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东西】
【注 音】
dōng xī
【释 义】
(1)东面和西面
东西植松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从西到东的距离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唐· 杜甫《兵车行》
(3)泛指四方
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你有什么东西
(5)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起 源】
中国古代的术数用金、木、水、火、土,推算相互生克的道理和运势,这“五行”又和东西南北这“五方”相配,测出古今变革,人生命理、万事冲撞及依附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把一些物品称为“东西”。但为什么单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这样,我们可以看出,东方属木,可以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等;西方属金,可以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严格说来,水也是一种化学现象。然而,在古代,人们不可能把火、水当作物质;至于中方的土,由于遍地皆是,以至被古人忽视。由此看来,只有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面连在一起,逐渐地构成“东西”,这个词用它代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品。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好学多问,有次他在巷子里碰到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幽默的回答:“去街门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他笑着回敬说:“真不明白?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朱熹独自思付,“东”即“木”,“西”为“金”,“南”属“火”,“北”乃“水”……突然他如梦初醒,原来盛温和是用了诙谐的语言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南北”当然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从此,“东西”就成为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当然这个只是古人的迷信之说,可做参考。
不过,“买东西”一词,自古就有。在东汉时朝,洛阳和长安是两座商业繁华的城市,洛阳被称为“东京”,长安被称为“西京”民间有人到东京、西京购货,及称“买东”“买西”。久而久之,“东西”便成了货物的代名词,于是买“东西”一词就流传开来了!
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的内容上来说:东西可以解释为物质(由物质组成宇宙)
【东西的另一种说法】
古人以五行对应方位,东西南北中对应金木水火土,东西主金木;南北主水火。“南北”所对应的“水火”以及“中”所对应的“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所以没有买卖的必要,故我们只能说买东西不能说买南北。这里的“金”“木”指代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金银、木料、木材之类的了,而是指生产、生活工具、资料等等。 另外,古人以面南背北为上,即南北为通路、顺达,这就是为什么皇帝始终要面南背北而坐,衙门也要朝南开的原因。而东西两侧置放物件,指点物件的时候自然指着东、西两面,故以东西来作为物品的统称。
传说: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一天在路上碰到朋友盛温如手提菜蓝上街。
朱熹问他:“你到哪里去?”盛温如说:“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说买‘南北’吗?”盛温如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相配的道理,解释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
凡属木属金的,篮子装得下。但是,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篮子是装不了水火类的。”
这是我最早听说的,是在一个知识竞赛上看到的。 还有一说在唐朝长安商业非常繁华,城内有两个大市场经营服装珍宝之类。
一个俗叫东市一个西市,人们经常东市买完西市买。最后就简称去买东西。
如果当时一个南市一个北市现在就当然说买南北! 附带一说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地形地貌的河流多是东西向的,大路多是南北向的,而那时人们做买卖交易多在路边交易,当时人们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多彩,只是以吃为主,交易时路的东边是粮食,路西以副食为主,所以人们购进物品时说买粮食为买东,而买其它物品为买西,什么都买叫做买东买西,说习惯了连起来就是买东西。
无锡肉骨头的故事。
提起“无锡肉骨头”,当地盛传着一个神话式的故事:有个农民陆小生的妻子病了,想吃肉,陆小生就买了排骨,用“破稿荐”(稻草垫)烧好给她吃。陆妻吃了,顿时就好了,大家都说这个破稿荐是个叫化子用的,这个叫化子一定是神仙,陆妻的病是神仙治好的。
后陆就摆出了一个卖肉骨头摊子就叫“陆稿荐”,从此出了名,此说纯属无稽的神话,不足一道。可是无锡的肉骨头确非寻常,它实际是一种酱排骨,是一种著名的地方风味美食。
凡经过就沪铁路的旅客,无不下车竟相购买,据传,肉骨头的制作始于清代,至今已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起初只有无锡南门的“莫兴盛”等几家肉食店烹制。
由于销路好,其他肉食店群起仿制,其中三凤桥的余慎肉食店就高价聘请了几位烧肉名师,吸取了各家的优点,选料、调味、操作各方面作了改进。到清末民初,这种肉骨头便和无锡的“清水面筋”、“惠山泥阿福”,并称为无锡三名产而名扬中外。
据说,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中国菜馆也都模仿此法制作供应此肉。还有一种用同样方法制成的拆骨猪前蹄膀,则称为“酱腿胴”,也是无锡的名产。
又一传说:宋朝时期,有一次,济公和尚慕名来到无锡,他遍游了九龙十三泉后,在大雪纷飞的年三十夜,腹中饥饿,向一肉庄老板讨要肉吃。老板慷慨送他一大块肉,他一口气吃了个净光。
离去时,济公送给肉庄老板几根蒲扇上的硬茎,叫老板将这东西放在肉里一起煮。老板从命,结果烧出的肉很不一般,奇香扑鼻,美味无比,整个无锡城的人都能闻到。
从此,无锡肉骨头就出名了,肉庄老板的生意也大大兴旺起来。 还有一个传说:八百年前的某一天,济公和尚来到无锡南门外南祥寺,将狗肉放在砂缸里,投入炽热的香炉中,一夜过去,肉香四溢。
寺中和尚仿效济公烧狗肉法来烧制猪肉,十分美味可口。至今,无锡各熟肉店肉骨头的烧煮方法各有不同,逐渐形成南北两个派系。
制作方法主要区别在于紧汁与汤汁。南派烧煮时汤少,汁浓;北派烧煮时汤多,汁淡。
后来有人在三凤桥附近开设肉庄,聘请了两派名师,融合两派长处,独创一格,并以三凤桥地名为牌号。从此三凤桥肉骨头名声大震。
另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无锡肉骨头行销于市。当时有一家肉店用数十年滚存下来的汤汁制作,味道独特。
20世纪30年代,无锡城中三凤桥慎馀肉庄又对此菜有较大改进,形成现今无锡肉骨头的风味。所以无锡肉骨头又称无锡三凤桥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远销港澳等地,曾被评为全国优质名牌产品。(完)。
易拉罐的自述
我是一个被遗弃的易拉罐,每当小朋友喝完我肚子里的饮料,就随便把我扔在路边。然而,干净美丽的环境责骂我:“你们为什么不呆在垃圾桶里,跑到外面来,把整洁的环境都毁坏了?”
其实,这并不能怪我,谁叫那些小朋友乱扔垃圾呢?哎,有这种遭遇的又何止我一个呢?如废餐巾纸,礼品包装盒,一次性杯、盘、塑料袋等。我有些“弟兄”不是流浪街头,就是被人东一脚西一脚地踢来踢去。
我多想先在垃圾桶里多呆一会儿,然后再被人们送到垃圾站,经过加工处理制成各种新的东西。这样,环境再也不会诉苦,我也不会再受到指责。但我常常问自己:“这样的好事会不会永远只是梦想?”我也常常安慰自己我的梦想终将成真。
我真希望所有的人能听见我的诉说,并帮助我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