得出未达账项的四种类型:(1)企业已收,银行未收 (2)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3)银行已收,企业未收 (4)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发展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作了如下设计:首先教师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基本框架进行板书,同时提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原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加、减什么类型的未达账项,银行对账单又应加、减什么类型的未达账项?最后学生思考讨论后,对原框架进行具体填充。
讲授例题:讲授过程中,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进行强调。为了进一步明确“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针对以下问题讨论:(1) 如果调整后的存款余额相等,说明什么?如果调整后的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