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官罗伊·克罗宁上校外出执勤,途经伦敦滑铁卢桥。他下车徐步走向桥中央,倚在铁栏旁,望着缓缓流去的河水,摸出一个小小的吉祥符,凝目深思,一段遗憾终身的往事浮现在他的眼前……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罗伊是兰脱谢步兵团上尉军官,在回伦敦休假的一个傍晚,他途经滑铁卢桥时,突然响起空袭警报,桥上人车顿时乱成一团。慌乱中罗伊帮芭蕾舞团的姑娘玛拉捡起她散落一地的物品,两人在地铁防空洞里动情地望着对方。玛拉身材苗条、面容俊俏,为人善良又温柔。分手时,玛拉依依不舍地望着罗伊,将她心爱的吉祥符送给罗伊,希望他平安归来。罗伊的假期仅剩一个晚上了,他放弃了上校团长的宴会到奥林匹克剧院观赏玛拉的演出,并约她散场后到烛光俱乐部见面。当他们跳完最后一支送客舞曲时,两人已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中。
翌晨,海峡发现水雷,部队出发时间推迟两天。罗伊冒雨赶到玛拉宿舍,向她求婚,力争两天内办妥手续举行婚礼。玛拉惊喜万分,却又不敢相信。罗伊向她说明兰脱谢步兵团的上尉不能草率结婚,要经过很多手续和仪式(英国皇家步兵团规定:军官的对象必须是出身贵族或国王召见过的人)。他带着玛拉奔走在军营和公爵官邸征得允诺,然后到庞德街买戒指、鲜花,最后来到圣马修教堂。但牧师告诉他们,教堂规定三点以后不举行婚礼,即使在战时也不能通融。牧师请他们明天再来。晚上,玛拉在卧室里整理刚买来的东西。同室的基蒂吃完晚饭回来,一推门见玛拉正欣赏着堆在床上的新衣和新帽。玛拉兴奋地说:“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了。我要结婚了,真的……明天早晨在圣马修教堂,我快乐极了!”可就在当天晚上,玛拉接到罗伊电话:命令改了,部队今晚就要出发,请她在25分钟内赶到车站见一面。玛拉不顾演出误场,马上赶赴滑铁卢车站。
罗伊在候车室拥挤的人群中久候玛拉。开车铃响了,罗伊只得进站,直到火车开始缓慢地启动,他才不得不跨上车厢。玛拉不顾一切地从人群中挤过来,她已顾不上漂亮的帽子被挤掉,用尽全力追着已开动的火车。罗伊看到玛拉,大声喊着她的名字,玛拉终于看到了罗伊。火车越开越快,玛拉茫然地目送火车渐渐远去。
玛拉由于几次约会和误场被剧团开除,基蒂因袒护她也被解雇了。她俩从剧团宿舍搬出来住进一间简陋的房间。她们满以为不跳芭蕾可以进歌舞团。可现实是严峻的,她们四处奔走却找不到工作。罗伊的母亲来伦敦会见玛拉。在一家高级餐厅里,玛拉穿戴整齐地独自坐在椅子上,怀着紧张又喜悦的心情等待克罗宁夫人的到来。约定的时间已过去一个多小时,玛拉信手拿起晚报,漫不经心地翻阅着。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则消息上:阵亡将士名单,内有军官罗伊·克罗宁。玛拉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晕倒在地。女侍端来一杯白兰地灌玛拉喝下。待她苏醒过来,巨大的悲痛使得玛拉神志恍惚,面容一下变得憔悴不堪。她失魂落魄地用双手端起未喝完的酒,送到嘴边,没有发现克罗宁夫人这时已来到身旁,正皱着眉头注视着她:“是莱斯特小姐?”玛拉放下酒杯,不知所措,她无心听克罗宁夫人的讲话,为了不让克罗宁夫人看见报纸,她暗暗把报纸塞到椅子底下,同时词不达意地解释着与罗伊通信的原因。夫人感到玛拉的态度不真诚,首次见面就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
罗伊阵亡的噩耗使玛拉沉浸在极端痛苦之中,她病倒了。为维持她俩的生活和治疗玛拉的病,基蒂忍受着屈辱,上街卖笑。玛拉病愈后,被迫步其后尘。
滑铁卢车站里刚从前线回来一列车官兵,正从站口走出来。玛拉一身轻佻而又寒碜的打扮。昔日的天真烂漫消失殆尽,显出一副饱经世故的样子,僵立在出口处笑脸招揽“顾客”。突然,罗伊在出站的官兵中出现了。玛拉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只化为一句话:“罗伊,你还活着?”罗伊见到玛拉高兴极了,不容玛拉犹豫,决定带她回自家庄园举行婚礼。罗伊的到来,给玛拉带来了意外的希望,她似乎看到生活中已出现了一线光明。罗伊的叔叔克罗宁公爵特地赶回来主持他们的婚礼,并向玛拉介绍了他们贵族一些老派人瞧不起舞蹈演员。公爵相信玛拉是个好姑娘,不会辜负罗伊所在军团的“断枪臂章”的传统和荣誉。克罗宁夫人为上次见面的误会道了歉,现在她很满意,相信今后一定能与玛拉融洽相处。
公爵的话和克罗宁夫人真诚的态度最终促使玛拉下了决心,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向克罗宁夫人讲明了自己的遭遇。她表示明早将离开庄园,但要求不要对罗伊说出真情。沉浸在幸福中的罗伊把吉祥符交给玛拉保管,因为她明天就是自己的妻子了。然而第二天罗伊再也见不着玛拉了,留给他的只有一封诀别的信。罗伊赶回伦敦四处寻找,玛拉已经在滑铁卢桥上撞车自尽了,身旁只遗下那小小的吉祥符。
赏析滑铁卢桥上的一段美丽而忧愁的恋爱故事,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恋爱悲剧之一。
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最佳原创音乐奖提名,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最受欢迎的恋爱电影”之一。《魂断蓝桥》文艺气味浓重,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催人泪下。
该片的成功,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向人们昭示了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罪责。“拒绝战争,争取和平”,这是影片暗含的主题。
故事梗概滑铁卢桥上,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从军车上下来,在桥上独自凭栏凝视,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20年前的一段恋情如在眼前…… 1917年,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空袭警报响了,街上的人们慌乱地跑向防空洞。
一群年轻姑娘在滑铁卢桥上飞跑。忽然,其中一个的提包被碰掉了,东西洒了一地。
她停下来捡,眼看就要被飞驰的马车撞上。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依·克劳宁也在滑铁卢桥上奔跑,他及时拉了姑娘一把,躲过了马车。
罗依捡起姑娘散落在地上东西,其中就有那个象牙吉祥符,是姑娘的珍爱之物。姑娘找不到同伴了,罗依拉着姑娘跑进挤满人群的地下铁道。
在嘈杂喧闹的人群中,罗依定睛打量着眼前这位姿色秀丽的姑娘,只见她举止优雅,洋溢着少女的天真,但眼睛里却淡淡地流露着成年人的忧郁。姑娘名叫玛拉,是一位芭蕾舞女演员,玛拉对这个风流倜傥的年青军官一见如故,向他谈论起自己钟爱的舞蹈。
罗依则告诉姑娘他是来英国度假的,假期已满,明天将赴法国前线。 警报不一会就解除了,罗依帮玛拉叫车赶往剧院演出,然后赶赴上司的一个宴会。
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依,“愿它能给你带来运气。”罗依已深深爱上了这个端庄秀丽而天真的姑娘,望着玛拉远去,他若有所失。
罗依最终没有去赴宴,而是赶去观看玛拉演出的《天鹅湖》。散场后,他向后台递了一张条,邀请玛拉共进晚餐。
纸条被剧院经理笛尔娃夫人没收了,她严厉地训斥了玛拉。玛拉背着经理来到烛光俱乐部。
大厅内,罗依向玛拉倾吐爱意,两人在《一路平安》的华尔兹舞曲中翩翩起舞。随着音乐演奏完毕,蜡烛一只只熄灭,曲终,大厅沉浸在一片黑暗中。
罗依与玛拉含情相望,拥抱长吻。 第二天,天空下着沥沥小雨,玛拉呆在宿舍凭窗而望,突然,她意外地发现罗依出现在雨中。
原来因海上有水雷,罗依的部队推迟2天出发。罗依向玛拉求婚,玛拉幸福地答应了。
出身贵族的兰特谢军团军官结婚需获得公爵的认可。罗依给玛拉买了结婚戒指之后赶到了公爵的住处。
虽然玛拉出身平民,开朗的公爵还是同意了罗依的申请。罗依带着玛拉风风火火地办好其他必要的手续,赶到教堂。
可是,他们来晚了,依照法律,下午3点钟后不能举行婚礼。罗依与牧师约定,明天11点准时再来。
然而这天傍晚,罗依被召回军营,即将当新娘的玛拉,还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幸福之中。就在她准备与女友们去剧场演出时,接到罗依的电话,部队要提前开拔,20分钟后出发。
玛拉不顾一切地赶到滑铁卢车站,火车已经启动。 玛拉不顾舞团纪律,执意去车站为罗依送行,耽误了当晚的演出,笛尔娃夫人大发雷霆,她不能容忍演员们有芭蕾舞以外的世界,她要开除玛拉。
她的好友凯蒂也因替她仗义直言而遭同样命运。两人失业了,一起搬到了一处廉价公寓,相依为命。
罗依写信让母亲同玛拉见面以便照顾玛拉。但就在玛拉于餐厅等候其母时,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了罗依的名字赫然登在阵亡名单中。
此时罗依的母亲来到她面前,尽管这位贵夫人非常和蔼可亲,但此时的玛拉已情绪混乱、言语无礼、不知所云…… 玛拉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一病不起。凯蒂为了支付生活费和玛拉的医药费被迫当了妓女。
大病初愈的玛拉发现了这个问题,她万分感激凯蒂的友情。罗依死了,对她来说,这个世界什么都不重要了,她不能让凯蒂一人负担两个人的生活。
痊愈后,为了维持生活,玛拉也沦为街头应召女郎。 火车站。
已沦为妓女的玛拉浓妆艳抹,闪动着媚眼,招徕着走过身边的官兵,没人理睬她。突然,她呆住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朝他走来,是罗依,他并没有死,他回来了!见到玛拉,罗依兴奋得不能自持,玛拉百感交集,嚎啕大哭。
在餐厅里,罗依兴奋地向玛拉叙述死里逃生的经过,玛拉静静地听着……当罗依问及她的生活时,玛拉无言以对,只是反反复复说:“要是我知道你还活着就好了。”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罗依不愿再离开玛拉一步,他马上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自己要带玛拉回家结婚。
玛拉痛苦地回绝了罗依。罗依确信玛拉并未移情别恋后,不容分说,把她带往家乡。
路上,玛拉偎依在罗依的身旁,观赏着苏格兰的田园风光,静听着罗依介绍着自己的家园和今后的打算,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心中升起。罗依的信任和钟情,给她带来一丝希望,她知道自己的心灵仍是玉洁冰清的,她想等待机会说明一切,重新开始生活。
苏格兰克劳宁家。克劳宁夫人高兴地迎接他们。
晚上,舞会大厅灯火辉煌,玛拉优美的舞姿最引人注目。坐席中的贵妇人们却在窃窃私语,她们对克劳宁家将要娶一位舞蹈演员颇有微词。
公爵也来参加舞会,他慈爱地邀请玛拉跳舞,交谈中,。
故事发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玛拉与同学经过大桥时突然听见了空袭警报,便听从警官的指挥向避难处跑去,慌乱中,玛拉的护身符和书都掉了,罗伊上尉帮她捡起并护送她去避难所,在避难处两人产生了感情,玛拉邀请罗伊去观看她的演出,可罗伊已有安排。
两人就这样分别了。最终罗伊还是去看了玛拉的演出并邀请她出来,经过玛拉朋友的努力,他们见了一面。
舞队的莫天人反对玛拉与罗伊上尉来往。可玛拉还是义无反顾的与罗伊约会。
罗伊要上前线打仗,便向玛拉求婚,并得到罗伊的叔叔的许可,可罗伊却突然接到去前线的通知,为了能见罗伊一面,玛拉耽误了演出,好友玛拉求情惹怒了莫夫人,两人被从舞队中开除了。 没有了工作的玛拉和好友过着贫困的日子。
一天,玛拉收到了罗伊的花和信,告诉玛拉,他的母亲即将过去见她。玛拉非常兴奋。
玛拉与罗伊的母亲约在一个餐厅,在等待罗伊的母亲时,她看到报纸上的死亡名单中出现了罗伊的名字,她感到了绝望 。之后与罗伊母亲见面后,玛拉情绪非常失望,罗伊的母亲失望的走了。
玛拉一直活在罗伊已死的这个想法里,最终为生活所迫,坠落了。有一次玛拉去车站,却意外的看见了罗伊。
两人重逢后非常高兴,玛拉不敢相信罗伊仍活着。罗伊讲述自己了自己的经历,并要带玛拉去见自己的母亲。
玛拉隐瞒自己的生活,她的内心非常矛盾,却没有勇气告诉罗伊真相。最终玛拉跟随罗伊去见他的母亲,因为罗伊是她存下去的机会。
在罗伊家,玛拉很快乐,罗伊的母亲和叔叔也非常喜欢她。一天晚上,罗伊的母亲来到玛拉的房间告诉玛拉,她非常同意玛拉与罗伊的婚事,就在罗伊母亲走后,玛拉追了出去,告诉罗伊的母亲自己不能嫁给罗伊,并鼓起勇气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第二天早晨,罗伊发现玛拉不见了,便急忙到玛拉的公寓找她,可玛拉的好友却说玛拉未回来。罗伊终于追问了玛拉的生活。
两个人忙忙的出去寻找玛拉,在所有玛拉出现的地方都未碰见她。最后,罗伊想到那座桥。
可就在她想的同时,玛拉已经冲向了一辆车前。 几年后当罗伊再次站在大桥上,手里拿着玛拉的护身符,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二十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大量放映好莱坞电影,为了加强影片的宣传力度,片名的翻译就十分重要。
如《魂断蓝桥》这部电影,英文的原名是《滑铁卢桥》(Waterloo Bridge),讲述的是男女主人公在这座桥上相遇到相恋,最后女主角惨死于桥上的故事。滑铁卢桥位于英国泰晤士河上,建于1817年,是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仅对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争”。
苏轼的《南歌子》写道“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传说战国时鲁人尾生与女子约会在桥下,女子未来,河水上涨,尾生抱柱淹死。
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就称为“蓝桥”。唐裴《传奇》写唐长庆年间秀才裴航科举落第,途经蓝桥驿,爱上了一位少女云英,后历经曲折,终于和云英结婚。
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传说中的“蓝桥”来指代英国十九世纪的滑铁卢桥,从翻译原则的“信”上讲,当然是大相径庭的,然而却成功做到了“达”和“雅”,可见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立刻将一个洋娃娃装扮成了中国人熟悉且易于认同的古典美女。不得不赞赏中国人的智慧,使中国的文化与电影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观众在欣赏外国电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真是一举两得。
影片因这一名字而风靡全国,同时蓝桥的典故也广为流传。
传说裴航为唐长庆间秀才,游鄂渚,梦得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
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 买舟还都。
后路过蓝桥驿,遇见一织麻老妪,航渴甚求饮,妪呼女子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航见云英姿容绝世,因谓欲娶此女,妪告:“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
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后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云英,夫妻双双入玉峰,成仙而去。
后人就用蓝田仙窟代指月宫。 人们往往用“魂断蓝桥”来形容夫妻互为殉情。
“蓝桥”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
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 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
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另一版本:《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可见,“蓝桥”一词已有两千多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