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颜见江东父老”指因自己的失败 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
这 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 本纪》。公元前203年,楚汉进行决战。
项羽 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项羽率领八百多名 壮士组成的骑兵队,趁着夜色突出重围。
汉军将领灌婴立即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率军跑到了乌江边。
乌江的亭 长见到项羽过来,就对他说:“您赶紧上船过江东去吧。江东地方虽小,也有一千 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您还可以在那里 称王。”
项羽听后笑了一笑说:“上天要灭 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当初我与八千 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我怎么能一个人 回去呢?就算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 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说完, 他将心爱的乌骓马送给亭长,又转身与汉 军拼杀。项羽一人消灭了数百名汉军,最 后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原文节选: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白话译文: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扩展资料 无颜见江东父老中的那条江是乌江。
汉军追迫项羽到乌江西岸,双方又是几番厮杀,由于项羽的骁勇善战,汉军死伤惨重。项羽苦战良久,又冲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上(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
乌江亭长驾船来接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返身面对追兵。项羽奋勇再战,最终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本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
公元前202年,韩信驻兵垓下,想和项羽最后 决战。
项羽一不小心,中了韩信所设的十面埋伏。 在两军相持时,韩信令部下在晚上唱起楚地的歌 曲,项羽和自己的部下士气大消。
后来项羽勉强 把八百楚兵子弟组织起来趁夜色突围,却在垓下 被韩信所围。项羽奋力拼杀,韩信的军士们一直 不敢逼近,项羽终于突出重围到达乌江。
项羽说: “我与江东子弟兵八千人渡江向西,到如今只我一 人活着回去,纵然江东的父老乡亲同情我并认我 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再见他们呢?” 后人便经常用“无颜见江东父老”来表示羞愧 于自身的失败,没有脸面见自己的亲朋好友。
1. 壮哉少年 英雄梦想(1) 项羽的身世,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灭楚国时,他被秦国大将王翦带领的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自杀身亡。 他的父母史书没有记载,项羽从小是跟着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
项羽身高力大,史书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ɡānɡ,音“缸”)鼎,才气过人。 秦代一尺约相当今天的23.1厘米,所以,“八尺余”应当是一米八四以上的大个头儿。
这是身高。他的力量能“扛鼎”,就是双手能举起一只鼎。
在整个《史记》记载中,能够扛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刘长(chánɡ,音“常”)。 项羽力能扛鼎,自然是力气极大。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青少年时代是秦朝时期,二十四岁就遇上了秦末大起义。在这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人们非常崇尚武力。
因此,项羽的力量巨大,刚好符合当时人们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标准。 他与他的叔叔项梁避难会稽的时候,当地的年轻人都很害怕项羽(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作为一个外乡人,客居他乡,亡命他乡,尚能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这种蛮力。 为学只学万人敌 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也不愿学击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足够了(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但是,项羽对剑术同样不感兴趣(剑,一人敌,不足学),项梁非常恼火。项羽非要学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学万人敌)。
这个贵族少年从小就立志学习“万人敌”的兵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我认为:这和项羽的家世关系密切。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被秦将逼迫自杀的,项羽认为这是家族的耻辱,所以,项羽自小就怀有强烈的仇秦心理。
他认为:只有学会行军布阵的兵法,才能有机会为家族雪耻。 少年项羽的这一壮志使他日后成为消灭秦朝的主将。
但是,项羽对读书功能的认识,却使他在灭秦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时犯下了一系列错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先秦典籍中的历史著作、诸子著作充满了各种人生智慧。
项羽没有在少年时期遍读书籍,为他日后的失败预埋了祸根。 项羽不愿学剑,但是,他的剑术是不是很粗疏呢? 不!项羽非常善于短兵格斗。
乌江自刎前,他持剑与汉军步行交战,一个人就杀死汉兵上百人。这说明他的剑术极精。
他之所以不愿学剑,并非是他学不好,而是他立志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不愿学一对一的单打独斗。 项梁愿意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十分高兴(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但是,“万人敌”的兵法项羽并没有学完,只是大略地学了学(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那么,他的兵法到底学得怎么样呢? 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平定黥(qínɡ,音“情”)布叛乱时,看见黥军阵酷似当年项羽的军阵,刘邦马上感到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刘邦在项羽死了六年之后,看见酷似项羽军阵的黥布军阵还心有余悸,可见,项羽并非不能打仗,而是极善布阵作战。
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只是不愿死背兵法而已。《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兵法书中有《项王》一篇,虽然这一篇兵法今天已经失传了,但是,至少说明项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书流传于后世。
从以上所引的正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项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对少年项羽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叔叔项梁。项羽不愿读书,也不愿只学剑术,他最钟情的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
因为只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可以使他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 1. 壮哉少年 英雄梦想(2) 少年壮志盼灭秦 项羽青年时期,家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项梁因为触犯秦法被捕入狱(项梁尝有栎阳逮)。
这对项氏家族来说是一场大祸。幸亏托蕲县(今安徽宿县)监狱的曹咎,给栎阳(今西安)监狱的司马欣写了一封信,这事才算摆平(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不久,项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杀人(项梁杀人)。秦朝法律极为苛刻,项梁杀人,必有重罚,而且,仇家也不会放过项梁。
于是,项梁携带项羽逃亡到了吴中(今苏州)避难(与籍避仇于吴中)。 项梁到吴中是为了逃避秦法制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项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当地的贤士论其才干,都在项梁之下(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因此,项梁很快成为当地的大能人,每当遇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人们都请项梁来主持(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项梁和项羽一样,有着极为强烈的仇秦和复仇之心。因此,借着承办当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的机会,每每按照兵法安排他手下的宾客和当地的青年(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通过这类活动项梁熟知了手下宾客和当地青年人的才能(以是知其能),为今后使用这些人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游会稽郡时,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有机会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风。这对极端仇视秦王朝的项羽来说更增添了一份动力,因此,他不顾秦法的残酷和亡命江湖的身份,脱口说出:这个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