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元宵灯节期间民间驱除疫鬼的傩祭活动。其渊源可追溯至《诗经》所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祈祷胜利的“出师祭”。
“马灯”活动的来源,据传授马灯的灯师说:清代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受伤军士流散隐居乡间后,遭遇“瘟疫”流行,便将“马灯”活动传授给当地百姓,以此来驱逐瘟神。
南陵县的马灯种类繁多,一般用竹蔑扎成马头、马身,外蒙布;“马颈”长约1米用绸子制成,内塞棉花;竹马的前后点灯制成“马灯”。表演时,竹马拴挂于灯手腰间,马颈别在腰上,一手拎马头另一手执刀枪,着近似戏装的绣花马灯服,但要使较长的后裾盖住竹马的尾部。
马灯表演者需17或19人,一般是未婚青年男子.奎湖后罗村一带的马灯表演形式,多以列阵、演武为主。所扮人物为“三国演义”与“杨家将”故事中的英雄,尤以“关公”为主。关公在驱傩中将进入村民家,挥舞青龙刀进行“扫堂”除秽活动。演出中灯手不得开口说话,他们所表演的走马列阵有“八盏灯”、“双破蔑”、“龙虾戏水”、“梅花五瓣”;舞蹈形态有“四马亲嘴”、“八马亲嘴”、“十六马亲嘴”、“乌龙盘锦”等。表演时,在锣鼓的配合下,只见场上灯手们飞马扬鞭,沙尘起处,刀枪撞击,锦旗飞扬。虽只是民间乡场的社戏,但也煞是好看、壮观 .
表演中最为精彩的,要算是充分表现枪棍技艺与武术功底的赵子龙“跑单马”,和上场人多,并有故事情节的“五马破曹”。
在马灯表演中,还有八个10岁左右的孩子穿插伴舞,称“八家云”。他们在开场锣鼓后,手拿为天兵天将造势的“云朵” 在场上的走阵中先后组成“人口平安”、“天下太平”等字形,别有意境。
除用于驱赶疫鬼的“马灯”活动外,奎湖后罗村一带还较完整地保留着举行“马灯”活动前的传统“兴灯”、“发檄”、“圆灯”等祭祀仪式。
“兴灯”,是由年轻人敲打着锣鼓、到土地庙杀鸡立起“马明大王”牌位,由村上长者发话成立“马灯会”后,请马灯师开始对马灯套路进行教练的仪式。
“发檄”,是在正式举行“马灯”活动前,请道士立神坛发檄,并诵经、请神、召将;宣读《檄文》、踩罡作法,读载有全村户主和马灯队员姓名的疏文、杀鸡酬神。并将神灵附于马灯表演者身上,使马灯队伍具有战魔驱疫的神力。
“圆灯”,即收坛,进行诵经、作法,酬送神灵仪式。结束后道士带领马灯队员各捧神牌到村外烧之,以示送神归天。
马灯队员在回村后,全村一起摆酒、放焰火共庆驱疫的胜利。
马灯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汉族民间驱除疫鬼的活动。
其渊源可追溯至《诗经》所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祈祷胜利的“出师祭”。雉城镇下箬民间马灯,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留传至今。
相传当时的皇帝陈霸先打仗时,身骑白马,击败北齐、北周的进攻,屡战屡捷,同时多次平定国内内战,不久在大家一致拥护下,建立陈朝,国号永定,进一步发扬南方地区汉族传统艺术文化,使南方的各族经济文化得到全面改革和发展。当地人民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取其骑白马打仗的典故,扎白马,配乐器,逢年过节便组织调演。
据传授人讲,八字桥村自唐朝以来就一直有马灯,但当初的马灯十分小巧,演出阵势也很小。
相传在三国时期,魏延加入刘备不久,诸葛亮命魏延去办事。魏延刚骑上马要走,诸葛亮又叫住他。魏延拉马回头,诸葛亮指着桌上一油灯说这油灯没油了,让他随便带些油过来。魏延看了看灯,刚要答应,突然眼前显现自己从记事以来的所有经历。随即从马上晕倒在地。
诸葛亮叫人把他背入魏延自己帐篷,又命人好生照顾。重新命别人去办事。魏延昏迷整整三天三夜才醒来。而那盏灯也整整燃了三天三夜才自动熄灭,这三天三夜里并没人为其添油。
原来诸葛亮在灯里施了法,目的是想让魏延好好反省自己的过去,三思而后行。从此魏延行事稳重,成为蜀国的一员大将。
后来渐渐有了回马灯一说,表示一个人突然看到自己的经历快速放映一遍。
目前有科学家在研究这一现象,但是科学上还没承认这一现象。有人私下表示回马灯并不是好事,一个正常人不会出现回马灯,回马灯可能预示这精神疾病。但这也不是一定的,更何况回马灯本身发生的概率就很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