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这个说的是曹操的故事。曹操觉得自己样貌不佳,镇不住外国使臣,于是就让手下的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自己在一旁捉刀而立。没想到来使很有眼力,一望便知“魏王”边上的捉刀人才是真英雄。曹操知道了,二话没说,派人追去把来使杀了——看来他虽然惜才,嫉恨聪明人也是有传统的啊。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
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
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
"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
"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
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
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
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
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
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
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
"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
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
少年陈蕃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15岁时,他曾独处一院,发奋读书。一天,他父亲的老朋友薛勤到陈家串门,看见陈蕃院子里面脏乱不堪,就问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慨然应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与通常所传版本不同,范晔《后汉书》中并没有提及客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反问,而是说薛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对少年陈蕃颇为赞赏。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话在《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等书中同样也无迹可寻,因此上述言辞很可能系出后人杜撰。这一杜撰不要紧,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的目的达到了,可陈蕃那“不扫一屋扫天下” 的壮举却也为世人所忽略。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1、【难兄难弟】 【含义】 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2、【割席绝交】 【含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3、【小时了了】 【含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5、【拾人牙慧】 【含义】牙慧,原指言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人曾说之言论与见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七条 6、【标新立异】 【含义】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32条 7、【皮里春秋】 【含义】 指表面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心实际上是有褒贬的. 【出处】 《世说新语﹒赏誉》第66条 8、【嵚崎历落】(qīn qí lì luò) 【含义】比喻品格卓异出群.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20条 9、【黑白分明】 【含义】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15条 10、【道边苦李】 【含义】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第4条 11、【卿卿我我】 【含义】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出处】 《世说新语*惑溺》第35条 12、【蒹葭玉树】(亦做蒹葭倚玉树或蒹葭倚玉) 【含义】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后多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3条 13、【身无长物】 【含义】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指生活节俭.后多用来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44条 14、【竹头木屑】 【含义】厚头,靠近根部的竹头.竹头与木屑,比喻细微的东西.后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出处】 《世说新语﹒政事》第16条 15、【楚楚可怜】 【含义】 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84条 17、【芝兰玉树】 【含义】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92条 18、【渐入佳境】 【含义】 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出处】 《世说新语*排调》第59条 19、【颊上三毛】 【含义】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出处】《世说新语*巧艺》第9条 20、【醉玉颓山】亦作【醉山颓倒】 【含义】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5条 21、【鹤立鸡群】 【含义】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11条 22、【天壤王郎】 【含义】原是谢道蕴轻视其丈夫王凝之的话,后用以喻对丈夫不满意或者指一门子弟子,才貌等某一方面差距很大. 【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第26条 23、【千里莼羹】 【含义】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 【出处】《世说新语﹒言语》第26条 24、【看杀卫玠】 【含义】原指卫玠被人看死,后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第19条 25、【真金百炼】 【含义】 比喻人经过长久、多次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97条 26【吴牛喘月】 【含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20条 27、【望梅止渴】 【含义】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世说新语﹒;假谲》第2条。
历史故事趣多多。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
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
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
古代有名的典故有:
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难兄难弟】 【含义】 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
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故事说明】 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
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
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2、【割席绝交】 【含义】 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说明】 三国时,华歆、邴原、管宁被时人称为一条龙,华歆年称龙头,邴原居中为龙腹,管宁年为龙尾。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虽则如此,但两人的性格却不同。
管宁高洁,一生不曾进仕;管宁则经世致用,功名累世。通过两件小事,管宁目睹了华歆捉金出看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
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3、【小时了了】 【含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故事说明】 李元礼就是李膺,东汉朝臣、名士,名气很大。《世说新语•;德行》有载:“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很多人就是因为有李元礼的欣赏和赞誉,就因此声名大噪的。 孔文举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称孔北海。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 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
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故事说明】 据《魏氏春秋》记载:“(孔)融对孙权使有汕谤之言,坐弃市。”临事,他的子女无动于衷。
原来二人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 5、【拾人牙慧】 【含义】 牙慧,原指言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人曾说之言论与见解。
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七条 【原文】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故事说明】 殷中军,即殷浩,东晋人,学识渊博,善发议论,少时颇有名气。曾封为建武将军,取中原时战败,而遭免官,放逐至浙江信安。
偕同者有其外甥韩康伯。韩康伯常中断殷浩的发言,私表议论。
一天,殷浩见韩康伯又夸夸其谈,便出此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