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十四史有感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产发展和全部过程,含纳着这一国家的精神财富和智慧。
昭示着这一国家的兴衰更替的客观规律。读了二十四史,我觉得历史这个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历史上写着国家的灵魂,指示着国家的未来。历史及其研究,不仅涉及历史人物,政治派别功过是非的判定,而且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研究和编修历史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历史更是意义非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载载不断, 使华夏儿女更加浅爱历史。
历史悠悠千百年,从未中断,是历史记载了上下几千年的事故原因。盛世修史,盛世读史,也就成了我们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财富,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重视历史的学习,能做到凝然寂事,了解古国的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有我们中国,是保存历史最完整的。
我们应该乘此机会,更深一步去了解历史。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内心充满读书的欲望的人才能看到,希望出现在你的眼前,你会觉得整个人都被知识包围着。
历史,需要你去探索,需要你去发现,秦始皇的身世,古墓里的机关,白银筹的江水,项羽的名声·····许许多多等着你去发现,更近一步探索,思想就会崇尚。1/2页时光淡去了岁月的影子,却留住了幸福的记忆,历史磨灭了沧桑的背影,却留住了伟人的足迹,时代洗去了过去,却留住了奋进的力量。
历史的过去,是让世人更好的分辨是非,明白人世间所在的道理,开阔自己的天空。努力去探究历史世界,使人仿佛身至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全息的,立体的,形象的演进过程,从中体味出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高深莫测的人生智慧。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即秦二世为皇帝。他的丞相赵高独揽大权,但他还不满足,还想当皇帝。他就牵了一只鹿来上早朝,他对皇上说:“这是一匹千里马。”拥护赵高的亲信说是一匹马,而耿直的大臣说是一只鹿。后来赵高把耿直的大臣都杀了,这就是“指鹿为马”的由来。
指鹿为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扩展资料: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举例造句】: 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拼音代码】: zlwm
【近义词】: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 是非分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指鹿为马
历史故事成语:大禹治水 苏武牧羊 黄袍加身 卧薪尝胆 火攻赤壁 屈原沉江 毛遂自荐 立木为信 讳疾忌医 围魏救赵 穷图匕现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孟母三迁 鸡鸣狗盗 完璧归赵 退避三舍 一鼓作气 千金买骨 杀妻求将 惊弓之鸟 高山流水 · 荆轲刺秦王 · 李斯谏逐客 · 信陵君救赵 · 纸上谈兵的赵括 ·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 廉颇负荆请罪 · 屈原沉江 · 田单的火牛阵 · 燕昭王求贤 · 孟尝君与他的门客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商鞅南门立木 · 墨子破云梯 · 范蠡和文种 ·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 孔子周游列国 · 伍子胥过昭关 · 晋文公退避三舍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
出自《汉书·王吉传》。
故事情节:
公元前77年春,正逢大汉盛世。山东昌邑城内,酒肆林立,商贾如云,好一派繁荣景象。
太平楼,是昌邑城内最热闹的一家酒楼。二楼临窗,一个年轻人穿着青布长衫,面容白皙俊朗,独自占了一张小桌,两碟小菜,一壶白酒。年轻人自斟自饮,不时凝神看着窗外,眉宇间,隐现忧思。窗外,柳色清新,一条小河清粼粼地穿城而过。
这位年轻人姓王名吉,山东琅琊人氏。本是云阳县令,因为通经明事贤名远播,三个月前,被调到昌邑王府中担任中尉,由七品升到了五品,可谓“平步青云”。
可是,昌邑王刘贺,虽然是汉武帝的嫡孙,却荒淫无度喜怒无常,身边聚集的全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王吉虽然升迁了,但是在这样的主子手下为官,再摊上这么一班同僚,还真说不上是福还是祸呢!
胸中抱负不展,周围人际关系复杂。这次来太平楼,王吉算是借酒浇愁了。
半壶白酒下肚,王吉微微有了醉意。他忽然发现,邻桌有一位老者正微笑举杯向他示意。老者衣衫素净,儒雅亲和。王吉一见就心生好感,连忙趋身请教。
两桌并成一桌,两人谈诗论史,一见如故。转眼间,一壶白酒就见底了。
老者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试探问道:“小友似有心事?”
王吉听了,默然无语。
老者手捋长须,沉吟了一下,又问:“小友现今是从商,还是为官?”
王吉恭声回答:“晚生本是云阳县令,一直勤勤恳恳,也小有贤名。三个月前,突然被调到昌邑王府中担任中尉。府中……人……事生疏,所以有些烦恼。”
老者的眼睛一亮,随即,酣然大笑:“你不必细说,我全明白了。我送你三个字,可以保你从此顺顺畅畅。”
“哪三个字?”王吉满脸疑惑。
“言—宜—慢!”老者看着王吉,慢条斯理地道出这三个字,乌黑的眸子里似有深意。
“言宜慢?”王吉细细地品味着这三个字,若有所悟。
等王吉回过神来,老者已飘然而去,不知所踪。
从那以后,王吉谨记老者教诲,勤于政务,三思而后言。在暗流涌动的昌邑王府中,居然平平安安,数次均有惊无险。
由于低调与勤政,公元前73年,王吉被汉宣帝刘询任命为谏议大夫,专门评议政事、弹劾失职官员。此时,王吉成了朝中重臣,位高权重门庭若市。
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王吉常常想起太平楼上的那位老者。一句“言宜慢”,普普通通的三个字,真是让王吉受益不浅啊。
公元前67年,王吉回故乡琅琊省亲,又路过昌邑城。忽然,有位老者自称是王吉的故人,挡在了官道中间,要求与王吉见上一面。王吉走下官轿一看,只见一位老者须发如墨儒雅亲和,正含笑看着自己。
竟然就是,10年前,太平楼上的那位老者。
王吉心中大喜,躬身向前,行晚辈礼。
“10年前,太平楼上,得前辈一句教诲,晚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王吉一揖到地,朗声说道,“谢谢前辈教诲之恩。”
老者哈哈大笑,上前扶起王吉:“10年前,我送你三个字,已经保你10年通畅。今天,我再送你三个字,你若能遵从,可以保你一世无忧。”
王吉一听,面色立即郑重起来,轻声问老者:“哪三个字?”
老人贴近王吉耳边,也轻声说道:“心宜善!”
声音虽轻,王吉听在耳中,却心中一震,背上冷汗淋漓。
担任谏议大夫这些年来,虽然总体来说王吉还是能勤政为民,但是偶尔,王吉也会党同伐异,擅用职权弹劾政敌。比如说长史赵珞,就因为与王吉政见不合,被王吉恶意弹劾,最后被罢官归乡,不久就郁郁而终。
王吉擦了一下额头的冷汗,抬起头来,只见老者已飘然而去,走出老远。
省亲归来,王吉认真地反省了一下自己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越想越是惭愧。
从那以后,王吉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管什么事,都严格要求自己。言宜慢,心宜善。清正廉明,仁慈宽厚。最终,成为西汉的一代名臣。
据后人传说,太平楼上的那位老者,就是隐居于昌邑,汉武帝时著名宰相公孙弘。
“言宜慢,心宜善。”这句经典的话,从此,就被王吉列为王氏家规代代相传。所有王吉的子孙都要谨听之、慎行之。自东汉至明清,这一千七百多年间,王吉的后人中,《二十四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36人被封为皇后,36人成为驸马,35人担任宰相!
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
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