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旧社会所宣扬的二十四个极尽孝道的典型人物。旧有《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集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褒、丁兰、孟宗,黄庭坚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诗之,用训童蒙。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一般佛教说的“六祖”是禅宗六祖,六位祖师,而不是六位佛祖。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从3000年前到9000年后,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祖所传法。
释迦牟尼的故事: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有个叫迦毗罗卫的小国。国王名净饭,王后名摩耶净饭王性情淡泊,抚恤百姓,深受人民爱戴,摩耶王后,端庄秀丽,然而,时光流逝,仍是膝下无子。
王后郁伤不止一日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她的右胁进入身体,顾见自身,如日月照,见此端相,廓然而觉,不久摩耶王后就怀孕了。
摩耶王后怀胎十月,正值四月初八日,风和日丽,舂光明媚,引诸婇女游监毗尼园大吉祥地,园中有一大树名波罗义,树枝柔软低垂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遂生太子名悉达多,当时天上的帝释将精细殊妙的乔尸迦衣里在手上,用来承接太子。
四大天王抱看太子放在圣母面前,太子不用人扶朝东、南、西、北四方吝走了七步,举足出大连华观自四方,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旨苦,吾当安之。是时九龙吐水浴太子身,不料太子出生七天母亲摩耶于后便不幸去世了净饭王悲痛不已。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简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佛光普照来源: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荼靡花开,花事荼靡,一株佛家经典里孤独寂寞的彼岸花,居然,是花中十友排行第十的韵友。想来谁也不信,荼靡的寂寞,是所有花中最持久,最深厚,也是最独特的。荼靡是花季最后盛放的鲜花,荼靡花开过之后,人间再无芬芳。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说,花儿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飞翔。无爱无恨的土壤,要到死亡,才会再萌芽开花。
荼蘼与曼珠沙华(曼珠沙华即彼岸花)是两种花,请勿混淆。荼蘼是酴醿又称,现常写作荼縻、荼蘼。
阿弥陀佛!师兄,这是关于佛与魔对话的一个小故事。
故事的重点在经典中曾有提及,比如说《法灭尽经》、《阿难七梦经》、《大般涅槃经》等等,但其中的一些情节则多是后人揣测编撰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应得度者皆得度。
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度了很多人,心里很不舒服,他来见佛,请佛赶快涅磐:“你度了那么多人了,可以涅磐了。”佛祖觉察到自己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已到,就答应了波旬的请求。
魔王波旬说:“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 佛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魔王波旬说:“呵呵,正义永存,邪恶也不会消失。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孙不也很多吗?人性本恶,学坏容易学好难。
你入灭之后,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 佛说:“你破坏我的佛法对你没好处。
佛光是普照之光,照耀着善良的人,也照耀着邪恶如你之人。如果正法时代一旦结束,你的福报也就玩了,等待你的就是无间地狱,你会在地狱中受无量种种苦。”
魔王波旬:“我知道佛祖是不说谎的,但是,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我会设法避免地狱之苦的。”
佛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哪里能避免得了!” 魔王波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波旬亦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顺应百姓方面,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你戒律森严,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教人远离贪欲。
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满足百姓的欲望。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 佛说:“我有佛经留世。”
魔王波旬:“经典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 佛说:“我有僧宝留世。”
魔王波旬:“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
佛说:“不会。” 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
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 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现将《法灭尽经》摘录于此,供养给各位大德: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盘,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
世尊寂静,默然无所说,光明不现。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
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
如是至三,佛告阿难:“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
怜贫念老,鞠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损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
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侄浊乱、男女不别。
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
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谘明者。
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
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
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 “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
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
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侄,精尽夭命,或寿六十。
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八九十或至百岁。” “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
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护卫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
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
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 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
《大乘金刚经论》摘录片断于此,供养给各位大德: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外道六师? 世尊曰:如来灭后,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头被褐,称佛弟子,相。
佛陀割肉喂鹰的本生故事 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施毕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
帝释和毘首羯磨为试探施毕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演出猎食逃命记。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
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
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斤两可别骗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
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
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
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瞠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
人天见之,皆大悲喜。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这不是神话,而是菩萨「悲心彻入骨髓」的极致!而故事的本身,也不在鼓励仿效,而贵在学习慈悲无我的大舍精神。透过尊重生命,而完成自己的生命,才能见「得」之深义。
也只有用心去爱,才会成为爱的真谛。真爱是全然的,只有「爱」,没有「谁去爱」、或者「要爱谁」? 爱不是牺牲,更不能拥有;当你准备要去爱时,请记住,真正的慈悲,就是放下执着。
何时学会放下,就有资格去爱。全然的爱,总是一份自在;无相还要无缘,当然法喜充满。
佛陀的故事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
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
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
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
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
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
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
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
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
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
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
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
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 在他35岁那年,他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