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见贤思齐语出《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成:成全;帮助;美:好事。
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四、后生可畏出自于《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是指青年人可以积学成德,值得敬畏。
五、富贵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六、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其解释是形容非常快乐,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七、不亦乐乎该词语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八、望而生畏出自《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指看见了就害怕,表示恐惧。
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
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13.【一言兴邦】[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14.【见贤思齐】[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一、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见贤思齐语出《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成:成全;帮助;美:好事。
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四、后生可畏出自于《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是指青年人可以积学成德,值得敬畏。
五、富贵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六、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其解释是形容非常快乐,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七、不亦乐乎该词语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八、望而生畏出自《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指看见了就害怕,表示恐惧。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孔子像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不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谁恨”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这句话成为儒家人士自以为豪,认为可盖世的格言。
犯上作乱: 〖出处〗《论语卷一·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一日三省、三省吾身: 〖出处〗《论语卷一·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 〖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温故知新: 〖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周而不比: 〖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多闻阙疑: 〖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见义勇为: 〖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尽善尽美: 〖出处〗《论语卷二·八佾第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见贤思齐: 〖出处〗《论语卷二·里仁第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讷言敏行: 〖出处〗《论语卷二·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朽木不可雕: 〖出处〗《论语卷三·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卷三·公冶长第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文质彬彬: 〖出处〗《论语卷三·雍也第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论语卷四·述而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 〖出处〗《论语卷四·述而第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处〗《论语卷四·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笃信好学: 〖出处〗《论语卷四·泰伯第八》: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出处〗《论语卷四·泰伯第八》: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循循善诱、欲罢不能: 〖出处〗《论语卷五·子罕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后生可畏: 〖出处〗《论语卷五·子罕第九》: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勇者不惧: 〖出处〗《论语卷五·子罕第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侃侃谔谔、侃侃而谈、侃侃而言、侃侃??: 〖出处〗《论语卷五·乡党第十》: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踧踖如也。
与与如也。 鞠躬屏气: 〖出处〗《论语卷五·乡党第十》: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出处〗《论语卷五·乡党第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克己复礼: 〖出处〗《论语卷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卷六·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内省不疚: 〖出处〗《论语卷六·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 〖出处〗《论语卷六·颜渊第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
(《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