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禅寺是全国唯一的孝子寺遗址,因孝子王裒得名,又名千年孝子寺。
说到王裒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王仪。他在魏国做司马一职,并且在司马昭大将军身边调用。
当时魏王昏庸,司马昭、司马炎父子早就想谋他的位。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机密泄露后,他就没能得逞,所以他很是愤怒,整天喝酒杀戮。生性耿直的王仪看不下去了,他就劝谏司马昭:“将军你密谋没能得逞,那是你用错了人,是你的错,你不应该怪罪他人。”
此言激怒了司马昭,司马昭就借着酒意将王仪一剑刺死。王仪死后三个月,王裒呱呱坠地了,作为遗腹子,王裒极其的孝顺母亲,从小才思敏捷,非常的聪明。
相传王裒的母亲生来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会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说道:“母亲莫害怕,儿王裒在这里陪您。”
其孝行感天动地。这也就是元朝的郭居敬先生编写的《二十四孝》中“王裒纯孝,闻雷泣墓”的感人故事。
王裒的孝行不仅仅因为他孝顺父母,更是因为他把对国家和民族的大孝体现的淋漓尽致。永嘉末年,匈奴人攻陷洛阳,知道王裒与司马氏有杀父之仇,便邀其入朝主政。
王裒以社稷为重,不愿与贼寇为伍,便严辞拒绝。为了避祸,携母与堂弟王导等数百族人一路南逃。
王裒母亲年事已高,一路上经不起风餐露宿,最终病逝于豫皖地带。王裒十分哀痛,将母亲埋葬在附近的山林里,搭了个草庐在坟墓的边上,每天都在墓前跪拜。
弟弟王导劝他继续南逃,但王裒拒绝了。但他将所有的事一一做了安排:他嘱咐王导挑选精壮后生继续南下,并招募义兵组成勤王之师,以北上抗击匈奴。
当时他跟王导说:“我虽与司马氏一家有杀父之仇,但是现在外敌入侵,生灵涂炭,我因有热孝在身,不能与你前往,诸位兄弟请受我一拜。”正因为有王裒此番安排,王导等人英勇善战,赶跑了匈奴人。
然而王裒最终还是被匈奴的追兵寻获,由于他始终不肯附逆终遭杀害。 王导等族人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建都于南京。
后说王裒托梦于王导,希望将其祠堂建于震泽旁,古代“震泽”即为今天的太湖。于是王导等宗亲为了缅怀、传颂其孝行,便邀请风水师在太湖边寻找风水宝地建祠堂,来到此地,发现了这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便询问当地樵夫这是什么地方,樵夫说:“黄婆岭。”
当时在吴语地区,“王”和“黄”不分,所以王导误以为此乃天意,遂在黄婆岭下建了王裒的祠堂。王裒的孝行感染了附近的江南民众,大家常来祭拜,随着香火的旺盛,渐渐由祠堂演变成了寺庙。
因王裒生前喜欢《诗经•小雅》中的《蓼莪》篇,而更名为“蓼莪禅寺”,黄婆岭也随之易名为“王裒岭”,又名“蓼莪山”。这就是王裒一生的孝行和蓼莪禅寺的由来。
作品内容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作品:蓼莪内容: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作品注释
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莪(音俄):莪蒿。蔚(音卫):牡蒿。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发发(音拨):疾貌。榖:养。律律:同烈烈。弗弗:风声。卒:终。指终养父母。 【赏析】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这是我国人民的美德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这首诗前两章用比,表现“父母劬劳”;后两章用兴,象征自己遭遇不幸,首尾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一写父母对儿子的深爱。全诗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译文: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南山高耸耸,暴风阵阵起,人们没有不过好日子的,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巍,暴风呼呼吹。人们没有不幸福的,为何只有我不得终养父母!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
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后两章第三层承第四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而来,抒写遭遇不幸。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
首先蓼莪就是高大的莪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针开黄绿色小花,叶嫩时可吃。蓼莪在诗中是象征父母的,取名蓼莪有何不可?
其次诗经所有的诗都是以诗文开头句化解的,有的取二字(如静女),有的取一字(如氓),有的简缩,如(关雎),还有这首《蓼莪》了
蓼(音lù):长大貌。
莪(音俄):莪蒿。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以看似和主题没有关系的事物命名是因为诗经里面的诗多用“起兴”这一手法。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诗经中起兴以景色描写为主,即先描述一下身边的景色或植物,然后切入正题,比如《蒹葭》、《木瓜》、《采葛》。
另外,我国古代诗歌也多是采用头一句的两个字做标题,一直到汉代都还是如此,比如《古诗十九首》里面几乎都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同时也慢慢的开始出现命题诗,比如《静夜思》之类。因为以诗词入歌,慢慢的发展出了特定的旋律,这就有了词牌名、曲牌名。
诗经题目的几种样本。
一、第一句中前面2字。
如: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二、第一句中的第一和第三两个字
如: 《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三、第一句中的第三第四个字
如:《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
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
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
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
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
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
者,伊余来塈。
四、第一句四个字作为题目
如:《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不涉昂否,昂须我友。
总结,诗经的题目通常是文章开头中取的,并不代表文章的大意和主旨。
选我吧,这么多
这首诗前两章用比,表现“父母劬劳”;后两章用兴,象征自己遭遇不幸,首尾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一写父母对儿子的深爱。全诗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厚感情。此诗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出“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切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让我们登上生命的列车,与一些人结伴而行。原以为父母会永远陪伴着我们,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在中途的某个车站下车,使我们成为失去其无法替代的爱抚与陪伴的孤儿。失去亲人时,也许你起初并不怎么觉得,直到某一天,你忽然发觉,你的魂魄也随之而去。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两全,然而,忠与孝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很难谈得上爱别人、爱国家。从人们把国家比作母亲就可以看出家与国之间的联系。一位共和国的将军说过,常记家中父母方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那些为国尽忠者,虽然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尽孝,但是,对于天下父母而言,他们却是尽了大孝。因此,家国之情都是人类最美好、最纯净、最高尚的感情。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