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除了文革那一段并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有故事性的东西!
松桃文笔塔 位于松桃县城徐家坳坡顶。始建于淸道光九年(1829年),塔身以砖石砌成,六面七层,塔顶攒尖。塔门石柱刻有一幅对联:“七层宝塔伸云表;江银水展滕阁”。古塔姿态媚秀,高昂挺拔。然惜“文化革命”期间,当作“四旧”捣毁。1994年集资重建,为砖混结构六角七层攒尖塔,总高32米,石砌基础,砖砌塔身,底三层为50墙,四、五层为38墙,六、七层为25墙。二层以上六方开拱形窗,底层除正面为门,余钤实墙,周嵌石碑。门上横嵌石雕匾额广文笔凌云”,门两侧嵌石雕对联&; :“人杰地灵百仞文笔魂系古今兴废事;物华天宝千里松江浪激日月乐忧情、内架钢筋混凝土旋转楼梯,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由松桃县建筑设计室设计,松桃县九江乡第三工程队施工。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武陵明珠梵净山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东线有保存完好的梵净古道,中国南长城遗址在境内有各种古城、雕堡、烽火台2400余座,豹子岭、寨英古镇、苗王城已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云落屯悬棺、虎渡口遗址、红二六军会师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九龙湖风景区九龙湖旅游项目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城北高速互通处,距县城区2.1公里,以苗族文化为核心,以古城为载体,以泛旅游业为产业支撑,以国际化为标准,集文化休闲、旅居度假、文体娱乐、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新城,力争发展为世界苗文化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点、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点、国家养老示范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苗王城苗王城,位于正大乡境内。
国家AAAA级景区,是西南地区苗族留存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得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古苗寨。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依据山形水势,前后筑有六个古兵寨。
古寨内有11条巷道,巷道内有11道寨门,巷道以石墙作为屏障并跟各家的院墙连成一体,而且有专门迷惑敌人的“直角巷道”,可以引诱敌人进入死胡同而歼灭。形成了有效的军事防御系统。
古寨外墙高3米,宽80厘米,士兵可在城墙上来回巡逻。寨内的吊脚楼为典型苗家特色,歪门邪道是古寨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通过几十代苗王的经营,苗王城在明朝时期就有一定规模。3、头京古城。
头京古城位于孟溪东南8公里头京村。1851—1865年间,孟溪农民起义领袖包茅仙为抗清而筑该城。
该城为正方形,周长约1.2公里,城墙、封头墙、街道和排水沟渠,以青料石浆砌,显坚固而壮观。外城墙高3.2米,宽0.6米,内墙与外墙间隔1.5米,略低于外墙。
外墙为御兵匪,内墙作报警和接应。城内原有两进式四合天井八处,现存六处。
天井上厅和下厅三至六间,上下天井两侧均有厢房,石大门前有石狮坐守。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做工精细,极具明清时期风格。
城内小巷相连通幽,与内外墙首尾相应;城外群山相拥、四水环抱,易守难攻,实为兵家要塞。4、云落屯公园。
云落屯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城南郊两华里处。平空突起赭石一方,高数十丈,顶长二百米,宽百米余,其势巍峨,耸入云端。
因时有彩霞飞舞,瑞云缠绕,故名云落屯。石屯为南北走向,两端陇起,中间低洼,状如马鞍,因而古时又名“马鞍山”。
整座屯身由藤蔓植物覆盖,色浓如黛,浑然一体,山石奇异,嶙峋多姿,花草如织,争芳斗艳,佳趣天成,堪称一绝,为松桃八景之一,丹霞奇观“云落耸翠”。5、潜龙洞。
潜龙洞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黔龙村。潜龙洞地处湘、渝、黔两省一市交界处,位于贵州省梵净山东麓的松桃自治县境内,距梵净山山脚的冷家坝风景区20公里。
304省道松(桃)印(江)公路穿村而过,潜龙洞位于梵净山东线山脚,毗邻桃花源村、庙湾、凤凰古城、中国苗王城、边城等知名景点,潜龙洞距松桃县城60公里、距铜仁火车站仅3.5元车票,松桃孟溪火车站30公里、大兴机场100公里,海拔1300米左右,是典型的高山溶洞。6、寨英古镇寨英古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寨英镇寨英村,距县城65公里,松(桃)江(口)三级油路贯穿全境,是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它也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
古镇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古城墙、古城门、青石板街道、红石板梵净古道,别具一格;金山寺、万寿宫、福寿宫、观音山、乌龟董、石板天然画、独岩冲、小金顶,景态万千;三公里长的浑水洞电站库区及十里飞瀑,山色水景美如画;壮丽的四方山溶洞奇观和风格独特的“寨英滚龙艺术”吸引着八方来客。7、黔东草海位于松桃盘石镇境内,属典型喀斯特地貌,海拔800—1300米,与湖南湘西接壤。
已有高标准人工草场2.3万亩。依托草场建成圈舍2.25万平方米,投放种羊15380只,种兔5680只,牛1250头、野猪865头、肉鹅2300只、山鸡8800只,发展农户650户。
8、桃花源景区。位于著名的贵州梵净山脚,在松桃县乌罗镇境内。
历史上,桃花源村原名冷家坝,2008年因为和其风景如世外桃源,正式申请更名为“桃花源村”,曾为松桃厅派设梵净八汛之一,旧名虎衙门。由于其处在梵净古道的交汇点上,北可通乌罗,东可达寨英,南可往江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九三四年,红二、六军团即以此为道,完成了两军会师石梁的壮举。解放后,冷家坝一度为乡所在地,为梵净著名的深山集市。
1980年6月文物普查时,曾在松桃虎渡口采集到的磨光石斧及夹沙红陶片,经省博物馆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遗物,这看出松桃这片土地,早在1万年至4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松桃,春秋战国时期属黔中,秦属黔中郡,汉至三国时期均属武陵郡,南北朝时期属郢州南阳郡,隋属源陵郡。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今县境中部置平土洞,西部置乌罗洞,录属思州。
唐武后垂二年(686),以辰州麻阳县地及山洞置锦州,松桃东部属之。肃宗天宝元年(742),改锦州为卢阳郡,松桃又随属之。
肃宗乾元元年(758),卢阳复名锦州,领洛浦、渭阳、卢阳、招谕、常丰5县,今松桃地属常丰县。 宋太祖开宝年间(936-975),改平土洞置平头司,改乌罗洞置乌罗司。
其间,西属思州东仍属锦州,徽宗政和四年(1114)在今孟溪置龙泉葛泽长官司,兼有麻阳县地,属沅州。理宗宝祐元年(1253)置平茶承化军民府,松桃中西部孟溪、平头、乌罗属之,亦属思州。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思州宣慰司,隶湖广行省,乌罗、平头二司归其所辖。成宗大德六年(1302),改平头司为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改乌罗司为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辖龙泉葛泽长官司;改平茶承化军民府为溶江之子坪茶等处长官司(治所今秀山龙凤高秀)。
均均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置乌罗长官司;七年(1374),改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置平头著可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八年(1375),置麻兔洞(今甘龙地)隶酉阳宣慰司;十七年(1384)划出溶江芝子坪茶长官司直属四川布政司。
永乐三年(1405),置答意、治古(今松桃东部)二第官司,十一年(1413)二月,废思南宣慰司,以其他置乌罗、思南、铜仁、镇远4府。乌罗府设治于乌罗长官司。
同年,从酉阳宣慰司拨麻兔洞来属。此间,乌罗府隶于贵州布政司,英宗正统三年五月七日(1438、5、30),令将答意、治古2长官司永行革除,乌罗府只存3司,不足以立府,遂省乌罗府将乌罗、平头两司拨入铜仁府,拨郎溪司属思南府。
清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初六日(1704.9.4),兵部议复升任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言,设铜仁理苗同知置正大营厅,以铜仁府副厅长官专理苗务,雍正八年(1730)迁正大营理苗同知至长冲(今老松桃),置松桃厅。十一年(1733),松桃厅由长冲移至蓼皋山下建城(今松桃县城)。
嘉庆二年(1797)十一月初三日,升松桃厅为直隶军民厅,属贵东道。以原拨给铜仁府的乌罗、平头著可2长官司回归松桃。
七年(1802)设石岘卫。至道光十五年(1835),松桃直隶厅辖1卫、2司、14汛,由贵州省直接管辖。
民国2年(1913),改松桃直隶军民厅为松桃县,属黔东道。民国3年,以正大营县丞辖地置正大营分县,治正大营;以四十八溪主簿辖地置四十八溪分县,治堡脚(今普觉镇),均属松桃县。
民国16年(1927),令四十八溪分县移置甘龙口,改为甘龙口分县,仍属松桃县。民国24年(1935),松桃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25年,撤销正大营、甘龙口二分县并入松桃。民国26年,松桃县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2年以后一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又民国23年6月,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建制)在黔东开辟革命根据地,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土地革命,组织革命武装。
8月在甘龙建立了严家坡(今麻阳乡南)区革命委员会和坝木、浑泉、麻阳、猫山、天堂、钟鼓坡、大土坪、黄泥堡、五官坝、寨地10个乡苏维埃政府。11月撤离黔东,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49年11月12日松桃解放,1950年3月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松桃县人民政府,属铜仁地区专员公署领导。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7次会议通过,撤销松桃县,改设松桃苗族自治县。
1956年12月31日,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仍隶铜仁专员公署至今。
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从此,“三苗”部落分崩离析。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其先进的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其发展较慢的部分,商周时被统称为“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山区,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苗族的分布更广。
东至淮河流域,西到今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贵州中西部,即当时的巴蜀、夜郎、牂牁,纵横数千里,而以今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最多,是当时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其中又以黔中(今川东南及黔北边境)、武陵(今湘西、黔东之大部)两郡较多。
在武陵郡中,又以沅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当时所谓“五溪蛮”的主体民族。汉代迁入黔西北的苗族,在彝文《夜郎竹王》中就有记载,不过人数很少。
迁入贵州中南部的苗族,从近几年贵州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掘的许多苗族岩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于两晋之时。近几年来的民族调查,发现这一带有些苗族追述族谱长达五十多代人,与上述考古材料相近。
唐宋时期,苗族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汉水中下游以东至淮河流域的多数苗族已逐步汉化而消失;另一方面是移入贵州的苗族进一步增多,逐步成为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同时开始进入云南(滇东北除外)。据彝文史籍记载,唐代长庆、大中、咸通年间,云南南诏军队数次侵扰播州时,曾俘掠了数万苗族和仡佬族到云南作奴隶,说明当时黔北苗族相当多。
贵阳以西至镇宁、关岭、贞丰一带,晋代时设牂牁郡,为大姓谢氏世袭统治。到了唐代,牂牁分裂为东西二部,其部民遂被称为“东谢蛮”和“西谢蛮”,元明两代则称作“东苗”和“西苗”。
在黔南惠水、长顺直到黔桂边境,近几年发现了许多苗族岩洞葬,经鉴定,除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唐宋至明代的遗物。 这一时期,“苗”的称呼在唐人樊绰《蛮书》、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和《宋史》等书中已开始出现。
贵州已逐步形成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不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时这一情况并不为人所知。 从元明到清初,由于封建王朝大力经营西南,在各民族地区逐步设流官治理,对各省具体情况的了解进一步深入,贵州苗族很多的事实遂渐披露于世。
又由于湘西、鄂西、川东苗族的大量汉化,于是贵州作为全国苗族分布中心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人们根据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苗族各部分服饰颜色、式样的不同,分别将其称为高坡苗、平地苗、长裙苗、短裙苗、红苗、黑苗、花苗、青苗、白苗等,名称多至数十种,因而有“百苗”之说。
苗族社会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发展长期以来十分缓慢而又极不平衡。
贵州设治较晚,又远离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因此,苗族社会的发展,比湘西、鄂西、川东一带的更为迟缓。秦汉至两晋时期,湘西桃源、沅陵一带苗族已开始出现强大的部落首领。
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沅陵、辰溪、溆浦以北、汉水流域以西直到川东巴峡的苗族,出现了许多强大的封建主,并受到封建中央的赏赐,加官进爵;社会经济有的与汉族完全一致,父系氏族的鼓社制和农村公社的议榔制,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组织,在外部,则受他族奴隶主和封建主的统治或羁縻:居于黔东北者受思南、思州田氏领主的控制,在黔北则为播州杨氏领主的属民,在黔西北受罗甸国奴隶主的统治,在黔南受龙、方、张、石、罗五性领主的羁縻,在贵州中部,受宋氏领主的制约。这些首领统治下的苗族,有的沦为奴隶,有的沦为农奴,有的成为依附民。
有的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形式上仍依附于外族统治者,被称为“羁縻蛮地”。有的完全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被称为“生蛮”。
元明两代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前后,封建王朝一方面分封各族首领(包括征蛮有功的汉族将吏)为土司,以统治各族;另一方面又直接派流官以控制土司,实行土流并治。由于汉人进入苗区的增多,汉文化的促进作用加强,苗族社会的封建化得以加速,阶级分化开始明显。
这时期,苗族中也出现了一些中小土司,如雄据于紫云、长顺一带的金竹安抚司及平越杨义长官司的金氏,黎平亮寨长官司龙氏,以及雄据于八寨(今丹寨)和都匀一带的夭坝安先司夭氏,承袭时间各有数百年之久。在黔东铜仁、松桃和黔北务川、道真等县苗族中,出现了一些当时被称为“富苗”的地主。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铜仁府罗金寨苗族地主吴老夭,有钱有势,“久为诸苗雄长”称霸湘黔边境,湘西、黔东北各县不少都投靠他。
东晋名臣陶侃,先是镇张昌、杜锼起义有功,后讨陈敏割据 为皇室倚重。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为主帅,一举平定苏峻、祖约之乱,授侍中、太尉、都督荆、交八州军事,并封长沙郡公 加征南大将军。陶侃曾在湘江西岸的壶山居住过,东晋咸和九年 (334年)去世后,遗命家人葬其于长沙,并在壶山筑衣冠冢, 暸望江水北去,静听滔滔涛声。
晋成帝司马衍感念陶侃功绩,追赠其为大司马,谥号 “桓”。衣冠冢墓碑为“晋都督桓公墓”,墓联为“百甓(音pi, 砖。
侃在州无事,朝运百砖于斋处,暮运于斋内)勤劳博弟士; 八州都督剩松楸”,壶山因此而称陶公山。今日山下陶侃的钓鱼 台仍在,垂钓的陶公涣潭和来往的陶公桥等,今日依旧吸引着南 来北往的过客。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置乌罗长官司;七年(1374),改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置平头著可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八年(1375),置麻兔洞(今甘龙地)隶酉阳宣慰司;十七年(1384)划出溶江芝子坪茶长官司直属四川布政司。永乐三年(1405),置答意、治古(今松桃东部)二第官司,十一年(1413)二月,废思南宣慰司,以其他置乌罗、思南、铜仁、镇远4府。乌罗府设治于乌罗长官司。同年,从酉阳宣慰司拨麻兔洞来属。此间,乌罗府隶于贵州布政司,英宗正统三年五月七日(1438、5、30),令将答意、治古2长官司永行革除,乌罗府只存3司,不足以立府,遂省乌罗府将乌罗、平头两司拨入铜仁府,拨郎溪司属南府。
清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初六日(1704.9.4),兵部议复升任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言,设铜仁理苗同知置正大营厅,以铜仁府副厅长官专理苗务,雍正八年(1730)迁正大营理苗同知至长冲(今老松桃),置松桃厅。十一年(1733),松桃厅由长冲移至蓼皋山下建城(今松桃县城)。嘉庆二年(1797)十一月初三日,升松桃厅为直隶军民厅,属贵东道。以原拨给铜仁府的乌罗、平头著可2长官司回归松桃。七年(1802)设石岘卫。至道光十五年(1835),松桃直隶厅辖1卫、2司、14汛,由贵州省直接管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