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APP的底部,有一个樊登讲书栏目,里面汇集了樊登从创办至今讲的全部书籍。从2013年首讲的《高效演讲》再到最新一期的《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可以看出樊登所讲的书目主题很广,受众也很多。每周一部的更新速度,可以覆盖很多不同的知识分类,例如心理学、管理学、历史、职场、家庭与亲密关系、中西哲学等等诸多方面。
讲书本身也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人的声音是有温度的,而以声音的方式承载的知识更容易进入听者的记忆中;此外,读书需要师长的正确引导,而樊登讲书则是基于自身的大量阅读,结合时代需要,精挑细选每一本要讲的书。而且,比起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樊登的讲书不光声音有温度,还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让理论变得血肉丰满,从而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对于上班族来说,每日的通勤或睡前时间,也可以通过听书的方式,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樊登讲书栏目里,最喜欢的便是他讲论语的几部:《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讲论语:先进》。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有樊登从职场、家庭、为人处世等方面切入《论语》,让这本千年古书重新焕发生机。它不只是一部治世宝典,更可作为普通人生活的行为准则,而且在樊登的讲书中,他不光就《论语》谈《论语》,更是结合古今中外几十本好书作为延展,旁征博引,每次听讲都能收获匪浅。
樊登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各种学历于一身,这个软件我自己也听过一段时间,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精华解读,也就是他给你找到精华说出来,以视频,音频,图文的形式呈现,以文字解读视音频讲解的形式,帮助那些没时间读书,不知道读那些书,读书效率低的人使用!讲解方式新颖,由其自己的观点,一语中的,但必须知道现在知识付费的年代,想要简单快捷了解要付费,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可以说是一种APP推广,推广可以获得代理费,还有推荐好友免费兑换积分,试听,线下代理,众筹等模式!这个读书会,抓住了很多了痛点,安不下心去读书,想要快速的取得,会满足大多数人学习虚荣心跟知识焦虑症!听过一段时间天天电话骚扰,直接卸载。
人们常常说“一问三不知”这句俗语,而且都知道它是指问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是你知道“三不知”的来历吗?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军队攻打郑国,而当时占据霸主地位的是齐国。齐国不希望有别的国家可以和它相提并论,当然就不希望晋国扩张自己的领土,于是就派遣了陈成子带兵去援救郑国。陈成子下面有个部将叫苟寅。齐军出发前,苟寅就对主帅陈成子说:“一个刚从晋国回来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国家的军队将会派出大批的人马来袭击我们,而且扬言要把我军统统消灭。”一般的将领听了这句话肯定会对苟寅非常感谢的,但是陈成子则不然,他对苟寅说:“咱们的军队在临行的时候,国君就对我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要记住千万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现在你听说晋军要来打我们,我对你说,即使他们来的人再多,我也不会害怕,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是不是想让我把你的话报告给国君啊?” 苟寅便知难而退,感慨而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一定要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有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才向上报告;但是这次我对晋军的人数、行动时间等都不了解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
“一问三不知”即来源于此。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
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本身也是凡尘俗物,以此自比说明还没有彻底的超脱,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方丈也打算把位置传给慧能。
但这个事情后来被神秀知道后就迫害慧能,迫使他逃到南方。于是两个人开创了“南宗”和“北宗”,也就是所谓的“顿宗”(认为顿悟得道)和“渐宗”(认为渐悟得道)从此中国佛教两大派系就产生了。
不过从影响来看慧能更深远些。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秦末汉初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曾经往读书人的帽子里尿过尿。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按着宝剑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被刘邦封为将军。楚汉战争中,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快乐的。 有一个民间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
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
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