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
. “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指元嘉帝,是刘裕之长子刘义符也就是他继承人的年号(皇帝登基时使用的封号); 而封狼居胥,则是指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封狼居胥山而还”的事件 元嘉草草 仓惶北顾 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
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
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
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
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破。
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
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
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这位北魏太武帝拓拨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又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削弱,西迁至欧洲,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
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幸亏性命交关之际,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坚壁清野,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
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 狼居胥 原指 汉 大将 霍去病 登 狼居山 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 去病 率师躬将所获 荤允 之士,约轻齎,绝大幕,涉获单于 章渠 ,以诛 北车耆 ,转系左大将 双 ,获旗鼓,历度 难侯 ,济 弓卢 ,获 屯头王 、韩王 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 狼居胥山 ,禅于 姑衍 ,登临 翰海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封狼居胥 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汉书·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王玄谟陈说北伐策略,大有得胜回朝之意,文帝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结果北伐失败。
作者借此事言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现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
封狼居胥 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汉书·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王玄谟陈说北伐策略,大有得胜回朝之意,文帝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结果北伐失败。
作者借此事言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现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
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是在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
是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土。
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
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封狼居胥”成语即来源于此,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封狼居胥”不仅象征着功绩,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南方汉族政权偏安一隅无力统一,但当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
话说的很大,实力却着实不济。元嘉27年,刘宋王朝的北伐一败涂地。
强敌北魏一直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京师震动,刘宋几乎亡国。后人在提起这段往事时,对宋文帝的牛皮多有嘲讽和不屑。
辛弃疾词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唐朝,李靖、李绩破突厥的轻骑快马在它山脚下驰过;侯君集灭吐谷浑的大军在这里扎营。唐人的诗歌里,也回响着狼居胥山的万古悲风:“何问狼居胥,执戟夜急行”、“狼胥山前秋风紧,黄沙漠漠起塞声”。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拜蓝玉为大将军,率师15万北征蒙古,他认为“肃清沙漠,在此一举”,因此要求蓝玉勿失时机,必须成功。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畏惧中华,远远北逃,躲到了捕鱼儿海(今中国与蒙古交界贝尔湖),但被蓝玉发现。
是日正值风号沙飞,元军毫无戒备。蓝玉伺机率大军奔袭敌营,元军大败,杀其太尉蛮子,元皇帝及太子带领随从数十人仓皇北逃。
蓝玉以精兵追之,脱古思帖木尔的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及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余人,缴获大量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及马驼牛羊十五万余,销毁敌军械不计其数,彻底摧毁北元职官体系,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名震天下。明太祖闻之大喜,诏令嘉奖,封凉国公。
(自脱古思帖木儿死,蒙古内部就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其间虽然有过几次统一,但对明朝始终未能构成倾覆性威胁。) 之后又有明太宗(成祖)朱棣五征蒙古。
朱棣追击蒙古败军至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诗词《 》 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有什么寓意
这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阕第一句,全文如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封狼居胥的典故是: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典故是: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刘义隆北伐军遭到重创。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这里影射的是隆兴元年四月,南宋孝宗主导的北伐。金朝以战迫和的目的基本达到,宋朝的妥协则在于战场的失利。隆兴二年岁末,宋金达成和议。
当时写作背景是: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时韩侂胄为宰相,积极筹划北伐。前一年,闲置的辛弃疾被起用,年初,又受命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然而朝廷只是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辛弃疾到任后,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感难有所作为。他支持北伐抗金,但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这一句意思大致是:明面上说南朝宋刘义隆仓促北伐失利,实际影射四十年前南宋的隆兴北伐的失利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作为下几句引申的立足点。
供参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