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孟浩然《寻天台山》
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赵嘏《送张又新除温州》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李白《奔亡道中·其一》
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宋之问《适》
歇马傍川路,张灯临石楼。——李颀《龙门送裴侍御监五岭选》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杜甫《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歇马独来寻故事,逢人唯说岘山碑。——李涉《过襄阳上于司空頔》
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许浑《雨后思湖上居》
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许浑《雨后思湖上居》
倦来聊歇马,随分此青山。——文天祥《竹间》
乌骓马 出自于《西汉演义》中霸王项羽的座驾。乌骓是一匹黑马,通体黑缎子一样,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得赛雪,乌骓背长腰短而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这样的马有个讲头,名唤“踢云乌骓”。项羽的乌骓应该是属于中国名马的河曲马系列,河曲马作为我国最优良的军用马种,颜色以黑色、青色为主,当然也有别的颜色。有了这匹马,项羽巨鹿之战,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力战六十多员汉将,霸王枪未点地,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经百战无有败绩。“数年以来,(乌骓)所向无敌,尝一日行千里。”可叹乌骓宝马随霸王死在垓下大战中,当时“遂命小卒牵马渡江。那马咆哮跳跃,回顾霸王,恋恋不欲上船,霸王见马留连不舍,遂涕泣不能言。众军士揽辔牵马上船,那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请注意引文中的最后一句,本来马跳到大江中不见了,那肯定是淹死了,但是文中说“不知所往”,可见这匹马的义气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后来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乌骓马,“传闻有马号乌骓,慷慨项王施首后,负箭满身犹急驰,不知遗革裹谁尸?”
后世还流传出美丽的传说,安徽马鞍山也是由此传说而得地名。
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全军覆没,败退至和县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 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东第一山”的美誉。所以叫乌骓马。
隋末唐初名将尉迟恭的坐驾名唤:“踏雪乌骓马”
[编辑本段]故事起因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
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传说 王亥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
当时人们都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大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
[编辑本段]故事经过 过了一段时间,王亥发现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这种红色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过了一天,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一下子都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了下来。
王亥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
王亥高兴极了。消息传开,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
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好像发现人类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惊慌,变得十分温顺。特别是小马驹,很喜欢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编辑本段]故事结果 王亥骑马成功后,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风后、应龙、常先、大鸿等前来观看,很快黄帝也知道了。
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
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
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
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在返回路上,王亥、应龙又骑在马上顺便射死了几只鹿。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
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追杀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
黄帝不仅同意这个建议,而且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要精心饲养,进行训练。
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练人。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
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涿鹿大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马援病死在军中。
成语:
马勃牛溲 马浡牛溲 马不解鞍 马不停蹄 马尘不及 马迟枚疾
马齿加长 马齿徒长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到功成 马耳春风
马耳东风 马翻人仰 马放南山 马肥人壮 马腹逃鞭 马革裹尸
马革盛尸
典故:
歇后语: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八匹马拉不开——难分难解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半天云里跑马——露马脚
半天云里跑牲口——要露马脚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抱着书本骑马——走着瞧
背着马桶出差——走到哪儿臭到哪儿
崩了群的马——四处逃散
鞭打千里驹——快马加鞭
跛脚马碰到瞎眼骡——难兄难弟
曹操的人马——多多益善
长颈鹿进马群——高出了头
城隍菩萨的马——不见骑(奇)
城隍爷的马——样子货
城楼上看马打架——与我无关;与己无关
城头上跑马——兜圈子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打着兔子跑了马——得不偿失
大马拉小车——有劲使不上;有力无处使
大马拴在门框上——有力无处使
刀马旦不会刀枪——笨蛋(旦);徒有虚名
图片:
可累死我了,其他的找别人吧!
诗词名:马嵬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怀古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空荡荡的马嵬坡下,独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深情,已然成空.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当年导师寻访杨妃踪迹,想必去过此处.当年唐明皇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两人发誓,在天愿作比翼,在地愿为连理.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参考资料:/f?kz=135601494。
级索古镇的歇马亭曾是级索镇的一处久负盛名的景点。
据《级索镇志》介绍,此亭“坐落在级索村东,时庄村南,小荆河北岸,东西南北通衢交错的道口。它的右边有小桥一座,流水潺潺,注入小荆河。
垂柳飘拂,芳草萋萋,专供旅游人休憩处所,是古驿站”。据资料介绍,古时候皇帝下诏,颁布圣旨,官府传递公文,大多在通行要道设置驿所。
汉、唐时,大多三十里设一处驿亭,几处驿亭间再设一处驿站。这种驿所,一般为官府设置,其制度始于汉,盛于唐,废于清。
不管是“驿亭”或是“驿站”,除人马换乘歇息之外,不少行人游客也常常光顾,在此谈天说地,题诗留壁,使这里成为人气颇盛的人文景观了。唐朝诗人白居易《长庆集》中“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的名句,正是当时真实的反映。
另据级索、时庄、千佛阁三村中老人们讲述,当时传递圣旨或公文的驿使从京城出发,一路南奔,至兖州驿站转换人马,到本地歇马亭歇息后南奔至微山欢城,那里也有类似的驿亭。再向南,一直到徐州附近的利国驿,再次转换人马继续南行,直到目的地为止。
级索界内的驿亭,既不换人也不换马,只供人马短暂停歇,因而就称“歇马亭”了。 为何称其为“通衢之驿”呢?《级索镇志》中这样描述:“该亭是东去滕县,西至留庄码头的通衢大道,又是北去济宁,南至夏镇的必由之路。
行人络绎不绝……”由此可以看出,歇马亭真可谓此地的交通枢纽了。该亭廊傍桥靠路,旁边砌有上马石磴,专供驿使行人上下马之用。
亭的周边,河中有清流,岸上有杨柳,西面有庙堂。优越的位置,舒心的环境,肃穆的庙堂,着实为歇马亭增色不少,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流连。
“亭前通衢名歇马,桥下流水似蛟龙”。早年大官庄学者李瑞林先生游此留下的诗句,描写了当时真实的景况。
歇马亭建于何时?因年代久远,缺少资料佐证,我们无法妄作结论,只能从汉始唐盛的记载中去作推想。 至于歇马亭的沉寂,我们可以从游诗作者李瑞林先生的生卒年月来推测为清末民初了。
现在,虽然亭已去,难复见,但歇马亭在滕西一带仍然声名远扬,至今遗址还被称为歇马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