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人生中,必须要结交两种人: 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成语,意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良师益友,十载春秋,水木清华,人才辈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尺讲台,如沐春风。出自《论语·述而》《论语·季氏》。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师呢?《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我们身在其中,有的是从中答“是”,有的是从中辩“非”。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友呢?《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对人)有益的(朋友)。结交脾气暴躁的人,结交一直顺从你的意思的人,结交谄媚逢迎的人,是(对人)有害的(朋友)。” 古人云:“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所以俗话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如果你的周围是一群鹰,那么你自己也会成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如果你周围是一群山雀,那么你也许永远也看不到海阔天空。由此可见,朋友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假如你真正的挚友很多,可以帮助你走上光明大道,你就成为了一只雄鹰;假如你择友不当,则会导致自己走上邪门歪道,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你就成了一只永远飞不高的山雀。
良师益友的出处: 汉·刘向《说苑·说丛》:“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形容朋友是个很不错的家伙,又像是你的好老师,同时也像是你的好朋友。但大千世界,没有谁能保证交出来的朋友都是良师益友的。想要让别人对你好,首你先要对别人好,想遇到更多良师益友,首相自己要做到良师益友。我所感动的是夏衍先生在《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中的陈词“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
良师益友也并非就是指人,比如:我们看一部好书,听一首好歌,弹一首好的曲子。从中都会受益匪浅,悟出大大小小的道理来。易中天曾说:学习是谋生,读书是谋心。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不妨放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深陷于知识的海洋中,你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样的,眼前豁然开朗。
人生中能遇上良师益友,是三生有幸的事情。因为良师,会为你指引方向,益友会伴你同行。有了方向,有了同行者。那么,再苦的人生又何妨呢?我欣赏唐甄的那句“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行走在茫茫的天地之间,神马都是浮云,只有良师益友才是无价之宝!
典故:《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以上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其作品以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莫泊桑并没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父亲是一个商人,而母亲却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可怜的莫泊桑出生之后不久,他的父母就分居了。
莫泊桑跟着母亲生活,他们住在海边的一座别墅里。幼年的莫泊桑还体会不到家庭不幸的痛苦,整日无忧无虑,又聪明又活泼,母亲看在眼里,非常欣慰。
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并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她亲自教他读拉丁文,启发鼓励他写诗。
但是,她常常看着儿子出神地想,仅仅靠自己教育儿子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儿子成才,必须给他找一个好老师。
这样,也可以弥补她因为没有给儿子一个幸福家庭的愧疚。 于是,母亲开始到处打听,给儿子寻找一个好老师。
莫泊桑的舅舅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和当时的大文豪福楼拜曾是好朋友。由于这层关系,莫泊桑的母亲也和福楼拜比较熟。
她有一天忽然想,如果让福楼拜来做儿子的老师,多好啊!但是,他哪能轻易就给一个普通孩子做老师呢?母亲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决心尽最大努力,争取让福楼拜教导儿子。于是,她开始加紧对儿子学习的指导,培养他对文学更深的爱好。
不失时机地鼓励儿子多写东西,而儿子一旦写了,她就仔细地保存下来,哪怕有时只是一些散乱的片断。因为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拿给福楼拜看,得到他的指点。
莫泊桑看到母亲如此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不好意思写一些敷衍了事的诗歌或文章给母亲留着--那样实在太丢脸了!因此,他常常独自在房间里苦苦思索,或者去海边散步寻找灵感,或者读一些大家的作品充实自己。就这样,他的写作进步越来越大。
没有找到福楼拜做老师之前,母亲为儿子找的老师叫布耶,也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人物,并且,他和福楼拜也是好朋友。莫泊桑的母亲的一番苦心,老师布耶时常看在眼里,非常为之感动。
他有一次正好要去拜访福楼拜,想到莫泊桑母亲的心愿,他就带上了孩子一起去。临行前,母亲把莫泊桑的作品挑出一些让他们带上,希望可以得到大师的指点。
果然,到了福楼拜家以后,福楼拜很认真地看了这些诗作,和他们一起分析,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他还爽快地答应收莫泊桑做自己的学生。
莫泊桑欢快地跑回家,兴奋地告诉了母亲这个好消息。母亲一边在胸前划着十字,一边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是啊,她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后来,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点之下,莫泊桑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 福楼拜和莫泊桑的师生之谊,是世界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隐含着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呢!纵观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人大多都有一两个好老师的教导。
遇到好老师不仅仅是靠运气,有时候还需要像福楼拜的母亲这样,努力去争取。如今的孩子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学校和家庭。
两方面的协调和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就撒手不管不顾的做法,实在是很落后、很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当然,也有很多父母非常重视为孩子选择老师。比如趋之若骛地让孩子去重点学校,有时候甚至不惜想尽一切办法,花再多钱也不心疼。
这种心情,和莫泊桑的母亲如出一辙。但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老师,还需要有冷静理智的眼光。
不是仅仅追求"重点"那么简单!结合孩子自己的特点,为他选择合适的老师和环境,才是明智之举。
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十载春秋,水木清华,人才辈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尺讲台,如沐春风。
3月21日晚,感动清华——清华大学第十届“良师益友”评选颁奖典礼在校大礼堂隆重举行。三十七位来自不同院系的老师获得了本届“良师益友”的荣誉称号并出席了此次颁奖典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清华大学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位研究生 的求学,都离不开导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是导师的牵挂和希望,导师是学生的良师和益友。三十七位老师的年龄和经历彼此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同样的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高尚品德,却都是清华大学教师队伍的优秀写照。
环境系的郝吉明老师是一位年长的院士,但依然孜孜以求,诲人不倦,这是他第三次获得“良师益友”的荣誉称号。他留给同学们“一辈子为学,与时俱进”的治学理念。
同学们以一首对联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大事业大眼界大勤勉,好学问好担当好先生。 来自热能系的蒋洪德老师注重对学生基础的培养。
他教导学生时说:“‘没有学会走,就想要跑’这是不行的,希望你们在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把基本功打好,只有基础打好了,以后才能够做好科研”。蒋老师同样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他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为学先为人,要入其门必先正其身,在你们入门之前要把做学问的道理都告诉你们:做学问必须踏踏实实,不能浮躁,更不能违反科学道德”。 来自精仪系的王伯雄老师站在领奖台上欣然做诗一首,献给了在座的师生们: 《七律感怀》 培英育秀志黉门,学海甘为指路人。
伟木擎天磐石挺,红花艳丽雨泉淋。 求精岂怕登攀苦,探索不辞寒暑辛。
莫道斑斑欢鬓染,笑看桃李满园芬。 获得本届“良师益友”荣誉称号的老师们都表示:这个奖项将鞭策他们日后不断努力工作,发扬长处、弥补不足,和同学们共同进步,不愧为“良师益友”称号,不辜负学校的期望,为清华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积极力量。
老师们作为“良师益友”的优秀典范,不仅感动了清华,而且感动了每一个人。一位老师在留言薄上写道,今天晚上在大礼堂举办的活动,加强了师生的沟通交流,极大的感染着激励着老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
一位获奖教师的学生说,老师们都很欣慰,也很珍惜这次难得的荣誉。在颁奖典礼最后,获奖老师们共同朗诵了诗歌《我们的梦想》,老师们朗诵道:“让清华园内桃李芬芳……让孩子们的理想尽情翱翔……我们是老师,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愿用两鬓青丝守候黎明,用双手托起朝阳!”朗诵完毕,现场掌声久久不息,晚会的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
出席本次颁奖典礼的还有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老师,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蒋洪德院士,以及学校相关部门和各院系的负责人。来自首都三十多所其他高校的六十余位研究生代表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因故无法出席的顾秉林校长也通过录播DV的形式,对“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予以了肯定,并表示:“学校希望‘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以后能越搞越好,把我们最理想的、最优秀的老师评选出来,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在弘扬师德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很明确地表达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导师,通过评选来表达对师恩的感激之情。这样的话我们的学校就会永远保持正气,保持一个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进而使我们的学校不断地大踏步地前进。”
本次颁奖典礼期间,清华大学八位研究生同学合唱了歌曲《永远》,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们永远的祝福。计算机系的代表同学则和本系的获奖老师合唱了《感恩的心》,充分展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十届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活动自2007年10月初启动以来,经院系自由提名、评选资格复查、全校研究生同学网上投票等阶段,共有三十九位研究生导师被提名为候选人,经过全校5755名研究生参与投票(其中有效票数5257票),最后共有三十七位研究生优秀导师当选第十届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活动还对当选“良师益友”的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报道,塑造清华教师的优秀典型,烘托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为建设师生互敬,教学相长的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1、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2、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六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
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
“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
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3、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4、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5、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他是毛泽东的第一位良师 毛麓钟墓地在韶山发现 昨日,韶山管理局向社会公布:经过专家论证,韶山最新发现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毛麓钟的墓葬,并得到了毛麓钟后人的确认。
同时,韶山管理局还作出决定: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第22个教师节,凡在9月10日来韶山滴水洞参观的全国游客,凭教师资格证可免费参观滴水洞景区和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毛麓钟的墓葬。 墓葬坐落在滴水洞半山腰 毛麓钟是毛泽东五服之内的一位堂伯父,也是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
他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病死于1921年夏天。他中过秀才,成为韶山冲屈指可数的一位学子。
毛麓钟死后葬于滴水洞的半山腰,与毛泽东祖父母的坟虎歇坪相距不远。 在韶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滴水洞半山腰的毛麓钟墓葬前,墓葬坐西北朝东南,约10余平方米大小。
四周用麻石和混凝土围起,并刻有碑文,上书“一九九八年春 十九派显考毛公麓钟显妣毛母贺氏之墓子泽承、泽合、泽葵、泽普率子敬立。”看得出,这是毛麓钟的后人所立的。
韶山宾馆罗隆军总经理向记者介绍,韶山管理局将对墓地进行维修,新铺一条小水泥路,直接通到墓前,新辟一个景点供游人瞻仰。 众多塾师中他对毛泽东影响最大 据考证,毛泽东早年在湘乡、韶山读私塾时,先后有文正莹、邹春培、毛咏熏、周少希、毛简臣、毛宇居、李漱清、毛麓钟等塾师授教。
其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当属毛麓钟。 毛麓钟的家在韶山冲东茅塘。
毛麓钟开办的是一所中西合璧式的新型私塾,教有10多名学生,而毛泽东这个本家侄儿却是他认定的天资聪慧、记忆超群的有用之才,因而对其十分器重。他常向人说:“润之有超群的领悟力和非凡的记忆力。”
他精心指导毛泽东点读《史记》、《汉书》和历代诗书辞赋等古籍,又读了《日知录》和许多时论新书。毛泽东在这里寄宿学习了半年时间。
毛泽东将毛麓钟的思想、人品和学识深深地铭记在心,他曾说过在读《三国演义》等书时,“有一天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农民、土地问题,不能不说是毛麓钟“开启民智”教育的一个结果。
他说服毛父使毛泽东继续求学 毛麓钟对毛泽东的人生转折是起了关键作用的人。是他力劝毛泽东的父亲,才让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到了湘乡县城东山新学堂继续求学,随后,到湖南一师读书,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1910年,毛泽东父亲毛顺生为了让毛泽东继承父业,决定派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去学徒,而毛泽东却坚持要去湘乡县城东山新学堂读书,因而被盛怒的父亲赶出了家门。这时,毛泽东首先想到了一贯支持自己的毛麓钟,于是跑到东茅塘的毛麓钟家借宿。
毛麓钟收留了毛泽东,伯侄俩谈心至深夜。第二天,毛麓钟送毛泽东回家。
因毛顺生较固执,毛麓钟在征得毛泽东母亲的同意后,约请了毛泽东的堂叔毛钟楚、房兄毛宇居、舅父文正兴、表兄文运昌、王季范等几位亲友一起共同说服毛顺生放弃原来的主张。 作为一家之长的毛顺生,本以为要儿子退学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想到毛麓钟等人却众口一词,劝毛顺生说:润芝聪明会读书,如果让他上洋学堂,受到先进的教育,能增强赚钱的本领,将来还有大的造化,可以光宗耀祖。
毛顺生也只好听从大家的劝告。 毛泽东后来到湘乡、长沙等地求学,每年寒暑假,回韶山都要到毛麓钟家里拜访求教。
毛麓钟逝世后,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受党组织委派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期间,还特地到毛麓钟家悼念恩师。 相关链接 毛麓钟指点毛泽东学诗词 毛麓钟酷爱历代著名诗词辞赋,尤其喜爱宋词元曲。
毛麓钟很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认为它反映了古人珍视友情的思想主题,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之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模仿。他十分赞赏诗中那哀婉动人的故事,悠扬宛转的诗句,还有那给世人留下的谆谆告诫。
他将这首长诗亲手抄录给毛泽东,让学生吟咏、揣摩。 由于毛麓钟的严格训练,毛泽东对诗歌辞赋的学习进步很快,他不仅熟读了几百首古诗,即使是很生僻的诗句,也能稔熟于心,倒背如流。
从庾信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山崖表里。
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到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等,他都能即兴吟唱,信口背诵,毫无差池。
据闻,他的这种熟读古诗的兴趣和超常的记忆力到老不衰,一直伴他度过一生中轰轰烈烈的最后岁月。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方维夏:毛泽东的良师益友编者按:再过3天,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纪念日,今年又恰逢建国60周年华诞。
巴陵大地,英雄辈出。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岳阳这块热土上,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不朽赞歌。
我们特采撷一组感人至深的故事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9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