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火害人—释普明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师,是济川赵氏之子。最初在泰山灵岩寺披剃出家,因为听说清凉山的种种胜境,于是带了简单的行囊钵杖,往清凉山一游,就在五台山南台的北边,辟了一座小小的佛龛石室专心修学。
那时有一位奇特的僧人,也不知他的来处,常常和他谈论佛法,每每提到众生的烦恼难以降伏,要想度脱生死谈何容易?言辞相当的切要,和这位异僧相处久了,也常常受到他的鼓励,要他努力用功。
没有想到有一次来了一群盗贼,但普明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坦然自若,贼人抢走他的财物也不觉得丢了可惜。异僧来到以后,普明就将情形告诉他,以及心中的感受,异僧听了,非常赞许。
不久之后,山后传来猛虎的咆哮声,换是平常的人,必然是害怕的不得了,可是普明却泰然自若,猛虎没有多久离开了。异僧来到,普明又将这些情形告诉他,异僧大大的称许他,再度勉励他精进修行。
又经过不久,天上飘下大雪,一会儿功夫,山上积雪盈尺,显得寒冷异常。
晚上有一面貌美好的女子似乎被寒冷的气候冻坏了,要求普明允许她住进石室里面,本着出家人的怜悯心,普明也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然而这一女子衣衫单薄,到了深夜,寒气实在逼人,女子展转呻吟,似已受不住严寒,于是要求说:
「师父!我能否到您的床上睡一下?实在是冷死了!」
最初普明不答应,后来那女子呻吟的力气微弱,普明触了一下她的身体,觉得她全身发冷僵硬、气息微弱,恐怕会因此丧命,就无可奈何地引她上床,并且脱了外衣盖覆在她的身上。
经过一会儿,再度探触她的身子,感到女身暖滑细腻,无可言喻。这时欲情忽然生起,像火一般的炽烈,控制不住。
正想靠上身去,那知女子已经下床,普明用手去揽她,她却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从那时候起,普明的身体无缘无故的溃烂起来。眉毛胡须都脱落了,疼痛得难以形容。
这时才想到自己的愚痴,后悔不已,日夜哀泣愧叹,在佛前忏悔自己往日的过错。
像这样子,一连三个月的勤于忏悔,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声音:
「你没有修禅定,所以不能解脱这种痛苦,如果有长松服用,就可以除去欲心之患,证得解脱果位。」
天人声音使普明雀跃,但自己埋怨长松究竟在什幺地方?所以更加的悔衍忏罪,再经过七天,又听空中声音道:
「长松就在你的石室前,你一看便明白。」
普明依照着天人所指示之言,果然取得了长松,服用后身上所生的疮毒都痊愈了,顿时恢复了健康,神气清明。
永昌元年八月,普明法师向友人告别,并谈到这件事,希望友人能广为劝戒,以作警世钟声,度人无量,功非小可,后来果然安详而去。
这些故事都出自史书,所以都是真实的。
明朝人赵重华,七岁时,他的父亲赵廷瑞到四方各地去游历,一直不回家来。赵重华长大成人了,就决定出外寻找父亲。他就在自己背上挂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万里寻亲”四个字;另外 还有几千张纸上,写明了父亲的姓名、年龄、相貌、籍贯、家庭地址等。赵重华寻父的足迹,遍及许多州、县,他走到哪里,就把纸贴在哪里。他还到武当山(在今湖北省境内)去祈祷,经过太子岩,看到岩石背面有“赵廷瑞朝山至此”几个字,他就在这些字的后面写上“赵廷瑞之子重华寻父至此”。他又寻了好些日子,还是没有寻到父亲。有一天,他经过丹阳,遇到一位出家老和尚,招呼着问了他寻父的情况。老和尚笑着说:“你的父亲客居在无锡南禅寺里。”话刚说完,老和尚就不见了。赵重华急忙奔向南禅寺,果然见了他的父亲。父子共同大哭一场。后来赵重华就把他父亲接回云南去了。(《明史,孝义传》)
梁朝有个滕昙恭,是南昌人,五岁的时候,母亲生了带热性的病,一心想吃带寒性的瓜。按照本地的习惯,是不种这瓜的。滕昙恭很着急,到处去向人寻求,但始终得不到这种寒瓜,心里十分悲哀。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位和尚,对滕昙恭说:“我这里有两瓜,分送一只给你。”滕昙恭喜出望外,连忙向和尚叩头道谢,并捧了瓜去给母亲。屋子里的人看了都很惊异,去找那位和尚,和尚却不知到哪里去了。
后来滕昙恭的父母都去世了,每年逢到父母逝世纪念日是,他就不分昼夜,悲哀痛哭。他家门外有二株冬生树,在这时忽然从树上发出神光,一会儿现出了佛像和左右侍立的菩萨像,相好光明,从滕家大门口一直进到堂屋内,滕家一家人,都上前礼拜,经过很长的时间,佛像才慢慢隐去。(《梁书,孝行传》)
南朝人王虚之,死去了父母,他竟然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思念着父母,不吃一粒盐,不喝一口醋。
有一次,王虚之病倒在床,忽然有个人来慰问他,并对他说:“你的病就会好的。”一会儿,这个人就不见了,而王虚之果然恢复了健康。
王虚之家的庭院里种的杨梅树,在很冷的冬天,接连结了三次果实;他住的房间,黑夜里一直有亮光,好象点了蜡烛似的;他父母的坟上所种的桔子树,一个冬天长了两次桔子,大家认为出现这些奇异的现象,是他的孝心所得到的感应。皇帝知道了,在他家门口贴了布告,免除了他三代的赋税。(《南史,孝友传》)
更多: /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646964&PostID=24212382
【十二因缘】 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
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
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
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
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
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
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
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二)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
(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
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 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在世之五果。
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分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
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 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
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三)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
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
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
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
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
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
黏贴一段给你看看哦 眼疾与水漫金山寺 (转自果卿居士:现代因果实录) 九七年七月,某地大学的一位朱女士在先生陪伴下前来五台山拜佛。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听说妙法老和尚很有修行,于是约了时间特来请教。 朱女士大约三十二、三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秀,肤色白皙,鼻梁上架着一付金丝镜,一幅女学者的幽雅风度。
朱女士说她的双眼从孩提时代就不好,总有火辣辣的感觉,时时隐隐作痛。为了这双眼睛,父母亲不知操了多少心,花了数不清的钱,但都没有疗效。
后来,她到美国求学期间也四处求医,仍然没有办法治愈。 朱女士向师父讲述了自己眼睛的情况后,师父微闭双目,少倾,讲述了一个连我都不敢相信的有趣故事。
师父问:“你们知道传说中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吧?” 我们回答说:“知道,小孩子时就看过这出戏,以后还看过电影。” 师父说:“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出编造的神话故事,其实历史上真有其事。
一些动物经过长年累月的修行会出现所谓的神通,这并不希奇。白蛇化现成白娘子,是因为她修炼过程中不能断除淫欲,误入岐途,执意想追求人世间的男欢女爱,但是大自然的法则是不允许这种人畜交媾的乱伦行为的。
即使是文明高度进步,观念迅速更新的今天,也是为社会伦理所不容的。《白蛇传》里的法海和尚阻止白蛇正是出于大慈悲心,因为白蛇如果不立即终止这种乱伦行为,并深刻地忏悔,将会毁了她多年的道业,并堕入地狱。
把白蛇压在雷峰塔下,实际上是让她闭门思过、闭关修行,帮助她消除淫欲心。《白蛇传》竭尽毁法谤僧之能事。
故事把慈悲的法海和尚编造成恶魔,把佛菩萨写得那么不通情理,拆散人间美满爱情。而把妖邪渲染得极富人情味,却忽略了人与畜生有根本分别这一事实。
作者这样正邪颠倒、误导大众,诽谤佛教,是要背因果的。是非曲直,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给你们听呢?因为朱女士的眼病跟这个故事有关;也是她念佛,护持佛教的德行所感,此业当了。 “‘水漫金山寺’讲的是白蛇、青蛇不听法海老和尚劝告,反而和他斗法,用邪咒调动水神兴风作浪,水淹金山的事情。
当时,水神不明事理,助纣为虐,兴水淹寺,激怒了护法天神。天神以雷电击打水神,当火球将要击中水神面门的瞬间,身手敏捷的水神迅速沉入水中逃得一命。
但双目已被电光灼伤,疼痛难忍。水神的部下用白绫包扎水神的双眼,护送她急去另一座山上的小庙里,求助于一个有功夫会治病的和尚。
当水神去掉蒙着双眼的白绫时,修行多年的和尚被水神的美貌惊呆了,顿起爱慕之心。一念之差,功力顿消,病也治不成了。
故事中的水神就是现在的朱女士,这就是朱女士你今生患眼疾的前世因缘,你今天的先生就是那个看见水神动了凡心的和尚。他是不是非常的喜欢你,照顾你呀?” 妙法老和尚的一番话令大家兴奋起来,一起注视着这对夫妻。
一直在听妙师讲故事的朱女士显得异常激动,好象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先生,她不无深情地笑着说:“是的,他总是把我当孩子一样照顾。” 她的先生显得有些不自在,抿嘴微笑,低头不语。
师父接着又对朱女士说:“等一下,你们夫妻都要到大殿里忏悔宿业。水漫金山寺尽管不是水神的本意,却因无知而成了帮凶,罪业不小啊!今后要多拜《梁皇宝忏》,常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眼睛一定会好。”
师父又看着朱女士的先生说:“本来你是个根基很不错的老修行,可是每次来世间都不能把淫心放下,功亏一篑。今生,你们俩再续前缘,结为夫妇,更要共同发心——此生一定要勤修戒、定、慧,证得无上菩提。
你可能不大相信我讲的故事,不过,只要回去照我说的真心忏悔,会有效果的。” 一周后,朱女士夫妇又来拜见妙法老和尚。
一见面我就见她双目炯炯有神,眼白上的血丝没有了,神采照人。她说,虽然他们对师父讲的故事心存疑惑,但还是决定当成真事一样忏悔。
没想到在佛前忏悔时,一股清凉的感觉沁入双目,她从小到大眼睛都没有过这么舒服的感觉,确实感受到了佛力的加持,坚信师父讲的故事是真的。她的丈夫也深受震动,俩人当晚就在宾馆中读诵《地藏经》,忏悔罪业。
早上睁开眼时,双眼没有了灼痛的感觉,令他们惊喜不已。于是,俩人每天读诵《地藏经》,并更加虔诚的忏悔罪业。
现在她的眼睛完全好了,返台的时间也到了,特来向师父道谢并辞行,还表示,回台湾后每天都会抽时间拜《梁皇宝忏》。 她说还有一个难题请教师父:“如果回去后别人问我,眼睛是如何治好的,我该怎么回答呢?我既不能说是哪家医院治好的,又不能如实地说我前世是《白蛇传》里水漫金山寺,发动大水的水神。
要是那样说,他们不把我当成精神病才怪呢!”几句话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师父说:“很简单,就说在五台山拜佛诵经治好的。”
师父讲的这个故事,当时我心中也不是没有一点疑惑——尽管我对师父百分之百地相信。因为在我自孩提时期就听大人们讲过的《白蛇传》不过是个传说而已,怎么成了真事?现在又有了一个水神再世,而且就在我的眼前。
可是几天后的结果又不能不使我消除了疑惑。朱女士的眼疾真的康复了! 当时。
因果报应的事很多,但我认为你目前的身体状况和你曾经虐待过一只狗和用刀砍们是无关的。如果这么小的错误也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那么有些十恶不赦的人还活的那么滋润,岂不是上帝毫无公平而言吗?
你的同学踢了你一脚,可能伤了什么地方,后来你又患上了颈椎病。
其实颈椎病也没有什么可怕的,社交恐惧症更没有什么可怕的。以正确的态度积极地治疗,乐观的面对生活中一切的问题。
如果我告诉你,上帝爱你!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上帝美好的祝福。活出你的精彩来,让你周围爱你的人因你的快乐而快乐。
梁武帝在位时,中国的佛教很兴盛。民间凡有婚礼或丧事,都请和尚去念经。今天时代不同了,现在只有丧事,才请和尚去念经;遇有喜事,例如结婚、产子时,却没有人请和尚去念经。其实这是错误的。无论红白事都应该请出家人去念经回向、种福,一方面可以超度亡者,一方面可以为存者增福。
梁武帝时,就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后果一一明了。某次,一个有钱人家有婚事,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他一踏进门口,便叹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
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这是什么意思呢?“孙儿娶祖母”,你说怪不怪?原来,这位祖母在临终时,她拖着孙儿的手,心里很舍不得。她说:“你们都成家立业,惟独我这个小孙儿,没有人照顾。唉!怎么办呢?”说完便去世。
她到了地府,阎罗王便判她:“你既然这样宠爱孙儿,还是回去做他的妻子,好照顾他。”于是,祖母便托生来做孙子的太太。所以世间上的前因后果,有时是很可怕的。
志公和尚往炕上看看,便说:“猪羊炕上坐”,往菜锅里一看,便说“六亲锅里煮”。原来,从前被人宰的猪呀羊呀,现在都回来吃人,抵偿宿报!以前专吃猪羊的六亲眷属,现在反而回来受人烹割,在锅子里还债。
“女吃母之肉”。在外面,一个女孩子正在吃猪蹄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只猪原来是她前世的母亲。“子打父皮鼓”。志公和尚再看看那些奏音乐的,打锣鼓、吹喇叭、吹笛子,好不热闹!有个人用力地打鼓,鼓是驴皮造的,而这驴竟然是他前世的父亲啊!于是,“众人来贺喜”大家都以为这是喜庆之日,但志公和尚只叹息:“我说真是苦!”其实是人以苦为乐呀!大家听了这段公案后,应该知道杀生食肉的可怕。又研究这个“肉”字:
“肉字里面两个人,里边连着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
所以,能够茹素是最好的。但吃斋时不要再取什么斋鸡、斋鸭、斋鲍鱼等名字。既然吃斋了,为什么还放不下?单是起这些荤的名字,里头就含有污染的种子。所以以后不要用荤名去题斋菜。
这次有些人到万佛城之后,发愿回去要吃长素。这很好,与六道轮回断绝往来,你不吃他,他不吃你;你不杀他,他不杀你,这样便把循环业报清净了。
又有人问:吃斋有什么好处?
我说:“没有什么好处,是活着上当。”什么意思呢?因为斋菜没有肉类那么好味道,所以说活着上当。可是,假设你不吃斋,便是死了上当。就像一个秤,那一边重,那一边轻,你自己去研究研究。
为什么说吃肉是死了上当?无论你吃什么东西,便有那种成分在你身上。你吃菜,便有一股菜味;吃葱,便有一股葱味;吃牛奶,便有一股牛奶味;吃芝士,身上便有一股芝士味;吃大蒜,呼吸气都有大蒜味。因为你所吃的东西,要与你合股,合而为一,变成你身上的一部份。你吃什么吃多了,身体便会变成它一样。因此,吃猪肉多了,便会变猪;吃牛肉多了,便会变牛。这是合乎科学和逻辑学的。你的身体和肉类变为合伙公司;死了之后,也会变成那样东西。比如,死后要是周身一股猪味,阎罗王嘟嘟鼻子,便说:“你这样臭,还是去做猪好了。”羊、牛、鸡、犬,同是一个道理。所以说是死后上当。
你仔细研究,杀猪的人,他的眼睛像猪。为什么?他曾经被人杀了好多次,现在他回来报仇了,但眼睛还是猪眼睛。宰牛的人,眼睛像牛眼睛。其实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故云: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细听屠门夜半声。
一碗肉汤里面含藏的怨恨,似海般深,说不尽的。要知道世上为何有战争杀戮,譬如两国彼此战斗,死伤连城,这就是众生的恶业共聚,同时受报。假设你能细听夜半屠房里凄厉的叫声,你便应该明白杀杀不已的恐怖。
目前科学已经研究出来,人多吃肉,很容易生癌症,这是因为动物体上的怨气,在你身上积聚多了,久而久之便变成害人的毒素。因此我们应该与众生断绝因果,不要与牛羊鸡犬互造罪孽。便能慢慢地把世界上的恶气转过来。
在万佛城,我一边行持正法,一边要把世上的杀劫变过来,无形无相地把它慢慢消灭了。所以我主张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不吃麻醉药。最低限度要守五戒,还要守得清净。
你们既已到了宝山,不要空手而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