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个故事1.贞观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
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赏。
封赏完了以后,唐太宗说:“今天论功行赏,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讲出来。” 淮安王李神通说:“陛下,臣带兵打仗,舍生忘死,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端坐朝中,舞文弄墨而已,功劳却排在最前面,臣心里不服。”
唐太宗说:“你们是有功劳,但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你们只是具体执行而已,所以他功劳最大,当然应该排在第一。” 淮安王李神通惭愧而退,其他大臣也无话可说。
房玄龄为人非常谦虚谨慎,对于论功行赏的事深感不安,便对唐太宗说:“陛下将臣排第一,臣心里很不安。” 唐太宗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封赏大臣,萧何在最前面,你就像是朕的萧何,功列第一,理所应当。
王者公正无私,才能得人心。朕和大臣们每天吃的穿的,都来自于百姓,所以设官定职,也是为了百姓。
国家理应重用、优待贤能的人,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出力,也使全国上下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今天就是依照这样的一个原则,而不是根据某个人的喜好。
你当之无愧,就不要再多说了。” 不久,房玄龄又升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加封为魏国公。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听说你处理公务夜以继日。你身为仆射,最重要的职责是广求贤才,但你这么忙,哪有时间来为国选才。
以后你只要把握重大的方针、政策就可以了,具体事务就让别的人去办吧!”房玄龄感激唐太宗如此关心自己,更加为国事日夜操劳。 2.有一天,唐太宗与房玄龄讨论为政之道,房玄龄说:“政策应该宽松公平,执行则要严格公正。
官员们都要竭尽所能,尽职尽责。对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以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说:“你说得对,你也正是这样去做的。” 房玄龄回答说:“臣一定遵照陛下的旨意,尽心效力。”
3.贞观三年(629),房玄龄、王珪以宰相身份主持评议百官政绩,治书侍御史权万纪觉得不公,便上奏给唐太宗,请求治房玄龄、王珪的罪,唐太宗派侯君集调查此事。魏征上奏,为房玄龄,王珪辩护说:“玄龄、王珪都是朝廷旧臣,向来以忠直为陛下所器重。
他们考评了数百名官员,有一二人的评价欠妥只能算是百密一疏,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私心。” 唐太宗也觉得有道理,他说:“朕希望能选出天下贤才,让他们担任官员,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
以后只要宰相审核,再上报给朕就可以了。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谁不愿竭力尽心呢,如果能这样,天下哪能不太平?” 当时,各位朝臣对房玄龄尽于职守,无不由衷地佩服,唐太宗更加看重他,屡屡褒奖。
4.房玄龄虽身居相位,名贯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贪权图利。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讨论世袭之事,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和梁国公。
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着自己身为宰相,应为各位大臣作出榜样,不应贪图私利,便上奏唐太宗说:“臣已经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乱。
臣认为不妥,请陛下先罢免臣的刺史职位。” 唐太宗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他为梁国公。
房玄龄辞掉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这样行动,都是玄龄的功劳!” 后来,房玄龄又加封为太子少师,当他初到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要拜他。
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决不受。人们看到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
5.贞观十六年(642),房玄龄觉得自己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不宜长期身居高位,多次提出辞呈。唐太宗对他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
然而国家长久以来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这样的贤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 晚年的房玄龄经常疾病缠身。
唐太宗依旧委以重任,下诏说:“玄龄多病,就让他在家里办公,躺在床上处理公务。”朝中遇到大事,便命人抬他上殿。
每一次遇到这种场面,唐太宗便流泪不止,说:“您老了,朕也老了!” 后来,房玄龄处于病危状态,唐太宗不仅派皇太子去他家里慰问,还亲临探视,与房玄龄握手诀别。君臣两人悲痛不已,房玄龄挣扎着说:“臣先走一步了,愿陛下保重!”。
一.房玄龄 1.贞观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
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赏。
封赏完了以后,唐太宗说:“今天论功行赏,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讲出来。” 淮安王李神通说:“陛下,臣带兵打仗,舍生忘死,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端坐朝中,舞文弄墨而已,功劳却排在最前面,臣心里不服。”
唐太宗说:“你们是有功劳,但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你们只是具体执行而已,所以他功劳最大,当然应该排在第一。” 淮安王李神通惭愧而退,其他大臣也无话可说。
房玄龄为人非常谦虚谨慎,对于论功行赏的事深感不安,便对唐太宗说:“陛下将臣排第一,臣心里很不安。” 唐太宗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封赏大臣,萧何在最前面,你就像是朕的萧何,功列第一,理所应当。
王者公正无私,才能得人心。朕和大臣们每天吃的穿的,都来自于百姓,所以设官定职,也是为了百姓。
国家理应重用、优待贤能的人,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出力,也使全国上下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今天就是依照这样的一个原则,而不是根据某个人的喜好。
你当之无愧,就不要再多说了。” 不久,房玄龄又升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加封为魏国公。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听说你处理公务夜以继日。你身为仆射,最重要的职责是广求贤才,但你这么忙,哪有时间来为国选才。
以后你只要把握重大的方针、政策就可以了,具体事务就让别的人去办吧!”房玄龄感激唐太宗如此关心自己,更加为国事日夜操劳。 2.有一天,唐太宗与房玄龄讨论为政之道,房玄龄说:“政策应该宽松公平,执行则要严格公正。
官员们都要竭尽所能,尽职尽责。对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以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说:“你说得对,你也正是这样去做的。” 房玄龄回答说:“臣一定遵照陛下的旨意,尽心效力。”
3.贞观三年(629),房玄龄、王珪以宰相身份主持评议百官政绩,治书侍御史权万纪觉得不公,便上奏给唐太宗,请求治房玄龄、王珪的罪,唐太宗派侯君集调查此事。魏征上奏,为房玄龄,王珪辩护说:“玄龄、王珪都是朝廷旧臣,向来以忠直为陛下所器重。
他们考评了数百名官员,有一二人的评价欠妥只能算是百密一疏,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私心。” 唐太宗也觉得有道理,他说:“朕希望能选出天下贤才,让他们担任官员,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
以后只要宰相审核,再上报给朕就可以了。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谁不愿竭力尽心呢,如果能这样,天下哪能不太平?” 当时,各位朝臣对房玄龄尽于职守,无不由衷地佩服,唐太宗更加看重他,屡屡褒奖。
4.房玄龄虽身居相位,名贯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贪权图利。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讨论世袭之事,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和梁国公。
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着自己身为宰相,应为各位大臣作出榜样,不应贪图私利,便上奏唐太宗说:“臣已经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乱。
臣认为不妥,请陛下先罢免臣的刺史职位。” 唐太宗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他为梁国公。
房玄龄辞掉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这样行动,都是玄龄的功劳!” 后来,房玄龄又加封为太子少师,当他初到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要拜他。
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决不受。人们看到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
5.贞观十六年(642),房玄龄觉得自己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不宜长期身居高位,多次提出辞呈。唐太宗对他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
然而国家长久以来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这样的贤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 晚年的房玄龄经常疾病缠身。
唐太宗依旧委以重任,下诏说:“玄龄多病,就让他在家里办公,躺在床上处理公务。”朝中遇到大事,便命人抬他上殿。
每一次遇到这种场面,唐太宗便流泪不止,说:“您老了,朕也老了!” 后来,房玄龄处于病危状态,唐太宗不仅派皇太子去他家里慰问,还亲临探视,与房玄龄握手诀别。君臣两人悲痛不已,房玄龄挣扎着说:“臣先走一步了,愿陛下保重!” 二.杜如晦 1.对于杜如晦如此身兼多职,权力过大,也有人或眼热,或不服的。
有一个叫陈师合的监察御史就上了一道奏章叫《拔士论》,大意是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而不应该兼任过多的职务。照理,这个陈师合的说法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李世民不高兴了,认为这是在挑拨他和杜如晦等人的君臣关系,一发脾气,将这个陈师合充了军。
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杜如晦是多么信任。而杜如晦和房玄龄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
贞观初年,社会初定,如何保持一个安定的社会以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就成了大唐统治者们必须解决的课题。杜如晦和房玄龄一道,制定了大唐王朝的典章制度。
他们制定的典章制度,以隋朝的典章制度为基础,综合历朝成果,加上他们。
“醋坛子”的由来就是根据房玄龄和其夫人的故事来的。
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也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据说,唐太宗年间,房玄龄题跋版画像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
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
房玄龄不料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收了两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么才好。还是尉迟敬德给打了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玄龄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
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房玄龄见不对头,只好将美人送出府,此事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
李世民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房玄龄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勉勉强强地跟随房玄龄来见唐太宗。
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玄龄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
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颜,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这二女进府,自己迟早要走违旨抗命这条路,与其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举起坛子,“咕咕咚咚”的已将一坛“毒酒”喝光。
房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抽泣,众臣子却一起大笑,原来那坛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源的食醋,根本无毒。唐太宗见房夫人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
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这么个结果,虽酸得伸头抖肘,但心中高兴万分。
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房玄龄 (579~648) 唐代初年名相。
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 十一年封梁国公。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房玄龄传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
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
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
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 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
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
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
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
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 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
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
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 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重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
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
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
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
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
房玄龄(579~648)唐代初年名相。
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
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李世民和房玄龄与魏征的两个有趣的历史故事:1、唐太宗赐醋房玄龄“吃醋”的典故来源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
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
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魏徵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
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
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徵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怒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
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