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九江的知府吴秀既为锁江镇水,也为祈求文风昌盛,兴建了锁江楼塔。
锁江楼塔是九江的风水宝塔,又叫文峰塔,回龙塔,但知道此名的不多,大概消除水患是人们对塔的最大愿望吧。إ 当时建塔的消息一传出,百姓踊跃捐款,数额最大的有钦差员外郎柯有裴,乡宦蔡延臣。
传说知府吴秀站在城东北锁江楼旁的回龙矶上告诉同僚,建塔所需的圆木尚未解决,如象东林寺般有个神运殿就好。果不其然,数日后,即有200多根圆木顺江浮来,解决了燃眉之急。
正所谓修塔锁江,神灵相助。是年秋天,塔落成,市人奔走相告,谓之江洲巨观。
إ 锁江楼塔为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ر6米。塔体六面七级,六角尖顶。
底层青石砌筑,塔门向西。石拼腰檐,檐口平直,石凿斗拱,砖砌牙檐,翼角微翘。
翼角第六层东南外,皆凿有一孔,以系铃铎,时而江风吹来,玲声叮铃悦耳。塔顶为砖叠涩攒尖顶,塔刹乃铁铸就,由覆钵、露盘三重及水烟相串而成。
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登塔顶可眺望长江、湖北黄梅。إ锁江楼塔作为九江的风水宝塔,已屹立了400多年,饱经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
据载,明万历三十六年,九江发生了地震,锁江楼和江岸一侧的四尊铁牛的两尊坠入江中,而锁江楼塔却完好无损。清乾隆十三年,当时的官府重建了锁江楼,并增建了看鱼轩。
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江,锁江楼毁于战火,剩下的两尊铁牛也不知去向,唯锁江楼塔幸存。إ 对锁江楼塔残害最深的是侵华日军。
198年,他们逆江西上,重炮轰击九江,锁江楼塔多处中弹,塔体三处被击穿,有的弹洞洞径达ر5米,塔体的斗拱、腰檐、平座均遭不同程度的损伤,塔体歪斜。但她仍然顽强地屹立在回龙矶上。
إ 解放以来,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锁江楼塔,对濒临崩塌的回龙矶岸进行了护坡加固,古老的锁江楼塔又重焕生机、活力。1987年,该塔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再次登临卢龙山,感概万端,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于是,他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又因卢龙山“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狮子的别名)之状,”故将其名赐改为狮子山。是年春天,朱元璋又令群臣撰写《阅江楼记》一百余篇,其中以大学士宋濂所撰写至为上乘,并被载入《古文观止》,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朱元璋为阅江楼建造了“平砥”,但因种种原因终未建成。 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位于长江之滨,九江市东北隅,傲然屹立,高耸蓝天,潇洒古朴,伟岸气昂,塔影锁江,风雅微妙。
塔高35米,造就七层,六面锥状,青砖砌身,石凿拱顶,宛如撑天大柱突兀江畔。塔内原有木梯,沿梯盘上,登临顶端,极目环顾,北瞰远山渺黛ï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