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 1、笛曲梅花三弄:为晋代大将桓伊所作,谱初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又名《落梅花》、《梅花调》。
这首笛子曲借梅花不畏严寒的特征,来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和凛然正气,因而受到广大笛子爱好者的喜爱。相传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王徽之一天离京外出游历,在船中听说桓伊从岸上经过,由于他一向仰慕恒伊的笛艺,便派人请求恒伊吹奏一曲。
桓伊也久闻王的大名,于是便欣然下车为王演奏了三首曲子。吹奏完毕便径自离去了。
两人虽然没有见面,却通过笛声达到心灵交流。可见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体会笛声的美。
2、吹笛退兵 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张良吹箫这个成语故事,然而同样在汉代,也有一个吹笛退兵的故事。相传西汉将领李陵率五千兵马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反被单于的十万铁骑所困,已到了粮尽兵绝的景地了。
因为寡不敌众,无法突围。夜半更深时,李陵让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笛声非常悲惨,就连敌方首领单于听后也禁不住涕泪双流,并撤去围兵离去。
笛声能引起人的丰富联想。如果不是凄惨的笛声勾起匈奴人思家的愁绪,令他们想起战争的残酷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伤痛,又如何能使他们自动撤兵呢?同样一首《梅花三弄》在夜深人静时听与在白天暄闹时听,绝对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好的音乐,好的笛声只适宜静心去欣赏。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方能品味出笛子的最高境界。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约七千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
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一、典故 1、笛曲梅花三弄:为晋代大将桓伊所作,谱初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又名《落梅花》、《梅花调》。
这首笛子曲借梅花不畏严寒的特征,来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和凛然正气,因而受到广大笛子爱好者的喜爱。相传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王徽之一天离京外出游历,在船中听说桓伊从岸上经过,由于他一向仰慕恒伊的笛艺,便派人请求恒伊吹奏一曲。
桓伊也久闻王的大名,于是便欣然下车为王演奏了三首曲子。吹奏完毕便径自离去了。
两人虽然没有见面,却通过笛声达到心灵交流。可见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体会笛声的美。
2、吹笛退兵 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张良吹箫这个成语故事,然而同样在汉代,也有一个吹笛退兵的故事。相传西汉将领李陵率五千兵马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反被单于的十万铁骑所困,已到了粮尽兵绝的景地了。
因为寡不敌众,无法突围。夜半更深时,李陵让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笛声非常悲惨,就连敌方首领单于听后也禁不住涕泪双流,并撤去围兵离去。
笛声能引起人的丰富联想。如果不是凄惨的笛声勾起匈奴人思家的愁绪,令他们想起战争的残酷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伤痛,又如何能使他们自动撤兵呢?同样一首《梅花三弄》在夜深人静时听与在白天暄闹时听,绝对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好的音乐,好的笛声只适宜静心去欣赏。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方能品味出笛子的最高境界。
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首席笛手。李谟有一次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第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欷歔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第一。
有一次他与几位客人,在明月高悬的夜晚,登一小舟,泛江漫游,吹笛观景赏月。笛声旷远清亮、宛转飘逸。忽然岸上有人招呼,请求登舟同游。李谟他们停舟岸边,这人上船后,请求李谟借笛让他吹一支曲子。这个人吹奏的笛声精妙无比,可让山石破裂,李谟平生从未听到过。初时,吹入散序、中序,笛声已非同凡响。待到进入第三大段--入破时,只见吹笛人呼吸盘旋回转,指法粉碎如雨敲窗。再听笛声犹如千军万马撕杀奔吼,又如雨打沙滩辟罗有声。还有一次,李谟因故请假去越州。到了越州后,当地的达官名士或设公宴、或设私宴请他,为的是能亲耳聆听到他吹奏的笛声。当时,正逢越州新有十几位生员考中了进士。这些人家中都有些产业,于是凑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游船上聚会饮酒同乐,邀请李谟上船吹笛,以饱耳福。因为钱多人少,又相约每人可带一位客人同来。
其中有一位参加聚会的人,已经到了晚上方才想起这件事,没有功夫去请别人。就近请邻居中的一个独孤老头。这位老头儿,长久居住在这荒田野地里,外面的人情事故一点也不懂得。数间茅舍只他一人居住,乡里人都称他为独孤丈。第二天,这位进士带着独孤丈人一起到镜湖聚会的地方赴宴。
酒宴开始后,只见湖水澄碧、波光荡漾,芳草修林,景物非凡。李谟以手拂笛,立于船边。在桨声中,舟船渐移湖心。此时轻云笼湖,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谟捧笛吹奏,笛声初发,风云齐开,水明林秀,上下澄碧,仿佛如有鬼神之工使之如此!船上的宾客都赞叹不已,纷纷说:“就是敬天的神乐也没有这么大的神力啊!”独孤丈一言未发。与会的人都脸现不快。李谟也认为这个老丈轻视自己,也怨愤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静思一曲吹奏出来。曲调更加绝妙异常,在座的宾客没有人不惊骇赞赏的,唯有独孤丈还是不出一言。请他同来的这位进士也深感羞愧,对座上的宾客解释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山村,不与人来往,更是很少进城。对于音乐,他一点也不懂得,请大家不必介意。”四座的宾客同声刺讽独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语,只是微微笑笑而已。
李谟问道:“这位老丈你一言不发,是你真的不懂音乐呢?还是一位高人?”独孤丈才慢慢说道:“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懂音乐呢?”四座客人见李谟变了脸色,都纷纷站起向李谟道歉,劝慰李谟。正在这时,独孤丈人沉静地说:“请你试吹一首《凉州》吧。”李谟傲慢地捧笛吹了一首《凉州》曲。曲终,独孤丈人品评说:“李公的笛子果然吹得不错。然而,你的笛声掺揉进去夷狄乐曲,你是不是在龟兹有朋友啊!”李谟听了后大吃一惊,站起身参拜独孤丈人,说:“老丈乃是方外神奇之人,恕我李谟有眼不识。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啊。”独孤丈人又说:“《凉州》一曲,你吹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你自己知道不?”李谟恭谨地回答道:“李谟愚钝顽冥,实在不知。”独孤丈人伸手取笛欲吹给李谟看看。李谟连忙更换一笛,用袖拂试后递给独孤丈人。独孤丈人接过看看,说:“你这些笛子都不堪使用。使用它们的主人都是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只笛子,说:“这只笛子吹到入破时也要破裂的,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谟说:“不敢。”于是独孤丈人捧笛吹起来。笛声初发即响遏云霄,四座震惊,李谟恭敬不安地立在那儿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丈人停下来,向李谟讲解他刚才吹的谬误所在。李谟完全敬服连连拜谢。待到入破,笛子立即破裂了,不能再吹下去了。李谟再次拜谢,众位宾客彻底折服。会散。
第二天早晨,李谟和与会的诸位宾客,一起前往独孤丈人住所等候拜见。到那儿一看,只留有几间空宅,独孤丈人已经不知何处去了。越州人得知这件奇闻后,纷纷出访,四处寻找独孤丈人,然而始终没有寻到,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
很早以前,我 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风俗通》记 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
马融《长笛赋》则 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说文》 在诠释“笛”字时又说:“笛,七孔篇,羌 笛三孔。”
《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笛, 羌乐也。 ”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 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 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考。
笛这一管乐器 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
最值得关注 的是14一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 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 在这以 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 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 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 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种笛子,而且还有由不 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
从 地理环境看来,这些笛和其它乐器,都是印 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 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中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后笛子与市场笛子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横笛的传说故事
这是一段民间的爱情故事。说从前在一个山清水秀的苗家寨子里,住着一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名叫竹郎。竹郎的家里不富裕,为了维生,他练就了一手编竹筐的手艺。他编的竹筐,按星爷的话来说,那真是做工精美,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所以很受寨内外的欢迎,使得他也小有名气。
当然,让他出名的不仅仅是他的手艺,更重要的是竹郎在长期孤独的革命生涯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与时俱进的创造出了一种技能——使用竹叶吹奏。小伙随手摘下一片竹叶下来都能够吹奏出一段甜美悦耳的音乐。少女怀春,久而久之,寨子里的各种美少女追星族也都喜欢上这位小伙了,只要他的音乐声一响,听见的女孩们就忍不住放开美丽的歌喉。五颜六色,让竹郎一下失去了选择的理智。
这些追星族里面有一位特别美丽的苗女叫做笛妹,(为了节省篇幅,关于她如何美丽的描述我也就省略了——其实我也不知道。)非常聪明。一看这么多人都在追小伙,自己如果也按照常规的方法,自然是追不上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她“偶遇”竹郎,正好竹郎在吹奏动人的音乐。一反常态,她没有合着歌唱。竹郎一看奇怪了,就停下了自己的音乐,问这个女孩是不是不喜欢他的旋律。笛妹眼珠一转,指着旁边的竹林说:“用竹叶吹奏音乐已经不奇怪了,有本事你就用那些竹子演奏一段音乐,那我就陪着你歌唱。”
少年心性,自然是不甘。想了许久,聪明的他以自己编织竹筐的手艺,摘下了一段直竹,将中间挖空,然后再在竹子上打了几个小孔,试着一吹,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动听的音乐吹进了笛妹的心坎里,终于忍不住跟着合唱起情歌来。一来一去,从歌词里,竹郎也知道了笛妹聪明的用心,深深的爱上了这位“狡猾”的小女孩。于是,小伙子便把那段演奏的竹子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动情的把这个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人类最古老的乐器就在这个传说中诞生了。不过,每次听这个故事我都会想,若按照这个传说,人类最古老的乐器应该不是竹笛,而应该是那片被竹郎含在唇边的竹叶。毕竟,正是依靠它,竹郎才得以成为少女的梦中情人,也正因为它,才会有了竹笛的诞生。所以,年轻的小伙们,不要忽视身边的每一个小东西和技巧,也许它们会成为你寻找终身伴侣时的良好助手;而美丽的姑娘们也不要忘记在追求自己心仪的男孩们时,花上一点点心计或许能够带给他更心动的感觉。
笛子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制 膜孙笛 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 (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前出 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据传说,笛子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 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 "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 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写及改编了一大批笛曲,为以后几十年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笛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辈出无穷。无论从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脱颖、创新,使笛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并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概念。乐曲的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画, 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汇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1991年朱践耳先生为竹笛和22件弦乐器而作的室内交响乐《第四交响曲》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大赛奖.国外评赞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响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见中国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广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