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地,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
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
《宋史》有传。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
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
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
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字汝思。
屯溪区人。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专心著书。
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传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影响极大。
张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县人。
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后为防假冒,以“张小泉”作为店名。“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
绩溪县人。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
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
字春诚,徽州婺源县人。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
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
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早年山水画重在师法古代大师,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70岁后又画风大变。
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存称为“北齐南黄”。在美术理论上,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精通诗词。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等多种著述和绘画作品传世。
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字适之,绩溪县人。
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会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
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
歙县人。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 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后。
给你介绍一篇好文章 独自行走之倦梦徽州 .cn 2006年08月03日14:16 青年时讯 徽州,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踏入那片土地,拂面而来的,是淡淡的古思,而后碰撞出震撼。 整个古徽州,5000多个大小村落,散布着古朴犹存的沧桑感。
歙县,古徽州所在地,徽派建筑不计其数。古巷、牌楼、溪流以及马头墙、美人靠,这些徽州老屋最简单的建筑元素比比皆是,独自行走,从这里梦访重楼…… 渔梁坝的晚歌徜徉 歙县县城以南2公里,练江被一道堤坝拦腰截断。
这是隋朝时期的水利工程,与成都都江堰工程一样,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东南都江堰之称。而同样曾以设计巧妙、作用巨大而名噪一时的灵渠,则只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惘自流连。
渔梁坝是徽商将货物运往江南的集散地、水运码头,据说从这里直达青弋江然后入长江。称雄明清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从这里起航,中国最早的商业团从这里扬帆,徽州商人在此踏上他乡,今天码头迹象殆尽,留下的是古代工匠的智慧。
堤坝最令人称奇的是石铆钉、石榫头,设计巧夺天工,“因地制宜”这个词送给设计出它的古代工匠,应该是最为合适的。与都江堰不一样的是,岷江奔腾不息、桀骜不驯,而练江水波不惊、温柔贤惠,如徽州少女,风景格外妩媚。
堤坝上,艄公耐心等候着游客,守株待兔,喊价20元一人,你还到10元,他也是乐得前往。 还好价,船老大慢悠悠地划着船,两岸最可取景的还是徽派建筑,黄昏里的黛瓦粉墙,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黄昏里看似一幅东南乡村水墨画,在溪转峰回、烟树葱茏的风景中显得格外安静妩媚。
斑驳驻留古城墙 古城墙是进入歙县的第一直观印象。 城墙非常完整,坚固,当地人提醒我登城墙一定要左上右下,这是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前纸上谈兵,现在感悟遵从古人的规矩也许就是秩序,心怀崇敬,循规蹈矩一遭。 站在城墙,往外望去,宽大整洁的商业街,高高马头墙,白墙灰瓦,和谐自然。
听说当年黄山市曾经要修建在这里,商业街前面修一个二级火车站,县里领导班子坚决抵制,要维护徽州文化的正统和体系的完整,血统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不建市不修大站,曾经遭到很多人不解,说县领导保守、固执。
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是非常有眼光,没有牺牲环境发展经济,没有随意改变传统,让徽州历史文化在歙县完整保留。徽州人的保守和固执,换来的是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获得的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在斗山街烟视媚行 北方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南方有斗山街许家大院、杨家大院,那是古代两大商帮晋商、徽商的典型私宅,富人与富人打堆,于是斗山街就成为古代徽商的高尚住宅区。 深墙大院,深灰的墙体有5层楼那么高,庭院深深的沧桑感神秘地逼近。
最有意思的是,这条街对游客是收费的,也因此多了些许清幽。街很深、很窄,街贯巷连,青石板路面,光线甚至很难穿透,有几分幽静的寒意,只有仰面望去,才在高墙绿瓦之间伸出一线碧空。
高墙深院锁住几多怨妇新娘的思念情愫,许宅门前的下马石引起多少漫步于此的人们的遐想,穿越古今的悠悠岁月,来自中亚的汗血宝马、阿拉伯的白色良驹,也许就曾满载着宅院中显赫的主人的骄傲,伫立于此。 一群群游客鱼贯出入,走马观花。
倒是单独游者独享精彩,在蛤蟆井边,往下望,满是自己的影子,哪里寻觅蛤蟆的踪迹?深宅大院门前上方金元宝样的门檐,与里面四水归堂的天井,暗合这样的生活理念——肥水不流外人田,寓意人丁兴旺。 品咂出的土菜滋味 一路漫无目的,肚子咕咕作响,冲进城边一家“徽州土菜”字样的饭店。
土菜,最容易勾起口水的字眼。寻找乡土特色的菜饭,是旅行者口福的必修课。
土菜,让人容易想到原生态绿色植物,果不其然,一会儿盐渍笋就摆到桌上,笋子是徽州山区的特色菜,放多久都不会坏,而且保持新鲜味道。铁板毛豆腐端上来时,还吱吱地冒油,香气扑鼻而来,以前,毛豆腐是卖家担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吃的时候要沾着豆瓣,价格也便宜得很。
头一次吃,要有些勇气,一口下去,多半的人就变得狼吞虎咽了。 徽菜属于中国八大菜系,但在徽州旅游区并不强势。
古徽商的智慧在现代徽州没有很好的传承,缺少创造,与邻省的浙商有了很大差距。 北岸风雨图绘的历史 北岸还有个名字,叫北溪,始建于宋朝。
四周青山环抱,棉溪河西流毓秀。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在不紧不慢地游走,古街上淡淡的人影,静谧的鸟语。
村中大多数的人家都是吴姓,供奉泰伯为传姓始祖,仲庸为传代始祖。 村中央坐北朝南的是建于明代的吴氏宗祠,据说,这是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宗祠。
完整的五凤楼门庭,三进五开间的宗祠,即使在皖南,也是极为罕见的。宗祠内黟县青石栏板镌刻的西湖十景,洗练精致;百鹿图通景若隐若现,千姿百态;五十三件历代礼器,更是中华祭祀文化的瑰宝。
村西南面,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风雨廊桥”,桥身建于明末,而廊则起于清。村中的老人说,古时走出大山的徽商多集结于此,沧桑的容貌被历史镌刻成画卷,诉说着曾经地沧海桑田。
在北岸,有上百座的古民居和明清古街巷,和古徽州里留给我。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在安徽省黟(yi,读音:以)县三都附近,有一条名叫枧(jian,读音:见)溪河的大河。在河的中游,有一块一丈见方的巨形石镜,嵌(kan,读音:看)在滔滔的流水之中,上面刻有“石枧流虹”四个大字。 很久以前,在立有“石枧流虹”巨石的枧溪河岸边的岩壁上,突然出现了刻有一百多个梵文的小字。据说,谁能一口气读完这一百字的梵文,谁就能得到一根金扁担。一时间,四乡的文人才子,纷至沓(ta,
读音:他)来。可是,谁也不认识它。久而久之,人们只得望文兴叹了。
有一天,三都来了一个年纪不大、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自称能毫不费力地一口气读完梵文。这个消息,象长了翅膀似地瞬间传遍了四乡。这天,风清日朗,四乡民
众聚拢在枧溪河岸边,等着观看奇迹的出现。时近中午,书生慢慢悠悠地来到岩壁下,仔细端详了几遍,清了清嗓门,从容不迫地朗声地读了起来。众人见了,不断
地连声喝采,书生也得意地用眼角扫了众人一眼。
正当书生读到第九十八字的时候,石壁突然“忽喇”一声响,顿时裂开了一道缝,紧接着一段光彩夺目的金扁担头露了出来。众人见了,哗然起来。就在金扁担垂手
可得之际,书生因贪财心切,不等最后两个字读完,便急不可待地伸手去抓那根金扁担头。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啪”地一声,金扁担缩了回去,书生只扳下了
一颗金扁担签头。此后,任凭书生如何一气读完几遍,金扁担就是不再露面了。书生只得怅(chang,读音:唱)然而归,众人也由此扫兴而散。
回家之后,书生立就生了一场大病。直到把家里的钱财(包括典卖掉金扁担签头的钱),都花了个精光,他的病才痊愈。看来,也许是金扁担对像书生那样“见利忘义”的人的一种惩罚吧!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徽——一个明确的内涵
徽州——一个明确的地域概念
徽州州治及徽州府治均指歙县,并非黄山市屯溪区。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先后攻占了江南六州52县,影响极大。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平镇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 ,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在过去的时间里,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而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依旧栩栩如生……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是安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如果说1934年婺源改隶江西成为肢解徽州的开始,那么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行政区划变动则使徽州再次分裂:1983年徽州地区的太平县(不属徽州一府六县,而为原明清时宁国府辖地)与原徽州府治(今歙县)所辖的汤口等地划属安徽省直辖,成立县级黄山市;1987年县级黄山市撤销,并入由“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的地级市。两次区划变动有其内在联系,这便是所谓的徽州改名事件。徽州改名事件中,撤销了1983年在黄山脚下成立——省辖县级黄山市,与原徽州地区合并组建地级黄山市,将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从此,徽州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将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绩溪划给了宣城管辖,使得原徽州地区被搞得残缺不全。徽州的历史地理继1912年废府留县、1934年婺源隶赣后再次被人为地割断了,给徽州一府六县百姓、给热爱徽州文化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痛和遗憾,这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败笔。
1、毕升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歙县人。
毕升是徽州一位没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爱钻研技术。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业绩有专门记载。
2、方腊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
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3、朱熹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
“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4、汪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
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5、程大位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
字汝思。屯溪区人。
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6、戴震清代大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 人物。
字东原。屯溪人。
曾参加《四库全书》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学识渊博,在哲学、天文、历算、历史、地理、经学、训话、音韵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为一代通儒和宗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7、王茂荫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马克思是这样提到王茂萌的: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
8、詹天佑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字春诚,徽州婺源县人。
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9、胡适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字适之,绩溪县人。
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
10、陶行知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
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县人。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诗歌集》等。
徽——一个明确的内涵
徽州——一个明确的地域概念
徽州州治及徽州府治均指歙县,并非黄山市屯溪区。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先后攻占了江南六州52县,影响极大。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平镇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 ,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在过去的时间里,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而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依旧栩栩如生……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是安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如果说1934年婺源改隶江西成为肢解徽州的开始,那么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行政区划变动则使徽州再次分裂:1983年徽州地区的太平县(不属徽州一府六县,而为原明清时宁国府辖地)与原徽州府治(今歙县)所辖的汤口等地划属安徽省直辖,成立县级黄山市;1987年县级黄山市撤销,并入由“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的地级市。两次区划变动有其内在联系,这便是所谓的徽州改名事件。徽州改名事件中,撤销了1983年在黄山脚下成立——省辖县级黄山市,与原徽州地区合并组建地级黄山市,将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从此,徽州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将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绩溪划给了宣城管辖,使得原徽州地区被搞得残缺不全。徽州的历史地理继1912年废府留县、1934年婺源隶赣后再次被人为地割断了,给徽州一府六县百姓、给热爱徽州文化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痛和遗憾,这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败笔。
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6年,许村15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
徽州傩舞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是我国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国家非常重视傩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是傩文化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尤以婺源傩舞、祁门傩舞最为著名。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
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
傩舞的传统节目有《 徽州舞蹈 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婺源傩舞节目有一百多个、傩面两百多个。
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的影响,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三十余个,其中有4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婺源的傩舞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
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判官醉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
《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 祁门傩舞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
祁门县立春前一天,县令要率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从。立春日则祭祀太岁行傩。
其它县也是如此。如果说春祀傩仪尚带有古傩驱鬼逐疫意义的话,在民间迎神赛会中出现的傩,则纯粹是一种娱乐了。
祁门县社景6月12至14日举行游太阳神赛纪念“八灵王”的游行活动,人们在队伍中边歌边舞,即为傩舞。祁门傩舞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
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窗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
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
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歙县这一天要设宴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插先插三根香于田埂,还要虔诚跪拜。
休宁、屯溪这一带,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已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牛福会: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
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
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