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笛”的诗词: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
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3、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白居易 《杨柳枝》 4、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
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
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冯延巳《采桑子》5、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冯延巳《归自谣》 6、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帘楼上挂朱栊。
白云天远重重恨,黄草烟深淅淅风。仿佛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冯延巳《抛球乐》 7、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梦觉巫山春色,醉眼花飞狼籍。
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冯延巳《谒金门 》 8、春入行宫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烟丝。
如今柳向空城绿,玉笛何人更把欢。——皇甫松 《杨柳枝》9、酌一卮,须教玉笛吹。
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皇甫松 《摘得新》1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笛》 关于“玉笛” 的传说:知道为什么是玉笛么,传说以前只有竹笛,一对相爱的恋人依靠竹笛相互通着情愫,女子是大家闺秀,男子出身贫寒,当然由于门不当户不对的观念被迫分开,女子将嫁作他人,后来两人相约在渡头逃亡,可是就在这天夜里,女子绝望了,因为女子在渡头等到的是家人告诉她,男子放弃了她而且作为条件换了三千两白银就离开了,女子不相信,家人拿来了他的竹笛,女子拿着竹笛哭啊哭啊,然后就纵身跳入滚滚江中,最后打捞上来的只有一根晶莹的笛子,像泪的冰冷生命的温情,这就是玉笛。关于“玉笛”的介绍:众所周知,从古至今竹笛一直是笛子家族的主流,而竹子也是做笛子的首选材料,但是不知大家想过没有,难道竹子真的是做笛子的最好材料吗?别的材料做出来的笛子就真的不如竹子做出来的好吗?人们开始时之所以选用竹子来做笛子,是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也相对简单,人们在为笛子选材时当然也要受到这种制约,所以就会选一些制作起来简单,而又在各个方面效果比较好的材料,最终选到了竹子。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偏爱玉,特别是在古时,人们对玉看得很重,黄金有价玉无价,君子必佩玉,就说明了人们对玉的重视,喜好程度,玉不仅是一种收藏品,装饰品,更是一种人格,身份的体现!另外大家也知道,经常佩玉对人体也是有大大的益处。我不知道大家对玉。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竹笛一直是笛子家族的主流,而竹子也是做笛子的首选材料,但是不知大家想过没有,难道竹子真的是做笛子的最好材料吗?别的材料做出来的笛子就真的不如竹子做出来的好吗?我们知道的典故里,玉笛只是对笛子的一种形容还是真有玉笛存在?也许还没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为什么不能用玉做笛子?!也许古人就曾想过用玉来做笛子,但由于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而无法完成,或者可以做出来,但由于太费事,太难而无法推广开来, 而今天灵玉飞音—中华玉笛横空出世,由民间艺人黄林枫先生积几十年研究与经验让只在古诗词中出现的玉笛真正来到人们身边,(黄林枫先生简历:民族乐器制作艺人,曾是河南省文化厅下属河南省乐器研究所主要成员,一生致力于乐器研究与制作,制作乐器笛子,箫,笙,唢呐,二胡,埙等十几种乐器,最近几十年更是致力于玉制乐器的研究和制作,其中玉笛玉箫曾获河南省文化部颁发的技术创新奖,也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也许还有很多人有疑问,玉笛在音质,音准,音色上能和竹笛相比吗?是否能达到专业水平?大家都知道笛子是主要通过笛膜的振动和笛身的共振发音的,竹子与玉的共振频率,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音准上嘛绝对没问题,每一支笛子做成之后都经过专业校音器再次校音,绝对达到专业水平! 灵玉飞音—中华玉笛不仅是专业的实用乐器,又是玉所制,而且玉笛外形采用竹节造型,象征着君子,气节(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收藏的佳品。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在这些典故里,玉笛只是对笛子的一种形容还是真有玉笛存在?也许还没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为什么不能用玉做笛子?!也许古人就曾想过用玉来做笛子,但由于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而无法完成,或者可以做出来,但由于太费事,太难而无法推广开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在这些典故里,玉笛只是对笛子的一种形容还是真有玉笛存在?也许还没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为什么不能用玉做笛子?!也许古人就曾想过用玉来做笛子,但由于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而无法完成,或者可以做出来,但由于太费事,太难而无法推广开来,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玉笛弄残仙子月,紫箫吹断美人风”出自《笠翁对韵》中的卷一《东》最后两句。
“拈花一笑”有典故: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
据记载,其中的平箫系由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的郑维藩所创,玉笛则始创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箫玉笛往往被人们当作礼品赠送或收藏,与茅台酒等一道被列为"贵州三宝"。
有关玉屏箫的记载,首见于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
"关于玉箫笛的由来,在玉屏侗族群众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据传,300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
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
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
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
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爱好音律的郑氏将制作箫笛的技艺视为传家宝,代代坚守其业,故郑氏箫笛在明万历年间便已名声在外,明清两代,玉屏箫笛都被皇室点为贡物,上奉朝庭。清代咸丰年间,郑氏传人因家境萧条而被迫卖箫糊口,由此开始专制平箫,挂牌出售。
后因产品供不应求,始打破嫡传规训,向外招徒传艺,扩大生产规模。至抗日战争时期,玉屏箫笛的生产有了大的发展,仅城区就有箫笛店铺三十余家,从业者八十余人。
明、清两朝,玉屏箫笛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间,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
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友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委。
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