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发代首儆效尤
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驰骋疆场的军事统帅,在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善于纳谏,屈己守法方面,堪称楷模。
公元199年,曹操准备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进行战略决战。战前,曹操精辟地分析了双方形势后,认为:“我虽不及袁绍兵多地广,但我军号令严明,故能以少击众。”夺取决战的胜利,必须进一步整肃军纪,于是命令“全军将士,上至统帅,下至马佚,行军训练,不准践踏庄稼,不准打骂百姓,不准调戏女子,不准倒犯民利,违令者斩首。”从此,部队行军训练十分谨慎,遇有麦场,骑兵下马,扶麦而行。百姓见状,交口称赞。
说来也巧,曹操一次出巡,偏偏他乘坐的战马在途中受惊,跃人麦田,践踏一片麦苗。曹操忙从马上滚下,立即下跪,请求掌管军法的主簿按军令斩首示众。
主簿觉得统帅乘骑踩了麦苗,是因为马突然受惊不是故意践踏庄稼,不能以斩首论处,便对曹操说:“按照《春秋》大义,法不加尊。您身为全军统帅,虽犯军令,亦不能斩首。”曹操听后气愤地说:“什么《春秋》大义?我身为统帅,自己制定法令,自己违法而不受惩罚,那怎能统驭部众?”
主簿又解释道:“统帅违令,非同小人,可以免刑。”曹操见主簿不敢军法从事,便自拔佩剑,意欲当众自刎。众将惊慌不已,还是主簿手疾眼快,一把夺下曹操手中的宝剑。诸将纷纷跪下求道:“曹公,您身为全军之首,宏图未展,壮志未酬,怎能轻生?若将你斩首,全军将士何人统帅?当今天下何人统一?”
曹操听了众将劝慰,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恳切地说:“我虽不能斩首,但一定要加刑。”说着,又夺回利剑,唰地一声将自己的头发割下一大把,掷在地上,以代斩首,接着又下令传谕三军:统帅战马践踏麦苗,本当斩首,众将不允,遂割发代首,务望全军将士严守军法。
全军将士得知此事,十分佩服曹操严于律己的精神,自觉遵守纪律。不久,曹操统率这支严格训练,严明军纪的二万精兵,一举击败袁绍十万众兵,取得官渡决战的胜利。
【人物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出身低微,为宦官养子。二十岁举孝廉,以“能明古学”任议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县令。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迁为济南相。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兴办屯田,整训部队。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查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按要》等。善诗歌,今存二十余首,较完整的散文四十余篇,皆为后世传诵。
剃光头
罗伯特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将书包随意一甩,而后坐在沙发上,不说一句话。妈妈见了,觉得很奇异,忙问:“怎么了?老师批驳你了吗?”
“妈妈,我们班的杰克得了癌症,不来上学了。”安迪难过地说道。
“他不会有事的,我们要有信念,癌症并不象征着逝世亡,对错误?”妈妈说。
罗伯特迟疑了一会儿,仰头看了看妈妈,不安地说道:“老师说,他正在做化疗,头发都掉光了。”
&ldquo,伤感网名;我想,过不了多久就会长出来。”妈妈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悲意。
“我和多少个小搭档约好了,来日筹备去病院看他。”
听了儿子的话,妈妈感到很兴奋:“好极了。你能够带一些生果去。”
罗伯特低着头小声说:“我们想把头发都剃光。”
妈妈停住了。
罗伯特终于抬起了头,英勇地说道:“妈妈,带我去理发店,我想剃光头。”
她不晓得说什么才好,呆呆地站在那儿。
罗伯特拉了拉妈妈的手,再次请求道:“这是我出的想法。我跟汤姆和路易说,我们也把头剃光,好让杰克释怀,我们跟他一样,他就不怕了。”
妈妈看着儿子,十分打动,她决议陪安迪去理发店。
在理发店里,罗伯特愉快地唱起了歌。没过多久,汤姆跟路易也来了,他们的家长都以此为荣,连理发师也被激动了,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好样的,我今天免费为你们理发。”
望着三个小光头,妈妈突然间想起了一些童年琐事。由于本人小时候头发稀少,不男不女,惧怕出去见人。最后,仍是爸爸替她出了一个主张:每次带她出门,就让她戴顶帽子。因而,他现在存留了良多帽子。
回到家里,妈妈对罗伯特说:“我有个更好的提议,明天去医院之前,把你的小伙伴叫到咱们家,我要送你们每人一顶帽子,你说好不好?我有一顶可贵的帽子,那是你外祖母从英国买来送给我的,当初仍然很新,你带去给杰克,他必定会爱好的。”
罗伯特高兴极了,搂着妈妈说:“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教导哲理】:
让孩子学会去爱人、关怀人,让他们有一颗仁慈、恻隐的心,只有这样,全部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暖和。
满月剃头,在旧时称作「落胎发」。
古代卫生条件差,月子里不敢给孩子洗澡,生怕感冒了无药可医,头发也只能拿毛巾擦擦了事。到了满月这一天,才敢为孩子认认真真地洗第一次澡,并把污秽粘结的头发刮去,干干净净地抱出来给亲戚朋友们看。
习俗流传得久了,总会出现理解偏差、以讹传讹的情况,一些人就认为,满月必须剃光头,满月剃光头可使孩子成年后毛发粗黑亮丽;又有一些人认为,可以预防头上长疮。而真相究竟如何呢? 满月剃光头,不能使头发粗黑亮 人的头发并非静止不变,而是每天都在除旧迎新。
龙抬头,剃剃头,全年啥也不用愁!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
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这首民谣,传唱了三百六十多年,岁月早已朦胧了原来的意思,倒给九州大地上的剃头师傅们,每年一个月的“年休假”。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依然恪守着正月不进理发馆的习俗。
其实,这首民谣根本不是对人们正月剃头就一定会死舅舅的预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旧”这一无奈,去咒骂满清政府用钢刀硬弩强行推广的“剃发令”。 满洲人早在入关以前,就使用了大量的汉人。
且不说原先就生活在辽东大地上的汉人宁完我、范文程、鲍承先等人都是清代基本国策的草创者,就是明朝的兵部尚书洪承畴,明代的守边悍将、后被清王朝裂地封王的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哪一个不都是替满洲人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的元勋,连清朝皇帝顺治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都自称:“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譬诸行道,吾等皆瞽。
今犹得一导者,吾安得不乐?”这时的清王朝,虽然已经统治了大半个中国,但西北的李自成,西南的张献忠,江南的朱明皇裔福王、鲁王、唐王、桂王,台湾的郑成功等都在称王称帝志在问鼎,清朝还须依靠这些归降的汉人去争夺天下。所以,顺治元年,小皇帝坐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时,颁发的一系列诏书中就有一道明确宣布“文臣衣冠暂从明制” 但仅一年之后,随着清兵势如破竹般击溃李自成、横扫江南消灭了明王朝的主要抵抗力量之后,由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代七岁的小皇帝顺治颁发了《剃发诏书》。
诏曰: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
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 这是经朝廷文人粉墨整理后的诏书,实际上的“剃发令”比这血淋淋得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几乎一夜之间,全国的剃头挑子上都挂上了这样的警句。
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剃头师傅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上,有一头还高高竖着根木棒,谁都知道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家什,剃头时挂上面镜子供顾客使用,游走时就是悬挂满洲人那张“剃头诏书”的旗杆。故此,在旧社会的游方手艺人中,理发匠常常被人们称为待诏,他们真的曾经“奉旨剃头”。
“剃发令”是清顺治二年六月颁发的。如果说这年六月前,江南各地对清军的抵抗,还大都是朱明王朝的正规部队,那么自这年六月之后,江浙一带有如星星之火的民军起义,就几乎全是人民群众对剃头梳辫的殊死抗争了。
在这个还算凉爽的暑期的一天,玲像懒猪美美地睡到了大中午。
然后把我CALL到她身边。打着把小洋伞,遮着她来到附近的街上吃饭。
呵呵,最近我每天都任劳任怨地做着重复的事情。不过感觉很好。
天气的原因,没吃多少东西就出来了,然后在街上走走。在我们经过一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理发店时,这丫头突然喊停,然后边走进去边叫我早外面等一下就好。
大概一分钟后她出来了。这么快?咦,怎么没变化/看到我惊讶的样子,小玲笑了笑说:“我只是进去买点东西拉。”
果然看见她的右手上拿着个长盒子。“至于是什么,待会就知道了哦。”
她笑着说。 这以后,这丫头加快了步伐,刚才还好象在找什么似的慢慢的荡。
可能是怕太阳了吧。不过正合我意。
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玲的住处。这里是两个女生的天地。
只是另外一个女生回家去了,不过我可不是随便能来的。那丫头往床上一躺,什么都不管了。
我只是看着这家伙,感觉她很像个小孩子。不过是很可爱的拉。
躺了一会,突然她睁开了眼睛爬了起来。然后坏坏的朝着我笑,而后找出刚才那个买来的盒子递给我。
呵,打开一看,里面原来是一把剃头的刀子啊。呃,等等。
这是一把雪亮的剃刀耶,这丫头买来做什么啊?莫不是… “呵呵,你猜对了拉。”她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我知道她决定了的话是不会改变的。于是于是没话说了啊。
我是没生气似的看着她,而她却很兴奋地准备着。等她把工具都放好在那小巧的梳妆台时,我乖乖地坐了过去。
“你在做什么啊?”她有点奇怪地问道。“你不是要给我剃头吗/当然做着让你剃咯。”
“啊,呵呵。
”她捂着嘴笑起来,然后说:“不是的拉。
剃是要剃,不过是我坐那拉。” “什么,你剃?”我感觉我的下巴都要掉了。
“风,就帮人家剃撒。这么热的天,留着这么长的头发好热。”
她呈现央求的样子。 “那剪短就好了啊,干吗要剃啊。
”我有点不同意的样子。
“好了拉,是人家想剃光头啊。其实很久以前就有想剃,但没机会。
现在放假了,室友也不在嘛,所以所以我现在很想很想剃。看到不多的机会在眼前,你叫我怎么控制啊。
而且人家现在是让你给自己剃啊。” 看着她那委屈的样子,我心软了。
我最怕她这样子。而且看她快按耐不住了吧,貌似很辛苦的样子。
不满足她这个心愿她会很难受的,只好答应她了。 “还站着干吗,坐过来啊。”
她听到这话后显的很高兴的样子坐了过来。这情绪变化得还真快。
“丫头,真的要剃吗,剃光耶?”我认真地问她。她只是“恩”了声。
“那我真的剃了哦”“恩”看她那紧张兴奋样。看着她那过肩的乌黑长发顺顺柔柔地披在她的背上,真的感觉就这样没了很可惜。
拿起这么黑亮飘逸的长发,有那么半分钟我下不了手。 玲闭着的双眼缓缓地挣开了,轻声地问道:“你怎么没动手啊,剃啊。”
可我还是无动于衷的样子。“风,是不是很舍不得啊?其实我也是呢,她们可是每天都陪着我成长,而我也尽心地照料着她们。
不过人要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明白和懂得更多。” 说完,这丫头左手拿起一簇头顶上的头发,右手拿着剪刀帖着发根剪去。
随着头发被剪,头顶那顿时突出一片不小的灰青。 “呵呵,这回只能把其他的头发也剪了。”
她有点悲伤的说。 其实她是舍不得的,不然刚才她不会闭上眼睛等着头发剃落的时刻。
而现在我也只好给她剃了。不过从这刻开始她没再闭上眼睛,只是静静的看着。
也不用剪刀了,直接用剃刀给她剃吧。先是那厚厚的刘海,随着一声声丝丝声,锋利的刀刃滑过之处,头发应声飘落,留下一片雪白的头皮。
然后是双鬓,发现那漂亮的耳朵早已染红。剃这的时候很慢很小心。
此刻我也有些兴奋了,而她在慢慢地体验和享受着的样子。难道不疼吗? 这个时候的世界是异常平静的。
我很耐心地给她剃着,而她也十分乖地坐着让你给她剃。唯一动着的是:那把雪亮的剃刀,还有剃刀所到之处被剃下的发。
伴随着丝丝声,一缕又一缕长发飘落在地上,像黑缎有的规则有的杂乱地铺满一地。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还有她的呼吸声。
这种感觉是我从来没有过的,表面那种平和和内心的汹涌对立而又统一着。我想丫头也一样吧。
最后一缕头发也被毫不留情地剃了下来。眼前的玲完完全全成为了个光头女生。
虽然看到自己的后脑左角有那么点点不规则,丫头还是笑了笑。“原来我的脑袋不是很好看啊。”
看到她的笑脸,感觉光头的丫头还是那么可爱。于是摸摸她的光头说:“不错不错,很可爱的一小尼姑哦。”
听到这话,丫头撅着嘴说:“才不要是小尼姑呢,人家是你的。”“呵呵,跟你开玩笑的拉。
谁要你当尼姑啊,以后还要玲给我生好多好多孩子呢。”“哼,谁要给你生孩子啊,还好多好多呢。”
…… 看着满地的长发,丫头慢慢收拾起来。她说她会把她们保存起来。
我问:“那你以后还会不会再剃呢?”玲摇了摇头,说:“尝试过一次就好,以后也就不会后悔。” 年轻时做自己很想做的事情,哪怕尝试一次就好,不要等到老去的时候后悔。
从这些断发上面,我看到了一个女孩的无比勇气和决心。她是那么值得让人来爱和珍惜。
那么好好爱护和珍惜她吧。
龙昂首剃理发全年啥也不消愁啊 旧历二月初二龙昂首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昂首和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昂首天不下雨\"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昂首兴云作雨润泽津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恰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昂首出来镇住毒虫昔时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和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昂首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是日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类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是日理发叫\"剃龙头\"妇女是日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乾隆剃头 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路过天津卫。
天晚了,就住在龙亭行宫里。 转天清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么日子牵”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
乾隆听了很高兴:“好,今天龙抬头。我要剃头,取个吉利。”
于是命太监去找个手艺高的理发师傅来。太监忙忙到一家有名的剃头棚请来一位好师傅,先教了他参拜皇上的礼法,然后才领着他面见皇上。
理发师傅行了大礼后,乾隆说:“给朕理发有三条规定:第一不许用臭嘴熏我;第二不许喘大气喷我;第三不许划破我的头皮!” 理发师傅听说给皇上剃头,早慌了神,听了这三条规定,更吓得六神无主。想不剃,犯“抗旨”罪,要杀头。
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给皇上剃。太监给他一把砂仁含在嘴里防止口臭。
那时,“剃头”并不是剃个光葫芦,而是在头中心梳辫子,周围留一圈齐马穗,俗称“留锅圈儿”,然后再用剃头刀刮边。这理发师傅越提心吊胆,手就越哆嗦,剃了没两下,心里发慌,手一抖,“哧”,在乾隆的后脑勺上拉了一个口子。
乾隆一声喝骂:“混账东西,你要刺杀朕牵拉出去!”侍卫们立即把理发师傅拉出去砍了头。乾隆把太监骂了一顿,传旨换一个手艺高的来。
工夫不大,又找来一位理发师傅。乾隆又把三条规定重说了一遍,还加了一句:“给朕拉了口子,小心脑袋!”把理发师傅吓得脸色惨白,浑身颤抖。
剃了没两三下,“嚓”的一声,乾隆的脑门子上又出了一个口子。乾隆更加恼火:“好大胆的贱民,胆敢在朕面前行凶,给我推出去!”侍卫们又把这位师傅推出去砍了头。
这可把乾隆气坏了,他拍着桌子训斥太监:“快去,把他们掌柜的叫来!”太监也害怕了,慌里慌张地跑进剃头棚,冲着掌柜的撒气发威:“好你个狗崽子,谁叫你派两个废物去给皇上剃头,把皇上脑袋瓜上拉了两个口子,直冒血筋儿。皇上急了,传你去,剃好了有赏,剃不好别想要脑袋!”掌柜的一听,吓得魂不附体,浑身筛糠,急忙跪下磕头求饶:“公爷,我胆小不敢见皇上。
您另请高明吧!”太监骂道:“你敢抗旨不遵!不要脑袋啦!”掌柜的心想,两位手艺高的都不行,我这两下子更是白搭了。哎,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面带微笑:“您别着急,我去,请稍等一会儿,我到后面换件衣服就走。”
掌柜的点头哈腰说着溜到后边,逃走了。 这时剃头棚只剩下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计,他是清河县人,因为家乡闹灾荒,逃难到天津卫求条生路,就在这家剃头棚里学手艺。
小伙子一口清河土腔,掌柜的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怯勺”。别看他说话口音侉,可人聪明勤快,是个机灵鬼儿。
他正在练剃头,拿着剃头刀刮冬瓜皮上的白霜,一刀接着一刀,刮得利索干净。其实,小怯勺早已练好功夫,很想找个头试试身手,可掌柜的就是不让他上座。
太监等了一袋烟的工夫,还不见掌柜的出来,就冲着小怯勺大发雷霆:“你们掌柜的怎么还不回来牵”小怯勺笑着说:“公爷,实话对您说,掌柜的怕见皇上,他脚底下抹油——溜啦!让我去,中不中牵”太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胡闹!两个手艺高的老师傅都砸了锅,你个小毛孩子能行牵弄不好连我的脑袋也保不住!”小怯勺一本正经地说:“怎么牵公爷,您别看我年纪小,咱手艺可比他们高着呢!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您让我去,准保皇上满意。”太监琢磨:掌柜的跑了,正愁没处找人,权且带这个小替死鬼去,也许他还真行。
他们来到龙亭,乾隆皇帝见是个小孩,马上满脸怒气,刚要斥责太监,小怯勺急忙给乾隆磕头道:“皇上万岁,万万岁!您别看我人小,手艺可是顶呱呱呀!大伙都叫我‘小神手’,我要是给您剃不好,就杀了我,中不中牵”乾隆见这小孩能说会道,气消了一半。再仔细一瞧,这小孩个头不高不矮,五官端正,长得很精神,心里又生了三分喜爱,于是就答应让他给剃头。
小怯勺开始也有点儿怕,可心里早打好了谱:俺万一失手,就豁出去,先下手为强,把你的脑袋削下去,拿条小命儿换你皇帝的老命也够本。他这么一想,就不害怕了。
再说,小怯勺的基本功练得确实扎实,心沉静下来,手头麻利,不大会儿工夫就剃完了,刮完脸,梳好辫子。乾隆皇帝好像一点感觉没有,舒舒服服地理了发,整了容。
拿镜子一瞧,嘿!甭提多好啦。不由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真不愧是剃头‘小神手’!”又转回头埋怨太监:“要是早传他来,何至于给朕划两个口子!”太监急忙跪下道:“奴才有罪,奴才该死!” 这时小怯勺接过话说:“启禀皇上,这咋能怨公爷呀。
其实那两位师傅的手艺都比我高,他们害怕,手哆嗦,才伤了皇上龙头!”乾隆纳闷问:“那你怎么不怕牵”小怯勺回答:“您是真龙天子,天下数您最尊贵啦!您叫我剃头,我高兴还来不及,怕啥!” 乾隆听了这番话,前思后想,心说:“唉呀!这两位师傅本是忠于我的,只因害怕才给我……错杀了。错杀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多赏赐些抚恤银两,好好埋葬。”
乾隆想罢,便传下旨意,命地方官好生办理去了。 乾隆见这个小剃头的手艺好,有胆量,人也满机灵,封为五品随贺官,专门给他理发整容。
满月剃头,在旧时称作「落胎发」。
古代卫生条件差,月子里不敢给孩子洗澡,生怕感冒了无药可医,头发也只能拿毛巾擦擦了事。到了满月这一天,才敢为孩子认认真真地洗第一次澡,并把污秽粘结的头发刮去,干干净净地抱出来给亲戚朋友们看。
习俗流传得久了,总会出现理解偏差、以讹传讹的情况,一些人就认为,满月必须剃光头,满月剃光头可使孩子成年后毛发粗黑亮丽;又有一些人认为,可以预防头上长疮。而真相究竟如何呢? 满月剃光头,不能使头发粗黑亮 人的头发并非静止不变,而是每天都在除旧迎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