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一: 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
王母娘娘特别疼爱,把她当成一颗掌上明珠。可是,瑶姬偏偏人小心大,多思好动,就像云中的雁,关不住。
她嫌屋里闷,常悄悄出门,到那瑶池旁去看荷花,攀上蟠桃树去摘星星,有时候,还偷偷在天河里游水呢。这些事传到了王母娘娘耳朵里。
王母娘娘就劝阻女儿,可又没办法,怕说轻了,她笑;说重了,她噘嘴。 一天,王母娘娘心里烦,就出南天门来散心,恰好碰上瑶姬正拨开白云朝下边望哩。
王母娘娘一见,气得直冒火,说:“天上任你玩,也就算了,怎么看起下界来,那会污了你的眼,别看!” 瑶姬不信,瞪起大眼,指着下边飞的白鹤说:“这鹤洁白如玉,天上哪有?我要像它一样,到处飞,到处走,看看下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王母娘娘见她动了邪念,更火了,大声喝道:“不要胡思乱想,快回禁宫去!” 瑶姬从没见过妈妈发这么大脾气,感到委屈,又不服气,她横下心,往白云下边就跳。王母娘娘急忙伸手把她拉住,勉强压住心头火,将冷脸换成热脸,开导说:“下界苦海无边,你是金枝玉叶,千万下去不得!” 瑶姬越发觉得稀奇,就干脆坐在云头上,朝下细看,果然看见人们大多是住的茅屋,吃的糠菜,穿的破衣烂衫。
她叹气说:“是真苦啊!” 王母娘娘一听,暗暗高兴,又说:“还是天上好,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完的绫罗绸缎……” 不料王母娘娘越说,瑶姬却越觉得刺耳;王母娘娘越比,瑶姬越不好过。她一狠心,拿定了主意:到下界去!王母娘娘扭她不过,心想: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也许是想去找女婿哩,不妨将计就计。
于是,就嘱咐女儿到东海龙宫去走一趟。 东海龙王早就打过瑶姬的主意,也向王母娘娘求过婚。
只是当时瑶姬还小,没有说定。眼下见她来作客,格外殷勤。
东海龙王陪着瑶姬进龙宫,走到哪里,哪里的海水就向两边分开,成了水晶巷子,通明透亮,看得见里边的鱼虾游来游去,水草轻轻的摆动;还有各种珊瑚、贝壳,把瑶姬的眼睛都看花了。进了后宫,她觉得格外亮,原来到处挂着夜明珠,一串串,一溜溜,小的像星星,大的像月亮。
东海龙王请瑶姬坐进黄金交椅,让人把琼浆玉液放在玛瑙桌上。他亲自斟酒,恭恭敬敬地说:“为仙女接风,请!请!” 瑶姬见座上再没有别人,心里怦怦直跳。
东海龙王暗暗靠拢她,献殷勤地说:“门当户对,美女少年,天生的一对儿。王母娘娘让你来,不是明明有意吗?” 瑶姬一听,脸“刷”地红了,知道是中了圈套,一气之下,离开了龙宫,连天上也不回去了,直奔人间。
她来到巫山下,碰上很多的人,拄着讨饭棍,提着破竹篮,挽着老的,背着小的,哭哭啼啼,往外逃难正想上前打听,忽见上空乌云滚滚,狂风呼啸,有十二条孽龙正在兴风作浪。它们一瞪眼,就是一道闪电,使人的眼睛发花,站不住脚;一声吼叫,就是一声炸雷,使房倒屋塌,村庄成了废墟;一个翻身,就是一阵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淹没了田地,打翻了行船。
瑶姬看着,心想:这不都是东海龙王的属下吗?怎么能这样猖狂,随便害人! 瑶姬赶紧驾云,靠近那些孽龙,好言好语,劝说它们回东海里去。 孽龙听到空中有说话的声音,抬头一看,只见白云驮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它们说:“黄毛丫头,你懂啥,别多嘴!我们高兴怎么玩,就怎么玩,碍你的什么事?”一边说,一边闹腾得更凶了。 瑶姬再也忍不住了,从头上轻轻拔下了一支碧玉簪,朝着十二条孽龙一挥,一道闪光之后,立刻风停雨住,云散天开,十二条孽龙全死了,坠落到地上。
可是孽龙死后还害人,它们的尸体变成了十二座高山,就是巫山,挡住东去的江水,这里便成了一片海洋。百姓们还是不能安居乐业。
瑶姬看到百姓受苦,不忍离开他们,也就留下来了。 后来,大禹到这里来劈山开峡。
瑶姬知道了,便交给他一本《黄绫宝卷》,教他用锤、钎凿石,造车、船运土。大禹在她的帮助下,带领众人,凿石运土,苦累了几年,到底把三峡开通了,使江水流进了大海。
据说现在巫山城外的授书台,就是当年瑶姬授书的地方。 再说,王母娘娘知道瑶姬毁了东海龙王这门亲事,又杀死了十二条孽龙,又气又恨。
听说她留在荒山野谷,又是心疼。于是,她把天上的二十二个女儿找到跟前,对她们说:“我想念小闺女,你们快到人间走一遭,把她找回来!” 二十二个姑娘便乘云驾雾来到巫山,找着了瑶姬。
姐妹们久别重逢,又是喜,又是悲个个都成了泪人儿。姐姐们对她说:“妈妈想念妹妹,想得心儿都快碎了,你还是和我们一起回去吧。”
瑶姬说:“女儿望妈妈,眼睛也望穿了。但我不能回去,我要照顾受苦的百姓。”
姐姐们埋怨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你怎么不爱天宫、龙宫,偏要呆在这荒山野谷里呢?” “姐姐,你们看,百姓在受苦,我能忍心走开不管呀!” 瑶姬一边说,一边指着远处。只见那山坡上,有虎豹追人,越追越近,快要追到了。
瑶姬赶紧弯腰抓到泥沙,撒过去。泥沙变成了几十支箭,把虎豹射死了一会,山脚下有人爬上来,一步一哼哼,抬脚像登天,病得快死了。
瑶姬马上从头上拔下几根头发,撒在他的面前。头发立刻变成了起。
萧史弄玉
【简介】本典出自汉·刘向《列仙传》。据传:萧史、弄玉,是神话传说中一对神仙情侣。弄玉本来是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女儿,当时有个学仙的人名叫萧史,善于吹箫,而吹出来的箫声和凤凰的叫声一样优美动听,弄玉非常爱他,秦穆公便把女儿嫁给他,并在秦国的都城雍的附近筑一秦台让她们夫妇俩居住。萧史便在台上的秦楼里日日教弄玉吹箫学凤凰的叫声。一天,优美的箫声引来了一龙一凤,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双双成仙而去。
【出典】《列仙传》卷上:“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⑴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⑵夫妇止其上,不下数上,一旦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很箫声而已”。⑶又“萧史妙吹,凤雀舞庭”。⑷
◆《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萧史》:“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音。⑸……秦穆公有女名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有箫声”。
◆宋·张邦畿《侍儿小名录拾遗》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秦穆公女名弄玉,善吹箫,与萧史共登秦楼吹箫作凤凰音,感凤凰从天而降,后升天矣”。 ⑹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通鉴》卷二《嬴女》:“秦缪公女嬴氏,名弄玉
元鼎元年,起招仙阁於甘泉宫西。
编翠羽麟毫为帘,青琉璃为扇,悬黎火齐为床,其上悬浮金轻玉之磬。浮金者,色如金,自浮於水上;轻玉者,其质贞明而轻。
有霞光绣,有藻龙绣,有连烟绣,有走龙锦,有云凤锦,翻鸿锦。阁上烧荃靡香屑,烧粟许,其气三月不绝。
进■〈山房〉嵻细枣,出■〈山房〉嵻山,山临碧海上,万年一实,如今之软枣。咋之有膏,膏可燃灯,西王母握以献帝。
燃芳苡灯,光色紫,有白凤、黑龙、馵足来,戏於阁边。有青鸟,赤头,道路而下,以迎神女。
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
黄諃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
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百斤。常以水银养之,内玉柜中,金泥封其上。
国人长四尺,惟饵此石而已。半青半白,如今之马肝。
舂碎以和九转之丹,服之,弥年不饥渴也。以之拂发,白者皆黑。
帝坐群臣於甘泉殿,有发白者,以石拂之,应手皆黑。是时公卿语曰:“不用作方伯,惟须马肝石。”
此石酷烈,不和丹砂,不可近发。帝寝灵庄殿,召东方朔於青绮,窗不隔绨纨,重幕,问朔曰:“汉承庚运,火德,以何精瑞为祥应?”朔跪而对曰:“臣常至吴明之墟,是长安东过扶桑七万里,有及云山。
山顶有井,云起井中,若土德王黄云出,火德王赤云出,水德王黑云出,金德王白云出,木德王青云出。此皆应瑞德也。”
帝曰:“善”。 元封中,起方山像,招诸灵异,召东方朔言其秘奥。
乃烧天下异香,有沉光香、精祗香、明庭香、金磾香、涂魂香,外国所贡青楂之灯。青楂木有膏,如淳漆,削置器中,以蜡和之涂布,燃照数里。
起神明台,上有九天道金床、象席,虎珀镇杂玉为簟。帝坐良久,设甜水之冰,以备洪濯酌。
瑶琨碧酒,炮青豹之脯。果则有涂阴紫梨、琳国碧李,仙众与食之。
吠勒国贡文犀四头,状如水兕。角表有光,因名明犀。
置暗中,有光影,亦曰影犀。织以为簟,如锦绮之文。
此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
乘象入海底取宝,宿於蛟人之舍,得泪珠。则蛟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甜水去虞渊八十里,有甜溪,水味如蜜。东方朔游此水,得数斛以献帝。
投水於井,井水常甜而寒,洗沭则肌理柔滑。 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如麦,割之以酿酒,则味如醇酎,饮一合,三旬不醒。
但饮甜水,随饮而醒。 涂山之背,梨大如升,或云斗。
紫色,千年一花,亦曰紫轻梨。 琳国去长安九千里,生玉叶李,色如碧玉,数十年一熟,味酸。
昔韩终常饵此李,因名韩终李。 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
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帝使辇铜石,以起望仙宫,迹在石上,皆如花形,故阳关之外花牛津,时得异石。
长十丈,高三丈,立於望仙宫,因名龙钟石。武帝末,此石自陷入地,唯尾出土上,今人谓龙尾墩也。
帝好微行,於长安城西,夜见一螭游於路。董竭曰:“昔杰媚末喜於膝上,以金簪贯玉褵腹为戏。
今螭腹馀金簪穿痕,安非此耶?”曰:“白龙鱼麟,网者食之。”帝曰:“试我也。”
元封四年,修弥国献驳骡,高十尺,毛色赤斑,皆有日月之象。帝以金埏为锁绊,以宝器盛刍以饲之。
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之玉笼盛数百头,形如大蝇,状似鹦鹉,声闻数里之间,如黄鹄之音也。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日虫。
帝置之於宫内,旬日而飞尽,帝惜,求之不复得。明年,见细鸟集帷幕,或入衣袖,因名蝉。
宫内嫔妃皆悦之,有鸟集其衣者,辄蒙爱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犹爱其皮。
服其皮者,多为丈夫所媚。 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善语国。
常群飞往日下自曝,身热乃归。饮丹露为浆。
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那汗国归,得声风木十枝献帝。
长九尺,大如指。此木临因桓之水,则《禹贡》所谓因桓是也。
其源出甜波。树上有紫燕黄鹄集其间,实如油麻风,吹枝如玉声,因以为名。
帝以枝遍赐尊臣,臣有凶者,枝则汗,臣有死者,枝则折。昔老聃在於周世,年七百岁,枝竟未汗。
偓佺生於尧时,年三千岁,枝竟未一折。帝乃以枝问朔,朔曰:“臣已见此枝三过枯死而复生,岂汗折而已哉!里语曰:年未半,枝不汗。
此木五千年一湿,万岁不枯。” 太初三年,起甘泉望风台。
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锦盖覆之,如照月矣。因名照月珠,以赐董偃,盛以琉璃之筐。
太初四年,东方朔从支提国来。国人长三丈二尺,三手三足,各三指,多力,善走,国内小山能移之,有涧泉,饮能尽。
结海苔为衣,其戏笑,取犀象相投掷为乐。 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一匹,高九尺。
帝问朔:“是何兽也?”朔曰:“昔西王母乘灵光辇以适东王公之舍,税此马游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东王公怒,弃马於清津天岸。
臣至王公之坛,因骑马返,绕日三匝,然入汉关,关犹未掩。臣於马上睡,不觉而玉至。”
帝曰:“其名云何?”对曰:“因疾,为名步景。”朔当乘之时,如驽蹇之驴耳。
东方朔曰:“臣有吉云草十顷,种於九景山东。二千岁一花,明年应生,臣走请刈之。
得以秣马,马终不饥也。
永泰公主(684年?-701)李仙蕙,字秾辉,唐中宗第七女,母为韦皇后,初封永泰郡主。以郡主身份下嫁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大足中,其兄李重润和夫武延基忤武则天男宠张易之,为武后所杀。一天之后,郡主在洛阳难产而死。中宗复位后追赠为公主,以礼改葬,号墓为陵。1960年9月,永泰公主墓志铭出土。
大唐永泰公主墓志铭 太常少卿兼修国史臣徐彦伯奉勅撰
臣闻绛河南澳,天女悬于景纬;湘巌北渚,帝子结于芳云。是以彼莪者唐,赞肃雍之礼;坎其击鼓,殷作配之仪。则王姬之宠灵光赫,其所由来者尚矣。公主讳仙蕙,字秾辉,高祖神尧皇帝之玄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曾孙,高宗天皇大帝之孙,皇上之第七女也。倬矣帝唐,现哉神圣,故以车蔺(一字)车栾(一字)于王表,葳甤于□国□矣。公主发瑶台之光,含珠树之芳,蓄兑灵以纂懿,融须编而启祥。神授四德,生知□行,郁穆韶润,清明爽烈,琼甤泛彩,拂秾李之花;翠羽凝鲜,缀香苕之叶。是以奉言彤史,承训紫闺,敏学云□,雕词锦缛。歌庶姜之绝风,吟师氏之明诰。动必由礼,备保傅之容;言斯可则,兴后皇之叹。慧志罔渝,韶音允塞,天光诞集,茂册遄开,宠盛簪珥,邑延汤沐,大启平阳之园,俄闻单伯之送。以久视元年九月六日,有制封永泰郡主,食邑一千户。嗣魏王武延基,濯龙英戚,嘉鱼硕望,□乐攒于厥躬,琳琅夺于群寳。阙父之子,独预王姻;齐侯之家,仍为主第。结缡星□,□粹河洲,宝弓藏椟,纷泌泉之上;神珰蕴笥,烁炎库之庭。紫罽盈车并(一字),黄珪委绶,泽□□锁,番奁凝镜,蔚金翠于西城,降歌钟于北阙。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女娥篪曲,乘碧烟而忽去;弄玉箫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皇帝在昔监国,情钟筑馆,悲苍昊之不仁,叹皇荧之无禄。宝图伊始,天命惟新,顾复兴念,追崇峻典。铜岩北麓,剑水东湍,赋列千乘,家开万井。疏彤壤之赡腴,锡□泉之首命,读平原之诔,已彻神明;循谷也之篇,竟闻同穴。以神龙元年追封为永泰公主。粤二年岁次景午五月癸卯朔十八日庚申,有制,令所司备礼舆帮驸马都尉合窆于奉天之北原,联葬乾陵,礼也。缟驾纷纷,赤页(一字)旌扫云。香褂(无卜字)□灭,哀挽风分。红癣浓兮碑字古,苍山命佤山道日薰(一字),珠襦玉匣竟何向,石马陵边皇女坟。其铭曰:宝系重光,葳甤火昆(一字)煌。于穆不已,明明天子。克诞王姬,颜如桃李。桃李伊秾,王姬肃雍。柔嘉栾德,婉嫕其容,其□允淑,既温而肃。铣镜含葩,琼甤可掬。委委蛇蛇,如山如河。风栖楼柱,龙盘织梭。百行无阙,降嫔登月,双带结缡,六珈环发。神剑难驻,仙云易歇。仙云歇兮恸睿情,玉管颻扬无留声,虫萧(一字)蛸飞兮锦笥灭,蝘蜒去兮银墀倾。哀缟挽兮露□解,徂灵车盾(一字)兮日少晶。奉天山兮茫茫,青松黛栝森作行,泉闺夜台相窅穴条(上下,一字),千秋万岁何时晓?
秾辉这个字也是从这墓志铭上得知的,具体有什么典故,不得而知
这个可是很著名的 ,是秦穆公女儿弄玉的故事!“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欢音乐,是一个吹箫高手。
因此,她住的“凤楼”中,常会传出美妙的箫声。有一天晚上,她又坐在“凤楼”中,对着满天的星星吹萧。
夜里静悄悄,轻柔幽婉的箫声好像一缕轻烟,飘向天边,在星空中回呀荡的。隐约中,弄玉觉得 连环画: 萧史和弄玉,自己并不是在独奏。
因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缕」箫声,正与自己合鸣。 后来,弄玉回房睡觉,做了一个梦。
梦中一个英俊少年,吹着箫,骑着一只彩凤翩翩飞来。少年对弄玉说:“我叫萧史!住在华山。
我很喜欢吹箫因为听到你的吹奏,特地来这里和你交个朋友。” 说完,他就开始吹箫,箫声悠美,听得弄玉芳心暗动,于是也拿出箫合奏。
他们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开心。 这是一个多甜美的梦呀!弄玉醒来后,不禁一再回想梦中的情景,对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怀。
后来,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就派人到华山去寻找这位梦中人。没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萧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会吹箫。
等弄玉见到萧史,她真是太高兴了,因为萧史就是她梦里的少年啊! 萧史弄玉结婚后,非常恩爱,两人经常一起吹箫,秦国的山林溪边、蓝天、夜空,几乎时时可以听到他们的合奏。 秦国的少年男女被他们这种浪漫的行为感染,开始也爱唱歌跳舞,全国的气氛由严肃变成活泼。
这种现象使得朝廷臣子很忧心,怕社会风气因此变坏,所以不断向秦穆公反应。萧史和弄玉为了不为难父王,也为了逃避这些烦人的闲话,于是不告而别,躲到一个别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
民间为他们的消失编了一段美丽的神话。将萧史和弄玉说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当他们夫妇正在合奏时,忽然天外飞来一只龙和风,载着他们一路吹萧,飞到华山明星崖。
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复制的哈。
元代 白朴《梧桐雨》中的典故出自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杨玉环接到临潼温泉宫。先将杨玉环度为女道士,赐号“太真”,收入后宫受用。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过了5年,在天宝四年(745年)的8月,才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从此,玄宗把后宫其他妃嫔统统丢在一边,天天守着杨贵妃,形影不离,百官宴会,朝廷大典,无不把贵妃带在身边。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意思:舞跳得好,通晓音乐,而且聪颖有智慧)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
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据说杨贵妃曾二次被唐玄宗遗送回家,但又迫不急待的接回来,而且经过这两次的事情后,两人之间的爱情越加坚实,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相传,有一年在华清宫的长生殿,正值七月七日乞巧节,唐玄宗和杨贵妃避开众人在这里仰望牛郎织女二星,双双跪拜,发下誓言:“人寿难朝,但愿我们世世生生,永为夫妻!过了今生,还有来世!”。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边镇节度使安禄山和步将史思明率领15万人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直捣长安,“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
消息传来,唐玄宗惊恐万分,遂与杨国忠带着贵妃姐妹及一部分皇子皇孙和近侍、大臣悄悄打开北宫门,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行至陕西兴平之西马嵬驿时,随从护驾的禁军忽然哗变。他们首先杀死了杨国忠,又团团围住唐玄宗所在的驿舍,要玄宗交出贵妃。
此时,六神无主的唐玄宗,想起了他与贵妃之间十几年的恩爱,又立过生死不离的山誓海盟,哪里舍得交出贵妃!
在与贵妃泣不成声地抱头痛哭一场后,他赐给贵妃三尺白绫,让高力士把她带走,缢死在一间佛堂前的梨树上。其时,贵妃年仅38岁。
此后,唐玄宗无论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贵妃杨玉环。长安光复后,玄宗回到京城。他处处触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着贵妃,还特地叫人画了一幅贵妃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
岂知,这场“至死不渝”的爱情,完全是葬送在他所酿成的政治悲剧之中。此时的唐玄宗,悔恨交加,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的四月五日,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郁闷而死。
正如《长恨歌》中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意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扩展资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
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雨打梧桐,更添明皇郁闷。
该剧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其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美妙的文辞,也使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韵味,成为元代历史剧的佼佼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洛神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 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 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 ,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 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 。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 。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 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
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伏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于是就模仿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
翻过伊厥山,越过缳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 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
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
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
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
张僧繇,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 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他善画龙、鹰、花卉、山 水等,也擅画人物故事及宗教画。据说他的画活 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 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所以被当时的人称为超 越前人的画家。
当时,因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 时,都会命张僧繇负责壁画。他所绘佛像,自成样 式,被称为“张家样”,一直为同行楷模。
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的安乐寺画了一幅壁 画,画面上是四条龙,龙身上每一个部位都十分准 确生动,就连一^鳞一^爪都像活的一样。 但是画完 很多天了,他就是一直不画眼睛,让人看了总有一 种缺憾之感。
这一天正值庙会,张僧繇也来到了他的壁画 前。有人认出了他,就向他请教为什么不画龙的 眼睛。
张僧繇说:“不能画呀!画了眼睛,它就会 飞了!” 人们当然不信,非要他试试不可。 张僧繇拗 不过,便拿来画笔,给其中两条龙点上了眼睛。
刚 一点完,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电闪雷鸣之中,两条 蚊龙破壁而出,腾空而起,转瞬消失在云里了。而 另外两条没有点睛的龙还留在墙壁上。
龙城”的来源
客观的说,中国历史上最早有“龙城”说法的地方是在今辽宁朝阳市大平房附近的“龙城县”,公元341年也就是大约在十六国时代的时候前燕迁都于此,历史上的“北燕”于公元410年在此建立,436年置营州。不久的南朝梁代大同年间,南方的马平郡即今柳州市,始有传见“八龙见于江中”,柳江周水因此改名为龙江,于畔建龙城县即今柳州柳城县。唐贞观年间约公元634年,马平城址迁于今柳州河北半岛城中区,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称“龙城郡”,柳宗元的诗句中也称柳州“龙城郡”,上下相习,龙城柳州成为历史的凝固。宋徽宗时,柳州郡号“龙城”成为沿袭定制,《宋史》:“柳州龙城郡”。从历史的角度说,虽然朝阳或者其他地方或曾名龙城,但是绝对没有这个郡称,加上朝阳市并非地理上原来的“和龙城”“龙城县”,所以公共认可的历史和文学认为龙城是柳州的一个别称。文人骚客的诗句也似可为证,元陈孚《柳州道中》:“荒哉秦象郡,痛矣柳龙城”,不一而举。柳州的龙文化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在各个地名上面,柳州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名“龙城路”;多处名胜风景名字与龙有关,“龙潭”“老龙岩”“龙壁山”等,不难发现柳州人对龙的特别感情。至于其他的各个地方别号“龙城”,实乃牵强附会之举,缺乏历史根据和渊源,龙城柳州,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
柳州市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