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臂之力
【拼音】
yī bì zhī lì
【解释】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出处】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示例】
望孔明助~,同破曹贼。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近义词】
助人为乐
【反义词】
落井下石
【语法】
偏正式;作宾语;常用在“助”后
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
略称偏袒。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
这是表示尊敬之礼法。 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 出家人的袈裟平时是不偏袒的,只有恭敬时才偏袒。
净业三福中“孝敬父母,奉事师长”,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作事时必用右手,行则右足先上前,表示有事方便服劳。
而礼拜时双膝着地,忏悔时则跪右膝,古人称之胡跪。而双手胸前合十代表皈依自性而不执外物,意即背尘合觉。
偏袒,合掌,乃身业清净。外貌端肃称之为恭,中心虔诚谓之敬,是意业清净,经中常见“而白佛言”,白乃表白之意,此是语业清净。
由此可见,佛经上的一字一句就是我们要坚守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做到正法久住。
《东周列国志》第九回 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聃射周王中肩
桓工闻郑伯出师抵敌,怒不可言,便欲亲自出战。貌公林父谏止之。次日各排阵势,庄公传令:“左右二军,不可轻动。只看军中大施展动,一齐进兵。”
且说桓王打点一番责郑的说话,专待郑君出头打话,当阵诉说,以折其气。郑君虽列阵,只把住阵门,绝无动静。桓王使人挑战,并无人应。将至午后,庄公度王卒己怠,教暇叔盈把大筛麾动,左右二拒,一齐鸣鼓,鼓声如雷,各各奋勇前进。且说曼伯杀入左军,陈兵原无斗志,即时奔散,反将周兵冲动。周公黑肩阻遏不住,大败而走。再说祭足杀人右军,只看蔡卫旗号冲突将去。二国不能抵当,各自觅路奔逃。唬公林父仗剑立于车前,约束军人:“如有乱动者斩!”祭足不敢逼。林父缓缓而退,不折一兵。再说桓王在中军,闻敌营鼓声震天,知是出战,准备相持。只见士卒纷纷耳语,队伍早乱。原来望见溃兵,知左右二营有失,连中军也立脚不住。却被郑兵如墙而进,祝聃在前,原繁在后,曼伯祭足亦领得胜之兵,井力合攻。杀得车倾马毙,将陨兵亡。桓王传令速退;亲自断后,且战且走。祝呐望见绣盖之下,料是周王。尽著眼力觑真,一箭射去,正中周王左肩。幸裹甲坚厚,伤不甚重。祝聃催车前进,正在危急,却得虢公林父前来救驾,与祝呐交锋。原繁曼伯一齐来前,各骋英雄,忽闻郑中军呜金甚急,遂各收军;桓王引兵退三十里下寨。周公黑肩亦至,诉称:“陈人不肯用力,以至于败。”桓王龈然曰:“此朕用人不明之过也!”
祝呐等回军,见郑庄公曰:“臣已射王肩,周王胆落,正待追赶,生擒那厮。何以鸣金?”庄公曰:“本为天子不明,将德为怨,今日应敌,万非得已。赖诸卿之力,社稷无陨足矣,何敢多求!依你说取回天子,如何发落?即射王亦不可也。万一重伤殒命,寡人有拭君之名矣!”祭足曰:“主公之言是也。今吾国兵威已立,料周王必当畏惧。宜遣使问安,稍与殷勤,使知射肩,非出主公之意。”庄公曰:“此行非仲不可。”命备牛十二头,羊百只,粟刍之物共百余车,连夜到周王营内。祭足叩首再三,口称:“死罪臣籍生,不忍社稷之陨,勒兵自卫。不料军中不戒,有犯王躬。痹生不胜战兢毅棘之至!谨遣陪臣足,待罪辕门,敬问无恙。不腆敝赋,聊充劳军之用。惟天王怜而赦之!”桓王默然,自有惭色。貌公林父从旁代答曰:“寐生既知其罪,当从宽有,来使便可谢恩。”祭足再拜稽首而出,遍历各营,俱问:“安否?”史官有侍叹云:
漫夸神箭集王肩,不想君臣等地天。
对垒公然全不让,却将虚礼媚王前。
又髯翁有诗讥桓王,不当轻兵伐郑,自取其辱。诗云:
明珠弹雀古来讥,岂有天王自出车?
传檄四方兼贬爵,郑人宁不惧王咸!
桓王兵败归周,不胜其忿。便欲传檄四方,共声郑宿生无王之罪。貌公林父谏曰:“王轻举丧功,若传檄四方,是自彰其败也。诸侯自陈、卫、蔡三国而外,莫非郑党。征兵不至,徒为郑笑。且郑已遣祭足劳军谢罪,可惜此赦有,开郑自新之路。”桓王默然。自此更不言郑事。
却说蔡侯因遣兵从周伐郑,军中探听得陈国篡乱,人心不服公子忙,于是引兵袭陈。不知胜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应该是射王中肩的故事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郑国,和周天子的关系一直很好,平王东迁就曾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一直得到周天子的宠信,担任周朝的卿士(也就是后来的宰相,现在的总理)。到了平王的孙子桓公继位的时候,郑国实力更加强大。周桓王借口郑庄公是先王老臣,不敢驱使,郑庄公愤然离去。从此“周郑交恶”,两国关系彼此紧张起来。
1原文出处
摘自:《春秋左传》桓公五年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2事件经过
郑庄公哪里会咽下这口气,正好宋国和卫国作乱,郑庄公就假借周桓公的名义,联合齐国和鲁国,把宋国打败,重立了宋庄公。这件事在诸侯国中间可是有很大的反响的,许多诸侯国都把郑庄公看作是诸侯国的首领,周桓公在大家的眼里就更没有地位了。
周桓公当然很气愤,怎么可以这样。他正式将解除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五年不去朝见周桓公。于是,虽然实力不足,但桓公还是召集了蔡、卫、陈等几个国家去讨伐(古时候的战争很讲究出师有名,如天子对诸侯的战争称为讨伐,意为正确的,应该的)郑国。周天子以为这样,郑庄公就会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在那时,天子名义上还是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的。郑庄公自然不会如他所愿,而战争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在周朝军队已经失败的情况下,周桓公还是很勇敢,亲自指挥军队断后,更惨的是郑军中有位猛士,叫“祝聃”。他在追赶的过程中向周桓公射出了一箭(古时候,因为周礼规定,每一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地位乘坐不同的车辆,在战争中也有自己规定的战车,所以,周桓公在混战中是很醒目的),这一箭射在了周桓公的肩上,虽然没有危急生命,但已让周天子的威信降到了最低,仅仅只是大家共同的天子而已。而周桓公在实际较量后,也不得不承认诸侯国的强大和自己的无可奈何。
从此,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一个个强大的诸侯国王开始粉墨登场,开始了“大国争霸”的较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