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乳房文化是客观存在的。至少在隋唐时期,一些文人的笔触和目光已经开始关注女性乳房这一审美对象了。其中以唐代歌妓兼文人赵鸾鸾的一首关于女人沐浴的诗歌较为著名,诗云:“粉香汗湿瑶琴轸,春逗酥融白凤膏。浴罢檀郎扪弄处,露华凉沁紫葡萄。”该诗极富创造性地将女性的乳房比作晶莹玲珑的紫葡萄,中国女性的乳房便由此步入文化的层面了,而“紫葡萄”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的意象。这一核心意象同时还揭示出了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与西方乳房文化的莫大差异:西方以硕肥丰盈的大乳为美,而中国古代则以晶莹玲珑的小乳为美。
举一则极为典型的例证,在人们的印象中,唐朝对女性的形体要求向以丰满为美的,形体丰满了,乳房自然也就硕大了,所谓“燕瘦环肥”说的也就是这方面的意思。然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就以杨贵妃为例。《情史》、《隋唐遗史》等多种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杨贵妃的一则轶事,说是杨贵妃有次酒酣,不觉衣服滑落露出了双乳,唐玄宗李隆基一手捂住其乳一边口占一句道:“软温新剥鸡头肉。”一旁的安禄山马上联句道:“滑腻初凝塞上酥。”且不论故事中包含的别样意思,就说李隆基的那句“鸡头肉”吧,也委实看不出杨贵妃的乳房究竟有多么的硕大的。这里所谓的“鸡头”,并非指的家禽中的鸡,乃是一种学名叫做“芡实”的水生植物,其果实伸出水面,状若鸡头,俗称“鸡头子”或“鸡头果子”,外表满布尖刺,剥开可见其籽儿,玲珑剔透、温软鲜嫩,极类石榴籽儿。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所谓以肥为美的唐朝,人们对女性乳房的要求似乎也不在意其形状的大小,而在乎其质地的晶莹玲珑。
实际上,“鸡头肉”或“鸡头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的另一经典的意象了。《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描写女子慧娘的胸前:“一对小乳,丰隆突起,温软如绵;乳头却像鸡头肉一般,甚是可爱。”《株林野史》中描写子蜜与素娥的调情场面:“(子蜜)遂向前扯开(素娥)罗衫,露出一对乳峰,又白又嫩,如新蒸的鸡头肉,乳尖一点娇红,真是令人爱杀。”而中国古代一些文人的诗词中,虽未直接将女性的乳房比作鸡头肉之类,但其用来形容女性乳房的词语却也着实与鸡头肉之类异曲同工的。例如清代孙原湘《即事》诗的前四句:“水晶帘下恣窥张,半臂才遮菽乳香;姑射肌肤真似雪,不容人近已生凉。”再如清人陈玉璂《沁园春》词的上阙:“拥雪成峰,挼香作露,宛象双珠,想初逗芳髻,徐隆渐起,频拴红袜,似有仍无,菽发难描,鸡头莫比,秋水为神白玉肤,还知否?问此中滋味,可以醍醐。”清初大文豪朱彝尊和其朋友董以宁(清初理学家)曾互相唱和了一曲《沁园春》,专述女性乳房情状。朱词上阙云:“隐约兰胸,菽发初匀,脂凝暗香。似罗罗翠叶,新垂桐子,盈盈紫药,乍擘莲房。窦小含泉,花翻露蒂,两两巫峰最短肠。添惆怅,有纤褂一抹,即是红墙。”董词上阙云:“拊手应留,当胸小染,两点魂销。讶素影微笼,雪堆姑射,紫尖轻晕,露滴葡萄。漫说酥凝,休夸菽发,玉润珠圆比更饶。开襟处,正粉香欲藉,花气难消。”不难看出,上述几首文人诗词在描写女性乳房之时,除了提到传统的意象“葡萄”和“鸡头”外,都无一例外地对女性乳房运用了一个相同的比喻,那就是“菽”或“菽发”。何为菽?豆类之总称也;菽发者,初生之豆苗也。很显然,在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女性的乳房确乎就是一种鲜嫩小巧的代名词。这种鲜嫩小巧的乳房,又被好事者呼之为“丁香乳”。换言之,在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人们并不看好丰盈大乳,而偏偏对所谓的丁香乳一往情深。这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鸡头肉的历史典故:《青琐高议·骊山记》:“一日bai,贵妃裕出,对镜匀面,裙腰褪,微露一乳,帝以手扪弄”,出对子曰:“软温新剥鸡头肉”,安禄山从旁对曰:“润滑初凝塞上酥”。
亦省作“鸡头”。鸡头肉,借指女性乳房。
出自《青琐高议·骊山记》作者:刘斧 朝代:宋朝译文:有一天,杨贵妃刚洗完澡du,正在对着镜子抹护肤品,此时裙子已经褪至腰际,隐约露出一侧乳房,皇帝正用zhi手把玩。正好想出一个对子,便出上联道“软温新剥鸡头肉”,安禄山听到后从旁回了下联为“润滑初凝塞上酥”。
扩展资料:关于“鸡dao头肉”的古诗词:1、《圆子》 宋代:朱淑真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
译文:圆子比人的乳房更轻软圆润,跟蟹眼汤一样滑腻。纵然它有这么多的妙处,也不如何郎做的汤饼。
2、《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七 乳岛专》 元代:宋无远望浑如两乳同,近前方信两高峰。端相不似鸡头肉,莫遣三郎解抹胸。
译文:乳岛远远看过去像是女人的两属个乳房,走近看方才信服这是两座高峰。既然它不像鸡头肉,也不必三郎来替他解开抹胸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鸡头肉 (汉语词汇)。
1、芡 拼音:qiàn〈名〉
(形声。从艹,欠声。本义:水生植物。又名鸡头)
即“芡实”,俗称“鸡头”芡,鸡头也。——《说文》《扬子·方言》䓈、芡,北燕谓之䓈,靑、徐、淮、泗之闲谓之芡,或谓之鸡头,或谓之鴈头,或谓之乌头。《古今注》叶似荷而大,叶上蹙绉如沸,实有芒刺,其中如米,可以度饥,卽今蔿子也。《周礼·天官·笾人》加笾之实:菱、芡、㮚、脯。《韩愈诗》平池散芡盘。
按,花似鸡冠,实苞如鸡首,故名。生于池沼中的一种一年生大水草,体表有刺,叶圆而大,浮于水面,花茎伸长于水面上,顶生一花,紫色,浆果球形,果内胚乳白粉质,可食用。如:芡珠(芡的子实)2、菱芡 拼音:líng qiàn菱角和芡实。《文选·张衡〈东京赋〉》:“献鳖蜃与龟鱼,供蜗蠯与菱芡。” 薛综 注:“菱,芰也。芡,鸡头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逈。”
3、刺芡 拼音:cì qiàn又称“鸡头”。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全株生刺,叶圆盾形,浮于水面。夏季开浅紫色单生小花。浆果海绵质,顶端有宿存萼片,密生锐刺。种子称芡实,或称鸡头米,供食用或酿酒,亦可入药。 唐 韩愈 《城南联句》:“远苞树蕉栟,鸿头排刺芡。”
4、偶食鸡头有怀万元亨沈德远林子长横塘三主人 其一(宋·虞俦)
七言律诗
秋风一熟平湖芡,满市明珠如土贱。昔也兼名鸿雁头,今兹始识胡孙面。
应须我辈剩著语,会有后人来作传。横塘地主总好事,凌波不过空山咽。
5、芡曲(宋·许及之)
五言绝句
湖边谁摘芡,轻度藕花风。贪得鸿头去,惊他雁序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