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的起源可远溯到我国奴隶制时代中 期,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
“和”,据考证就是小笙的前身。前6世纪的 《诗经》中也提到“鼓瑟吹笙,吹笙鼓簧”。
这些都说明笙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在我国早期的历史记载中有两种笙,即 笙和竽。
其区别在于笙体小而簧少,等体大 而簧多,此外,它们的宫音管的位置也不相 同。一些史料中提到“竽,三+六”或“竽,…… 管三十六簧也。”
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 中各出土了一只竽,前者为明器,二十二管 (无簧);后者为二十六管,并无折叠管,用 于产生低音,簧是用竹片削制而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笙在上层社会及民间均 很流行。
《韩非子•内储说》载:“齐宣王使 人吹竽,必三百人。”可见,笙在当时的诸 乐器中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
隋、唐时,笙 在隋九部乐及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宋时,宋宫廷 教坛乐部及民间艺所中的某些器乐合奏都用 到笙。
我国古代的笙是以匏(葫芦)作笙头(至 今少数民族的葫芦笙仍是如此),唐代以后 改为木制,现在则为铜制。
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歌、芦~。
笙,读音【shēng】,上下结构,11画,笔顺:撇、横、点、撇、横、点、撇、横、横、竖、横一、详细释义:〈用作名词〉1、(形声。从竹,生声。
本义:簧管乐器)同本义(1)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
——《说文》(2)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尔雅》(3)笙长四尺。
——《风俗通》(4)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
——《仪礼·乡射礼记》注(5)又如:笙弄(弄笙);笙簧(簧管乐器)二、常用词组:银笙【yín shēng】:银字笙。笙乐【shēng lè】:吹笙的乐声。
笙箫【shēng xiāo】:笙和箫。调笙【diào shēng】:吹笙。
笙钟【shēng zhōng】:谓陈于东方之钟乐。风笙【fēng shēng】:风中的笙声。
鸾笙【luán shēng】:笙的美称。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用于吹奏。
笙,读音:shēng
出处:
1. 笙长四尺。——《风俗通》
2.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说文》
3.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尔雅》
4. 笙长四尺。——《风俗通》
5.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仪礼·乡射礼记》注
6.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组词:笙箫、笙歌、笙竽、笙镛、瓶笙、笙诗、笙篪、笙钟
成语:笙磬同音、笙歌鼎沸、夜夜笙歌、凤管鸾笙
/quest银河吹笙
作者:李商隐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唤笙歌
作者:白居易
露坠萎花槿,风吹败叶荷。老心欢乐少,秋眼感伤多。
芳岁今如此,衰翁可奈何。犹应不如醉,试遣唤笙歌。
和卓英英理笙
作者:眉娘
但于闺阁熟吹笙,太白真仙自有情。
他日丹霄骖白凤,何愁子晋不闻声。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
作者: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中秋待月
作者:陆龟蒙
转缺霜轮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澹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未似初圆欲午时。
如梦令·春景
作者: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浏览器[引用时间2018-1-15]
凤管鸾笙
拼 音: fèng guǎn luán shēng
释 义: 笙箫之乐的美称。
出 处: 明·廷讷《狮吼记·访友》:“歌儿舞女朝朝醉,凤管鸾笙步步随。”
笙歌鼎沸
拼 音: shēng gē dǐng fèi
释 义: 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笙磬同音
拼 音: shēng qìng tóng yīn
释 义: 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
出 处: 《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0秒