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楼是嘉兴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现已成为岛上整个园林的泛称。烟雨楼正楼,楼两层,高约20米,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更显雄伟。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
烟雨楼,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而得楼名。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滨,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后毁。遗址现无存。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岛。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 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
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图。烟雨楼在湖心小岛,建起后,几经兴废,历史沧桑,直到民国7年(1918)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捐款重建烟雨楼。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园林焕发新貌。才形成现在的格局。烟雨楼--- “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登烟雨楼望南湖景色,别有情趣。夏日倚栏远眺,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
LL是从哪里看到这个“烟雨楼少司“的名称呢?估计是现代人编出来的吧,自然没有什么典故
首先就是古代确有烟雨楼这个地方,但是只是一个景点而已,然而没有”烟雨楼少司“这样的人
五代后晋时(940年前后),吴越国广陵王钱元镣在南湖畔建楼舍为“登眺之所”,其时并无“烟雨楼”之名。据《至元嘉禾志》载,烟雨楼三字始见于南宋吴潜《水调歌头·题烟雨楼》词。湖畔的烟雨楼虽几易其主,选经兴废,但一直是观赏湖光的佳处。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兴知府赵瀛在湖心岛上建烟雨楼,从此楼在湖中。后几度修葺,至明末楼毁,清初再建。主楼坐南朝北,面对城垣。到乾隆帝南巡时,烟雨楼改建为南向而北负城郭。
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登烟雨楼,一再赋诗,备致赞赏,曾亲画烟雨楼图。刻石置于楼中,并照此楼的样式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青莲岛上仿建一所楼阁,亦名烟雨楼。清同治初年,烟雨楼又毁于战火,直到民国7年(1918)才重建主楼,形成现在的格局。抗日战争期间,烟雨楼被日寇强占作“华中铁道公司”食堂,抗战胜利后才恢复开放。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园林焕发新貌。
南湖的历史:
南湖位于浙江嘉兴市城东南部。湖南北长,东西狭,现水域面积约624亩,水深2至4米。南湖自古以来是市境各主要河流蓄泄的枢纽,海盐塘注入其中,平湖塘、嘉善塘与之相连;长水塘经西南湖亦贯注其中。
南湖完全形成的时期, 大约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南湖在三国时期称陆渭池, 到唐代才改名南湖.唐以后又有滮湖、鸳鸯湖、马场湖和东南湖之称.南湖刚形成时面积辽阔, 比现在的湖面大二三倍.到元代以后, 由於湖滨泥沙淤积和历代城市的发展, 水域面积日渐缩小.今日的南湖, 面积仅0.24平方公里, 水深2—5 米.南湖四周, 地势低平, 河港纵横, 桑田连绵, 风光明媚.湖中有两个岛屿, 一称湖心岛, 南北长100 多米, 东西宽近100 米, 岛上有著名的烟雨楼等名胜古迹;与湖心岛一衣带水的小洲, 上有仓圣祠.
五代以前,此地尚无园林建筑。后晋天福年间(936一945),吴越国王钱鏐第四子广陵王钱元镣任中吴节度使时,在湖畔筑宾舍以为“登眺之所”,才逐渐成为游览之区。北宋以后,湖畔陆续兴建园林有:潘师旦园、高氏圃、南湖草堂、列岫亭、水心亭、乐郊亭、勺园、颜家园、瓣香阁、秋水阁等,明代,江南商品经济繁荣,嘉兴被誉为“东南一都会”,南湖游览兴盛。
嘉靖二十七年(1548),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将挖出的河泥填入湖中,成一“厚五丈,广二十丈”的小岛,四面环水,俗称湖心岛。次年在岛上建烟雨楼,形成独特的景观。明天启《嘉兴县志》记述:“滮湖亦称南湖,西侧灯含窣渚,北则虹饮濠梁。倚水千家,背城百雉,蒹霞杨柳,菱叶荷花,绿漫波光,碧开天影,雕舷笙瑟,靡间凉燠,此一方最胜处也。”明清时期,每值清明、农历六月甘四“荷诞”、“七夕”、中秋,湖上游人如织,烟雨楼前画船歌鼓日夜不绝。
宋以后,历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宋代苏轼、吴潜、杨万里,元代方回,明代张岱,清代钱谦益、吴伟业、陈其年等都慕名来游,吟咏不绝。清顺治七年(1650),以吴伟业为首的江南士人在南湖举行了十郡大社,湖上名人云集,连舟百艘。
民国元年(1912)10月,孙中山曾来南湖游览,并在湖中烟雨楼假山前与各界人士合影留念。
现代许多著名文学家、诗人如茅盾、郁达夫、曹聚仁等都曾来南湖游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
民国10年(1921)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南湖成为光荣的革命纪念地,载入了革命史册。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以湖中烟雨楼作为馆址,按照当年中共“一大”代表乘坐的游船样式仿制的革命纪念船,陈列在烟雨楼下万福桥旁,从那以后,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前来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烟雨楼历史:
烟雨楼正楼烟雨楼是嘉兴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现已成为岛上整个园林的泛称。烟雨楼正楼,楼两层,高约20米,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更显雄伟。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烟雨楼,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而得楼名。始于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滨,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 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后毁。遗址现无存。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岛。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 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图。烟雨楼在湖心小岛。建起后,几经兴废,历史沧桑,直到民国7年(1918)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捐款重建烟雨楼。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园林焕发新貌。才形成现在的格局。烟雨楼--- “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登烟雨楼望南湖景色,别有情趣。夏日倚栏远眺,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
我生长在南湖滩上,多谢南湖里的水喝大了我。
六岁那年看到"烟雨楼"的重建。十一岁起到城里去读书,早晨冲着朝烟,晚上笼着暮雨,来往经过盐仓桥,烟雨楼每天在眼望里面,好像和它结了不解之缘。
看那碧绿的树木,安排着绯红的围墙,淼淼清波,点点渔船,无疑是一幅天然图画。 我的爱好涂脂抹粉,可能也是受了它的深远影响。
等到我已冠未冠的时候,南湖里的"画舫连樯"已经不比从前热闹了,当然还不十分衰落,这时网船大部分很少起了捕鱼种菱的作用,那些白衫黑裤的船家女,创造了"摆渡摆口伐"的声调来招引游客,作为她们的副业。 因为我庶母管教甚严,故而没有机会领略那"偷上渔娃艇"的情味,不然的话我还可以深刻地领会她们的生活。
我自小不出远路,对于家乡观念,比起旁人来要严重得多。人家说"烟雨楼"四周可惜没有山。
我说天下有山的地方多,无山的地方少。好在没有山,南湖可以代表着江南"鱼米之乡"的景色。
没有山,天然地造成了看月亮最好的条件,比"月出于东山之上"自然要早得多哩。倘使说我是偏私的话,由他们去抢白好了。
几百年前大江南北已经有了"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的说话,可见"烟雨楼"的名望普天之下都晓得了,有什么不好。
不过有些嘉兴人经不起前人的取笑,难以为情起来。 连这位不肯删掉《风怀二百韵》的朱竹篘先生也未能免俗,在《鸳鸯湖棹歌》一百零七首诗里竟然不提起"烟雨楼"一句,这样做,恐怕太矫揉造作了吧?岂不见张山来也不禁说出了"然烟雨楼故自佳"的言语。
当然各人有各人的见地。据我看来,何必一定要"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这样的气势蓬勃,才算是天下奇观。
其实只要有"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名胜的荒废,不外乎"兵车蹂践"和"烟火焚燎",莫不关于天下的治乱。
所以"烟雨楼"的兴衰,也就是嘉兴盛衰的形迹。查有记载"烟雨楼"历史的书,前人曾经有过两本《烟雨楼志》,一本是明朝万历年间知府龚勉;一本是清朝乾隆年间秀才朱稻孙。
这两部书都没有刊本,龚勉这一本恐怕已经很久失传了。只有朱稻孙这本还可以见到传抄本,其实并不是志书的体裁,完全是收集了风花雪月的诗词歌赋,对于历史的考查毫无用处,不过像《青眆志》这一类的东西。
我早就见猎心喜,想也来一部"湖楼七志",并且闭门造车地拟好了一种格式,什么志湖、志楼、志事、志游、志石、志花、志菱来记载"烟雨楼"的故实。 经过一番 采,得到的材料觉得差得很远,心想还要下更大的工夫继续去寻访。
可是,近十年来遭逢了贫病交加的痛苦,失去了看书访友的机会。而且又是命运不济、洒尽了安仁之泪。
就此把这部书一直就耽搁了下来。 丁未的冬天。
卧病在床。偶然看到了这些存下来的材料,已经接近了引火生炉的地步,觉得有些可惜。
本来无事可做,草草地写成了《烟雨楼史话》八章,只有花费了几天的工夫,自然是谫陋不堪,遗漏的地方不免是很多很多,将来倘有机会的话,还想重加补充,在这穷途落泊的时候,可算是"时异境迁,结习不改",踵接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愁叹。 。
这是张岱看透世事之后在游览江南烟雨楼的时候写的一篇小品文,表达的是对当时世上一些不良现象的讽刺,也是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有关的解释如下:
一、写作背景:
嘉兴人开口闭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雨楼故自佳。”张岱写《烟雨楼》的确切日期不清楚,但整个《陶庵梦忆》的写作时间当在清顺治三年(1646)九月,他避兵嵊县西白山时。这时年将五旬,经过明亡的痛苦,他已把世事看清看深看淡,于编撰《石匮书》的同时,以空灵晶莹之气为统领,兼郦道元之博奥,刘同人之生辣,袁中郎之倩丽,王季重之诙谐,写下了这篇小品文学的精品。
张岱年轻时生活奢华。他喜欢游历,到过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也到过北京。江浙一带更是他经常盘桓的地方,杭州、苏州、无锡、镇江、扬州、南京,到处有他的足迹;他自然也来嘉兴,而且恐怕不止一回两回,这就是他写作《烟雨楼》的根据吧。
张岱是个非常真诚非常实在的人;他讨厌虚伪作假。有人称赞他不虚美,不隐恶,有良史的作风。他替人作墓志铭,不怕唐突墓主,坚持实话实说;即便为亲人作传,也不文过饰非。他说:“余生平不喜作谀墓文,间有作者,必期酷肖其人,故多不惬人意。”他写小品文也这样,坚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才真实动人,具久远的艺术魅力。
二、有关这一篇小品文的赏析:
张岱劈头一句“天下笑之”,意思是,嘉兴人以烟雨楼为骄傲但过了头,逢人便要夸耀,日子久了,难免为天下人讥笑了。这是不是说,嘉兴人中很有一部分存在着浮夸作风呢?我认为张岱没有说错。证之于今,这样的风气依然不绝如缕,有什么好讳言的呢?
但张岱极为公允,底下一句:“然烟雨楼故自佳。”这就是说,不因为嘉兴人的自吹自擂,烟雨楼就贬值了;它的价值客观存在。接下去的大段文字除了描写轻烟雨意、空空蒙蒙的鸳鸯湖及烟雨楼外,主要写了湖上的0女,以及由0风带动起来的良家女子的恋爱。读这一节文字,我们可对读张岱的另一篇文章《秦淮河房》。《秦淮河房》劈头就说,“秦淮河房,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这是说,秦淮河上的0女,高张艳帜,明码标价,商业气非常之重。以下文字尽管旖旎鲜艳,流光溢彩,字里行间仍不脱有铜臭腥味。但写鸳鸯湖、烟雨楼的挟0悠游,绝无此气,而更近似于恋爱幽会,所谓“痴迷伫想,若遇仙缘,洒然言别,不落姓氏”,不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么?至于“倩女离魂,文君新寡,亦效颦为之。”照张岱的说法,这是由上述那种近似恋爱的0风带动起来的。事实上恐怕也的确是这样的。这倒反而证明,嘉兴自古———至少明清以来风气较为开化,去鸳鸯湖自由恋爱并不被认为是一桩丢丑的事情。张岱最后说:“1之事,出于风韵,习俗之恶,愈出愈奇。”我请大家注意“风韵”一词。风韵多指女子的姿态优美;1之事,主要出于对所爱女子的爱恋。再有“愈出愈奇”的“奇”字。能说不包含一点点欣赏的成分么?其实以张岱的阅历,对于鸳鸯湖烟雨楼的近于恋爱的0风,他是肯定多于否定的。在我看来,不管0女也好,良家女子恋爱乃至野合也好,何代不有?何地不有?嘉兴人大可不必以为蒙羞,甚至像陶葆廉,在编《鸳鸯湖小志》时将张岱这篇《烟雨楼》的最后八个字删去。吴藕老说:“几百年前大江南北已经有了‘嘉兴人开口闭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的说话,可见‘烟雨楼’的名望普天之下都晓得了,有什么不好。不过有些嘉兴人经不起前人的取笑,难以为情起来。连这位不肯删掉《风怀二百韵》的朱竹土宅先生也未能免俗,在《鸳鸯湖棹歌》一百零七首诗里竟然不提起‘烟雨楼’一句,这样做,恐怕太矫揉造作了吧?”吴藕老这么说,显见他的通达,这原是每个嘉兴人都应当有的胸襟。事实上,迟至1936年吴梅来嘉兴拍曲,他在日记中还记录了挟0游湖的事情。他说:“南湖船娘,著名天下。每年七夕,通宵游湖,近有名沈寒蕊者,群推南湖王。色亦可看,侣英招之……公可入夜,包寒蕊彻晓,当别有境地……”
真的,嘉兴人都应该有吴藕汀先生的胸襟。毕竟烟雨楼名满天下,我们应当为之而骄傲啊!
一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相传西施帮勾践复国功成之后却被勾践沉于湖中,连与他同患难的文种也被杀了,也许是范蠡不堪往事,所以不再在“南湖轻舟”了。《墨子 亲土》中写道: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与范蠡奔逃异地,隐姓埋名,《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记到:越王复国后,范蠡功成身退,“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越绝书》中亦言道: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综上说法,皆与西施有关。皆是欲离这烦扰伤情之地。
烟雨楼乃是嘉兴地区一名胜,
五代后晋时(940年前后),吴越国广陵王钱元镣在南湖畔建楼舍为“登眺之所”,其时并无“烟雨楼”之名。据《至元嘉禾志》载,烟雨楼三字始见于南宋吴潜《水调歌头·题烟雨楼》词。湖畔的烟雨楼虽几易其主,选经兴废,但一直是观赏湖光的佳处。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兴知府赵瀛在湖心岛上建烟雨楼,从此楼在湖中。后几度修葺,至明末楼毁,清初再建。主楼坐南朝北,面对城垣。到乾隆帝南巡时,烟雨楼改建为南向而北负城郭。
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登烟雨楼,一再赋诗,备致赞赏,曾亲画烟雨楼图。
好像此诗并非名家所做,究其典故似乎也查无甚解,鄙人才疏学浅,只知此二处皆出于吴越之地,无再多拙见,不过意境是蛮不错的。
烟雨楼位于青莲岛。
此岛位如意洲北,隔湖,曲桥相通。此岛先名千林岛,康熙改题青莲岛,据《承德府志》记载:“湖水自东北演迤而南至万树园之阳,净练澄空,沙堤曲径,如意洲在焉。
其北为千林岛。”岛面积为2,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烟雨楼、青杨书屋、对山斋等,布局巧妙,姿态秀美,是山庄湖区游览的胜境之一。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仿浙江嘉兴烟雨楼形制在岛上修建了一组建筑,同名烟雨楼,是山庄内最晚的建筑之一。门殿三楹,中为通道。
门殿北有围廊,方形,与主楼四面围廊相通。主楼五楹,两层,进深两间,稍间为楼梯,周围廊。
北、西廊外湖中起台、置汉白玉望柱。顶层檐下悬乾隆御题“烟雨楼”云龙金匾,另挂楹联“百尺 起空蒙碧涵莲岛,八方临渺弥澄印鸳湖”。
楼后临湖有石栏望柱,这里是清帝与后妃消夏赏景之处。门殿西有殿三楹,名对山斋。
斋北为一独立小院,白墙青瓦,有月门出入。斋南堆假山,洞府之上起六角翼亭。
主楼东隔墙有殿,名青阳书屋,面阔三楹,稍间窄,开间大,成南北长、东西窄的格局,是清帝的书房之一。书屋南有方亭名“朗润”,北有八角亭称“小友佳住”。
烟雨楼布局紧凑,庭院古松挺拔,庄严;院外遍植荷、苇、蒲、菱,素淡,庄严、素淡形成对比。附属建筑设计颇见匠心,一高一低,一远一近,一洞一院,一山一水,既调剂了精神气氛,又丰富了整体内容。
假山洞府给青莲岛以幽静;翘檐松枝赋烟雨楼以飞动;白墙月门增添秀气;回廊曲径表现含蓄。山雨迷蒙、风卷云低之时,烟雨楼湖山尽洗,雨雾如烟,水空一色,天地无分。
或遇雨后夕霞,水鸭当空旋飞,游者自然会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供长天一色”诗句,此时此地虚无漂渺,犹如仙境。尤其是山雨迷蒙的时候,烟雨楼笼罩在雨雾烟云之中,宛若仙山琼阁,充满了神奇缥渺之美。
烟雨楼是中路风景线的结景,北望湖光山色为余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0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