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夜梦飞熊入帐,渭水之畔访遇太公望(姜子牙,因周文王有“兴周之业,先祖早寄希望于太公也”之说,故名太公望)
从而奠定周朝800年基业,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兰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间蕴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
《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孔子游历众国皆不为所用,归途中见兰花独茂,停车援琴鼓之,曰:"兰当为王者得,今乃与众草为伍。”并作《猗兰操》:"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岛,无所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正如那时弹此曲的孔子,是这样的颓丧。 此曲是曲,幽怨的曲,也是诗,优美的诗。曲调始终是缓缓的,无波无澜,在那平和之下,却有一股抑郁之气闷闷于胸臆。是不得志的愤慨,是无人识的怅然。 兰,当生于幽谷疏石败叶之中,无矫柔造作之态,无趋势求媚之容。 所以,若用兰比之于功名,其实是俗气了。倒是韩愈说得好,他说"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是啊,不采而配,于兰何伤。兰,该是静静开放的,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天壤之间,有凉月,为之设色,有星光,为之配饰。 “芝兰生于深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得,不为困穷而改节”。 兰花不动,但香随风动,早已芬芳天下。 兰花在风中摇曳,香气洋溢四方,其他花香全都被比了下去。即使无人采摘幽香的兰花佩戴,对兰花也无妨害。 (暗喻满怀文采的“我”虽然未获赏识,也不要紧。) 不采摘兰花,对兰花的高洁本身也没有损伤,意指自己虽然不被重用,遭到谗诟,却也心怀坦荡。
意思是焚烧琴去煮白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
出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篆集》中引用《西清诗话》的文章:唐代李商隐的《义山杂纂》内容包罗种类几十种,大多是用诙谐的文章记录其所闻所见所想。其中有一条说是“杀风景”,比如以下几种。
用极清的泉水洗脚;在花丛下晒内裤;在山的背面盖房子;把琴劈了当柴火煮仙鹤吃;赏花时没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既闻不到花香,也品不到茶味;在清静幽雅的松林里,忽然有官老爷的车骑人马呼喝而过。
扩展资料:
焚琴煮鹤的近义词有:
1、背山造屋
意为靠山建造房屋,比喻使人扫兴的事情,大煞风景。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2、暴殄天物
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3、哀梨蒸食
意思是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焚琴煮鹤
梦笔生花”这个典故出自于《南史.纪少瑜传》.相传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纪少瑜是南朝有名的文士,他自幼专攻《六经》,善于谈吐,对答如流,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
“梦笔生花”也写作“梦笔”,是用来表示才思日进的典故.张孝祥的《鹧鸪天》就有这个典故:“忆昔彤庭望日华,匆匆枯笔梦生花
有为官者舒翰文,北人也。游历江南,偶逢破落之女,名柔荑,为江南文字狱漏网之人。柔荑有纤手一双,善织秀,且为知礼之人。文怜其苦无家,纳之于府,为织娘。
文善书画,所绘山水图为名家所赏,多有收藏,贾于市,亦价不菲。然文所志者非此。仕于北,乃蛮荒之地。苦心经营,希冀有变。仕地缺水,文欲兴修水利。奈何官银缺损,遂变卖家产,及所藏字画,仍不足。天旱,地无收粮,民苦极。文虽有济世之心,然无济世之力,唯仰天长叹:天不助我也!
是夜,人叩门。文不知何人,问及,来人答道:小女子柔荑,下人也,不为老爷所知亦不足为奇。文问何事?答道:曾经祸乱,为老爷所助得免流离。一心报答,无从做起。今得知老爷为一方黎民疾苦所虑,愿助一臂之力。文苦笑道:吾为五品之官,尚无良策,汝岂非空谈!柔荑问:老爷善画否:文答:然。“老爷可按心中所冀而画,柔荑不才,当尽力绣之。
文笑道:知汝善绣,然纵有天工,何益?柔荑苦笑道: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然日见老爷为民疾苦而憔悴,于心不忍,当勉力为之。
文不忍拂其心,乃绘一幅江南山水图道:此即为心之所愿。柔荑携图归,临行道:旬日内,小女子当绣此图,望老爷吩咐勿让打扰。言罢即归,闭门不出。是好
旬日内,文着人送食水,门不开。如此多日,均无声息。文记其言,虽虑其饥渴,然不违其言。期至,文亲赴其居,入室,见丈长织锦赫然在目。乃一幅江南山水图。唯一不同处,己之居宅亦在其中。另有溪旁一青庐不曾有画,青庐旁有桃林繁茂,一青衣女子拈花其中。
视柔荑,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矣。文心如椎刺,忙上前拥之道:一幅陋图,何劳汝如此呕心沥血?柔荑道:得蒙救助,无机会报答。今得老爷相拥,死而无憾!有残喘道:只是丝线不多,未能绣出花开之繁,当以纤手指血染之。话毕,挣扎起身,将针刺之指在桃林之处涂染,朵朵殷红,跃然锦上。文欲止之,回顾,柔荑已然气绝。
文心痛如刀割,拥柔荑而失声。忽有下人嘈杂惊奇,视之,织锦离机忬而飘,缓缓出门升空;众人追随而望,织锦升至天空,见阔。不几时笼罩整个天空,仰望去,天上恰是一幅江南山水图。烈日顿显温柔,和煦可人。文抱柔荑出,恰见图上拈花女子招手,怀中柔荑顿时飘然而上与其合而为一。众人莫不惊讶。涂忽坠,天地混暗,待得天明,北地已青山绿水矣,众人欢呼雀跃,如是画中人。从此,文所辖之地为北地江南。
文思其幻,皆柔荑所赐。悔当初以下人而待之。常思而访,无所得。一日,携仆游山,迷途。逢一溪顺流而下,得见一青庐。颇觉眼熟,细思之乃织锦中物,惑而进其中,一女子婷立中堂,俨然柔荑也。文未开口,柔荑已潸然泪下道:妾已在此等候多年矣!文与柔荑相见,如在梦中。多年相思,一朝重现,遂拥而回府,谐姻。
【成语】: 韦编三绝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成 语】文过饰非 【读 音】wén guò shì fēi 【易 错】闻(文)过饰非,文过是(饰)非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讳疾忌医、涂脂抹粉 【反义词】欲盖弥彰 【灯 谜】草稿。马志伟。
【解 释】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出 处】 《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委屈。岂与夫庸儒末学, ~ ,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邹韬奋《硬吞香蕉皮》:“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 ~ 是最苦的勾当。”
文:语言。 饰 非 有过莫隐晦,有责勿推诿。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纸何包得火,囊何藏得锥。
文过而饰非,犹如篮打水。
世界上所有的已经有人看过的书中,有哪本书,里面没有一个重复的字的?是不是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甚至会觉得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会有一本书没有一个重复的字呢?不过还真有这么一本书。
名字就叫做《千字文》。 当然,顾名思义,一本书里一共是一千个字,几乎没有重复。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
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千字文》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因为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中临下来的,所以就成了书法家的至宝,因为它通俗易懂,而且十分押韵,所以很多人都把背《千字文》当作一种流行方式。就像是现在的人追明星一样,如果背不下来的话,就会被别人看着落伍了。
特别是那些刚刚把头发梳起来的小娃娃们,个个都会摇头晃脑地背几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押字押韵,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所以这本书一直都被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本启蒙书。
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隋唐之际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用30 年的时间,摹写了800 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智永的这一举动,既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智永之后,历代书法大师写《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怀素、宋徽宗、赵孟?#92;、文征明等。
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无疑大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这些伟大的艺术瑰宝。 千万别认为这本书只是简单的把字拼凑起来的,这里面可是很多内容的。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从有了天有了地,再继续说日月、星星、霜雾、天气的变化等等等,有了天气的变化,当然就有了金银珍宝这些等等东西,有了东西,当然就少了不了人吗?当然也就说起了人类的早期历史:"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接下来,就是《千字文》的第二部份,有了人,当然就要讲人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再接下来,就是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当然少不了对国家盛况的描述了,像什么"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除了这些浮华的东西之外,最后就讲到了对美好田园生活的赞美,要吃还是百姓饭,要穿还是家常衣了,到了这里,也就走到了这本书的尽头了。
这可是一本很好背诵的书,所以有时间,不妨拿过来记一下。 【千字文原文】 明万历十年汪以成经义斋刻本 千字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壹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藉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番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 多士实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
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
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
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
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拨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X。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
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
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
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6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