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豆豉的传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渝菜和川菜中,几乎是无豉不成席。
重庆西部的永川区,水秀山青地灵人杰,以生产永川豆豉闻名于世,人送美名“豆豉之乡”。 据民间传说,永川豆豉的发明者是一位姓崔的女子。
崔氏原是永川一富裕人家的小姐,饱读诗书,容貌出众,聪明能干,贤良淑德。后因父亲病逝家道破落,不得已跟丈夫在城东跳石河边开起了小饭店。
明朝崇祯17年(公元1644年)的一天,崔氏带着几个孩子在小饭店里蒸黄豆。黄豆刚刚起锅,张献忠的部队打此路过,崔氏害怕官兵抢人抢豆,慌乱中将满满一筲箕黄豆倒于后院的柴草下,化妆成丑陋的老婆婆带着孩子们从后门逃了出去。
半个月后,崔氏回到小饭店,突然闻到后院奇香扑鼻,打开后院门搬开柴草,黄灿灿的豆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糊糊生霉发酵的“毛霉豆”。崔氏伤心地哭了起来,本想一气之下扔掉“毛霉豆”,又觉得那么多豆子白白扔了可惜,当时年年争战民不聊生,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崔氏擦干脸上的泪水,捡出“毛霉豆”洗净加盐装在坛子里,以留着荒月家人佐菜下饭用。 第二年开春的二三月间,崔氏试着将“毛霉豆”端到四方桌上。
色泽晶莹、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的“毛霉豆”,惹得家人争相食之。一位路过跳石河的外地木材商人品尝后,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追问这道鲜美可口唇齿留香的菜叫什么名字。
崔氏不好意思说出“毛霉豆”这三个土得掉渣的字来,刚恰门外一个邻居小男孩的牙齿掉了,又想到木材商人说吃了“毛霉豆”唇齿留香,崔氏急中生智冲口说出了“豆齿”这个崭新的名字。 木材商人酒足豉饱,乐不可支,将豆齿记成了豆豉,一路走一路宣传跳石河的豆豉。
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在神州大地上传开了。从那以后,凡是到永川的各地客商,都以到跳石河吃崔氏店里的豆豉为荣。
大有到了永川,不吃跳石河崔氏豆豉,就等于没进永川城之意。 永川豆豉可用于烹饪,也可代菜佐餐,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
得到崔氏谪传的崔家后人,将永川豆豉的制着工艺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数代永川人经历风雨,永川豆豉终于从传统民间的小型家庭手工作坊,发展成了现代科技的大型食品有限公司。
并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川豆豉的独特风味,跟永川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密不可分。
水是豆豉的血液,黄豆是豆豉的肌肉,微生物是豆豉的骨骼。血肉骨构成了永川豆豉360载之精魂精髓。
永川桂北两山下的五板桥沟头,一汪泉水清幽的古井成为豆豉的生命之源。井水无色无味,透明微甜,呈弱酸性,对霉化和发酵十分有利,属于豆豉用水中的精华。
永川八景: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铁岭夏莲、八角攒青、石松百尺、圣水双青、龙洞朝霞等昌州八景,为游人游览留连之地。
今北有风光旖旎的茶山竹海,南有山清水秀的卫星糊、四季飘香的国家农业生态示范园--百里水果长廊和野趣十足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有全国首例发现的恐龙化石——上游永川龙;有全国著名金石微刻艺术家刘声道的作品——三教镇石龙山摩崖石刻;有杜甫所书的“万年松化石”;有奇山怪石组成的男、女石笋山,有大文豪苏东坡留连之地——来苏梳妆台,以及宋代石刻——佛岩寺等风景名胜。其中以“茶、竹、石”三大特色旅文化游资源尤为引人注目。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区。
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东距市区56公里,西离成都276公里。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流经南端,历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公元776年置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6年撤市设区。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
永川文化底蕴深厚。永川恐龙、石松化石闻名世界,茶文化、石文化、竹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清朝台湾知府黄开基、“东方梵高”陈子庄、微生物学家陈文贵、地理学家徐近之、微刻艺术家刘声道等名人
秀丽的五女峰,在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神奇而动人的故事。
自从七仙女下凡,惹怒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将七仙女收回天宫以后,对宫中仙女更是严加看管,不准她们离开天宫一步。可是,仙女们心里一直向往着自由自在的人间生活。
这天七个姐妹凑在一起,偷偷地商量着找个机会再次下凡。老大说:“母后每年过大寿,到时候各路神仙都带上最好的礼物来天宫为母后祝寿,我们何不借此机会下凡,一可取回人间奇物珍品献给母后,二可借机在人间多玩几月,其不两全之美?”姐妹几个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人间什么东西最珍贵呢?大姐又说:“听说长白山有千年人参,吃了长生不老。
我们何不前去请求母后恩准。”姐妹几个商量完了就一同去拜见了王母娘娘,并说明来意。
王母娘娘听了女儿们的请求,便活了心,心想:早听说长白山千年人参有使人返老还童神力。可家有家法,天有天规,仙女是不准下凡的。
派谁去呢?要是派去的人不可靠,中途起了变故,岂不是坏了大事!”王母娘娘觉得年事已高,如在大寿之日真能吃到千年老参,也是自己的造化。便将七个女儿叫到身边说:“既然你们真心孝敬母亲,我就破例一次,答应你们到长白山去寻找千年人参。
不过,老七已犯了天规,不准再出宫去,老六留下来陪伴母亲。”之后就命大女儿带领四个妹妹下凡。
第二天五位仙女挥舞着长袖,向长白山飘去。一路上她们如笼中放飞的小鸟,不知不觉她们飘过了六十六道岭,游过了九十九座山。
当她们路经老岭山脉时,一下子叫这里的光景迷住了。姐妹几个一商量便在此落了脚,打算游玩几天再去寻找千年人参也不迟。
于是五位仙女就装扮成采药的村姑,遇人便说是上山采药,没有人时便偷偷来到绿水河边梳装打扮,在河中洗澡玩耍。 在此期间,姐妹几个经常遇见附近村中一个叫高台的壮士。
高台每天早出晚归,路经此地。她们得知高台父母早就下世了,现在独身一人过日子,为人心地善良,勤劳勇敢,村里人有事都爱找他帮忙。
一天姐妹几个假装上山采药迷路了,便上前拦住高台,求他带路一同上山。高台冷丁被眼前的五个大姑娘拦住了,一时羞得脸红脖子粗,想躲又来不及,心里寻思:一个大小伙子跟大姑娘在一起,这哪行呢?仙女看透了高台的心思,便假装伤心着急的样子说:“家中老母病重,听说这里有千年人参能治,我们姐妹上山路径不熟,就请大哥帮个忙吧!”高台听了,为姐五个的一片孝心所感动,再说这里山高林密,时常有猛兽出没,我怎么能见死不救,有求不应呢?于是答让同姐妹几个一起上山寻找人参。
打那以后,高台和五个姐妹,天天顶着星星走,踩着月亮归,没出半月,终于找到了一棵千年人参。姐几个一算计,母后的生日也快到了。
五个仙女辞别高台,千恩万谢,恋恋不舍地回了天宫。 自打五个仙女找到了千年人参以后;姐妹几个在王母娘娘面前格外得宠,对她们看管得也不像从前那,么严了,姐妹几个心里却时时想念着高台,时常偷偷下凡到绿水河边等候着高台路经此地,好见上千面。
可一连多日没遇见。这天,姐妹五个又来到了绿水河边,等啊等,眼见日头快要卡山了,大姐说:时候不早了,我们还是回去吧,不然天门关了咱们就回不去了。”
五仙女却说:“再等一会吧,说不定能见到呢”。说到这,只见高台身背弓箭,肩扛猎物,从绿水河对面的树林子走出来。
这时日头已落山了。姐妹五个兴高采烈急忙迎上去,问长问短,说说笑笑,好不快活,早把归天之事忘到了脑后。
突然天空电闪雷鸣,狂风骤起。原来天门关了之后,王母娘娘发现五个女儿都不见了,就派天兵天将四处寻找,得知五位仙女偷偷下凡与高台相会,这可恼'怒了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也怪罪下来,命天兵天将,将五个女儿贬下人间,就地点为石躯,永留凡尘。
雷电狂风停了,五位仙女也不见了,绿水河旁有五座山峰拔地而起,事后百姓得知,这五位采药的村姑原是天宫的五位仙女,就给这五座山峰起名叫“五女峰”。 传说“五女峰”中最高的是五位仙女中的老大,叫“天女峰”,她使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各种珍贵的花草树木,各路神仙都纷纷集中到此,保佑着这里的百姓和生灵,使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日子过的富裕美好。
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东距市区63公里,西离成都276公里。
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流经南端,历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公元776年置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6年撤市设区。
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永川位于重庆西部,介于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面地区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永川辖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余人,非农业人口25.6万人。 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永川县仍属昌州。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 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 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
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嘉庆时,永川县属 辛亥革命时,永川县属(重庆)蜀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属之。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
民国2年,废府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民国3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民国18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
民国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县。民国30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
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永川撤县建市。 200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