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应该是善于清言的大名士,方有执麈尾的资格。特别要指出的是不能随便把麈尾交与他人,更不能交与侍从代为掌握的。《艺文类聚》有一篇东晋元勋、大名士王导的《麈尾铭》,其中说:“道无常贵,所适惟理。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功用,可是“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以后,身价倍增,谁还敢说它“质卑”呢?但必须弄清楚,麈尾不是拂尘,拂尘又名拂子,是侍女一类人侍候主子时拿的东西。拂尘形状,就是舞台上,古典戏剧中那些宫廷太监手执的道具,即潮州方言中所谓“仙拂”。从魏晋至唐代中,麈尾身价高贵,而拂尘则低下。
何谓“清谈”,魏晋的清谈,是逐渐形成的正规学术讨论。其特点是:参与者必为“名士”,或准名士;清谈有一定学术研讨内容及范围;方法是由“主”提出问题,并发表观点,然后再由“客”问难,似电视节目中的“学术论坛”;清谈时,“主”者必执麈尾作道具,以助谈锋,故后把清谈也叫“麈谈”。而这清谈绝非漫无目的的东拉西扯,或如当代人们坐下喝茶说闲话的。
汉经学:汉代崇尚儒学`有很多大学者在朝为官`因此很重视儒学经典`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在汉代就发达起来`以致形成了穿凿附会的谶纬之学`西汉末年`经学主要分为"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类`互相攻击`致使朝政日非`东汉章帝开了个"白虎观会议"之后`古文经学占了上风`谶纬之学才有所收敛`但无论"古文"还是"今文"`经学都是偏离了儒家学说的主旨而将"天人感应"无限夸大的虚妄学说```
晋清谈:晋代士大夫推崇黄老和佛教学说`喜好玄谈`其实就是整天不干正事`研究<;老子>;`那时人们以能清谈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
唐乌龟:"乌龟"`传说乌龟与蛇杂交`所以"乌龟"就成了"戴绿帽子"的别称`蔡东藩认为`唐朝从建立之初就与宫廷丑闻联系紧密`并贯穿始终`如`唐高祖所以晋阳起兵是因为糊里糊涂地"玷污"了隋炀帝的两个妃子;李世民登基之前`曾占了李元吉遗孀的便宜;武才人背着唐太宗向太子李治献殷勤`这才有了后来的武则天;至于唐玄宗霸占自己儿子的妃子杨玉环的故事就更是家喻户晓了……蔡东藩认为`唐朝的"乌龟"丑闻是唐朝一系列政局变动的重要原因```
宋鼻涕:"宋鼻涕"指的是宋朝积贫积弱`被人打得"涕泗横流"```
清邋遢:指的是近代清政府丧权辱国`与列强勾结的丑态```
清谈误国典出《晋书•阮籍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批有学问、有地位、向往“纯任自然”的老庄哲学的人,常常 聚在一块儿海阔天空地聊,或是在一起分析哲理,这就是历史上的清谈。魏晋时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沉溺于清谈之中,“竹林七贤”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竹 林七贤包括播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他们常结伴在竹林中谈天, 因而被人称为“竹林七贤”。 他们在竹林中痛快饮酒,大声的谈话,讨论周易、老子和 庄子(叫做三玄),他们表扬道家的玄学,攻击儒家的礼教。
竹林七贤不但在理论上崇尚玄学,在行为上也狂飙放浪。比如,刘伶常带一±云酒坐 在车上,叫仆人拿着锄头跟在他身后,说如果他醉死了便把他就地埋掉。
他有时还赤裸 着全身在室内饮酒。嵇康在学术界居于领导的地位,他被人害死时,他的学生已达3000多人。
玄学越 谈越有趣,人才也越来越多,“竹林七贤”之后又有做吏部尚书的王衍和尚书令乐广等 人加人,清谈的队伍同时加人的还有不少名人。在朝的人不断加人清谈,其他的官吏也就乐得寄情酒色,不管国事了。
西晋朝野从 此呈现一片颓唐、消沉的气氛。八王之乱发生,政局动荡了 16年,匈奴人刘曜杀了晋愍帝, 西晋亡了国。
后人因而说西晋亡国是受了清谈的影响。 实际上,清谈对西晋的存亡,确有相当的影响,谈玄学的王衍被石勒捉住,被墙头 压死的一刹那,他忏悔地说:“我们虽不如古人,但我们如不崇拜浮虚,努力治理天下, 哪里会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桓温在北征的时候,同他的僚友登楼眺望中原,也很感慨地说:“神州陆沉了,王衍他们不能不负责任呵!”清谈误国这句话就这样传下来的。
世说新语》中的清谈 (转自国学论坛,原作者:静玄子)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名士文人的言行风貌,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和士大夫阶层的生活。
其中关于清谈的记载很多,可以说清谈正是名士风度的标志之一。本文拟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清谈的梳理,从一个侧面展现所谓的魏晋风度。
1,清谈之含义 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什幺是清谈。清谈,在《世说新语》中称为清言、谈玄、共论、共谈、讲论等,内容主要是玄学,反映了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研讨辩论的风气。
清谈起源于东汉的太学清议。它是在东汉的桓、灵之世产生的。
当时皇室腐朽,宦竖擅权,致使朝政日非,生灵涂炭。《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对清议的时代背景有这样的描述: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可见当时清议是以品评人物,议论时局为主。但到了晋以后,情况却不同了。
像鲁迅先生指出的: 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
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治,而一变为专谈名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二讲《六朝志怪与志人》)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可见清谈既可以全身避祸,又是名士风度的象征,可以借此提高身价。而《世说新语》就是这样一部“清谈士全集”(陈寅恪语)。
2,清谈之内容 清谈的内容和范围颇广,共同特点是远于人事,作抽象的思辩,这和儒家的务实精神大异其趣。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类: ⑴有关三玄 所谓三玄,指〈易〉、〈老〉、〈庄〉。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庄、老、周易,总谓三玄。” 提到〈周易〉的地方有: 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
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文学29) 桓温讲周易,每天说一卦。简文帝对这种做法表示不满。
他认为卦有难易之分,不应该作机械的规定。从这一则记述,可见当时讲论〈周易〉风气之盛。
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
」即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
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抚掌而笑,称美良久。
(文学56)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郑玄〈易赞〉)。
孙盛在这里即持“变易”之理,却不是著名辩论家刘真长的对手。 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
」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文学61) 这里以阴阳感应来解释所谓易体,带有玄学色彩。
远公的“笑而不答”甚至有些像后世禅宗的风度。 关于老庄的讨论则更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清谈正是以老庄为本,儒学、佛学在当时都打下了老庄思想的烙印。
从文学创作上也可见其影响,所以有如下的批评: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钟嵘诗品 总论)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单乎此。
(〈宋书 卷67〉) 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物之志,崇盛忘机之谈(文心雕龙 明诗) 〈世说新语〉里很有一些为老庄作注的记述: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文学7) 何宴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文学10)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
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
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文学17)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流传至今,其它淹没无闻的注本当复不少。
也有关于当时人读老庄的记载: 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文学63) 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
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宏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文学13)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
」(文学15) 第一则说明道德经是殷仲堪的日常读物,第二则讲诸葛宏读老庄以后谈锋大进,可见老庄是当时人清谈之。
卫玠,表字叔宝。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街上,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八王之乱的前期,卫瓘一家子遭到楚王司马玮的屠戮。幸好卫玠跟他的兄弟因病住在医生家,保了小命。过两天楚王玮就垮台,卫家平了反。小小年纪就经历了骨肉分离,阴阳永别的悲剧,使卫玠对世界有了个清醒冷静的认识。八王之乱把西晋政权闹得一塌糊涂,胡人势力进入中原。天下大乱,卫玠费尽口舌说动母亲南下。他兄弟不肯走,后来死在匈奴人手上。一家子跑到江夏,妻乐氏经不住旅途疲惫,死去。征南将军山简赶快来抢这个钻石王老五,把爱女嫁给他。卫玠又往东行,来到了大将军王敦镇守的豫章。王敦见他一表人才,能说会道,很是器重。眼见王敦杀戮同族兄弟,卫玠感觉此人野心勃勃,久必生乱,不可依附。于是奔投东晋都城建业。建业的官员们久闻艳名,立即答应予以重任。江东人士听说来了个大明星,人山人海地围观,挤得卫玠举步艰难。这么一累,居然把美男子给累死了。这个典故就是“看杀卫玠”。所以我们fans追星的时候都该斯文一点,小心把偶像给看死了。
卫玠一生,没在政治上兴风做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