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潼关吏
[唐]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蛮干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著作注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惫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范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约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门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当地。
⑾哥舒:即哥舒翰。
著作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累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构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约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状况:
“那些防御工事挺拔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需据守即可,又何须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当地,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动军队,翰抚膺恸哭,而出动军队至灵宝潼关遂失守。”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迸发,唐军在相州(治地点今河南安阳)大北,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假如洛阳再次沦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必然有一场恶战。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儿时,刚好看到了严重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量灾祸和人民委曲求全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吩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著作鉴赏
此诗开头四句能够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勤劳地构筑工事。“草草”,劳累的姿态。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赏的心境。放眼四望,沿着崎岖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结实,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儿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构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形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儿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从前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怀与悬念。这关于开辟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好像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说,笔姿无板滞之感。但是,更首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或许以为这个问题不用靠解说,口说不足为信,仍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要指看挺拔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需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能够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体现出的神采。他又兴味盎然地约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态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略的介绍,更首要的是体现了一种“蛮干但自守”的决计和“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高昂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由于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鼓动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汲取前次失利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略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算,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体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要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但是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能够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明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态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定不移、勇敢冷静的形象。其中“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我们是专业的WordPress网站建设团队,提供高品质的WordPress主题。新主题微信公众号:www-xintheme-com,欢迎热爱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关注!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