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
但小说家这样写,确实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为他的用人政策,是绝对不怕使用从敌方阵营投奔或投降于他的将领,只要你跑到我这儿来,我相信了你,就大胆使用,任情驱使,毫无隔阂,不分彼此。 说实在的,无大气度,也无此大胆识。
惟有曹操,来者不拒,堪称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这样胸怀的领导者,极少。
后来一些帝王,出身小农者,常思想狭隘,偏执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惧知识,嫉才妒贤;无德无能者,好猜忌怀疑,小肚鸡肠;自以为是者,必刚愎自用,无法容人。有的连一齐打江山的开国元勋,谋臣强将,都要想法整死,对于敌人阵营那边过来的人,不要说重用,能不杀头,留一条命,就是万幸了。
曹操能够把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说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之心,关羽就是一个例子,捉了来,不但不咎既往,还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这位降将,甚至关羽最后不辞而别,他还放他一马。这种用人之道,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终生受益不尽。
虽然他一生中也杀过许多有才干的人物,但在他的手下,谋士如贾诩、袁涣、田畴、王修,将领如张辽、张合、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过来,然后加以重用的。这些人在曹操建功立业、南征北战数十年中,为他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啊! 其实早年曹操在山东时,把剿灭的黄巾余部,改编成他的青州军起,就尝到了化敌为友的甜头。
当时,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别看打得十分起劲,但粮饷是不能保证的,袁绍的部队饿得采树上桑椹吃,袁术的人马只好到河里湖里捞鱼摸虾充饥。所以,曹操收编黄巾后,强者当兵,弱者屯田,这样,前方有精锐部队,后方有充足供应,这才使他得以战胜那些诸侯。
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就明确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示出他的对于“德才资”选人标准的独特见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门第、出身、成分、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唯才是举。 到建安二十二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线。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毋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正因为这个指导思想,他的人才优势,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始终保持兴旺不衰。 当时,在许都,人文荟萃,风雅集聚,建安文学的主力,几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围,而蜀和吴,堪与匹敌的文化人,简直挑不出几个。
尽管祢衡、孔融、杨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刘桢、徐干、阮瑀,包括那个痛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和曹操用金璧赎回的蔡琰,都在邺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风。对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揽,那么政治、军事方面则更是众士归心了。
凡一个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样,动辄废处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测,文武不安,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
同样,在干部路线上,一旦以佞己阿附为德而量人,以伪饰曲从为能而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猥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辈。 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书,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
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他认为,“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曹操立刻称善,由此可见他虽然唯才是举,但对那些装孙子,把自己裹藏起来的祸心叵测之辈,也是不感兴趣的。
、识才用人篇 人气旺盛,生意兴隆 5.放手使用,用人不疑对手下要给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胡雪岩 胡雪岩做为一名在市场的风险与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商人,他需要人才,也离不开人才的使用。事实上,胡雪岩特别善于调动自己手下人才的积极性,尽可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量。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用人上,确实有许多奇计,百这“奇计”之一,就是“对下属给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危机四伏,机遇稍纵即逝。
如果不能及时抓住机遇,事后悔之晚矣。要抓住机遇,就要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敏锐地判断,果断地决策,迅速地行动,以高效率的工作占领生意场上的有处山头。
但这种高效率的取得,并非易事,除去才识眼光的因素,还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对伙计来说,不能不看老板的脸色、考虑老板的愿望不行事。
但如此一来便会放不开手脚,也便容易失去许多很好的机会。所以,作为老板,就要给予下属充分的授权,让他们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对手下要给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胡雪岩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敢于开拓,敢于出奇招,做常人不敢想、不敢做的生意,而且他谋事周到,对生意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考虑推敲一番,因而往往能出奇制胜,大获其利。
一旦看准了,便大胆果断地行动,这是胡雪岩的作风。然而光有他一个人的高效率是不行的。
他还必须带出一批人,这批人的工作要能与他的作风相适应、相一致,能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独挡一面,具有独立判断决策的能力,并能迅速付诸行动。一旦有了这样的下属,胡雪岩作为总领导者就不再参与具体的工作细节,他放心地信任下属,将职权完全交给下属,令其独立处理,他绝不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他的用人不疑,即节省了效率,又增加了下属的工作信心。刘庆生接受胡雪岩的延聘,做阜康钱庄的档手。
他上任伊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备钱庄开业事宜,这其中一件重要的工作,自然是招聘钱庄伙计。招聘伙计是一件大事,当然不能不请示胡雪岩。
按胡雪岩的原则,既然已经聘用了刘庆生,就尽管放手让他自己作主,因此,他在回答刘庆生时,既没有提出任何具体人选,也没有摆什么具体要求只是给了他一个大的原则是,即“看了人再用,不要光看面子”。对于具体的操作,他没有进行任何指示,放心地交给刘庆生去办。
胡雪岩用人上一直奉行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放手使用、用而不疑。一般来说,除非是那些必须他拿主意的关系生意前途的重大决策,在一些具体的生意事务的运作上,胡雪岩总是放手让手下去做,决不随意干预。
在阜康钱庄开办之初,当他认定自己延聘的钱庄档手刘庆生可以料理生意事务之后,也几乎是完全放手让去做。他只是规定了几条大的原则,诸如只要是帮朝廷的忙,即使亏本的生意也可以做;放款要看对象等等。
其它的事情,则全部由刘庆生自己作主,具体事务放手让他去做,决不随意干预。刘庆生果断认销二万“官票”就是一例。
“官票”是朝廷新发行的纸纱,目的是购粮征饷镇压太平天国。“官票”的改造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使自己贬值。
但朝廷、衙门强行向杭州各钱庄派销价值二十五万两银子的官票。三十三家小同行、包括阜康在内的九家大同行在一起议论此事,各钱庄纷纷叫苦、推诿,不满意于先缴六成现款、其余四成两个月后缴清的派销条件,主张用多少、缴多少。
而刘庆生此前已与胡雪岩谈过关于官票的事情,胡雪岩没有明确表示态度,但告诉了他自己做生意的一个宗旨,即只要能帮朝廷的忙,即使赔本买卖也做。有这一个宗旨,刘庆生也就放开了,首先主动为阜康钱庄认销值二万两的官票。
这一行动,使阜康这块招牌,在官厅、在同行中,立刻就很响亮了。胡雪岩得知也极是高兴,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将钱庄的生意交给刘庆生了。
这就是他用人不疑的结果。 从毛遂自荐看识才用人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谢艳萍 编者的话: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个企业的用人之道,最能折射出其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在近期的版面中,我们开辟的《金山论坛》专栏,旨在剖析我市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河南省金山置业有限公司的识人、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之道。
本期推出系列之七—— 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们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20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几经权衡,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在楚国期间,毛遂的勇敢和睿智让楚王心悦诚服,并立即出兵援赵,逼退了秦军。
自此,毛遂自荐争取援兵救国救民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其实,在毛遂自荐时,平原君不无疑虑:“贤能的人士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你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管理学博士、中国十大国学专家赵玉平博士主讲《选人用人之道》,结合《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管仲相桓公 管仲的祖先曾经是名门望族,其父管庄曾作过齐国集团的高管,后来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时已经很贫穷。
为了谋生,管仲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进入齐国的管理层,但都没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俩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
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
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
他认为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公元前674年,齐国CEO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按照长子继位的传统,太子诸儿成为齐国集团新CEO,是为齐襄公。
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几年后,齐国集团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被杀死。
经过激烈的斗争,鲍叔牙说服了齐国高管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新CEO,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于扩大齐国集团的实力,因此准备请鲍叔牙出任总经理(齐相)。
鲍叔牙却向他推荐管仲:“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
“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 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
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
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
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
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为总经理(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周王室乃至众诸侯公认的霸主。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仍然谦虚谨慎。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 述 反观管仲的一生,令我们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如果没有鲍叔牙的理解和推荐,也就没有管仲的丰功伟业。从鲍叔牙在他不得志时的帮助和理解,到向齐桓公推荐为相,再到后来一直默默辅佐管仲,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帮结派保护自己的小利益,朋友应该是帮助对方更好地发展。
所以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友也”。 应该说,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论的实践者。
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护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流畅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爱惜百姓,让百姓感觉到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就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领导者。
而爱惜百姓的基础就是大家跟着领导者一起行动,只要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逐步好。
故事:你去过庙吗?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佛祖用将的故事。
从前众佛是一人一个庙。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启示:在选人用人上,有些领导总是求全责备。实际上,有这种观点的人,表现出的是自身能力的薄弱。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兵随将转,世上无不可用之人。作为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你必须知道他们的长处,用人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要有容人之短的度量。
否则,你就不可能管理好企业。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 曹操用人特点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
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
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
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即使是大大贬低曹操的三国演义,亦没有贬低曹操的识人之能。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
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底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从士兵中提拔乐进,于禁 从投降将领中提拔张辽徐晃张合庞德 这些都是后期魏国的栋梁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国里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领导人 刘备选拔人才的特点 选人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也应成为我们企业招聘时注意的重点。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通过一系列人力资本组合,刘备组建了他的创业团队。
开始了攻城掠地,创建了割据西域的蜀国。 用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请得孔明出山,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当时最优秀的执行官,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于是就先后投奔公孙瓒、袁术、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军阀豪强,但都又相继被出卖追杀,东。
《孙子兵法》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句话的原意是指在作战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敌情,选择不同的指挥员。而当今在职场中同样适用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都有自己专长,企业的领导者和HR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如何把部属的短处变成长处,把人的显能和潜能都充分发挥和调动起来。“人莫不有才,才莫不可用。
才取其长,用当其宜,则天下之士皆吾臂指也。”这位古人的看法更加明了:人都有自己的才干,而才干又都是可用的,如果能够做到用其所长,并且用得合适,那天下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臂膀和指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